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網訊(記者 黎夢竹)12月3日,國新辦就易地扶貧搬遷工作情況舉行新聞發布會。國家發展改革委秘書長趙辰昕在會上表示,「十三五」期間,全國累計投入各類資金約6000億元,建成集中安置區約3.5萬個,其中,城鎮安置區5000多個,農村安置點約3萬個;建成安置住房266萬餘套,總建築面積2.1億平方米,戶均住房面積80.6平方米;配套新建或改擴建中小學和幼兒園6100多所、醫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2萬多所、養老服務設施3400餘個、文化活動場所4萬餘個,960多萬建檔立卡貧困群眾已全部喬遷新居,其中城鎮安置500多萬人,農村安置約460萬人。
易地扶貧搬遷是針對生活在「一方水土養不好一方人」地區貧困人口實施的一項專項扶貧工程,目的是通過「挪窮窩」「換窮業」,實現「拔窮根」,從根本上解決搬遷群眾的脫貧發展問題。趙辰昕談到,2019年底已有920萬貧困搬遷群眾實現脫貧,今年剩餘的40萬貧困搬遷群眾各地已完成相關退出工作,目前正在接受脫貧攻堅成效考核,「貧困群眾易地搬遷後就業能力明顯提升,有勞動力的搬遷家庭實現了至少1人就業目標,搬遷群眾收入水平得到顯著提升。」
據有關統計,全國易地扶貧搬遷建檔立卡貧困戶人均純收入從2016年的4221元提高到2019年的9313元,年均增幅30.2%。
趙辰昕表示,為全面評價各地「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工作成效,國家發改委於今年下半年組織開展了全面評估核查,核查組共隨機入戶走訪搬遷群眾2333戶9445人,結果表明,搬遷群眾住房質量安全驗收率達100%,子女就學條件改善率達99%、就醫條件改善率達99.87%,「兩不愁三保障」實現率達100%,搬遷群眾滿意度達100%。
「總的來看,『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任務已全面完成,960多萬易地搬遷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勝券在握。可以說,這是繼土地改革和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之後,在我國貧困地區農村發生的又一次偉大而深刻的歷史性變革,堪稱人類遷徙史和世界減貧史上的偉大壯舉。」趙辰昕說。
他表示,歸結起來,「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的歷史性成就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有效解決了「一方水土養不好一方人」地區近1000萬貧困人口的脫貧發展問題;二是充分體現了經濟、社會、生態等多方面的綜合效益,為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促進脫貧地區高質量發展打下堅實基礎;三是有力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難事的巨大優勢,為全球減貧事業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 責編:孔繁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