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文會 | 菊 寧可枝頭抱香死

2021-02-08 北京日報出版社

晉人陶淵明就獨愛菊花。

其有詩云「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因為陶淵明不同世俗合汙,淡泊致遠的品格,

使得菊花被賦予了「凌霜飄逸 ,世外隱士」的象徵。

菊花與梅、蘭、竹合稱「四君子」。

與蘭、水仙、菖蒲同列「花中四雅」。

有「國魂」之譽。

菊花是歷代文人墨客的永恆題材。

雖然,歷代名篇佳作數不勝數。

但小編覺得,再沒比這句更能體現菊花的品性了。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秋高氣爽,正是賞菊最佳時。

讓這些優雅詩句,隨時陪伴,生活必能更美好。

《飲酒》(其五)

魏晉·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譯文:

居住在人世間,卻沒有車馬的喧囂。

問我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遠,

自然就會覺得所處地方僻靜了。

在東籬之下採摘菊花,悠然間,

那遠處的南山映入眼帘。

山中的氣息與傍晚的景色十分好,

有飛鳥,結著伴兒歸來。

這裡面蘊含著人生的真正意義,

想要辨識,卻不知怎樣表達。

這首詩達了作者厭倦官場腐敗,決心歸隱田園,超脫世俗的追求的思想感情。陶淵明的詩,大多在字面上寫得很淺,好象很容易懂;內蘊卻很深,需要反覆體會。對於少年人來說,有許多東西恐怕要等生活經歷豐富了以後才能真正懂得。

《詠菊》

唐·白居易

一夜新霜著瓦輕,芭蕉新折敗荷傾。

耐寒唯有東籬菊,金粟初開曉更清。

譯文:

一夜過後,初降的寒霜輕輕地附在瓦上,

使得芭蕉折斷,荷葉傾倒。

耐寒的只有東邊籬笆旁的菊花,

它花蕊初開,讓早晨多了一份清香。

詩人用霜降之時,芭蕉的新折和荷葉的殘敗來反襯東籬菊的清絕耐寒。此詩讚賞菊花凌寒的品格。整詩是借詠菊之耐寒傲冷逸清香亮霜景,自況言志的。

《菊花》

唐·元稹

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 

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

譯文:

一叢一叢的秋菊環繞著房屋,

看起來好似詩人陶淵明的家。

繞著籬笆觀賞菊花,

不知不覺太陽已經快落山了。

不是因為百花中偏愛菊花,

只因菊花開過之後便不能看到更好的花了。

元稹的這首七絕句詩,雖然寫的是詠菊這個尋常的題材,但用筆巧妙,別具一格,詩人獨特的愛菊花理由新穎自然,不落俗套,並且發人思考。詩人沒有正面寫菊花,卻通過愛菊,側面烘託它的優秀品格,美妙靈動。以淡雅樸素的語言吟詠,以自述的方式道出愛菊之由而又不一語說盡,留下了想像空間去回味咀嚼,這就增強了它的藝術感染力。

《尋陸鴻漸不遇》

唐·皎然

移家雖帶郭,野逕入桑麻。

近種籬邊菊,秋來未著花。

扣門無犬吠,欲去問西家。

報導山中去,歸時每日斜。

譯文:

他把家遷徙到了城郭一帶,

鄉間小路通向桑麻的地方。

近處籬笆邊都種上了菊花,

秋天到了卻尚未見它開放。

敲門竟連一聲犬吠都沒有,

要去向西家鄰居打聽情況。

鄰人報說他是到山裡去了,

回來時總要西山映著斜陽。

詩人皎然和茶聖陸羽和是好友。這首詩當是陸羽遷居後,皎然過訪不遇所作。這首詩前半寫陸羽隱居之地的景;後半寫不遇的情況,似都不在陸羽身上著筆,而最終還是為了詠人。偏僻的住處,籬邊未開的菊花,無犬吠的門戶,西鄰對陸羽行蹤的敘述,都刻畫出陸羽生性疏放不俗。全詩四十字,清空如話,別有雋味。

《醉花陰》

宋·李清照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

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譯文:

薄霧瀰漫,雲層濃密,

日子過得愁煩,龍腦香在金獸香爐中繚嫋。

又到了重陽佳節,臥在玉枕紗帳中,

半夜的涼氣剛將全身浸透。

在東籬邊飲酒直到黃昏以後,

淡淡的黃菊清香溢滿雙袖。

莫要說清秋不讓人傷神,

西風捲起珠簾,

簾內的人兒比那黃花更加消瘦。

這首詞是作者婚後所作,抒發的是重陽佳節思念丈夫的心情。傳說李清照將此詞寄給趙明誠後,惹得明誠比試之心大起,遂三夜未眼,作詞數闋,然終未勝過清照的這首《醉花陰》。全詞明白如話,沒有冷澀難懂之處,表達的感情卻十分深沉細膩。暢達與深沉相結合,這正是李清照詞風的一個重要特點。

《寒菊 / 畫菊》

宋·鄭思肖

花開不並百花叢,獨立疏籬趣未窮。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譯文:

你在秋天盛開,

從不與百花為叢。

獨立在稀疏的籬笆旁邊,

你的情操意趣並未衰窮。

寧可在枝頭上懷抱著清香而死,

絕不會吹落於凜冽北風之中!

鄭思肖是南宋末年的愛國詩人,南宋滅亡以後,作者隱居在蘇州一個和尚廟裡,終身不出來做官,連坐著、躺著都朝著南方,表示不忘宋朝,這首詩就是在南宋滅亡以後寫的。鄭思肖的這首畫菊詩,與一般讚頌菊花不俗不豔不媚不屈的詩歌不同,託物言志,深深隱含了詩人的人生遭際和理想追求,是一首有特定生活內涵的菊花詩。

《村行》

宋·王禹偁

馬穿山徑菊初黃,信馬悠悠野興長。

萬壑有聲含晚籟,數峰無語立斜陽。

棠梨葉落胭脂色,蕎麥花開白雪香。

何事吟餘忽惆悵,村橋原樹似吾鄉。

譯文:

馬兒穿行在山路上菊花已微黃,

任由馬匹自由地行走興致悠長。

千萬的山谷迴蕩著聲響靜聽夜,

看數座山峰在夕陽下默默無語。

棠梨的落葉紅得好似胭脂一般,

香氣撲鼻的蕎麥花啊潔白如雪。

是什麼讓我在吟時忽覺惆悵,

原來鄉村小橋像極了我的家鄉!

作者在前六句詩裡描繪了一幅色彩斑斕、富有詩意的秋日山村晚晴圖,較好地體現了宋人「以畫入詩」的特點。詩的最後兩句由寫景轉入抒情,傳神地反映出了作者的心情由悠然至悵然的變化,拓深了詩意。

《秋懷》

宋·歐陽修

節物豈不好,秋懷何黯然!

西風酒旗市,細雨菊花天。

感事悲雙鬢,包羞食萬錢。

鹿車何日駕,歸去潁東田。

譯文:

這節令風物有哪一點使人不稱心?

可不知怎的,我面對這滿眼秋色,

卻禁不住黯然神傷。

西風獵獵,市上的酒旗迎風招展;

細雨濛濛,到處有金色的菊花怒放。

想到國事家事,愁得我雙鬢灰白;

白白地耗費朝廷俸祿,我心中感到羞恥難當。

什麼時候能滿足我的願望——

挽著鹿車,回到潁東,耕田植桑。

這首詩,詩人從感念「節物」出發,借景抒懷,表達了作者憂世有心而救時無術,既慕隱居而又難能如願,熱愛生活和感嘆國事的複雜感情。「實而有條理」,流轉自然,語無華飾而愛國情深,具有很強的感染力。

《南歌子》

宋·呂本中

驛路侵斜月,溪橋度曉霜。

短籬殘菊一枝黃。

正是亂山深處、過重陽。

旅枕元無夢,寒更每自長。

只言江左好風光。

不道中原歸思、轉悽涼。

譯文:

將近黎明時分,穿過山間驛路,

踏過溪上板橋,

只見斜月西隱,寒霜滿地。

行過亂山深處,只見在那野人籬落旁,

一枝盛開的金菊,

赫然點綴在殘菊叢中,耀人眼目,

好像在提醒人們重陽佳節已至。

夜投旅舍,孤寂難眠,

寒夜的更聲陣陣傳來,

讓人更感長夜難捱。

平時總聽說江南山水奇絕,風光秀美,

今日踏上了江南的土地,

卻絲毫喚不起心中的激情,

心裡所想的卻是那正被金人鐵蹄蹂躪的故鄉,

有家難歸的滿腔悲涼油然而生。

呂本中在宋高宗時做過中書舍人,因主張政治清明,收復失地,得罪秦檜被免職,這首詞就是他被免職後在流徙途中寫成的。作者結合特定的景物、時令、旅途狀況,層層轉進,如剝繭抽絲般地來抒發感情,最後悽然歸思,這樣抒情便顯得很自然。詞的感情基調雖比較悽涼傷感,但格調卻清新流暢。

《菊花》

明·唐寅

故園三徑吐幽叢,一夜玄霜墜碧空。

多少天涯未歸客,盡借籬落看秋風。

譯文:

老舊園子裡小路旁已長出了幽幽的花叢,

一夜之間清露從天空墜下落在花上。

有多少遠在他方為客的未歸人啊,

只能借著籬笆看看秋天的景色。

這是一首託物寄興的詩,清新淡雅。自陶淵明以來,菊花就是隱士、高潔的象徵,詩人就是借菊花表現自己的高潔品格。

詩人借菊花以自比,先描寫故園中的菊花淡放的情形,開得並不張揚,而是淡淡的幽然的開放。寫出了菊花高傲的品質,不鋪排張揚,但是卻內涵豐沛。

《野人餉菊有感》

明·張煌言

戰罷秋風笑物華,野人偏自獻黃花。

已看鐵骨經霜老,莫遣金心帶雨斜。

譯文:

我在秋風中酣戰方休,笑看周圍的美景。

鄉村的人民偏偏送給我一束黃花。

我看菊花枝莖雖飽經風霜但仍象鐵骨堅硬,

它護衛著花朵不受風雨襲擊而偏斜。

古人詠菊之作很多,但此詩為作者一念觸發,靈感倏至而作。此詩嚴格說來,不是純粹的詠物詩,因為詩人的感情、精神時時介入其間,不過借菊花象徵而已。但野菊的自然情態處處與湧蕩於詩人胸中的奔逸之情相合,所以詩人才得以借菊花來表達自己的情感。

相關焦點

  • 共讀國學 |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唐·鄭思肖的《寒菊/畫菊》原詩:花開不並百花叢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注釋:不並:不合、不靠在一起。並,一起。疏籬:稀疏的籬笆。未窮:未盡,無窮無盡。抱香死:菊花凋謝後不落,仍系枝頭而枯萎,所以說抱香死。何曾:哪曾、不曾。北風:寒風,此處語意雙關,亦指元朝的殘暴勢力。
  •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菊是氣節之花,按照古人經驗,它在霜降後才開花。霜降之後,天高地闊,萬物蕭條,菊花卻冒霜吐穎,爭奇鬥豔,陣陣清香飄向大地。正如古人所說: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菊花開放的樣子,古人用了兩個詞形容:箕舒翼張,曄曄煌煌。前一詞,花像簸箕,後窄前寬,飄逸如展翅。後一詞,曄曄是燦爛的耀眼,煌煌則是亮麗的燃燒。
  • 十首描寫菊花的詩詞: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1、《寒菊 / 畫菊》宋代:鄭思肖花開不並百花叢,獨立疏籬趣未窮。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菊花都是盛開在秋天,它們從來不屑與百花爭春,堅強而獨立的開在稀疏的籬笆旁,卻有著別樣的情操意趣,它寧可在枝頭凋謝枯萎而死,也不會被風吹落於地上。這是一首詠物詩,以寒菊象徵詩人忠於故國決不向新朝俯首的氣節,詩人是託物言志。
  •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幾個快遞小哥又湊在一起聊天。勇哥悻悻地說,有個無賴。仗著自己老員工。天天偷我的件拿去派。搞得我4點班次沒件派,真的心裡很不爽。幹他,小白哥同情地說。鋒哥頗有同感的點了點頭,一樣的。我5月後剛來。
  • 10首菊花詩,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
    1.寒菊 / 畫菊宋代:鄭思肖花開不並百花叢,獨立疏籬趣未窮。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菊花盛開在秋天,從不與百花為伍,獨立在稀疏的籬笆旁,情操意趣並未衰窮。寧可在枝頭凋謝枯萎而死,也不曾吹落於凜冽北風之中!2、菊花唐代:元稹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
  • 美菊:此花開盡更無花
    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Photo by ins@s.jiezi《題畫菊》【宋】鄭思肖花開不並百花叢,獨立疏籬趣未窮。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Photo by ins@valpalna《菊》【唐】鄭谷王孫莫把比荊蒿,九日枝枝近鬢毛。露溼秋香滿池岸,由來不羨瓦松高。
  • 緣何採菊東籬下
    從陶淵明的詩文中間,可以真切地感覺到他的「恬淡」情懷。即使地裡雜草長得比莊稼還好,「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亦是以一種帶有調侃色彩的輕鬆心情去面對。所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實際上最重要的應該是「悠然」兩字。若是別的人,雖然愛菊,但來個「採菊東籬下,哀然嘆流年」,或是「採菊東籬下,寂寞思故人」,菊花的這份超凡脫俗的特質也就建立不起來了。可見,菊花與人,是不能分隔開來的。
  • 散文《人衰亦如菊》
    我們有個成語,叫人淡如菊,意思是人的品行、性格像菊花一樣淡泊寧靜。的確,當你駐足在菊花的空間裡,那刻骨銘心的清幽之氣,很容易將其和梅、竹、蘭等植物遐想到一起。巧合的是,這四種植物在千年歷史文化的沉澱之中,也成為植物界的四君子。
  • 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讀古詩詞,邂逅美麗的菊花
    鞠,既是菊,黃色大概就是菊花最初的顏色吧。其實,何止黃色,菊花有很多種顏色。挪威散文家別倫.別爾生說各種花裡只有菊花有綠色的。汪曾祺說,也不盡然,牡丹、芍藥、月季都有綠色的,但像綠菊那樣綠得像初新的嫩蠶豆那樣,確乎沒有。
  • 難怪雍正從未懷疑過靜和公主,你看眉莊死前手上戴了啥?太高明
    其實這個跟眉莊的性格有關,而她的這種性格跟菊花是很相似的,《甄嬛傳》中女人就是用花來寓意性格和結局的,所以眉莊也如菊花一樣,人淡如菊,花落無語,這就是沈眉莊,她從愛上溫實初的那一刻起,其實她才真正為自己綻放過一次,雖然時間不對,但為自己活過一次,她便知足了。
  • 生亦何歡,死亦何苦!看淡生死,活在當下!看古人如何看待生死
    賈平凹說,人活著最大的目的是為了死,而最大的人生意義卻在生到死的過程。生亦何歡,死亦何苦。當我們漸漸地長大,親人隨著歲月的流逝也在慢慢變老、生病。在我們本可以照顧他們的年紀漸漸失去了他們。那麼,我們為什麼還要痛恨死呢,「人固有一死」,我們要做的便是看淡生死,活在當下!好像知道古代人是怎麼面對生死的,下面的內容就是為大家整理的關乎「死」的詩句,感受一下他們的生死情懷。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 詩詠梅蘭竹菊四君子經典句子
    ——屈原《離騷》□ 檻菊愁煙蘭泣露。 ——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 ——晏殊《蝶戀花》□ 衰蘭送客鹹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李賀《金銅仙人辭漢歌》□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 ——李清照《一剪梅》□ 山中蘭葉徑,城外李桃園。 ——王勃《春莊》□ 亭樹霜散滿,野塘鳧鳥多。 ——蕙蘭不可折,楚老徒悲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