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子木
1
兩個世界
如果你正處於找房階段,很可能遇到這樣的問題。
「為什麼一路之隔,房價會差這麼多?」
其實這個現象普遍存在大小城市之中。如果你感覺一頭霧水,我給你舉幾個例子。
在惠州的金山湖旁,分布著密密麻麻的住宅小區。其中金山湖小區房價達到1.7萬/平米,而隔壁的小區房價均價在1萬/平米左右,兩者相差70%,如果按照一套100平米房,兩者就是70萬的差距。
原因是金山湖小區挨著湖邊,站在窗邊,能一眼望到湖水,而後者離湖岸還有一定的距離,被其他高樓遮擋了視線。
能不能看到湖水,讓湖畔小區內部的房價也出現了分化,例如金山湖島內,公園高端住宅中洲中央公園,看湖景的大戶型價格在2~2.2萬,不看湖景的單價為1.5~1.8萬,房價差距很大。
第二個例子是西部某小縣城。
當地政府為了響應號召,前些年在老城區旁邊建了一個新區,新區煥然一新,高樓聳立,老城區很多人紛紛掏錢在新區買了房子。
新區的新房開盤價達到8000元/平米,而一街之隔的老城區的房子4000元/平米沒人要。
因為當地居民達成了某種共識,全縣唯一的電影院在新區,肯德基和牛排店都在新區,新區住著的都是縣城裡有頭有臉的人,房價應該高一些。
第三個例子我們把目光轉移到美國的帕羅奧圖市(Palo Alto)。
矽谷所在的帕羅奧圖市的房價中值大概在300萬美元左右,但是跟它隔著一條馬路的東帕羅奧圖的房價卻只有60-80萬美元,兩者相差4-5倍。
為什麼呢?因為帕羅奧圖市,這裡是諸多億萬富豪生活的地方,比如Facebook執行長馬克·扎克伯格、谷歌創始人拉裡·佩奇以及蘋果已故聯合創始人史蒂夫·賈伯斯的家人等。
而隔著15米另一邊的東帕羅奧圖市,基本都是墨西哥遷移過來的低收入人群,其中不乏有大量非法移民,以謀殺、貧窮、團夥犯罪聞名。
2
資源聚集
通過以上三個例子,其實我們不難找到答案,造成近距離內房價差異的因素就是,「資源」。
我們要知道,一個房子的基礎功能是居住,而在基礎功能背後,更重要的是住在這個房子裡,你將享受到怎樣的社會資源。例如第一個案例提高的湖景資源,第二個的商業資源,第三個的產業和教育資源。
資源具有積聚性,且是典型馬太效應的產物。(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是指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現象,廣泛應用於社會心理學、教育、金融以及科學領域。)
拿第三個例子講。在很早的一期美國節目中,分別對帕羅奧圖和東帕羅奧圖的孩子做了採訪。問他們的夢想是什麼?
帕羅奧圖的孩子大部分的回答是成為像賈伯斯、扎克伯格、巴菲特一樣的傳奇人物,或者做科研、醫學等研究工作,而東帕羅奧圖這邊的孩子的夢想就是求一份基礎勞動工作,有的甚至想成為大毒梟。
當然這也和美國的房地產制度有關。美國的區域管理費用的主要來源之一就是房地產稅。帕羅奧圖這邊的居民有錢房價高,繳納的房產稅高,自然保安、環境、醫療、教育等資源發達,和資源相關的人才在加速集聚,長此以往,良性循環。
而東帕羅奧圖,大都處於貧困線以下,甚至無力承擔房地產稅,所以在社會資源服務上捉襟見肘,連給安保的工資都發不出來。尤其是教育資源差,造成代代生活在泥潭之中,凡是有點兒夢想的人才都想逃離這個地方。
當然在國內,不可能出現這種情況,因為政府的統一規劃能力強,而且可以通過政策推動,讓區域資源相對平衡。但即便如此,這種分化趨勢也在城市之中,城市與城市之間加速演變。
拿北京海澱舉例。海澱區因為有清北八大高校加持,這裡的房子天生便成為全國家長的夢想,10萬/平米房價的老破小比比皆是。
八大院校的人才輸出,又創造了中關村的輝煌,吸引了全國各地IT精英湧入。精英對子女的教育意識強,孩子們的教育底子好,海澱區的生源質量、名校升學率一路飆升,開始良性循環。
資源的集聚推高了當地房價,後來的精英開始只能向北尋找棲居之地,同時優質生源也在北遷,甚至把荒涼之地硬生生考成了學區房。
反觀北京的其他地區,這些年教育資源一直不溫不火,只能期盼著海澱名小在自家片區開個分校。
城市之間亦是如此。
第二個案例中,縣城當地第一中學的副校長是我朋友,前幾天跟我訴苦。說前幾年這個中學的升學率非常高,考上清北的學生也有,可是這幾年,凡是有些能力的家長都把孩子送進旁邊的大城市了,造成優質生源大量流失。
現在學校的口碑與日俱下,原來一個班級60多號人,現在折了一半,當地因為債務問題給老師發不出工資,名牌教師也都走了。
3
加速分化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資源加速分化的現象,是從2018年左右才開始迅速擴散的。
在2011-2015年,我們要求徹底「城鎮化」。全國各地為了追求GDP增速大搞「大基建戰略」,甚至是小縣城都在瘋狂建設,無數新區如雨後春筍拔地而起。
但問題是,地方創造了新區,卻沒有創造讓人們致富的就業崗位,結果導致,招商受阻,人口缺失,各地方因此創造了巨大的債務黑洞。
之前一個讀者留言,總結得非常好。
人向大城市集中,因為大城市有更多的就業機會,有更好的發展,比如做IT的,就要往北上杭深走;但是,很少有大城市的人走向小城市去,因為小城市有的,大城市基本也有。另外,交通的發展也導致了大城市對小城市人員的吸引,在前些年高鐵熱的時候,基本所有的地方政府都認為高鐵來了,錢就到了,但更多的是,高鐵來了,人就走了。具體到我們家來說,縣裡只有幾家大企業,能做的是製造業、商業這些,但這些需要的工人較多,走出去的大學生很少去做這個;另一方面,你在外讀書期間習慣了大城市的生活,讀書館、電影院、博物館、書店、遊樂場,縣裡沒有啊。
所以說,「城鎮化」是不符合人類遷徙軌跡的,而「城市化」才是城市發展的出路,是符合資源集聚原則的。
於是我們在2016年啟動地產去庫存,放鬆調控+貨幣放水+棚改貨幣化下,房價大漲,人們衝進售樓處接盤,地方債務成功轉移到家庭身上。
解決後顧之憂後,當局開始加速推進「城市化」戰略,明確了城市群和強省會發展道路。隨後提出並落實大灣區概念,長三角一體化文件陸續出臺,新機場概念下,京津冀地區也迎來了歷史契機。
與此同時,全國各大城市開始出臺人才政策,放鬆落戶條件,全國人口在高鐵的助力下,加速湧動遷徙。廣東省5年內湧入800萬人口,杭州一年湧入55萬人口,成都、重慶、長沙、西安都以每年20萬的人口數量在激增。
而那些資源弱的城市在馬太效應下,開始加速衰落。正如前段時間,網上一篇帖子的題目,「曾經熟悉的家鄉終將成為倍感孤獨的地方」。
4
時代洪流
要記得,房子的價值在於「資源」,這才是房價的本質。
聚則進,散則退。現在已經從城市與城市的區別,走向了一街之隔。人們為了爭奪資源,會繼續推高核心資產的價格。
這就解釋了為什麼這段時間,疫情影響下,人們還在為經濟擔憂的同時,深圳樓市依然火爆的原因。
深圳招商蛇口太子灣的公寓,4200萬一套,54套半天被搶光;寶安中心區新房發售,100萬每套茶水費的新聞登上頭條。這種事情在過去很難想到。
不管你生活在一二線還是三四線,或者小縣城,對這一趨勢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數。
一線城市和強二線城市,會隨著資源的集聚,房價會繼續被推高。有想法的人,現在應該開始關注這個事情,尋一良地,等待合適時機抄底入場。無論你不想買還是買不起,這都不重要,未來你的後代終究會踏上這塊熱土。
而對於現在已經步入衰退階段的小城市房子,剛需可以買,但要做好最後成為大型養老院的準備,投資切忌不可。
之所以把這個概念再和大家強調一次,是因為最近太多人問這個問題,身邊出現了太多趨勢加速分化的事實,這是時代的洪流,無法阻擋,希望能幫得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