晉人陶淵明就獨愛菊花。
其有詩云「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因為陶淵明不同世俗合汙,淡泊致遠的品格,
使得菊花被賦予了「凌霜飄逸 ,世外隱士」的象徵。
菊花與梅、蘭、竹合稱「四君子」。
與蘭、水仙、菖蒲同列「花中四雅」。
有「國魂」之譽。
菊花是歷代文人墨客的永恆題材。
雖然,歷代名篇佳作數不勝數。
但小編覺得,再沒比這句更能體現菊花的品性了。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秋高氣爽,正是賞菊最佳時。
讓這些優雅詩句,隨時陪伴,生活必能更美好。
《飲酒》(其五)
魏晉·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譯文:
居住在人世間,卻沒有車馬的喧囂。
問我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遠,
自然就會覺得所處地方僻靜了。
在東籬之下採摘菊花,悠然間,
那遠處的南山映入眼帘。
山中的氣息與傍晚的景色十分好,
有飛鳥,結著伴兒歸來。
這裡面蘊含著人生的真正意義,
想要辨識,卻不知怎樣表達。
這首詩達了作者厭倦官場腐敗,決心歸隱田園,超脫世俗的追求的思想感情。陶淵明的詩,大多在字面上寫得很淺,好象很容易懂;內蘊卻很深,需要反覆體會。對於少年人來說,有許多東西恐怕要等生活經歷豐富了以後才能真正懂得。
《詠菊》
唐·白居易
一夜新霜著瓦輕,芭蕉新折敗荷傾。
耐寒唯有東籬菊,金粟初開曉更清。
譯文:
一夜過後,初降的寒霜輕輕地附在瓦上,
使得芭蕉折斷,荷葉傾倒。
耐寒的只有東邊籬笆旁的菊花,
它花蕊初開,讓早晨多了一份清香。
詩人用霜降之時,芭蕉的新折和荷葉的殘敗來反襯東籬菊的清絕耐寒。此詩讚賞菊花凌寒的品格。整詩是借詠菊之耐寒傲冷逸清香亮霜景,自況言志的。
《菊花》
唐·元稹
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
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
譯文:
一叢一叢的秋菊環繞著房屋,
看起來好似詩人陶淵明的家。
繞著籬笆觀賞菊花,
不知不覺太陽已經快落山了。
不是因為百花中偏愛菊花,
只因菊花開過之後便不能看到更好的花了。
元稹的這首七絕句詩,雖然寫的是詠菊這個尋常的題材,但用筆巧妙,別具一格,詩人獨特的愛菊花理由新穎自然,不落俗套,並且發人思考。詩人沒有正面寫菊花,卻通過愛菊,側面烘託它的優秀品格,美妙靈動。以淡雅樸素的語言吟詠,以自述的方式道出愛菊之由而又不一語說盡,留下了想像空間去回味咀嚼,這就增強了它的藝術感染力。
《尋陸鴻漸不遇》
唐·皎然
移家雖帶郭,野逕入桑麻。
近種籬邊菊,秋來未著花。
扣門無犬吠,欲去問西家。
報導山中去,歸時每日斜。
譯文:
他把家遷徙到了城郭一帶,
鄉間小路通向桑麻的地方。
近處籬笆邊都種上了菊花,
秋天到了卻尚未見它開放。
敲門竟連一聲犬吠都沒有,
要去向西家鄰居打聽情況。
鄰人報說他是到山裡去了,
回來時總要西山映著斜陽。
詩人皎然和茶聖陸羽和是好友。這首詩當是陸羽遷居後,皎然過訪不遇所作。這首詩前半寫陸羽隱居之地的景;後半寫不遇的情況,似都不在陸羽身上著筆,而最終還是為了詠人。偏僻的住處,籬邊未開的菊花,無犬吠的門戶,西鄰對陸羽行蹤的敘述,都刻畫出陸羽生性疏放不俗。全詩四十字,清空如話,別有雋味。
《醉花陰》
宋·李清照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
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譯文:
薄霧瀰漫,雲層濃密,
日子過得愁煩,龍腦香在金獸香爐中繚嫋。
又到了重陽佳節,臥在玉枕紗帳中,
半夜的涼氣剛將全身浸透。
在東籬邊飲酒直到黃昏以後,
淡淡的黃菊清香溢滿雙袖。
莫要說清秋不讓人傷神,
西風捲起珠簾,
簾內的人兒比那黃花更加消瘦。
這首詞是作者婚後所作,抒發的是重陽佳節思念丈夫的心情。傳說李清照將此詞寄給趙明誠後,惹得明誠比試之心大起,遂三夜未眼,作詞數闋,然終未勝過清照的這首《醉花陰》。全詞明白如話,沒有冷澀難懂之處,表達的感情卻十分深沉細膩。暢達與深沉相結合,這正是李清照詞風的一個重要特點。
《寒菊 / 畫菊》
宋·鄭思肖
花開不並百花叢,獨立疏籬趣未窮。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譯文:
你在秋天盛開,
從不與百花為叢。
獨立在稀疏的籬笆旁邊,
你的情操意趣並未衰窮。
寧可在枝頭上懷抱著清香而死,
絕不會吹落於凜冽北風之中!
鄭思肖是南宋末年的愛國詩人,南宋滅亡以後,作者隱居在蘇州一個和尚廟裡,終身不出來做官,連坐著、躺著都朝著南方,表示不忘宋朝,這首詩就是在南宋滅亡以後寫的。鄭思肖的這首畫菊詩,與一般讚頌菊花不俗不豔不媚不屈的詩歌不同,託物言志,深深隱含了詩人的人生遭際和理想追求,是一首有特定生活內涵的菊花詩。
《村行》
宋·王禹偁
馬穿山徑菊初黃,信馬悠悠野興長。
萬壑有聲含晚籟,數峰無語立斜陽。
棠梨葉落胭脂色,蕎麥花開白雪香。
何事吟餘忽惆悵,村橋原樹似吾鄉。
譯文:
馬兒穿行在山路上菊花已微黃,
任由馬匹自由地行走興致悠長。
千萬的山谷迴蕩著聲響靜聽夜,
看數座山峰在夕陽下默默無語。
棠梨的落葉紅得好似胭脂一般,
香氣撲鼻的蕎麥花啊潔白如雪。
是什麼讓我在吟時忽覺惆悵,
原來鄉村小橋像極了我的家鄉!
作者在前六句詩裡描繪了一幅色彩斑斕、富有詩意的秋日山村晚晴圖,較好地體現了宋人「以畫入詩」的特點。詩的最後兩句由寫景轉入抒情,傳神地反映出了作者的心情由悠然至悵然的變化,拓深了詩意。
《秋懷》
宋·歐陽修
節物豈不好,秋懷何黯然!
西風酒旗市,細雨菊花天。
感事悲雙鬢,包羞食萬錢。
鹿車何日駕,歸去潁東田。
譯文:
這節令風物有哪一點使人不稱心?
可不知怎的,我面對這滿眼秋色,
卻禁不住黯然神傷。
西風獵獵,市上的酒旗迎風招展;
細雨濛濛,到處有金色的菊花怒放。
想到國事家事,愁得我雙鬢灰白;
白白地耗費朝廷俸祿,我心中感到羞恥難當。
什麼時候能滿足我的願望——
挽著鹿車,回到潁東,耕田植桑。
這首詩,詩人從感念「節物」出發,借景抒懷,表達了作者憂世有心而救時無術,既慕隱居而又難能如願,熱愛生活和感嘆國事的複雜感情。「實而有條理」,流轉自然,語無華飾而愛國情深,具有很強的感染力。
《南歌子》
宋·呂本中
驛路侵斜月,溪橋度曉霜。
短籬殘菊一枝黃。
正是亂山深處、過重陽。
旅枕元無夢,寒更每自長。
只言江左好風光。
不道中原歸思、轉悽涼。
譯文:
將近黎明時分,穿過山間驛路,
踏過溪上板橋,
只見斜月西隱,寒霜滿地。
行過亂山深處,只見在那野人籬落旁,
一枝盛開的金菊,
赫然點綴在殘菊叢中,耀人眼目,
好像在提醒人們重陽佳節已至。
夜投旅舍,孤寂難眠,
寒夜的更聲陣陣傳來,
讓人更感長夜難捱。
平時總聽說江南山水奇絕,風光秀美,
今日踏上了江南的土地,
卻絲毫喚不起心中的激情,
心裡所想的卻是那正被金人鐵蹄蹂躪的故鄉,
有家難歸的滿腔悲涼油然而生。
呂本中在宋高宗時做過中書舍人,因主張政治清明,收復失地,得罪秦檜被免職,這首詞就是他被免職後在流徙途中寫成的。作者結合特定的景物、時令、旅途狀況,層層轉進,如剝繭抽絲般地來抒發感情,最後悽然歸思,這樣抒情便顯得很自然。詞的感情基調雖比較悽涼傷感,但格調卻清新流暢。
《菊花》
明·唐寅
故園三徑吐幽叢,一夜玄霜墜碧空。
多少天涯未歸客,盡借籬落看秋風。
譯文:
老舊園子裡小路旁已長出了幽幽的花叢,
一夜之間清露從天空墜下落在花上。
有多少遠在他方為客的未歸人啊,
只能借著籬笆看看秋天的景色。
這是一首託物寄興的詩,清新淡雅。自陶淵明以來,菊花就是隱士、高潔的象徵,詩人就是借菊花表現自己的高潔品格。
詩人借菊花以自比,先描寫故園中的菊花淡放的情形,開得並不張揚,而是淡淡的幽然的開放。寫出了菊花高傲的品質,不鋪排張揚,但是卻內涵豐沛。
《野人餉菊有感》
明·張煌言
戰罷秋風笑物華,野人偏自獻黃花。
已看鐵骨經霜老,莫遣金心帶雨斜。
譯文:
我在秋風中酣戰方休,笑看周圍的美景。
鄉村的人民偏偏送給我一束黃花。
我看菊花枝莖雖飽經風霜但仍象鐵骨堅硬,
它護衛著花朵不受風雨襲擊而偏斜。
古人詠菊之作很多,但此詩為作者一念觸發,靈感倏至而作。此詩嚴格說來,不是純粹的詠物詩,因為詩人的感情、精神時時介入其間,不過借菊花象徵而已。但野菊的自然情態處處與湧蕩於詩人胸中的奔逸之情相合,所以詩人才得以借菊花來表達自己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