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日本人
在中國足壇經歷了6年的風雨
他眼中的中國足球會是什麼模樣?
記者:點哥、Z.Hou
責編:Camel
對於中國足球來說,以鄰為鑑是我們一直倡導的學習方向。無論是日本、韓國,還是越南、烏茲別克,都有著一些在青訓、校園足球或是足球職業化上的可取之處。
事實上,即便在中國,也早有一些根植足球產業已久的外國旅人,他們用自己的微薄之力幫助、觀察著這個行業。從他們客觀的視野中,我們能得知中國足球究竟差在哪,需要什麼。
鈴木稔就是這樣一個在中國體育界打拼的日本人。6年前,因為在日本上中華料理班的機會,他陰差陽錯地與中國足球結緣,在歐迅體育任職的這6載中,鈴木稔一直致力於足球營銷和商業開發,而他也曾任杭州綠城岡田武史時代的一線隊翻譯,對於走進新時代的中國足球,他有太多話想說。
▼鈴木稔曾擔任綠城一線隊翻譯官
移植日本青訓體制,這條路可能走不通
在2016年中國青少年足球發展論壇上,圈哥有幸與鈴木君面對面,在40分鐘的談話中,我們先聊起了最急迫的話題——青訓。
事實上,從90年代初崛起的日本足球,早就成為了體育總局、足協、各俱樂部爭相效仿的模板。然而在不斷的彎路和迷茫之後,中國足球究竟學到什麼,又能學什麼呢?
▼2011日本女足獲得世界盃冠軍
鈴木君告訴生態圈,日本足球的成功模式對於中國而言,可能不太好借鑑。
在此之前,生態圈對於日本青訓的雙軌制進行過相關分析。比如日本U15球隊中的隊員,如果不能去U18或者更高的平臺,便可以回到學校,而如果在高中發揮非常優異,又能隨時重返職業俱樂部。
「而現在中國的情況是,如果不走足球的路,就相當於放棄職業生涯。」鈴木君告訴生態圈,其實日本校園足球體系,已經有了近百年的歷史,而相比之下,職業俱樂部僅僅擁有20年的歷史。
無論從規模、體系完善程度來看,中國的足球學校發展遠遠落後於日本,這就意味著理想化的雙軌制青訓模式在中國落地的可能性較低。鈴木稔直言,如果短時間內生搬硬套日本的校園足球模式,收到的效果並不會很好。
▼第93屆日本高中足球錦標賽現場,這看臺!足球小將即視感啊
由於日本校園足球的模式不太容易借鑑,鈴木君告訴生態圈,自己也曾考慮過是不是應該更多地依賴當地職業俱樂部,讓俱樂部來打造青訓、社區足球的平臺與文化,打通青少年足球人才培養的邏輯。但事實上,這條路同樣是荊棘密布。
「中國俱樂部缺少為球迷、為社會服務的理念,」 鈴木君一語點到了命門。
就算是熟知日本和中國足球的鈴木稔,依然沒有尋找到中國足球青少年發展與日本足球在這方面的最佳契合點。
中國足球青訓究竟能向日本學什麼?
即便如此,中國足球真的沒有辦法從日本多少學到、借鑑到一些東西嗎?在鈴木君看來,從細節方面,日本還是能給到中國足球一些幫助。
首先就是足球基層教練員方面。鈴木稔認為,中國足球最大的問題來自於基層,關鍵是有太多學校的老師不會教足球。因此,在目前中國足球的發展浪潮裡,最要緊的問題可能是打造足球教練的培訓體系。在這點上,日本足球屬於「過來人」。
「像負責校園足球的教練,他們不僅教的是足球,還能夠幫助孩子們養成很好的人格。而訓練、比賽的目的也不僅是勝利,而是一個過程,教育孩子有一個很好的社會能力、生存能力,甚至有抗壓能力、團隊精神等等。這些在日本摸索得出的足球哲學,中國可以完全借鑑。」
除此之外,鈴木君認為,日本的家長、乃至整個社會對待足球的態度,也同樣值得中國學習。
「日本家長願意讓孩子練足球,主要還是因為孩子能獲得社會的生存能力、溝通能力和抗壓能力,那麼即使不能走向職業,也是能夠接受的,」鈴木君表示。
▼日本足球青訓生,還會去富士山拉練,在除了爬山以外還需要清掃富士山,體力訓練同時培養環保理念
然而反觀中國的家長,由於受制於學習、高考的壓力,在權衡足球與學業的過程中,便只能把體育運動後置,並沒有完全認識到讓孩子學習體育將帶來更全面的優勢。
「讓家長們認識到體育的一些好處,日本的成功經驗也許對中國有所幫助,」在談話中,鈴木君也沒有一味地「吹捧」日本足球。發展到目前的狀態,日本的青少年足球同樣面臨一些困難。
日本青少年足球遇到的最大問題,是人才流失帶來的影響力下降。由於職業俱樂部梯隊的體系愈發完善,最優秀的足球人才大多流向了俱樂部體系,使得校園足球的競技水平和觀賞性都不如過去。
為了保證校園足球在未來的生命力,日本足球也想到了一些新辦法。鈴木稔告訴生態圈,目前一些日本大學已經開設了類似「足球特招生」的名額,讓那些踢球、學習都出類拔萃的高中球員能夠有機會接受最好的高校教育。
杭州綠城的青訓之路,真的失敗了嗎?
與鈴木君聊青訓,話題自然而然說到了當年他作為岡田武史翻譯所工作過的杭州綠城。2011年末,岡田武史成為了杭州綠城主帥。在此之後,綠城的青訓梯隊全部由日本教練進行管理,而整個俱樂部的發展理念,也都傾向於隊青年球員的培養。
然而從2013年11月岡田武史離開俱樂部,到2016中超賽季綠城降級,種種跡象是不是表明這樣的青訓道路是一條死路?
「現在就去判斷綠城青訓模式的成敗,似乎為時尚早,」 鈴木稔告訴生態圈,在他看來,發展青訓所能獲得的效果並沒有那麼快。在日本國內,足球青訓的發展基本需要10-20年的周期才能看到成效。
▼綠城時期的鈴木稔與岡田武史
對於這個現象,鈴木君拿J聯賽的川崎前鋒給圈哥舉了個例子,「有個在J聯賽的傳統強隊,一線隊5年沒有從梯隊中提拔任何一名青年球員,即便是日本本土的青訓,也需要一段不短的時間來沉澱和積累。」
這話很有道理,現在就去評判一個青訓體系的成敗得失,或是去推倒重建,似乎太過著急。對鈴木稔而言,杭州綠城培養出了石柯、陳中流、謝鵬飛等優秀球員,已經收到了一定的成效。而上賽季徵戰中超的陣容中,也湧現了一些不錯的青年球員。
但從另一方面來看,當拉米雷斯、保利尼奧、特謝拉都來到這個聯賽,金元時代的中超對於青訓的衝擊還是非常巨大。
因此,即便是杭州綠城降到了中甲,也不意味著這個青訓模式走不通。鈴木君給生態圈又舉了另外一個例子,就是J2聯賽的東京綠茵。這支常年在次級聯賽的俱樂部,其一線隊的25人中有19人來自於青訓梯隊,頂尖的球員還會輸送到J聯賽的各個俱樂部。
「這樣一個在J2聯賽的人才工廠,其運營發展模式一樣是成功的。」鈴木稔表示。
中國足球的商業開發趨於成熟,但仍能進步
在中國體育圈打拼了多年的鈴木君,目前擔任歐迅體育的市場總監。足球的市場化、商業化開發其實才是他的老本行。
鈴木稔認為,從廣告、贊助的規模來看,中國職業聯賽的商業開發程度已經相對成熟,而從贊助商權益的體現來看,中超也逐漸地在規範化和正規化。儘管如此,日本J聯賽在贊助權益使用方面依然有著更加完善的規則和體系。
從另一方面來看,儘管中超已從轉播費用方面獲得了很高的收益,但在特許產品的開發上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事實上,歐洲頂級俱樂部的特許產品收入往往能達到俱樂部總收入的10%,而J聯賽的俱樂部,特許產品的銷量也十分可觀。
▼J聯賽的周邊開發
目前,中超聯賽在俱樂部文化培養、球迷情感維繫上做得並不夠完善,這或許使衍生品缺少了對消費行為的情感刺激性,「購買衍生品之後並不會感到自豪、光榮或是快樂,讓這個生意不太有市場。」鈴木君表示。
在另一方面,盜版、山寨產品的猖獗也在一定程度上擾亂了特許產品的市場。
對此,鈴木稔也告訴生態圈一些日本足球在特許產品開發和促進球市的好辦法。「最重要的一點還是接地氣。」
在J聯賽的賽場,女性觀眾的比例要比中超高不少。這與俱樂部在場內進行甜點、冰激凌的派送有很大的關係。不僅如此,J聯賽許多俱樂部的衍生品都與是當地的特產,實用價值更高。
最後一點,鈴木君還告訴了生態圈一個極有意思的商務開發思路。在未來,中國的俱樂部、比賽都可以通過時下最為流行的二次元文化來進行推廣,吸納更多的年輕球迷。
▼CBA上海隊在籤下嗶哩嗶哩作為冠名贊助商之後,球場文化也開始走向二次元化
認真看完生態圈與鈴木稔的對話,相信每一個關心足球的人都會有所啟發。
在中國商業足球飛速發展,競技足球卻深陷迷茫的今天,我們屢屢希望通過學習借鑑國外足球的先進理念,來尋找到一條合適的道路。我們的口號喊得足夠響亮,但又有誰真正去思考、去實踐,究竟哪些東西我們學得來,哪些東西我們學不來呢?
「中國俱樂部缺少為球迷、為社會服務的理念,」 鈴木君一語點到了命門。也許正如這位在華十三載的日本足球人所說,人文關懷,是資本喧囂的中國足球最缺乏的品質。
記者:點哥、Z. Hou
編輯:Camel
✎ 推薦閱讀
點擊進入官網,後臺回復【加入生態圈】入駐生態圈小夥伴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