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她是中國電影第一才女,沒人敢反駁

2021-01-21 南方人物周刊


拍電影對許鞍華來說,更像是一場命中注定的冒險。她活到老,拍到老,忠於自我,更忠於電影。


本文首發於南方人物周刊

文 | 鋼瓚兒   編輯 | 阿柴

全文約3797字,細讀約需8分鐘


許鞍華因此成為全球首位獲此殊榮的女導演。


獲獎之後,許鞍華在接受港媒採訪時表示,「我很開心聽到這條消息,並為獲獎感到榮幸!開心到感覺無法用言語表達。我只是希望世界上的每件事都能很快變好,每個人都能像我此刻一樣再次感到開心。」


對於許鞍華的這次獲獎,影迷們一點也不意外。


畢竟,對華語影壇來說,她一直都是獨一份的存在。


導演陳嘉上曾說,「香港電影之所以能夠撐著,是因為我們還有王家衛、許鞍華,而不是因為有我和王晶。」


很多人都將許鞍華的電影,視作是香港精神的真實寫照。



到今年為止,許鞍華已經73歲了。


若非特別提及,很少有人會將這個頂著蘑菇頭、戴著黑框眼鏡、笑起來很爽朗的女導演和70多歲的老人家聯繫到一起。


無論是生活還是工作,她都以極其旺盛的生命力和創作力,步履不停地走在華語影壇的第一線。



一路走來,許鞍華創作的電影作品,不但類型豐富,而且風格多變。



坊間稱她是「得獎專業戶」、「影后製造機」。


她曾6奪得金像獎最佳導演獎,3斬獲金馬獎最佳導演獎。


因為擅長拍女性題材,許鞍華還順勢造就了很多影后:


蕭芳芳:《女人四十》,金像獎、金馬獎、柏林銀熊獎影后;


李麗珍:《千言萬語》,金馬獎影后;


斯琴高娃:《姨媽的後現代生活》,金像獎影后;


鮑起靜:《天水圍的日與夜》,金像獎影后;


葉德嫻:《桃姐》,金像獎、金馬獎、威尼斯電影節影后。


她說,「女人拍女人,比較有信心。」



和很多香港導演一樣,許鞍華的血脈裡,同樣也帶有一份漂泊的基因。


1947年,她出生於遼寧鞍山。


名字裡的「鞍」字,代表了她的來處。


她的父親是廣東人,母親是日本人。


許鞍華剛滿5歲,就隨父親舉家遷往香港。


前排為許鞍華


這種遷徙所帶來的印記,成了許鞍華早期電影裡的關鍵命題。



她拍攝的很多作品,都帶有明顯的漂泊之感和鄉愁之韻


比如,多次出現流浪和遷徙畫面的「越南三部曲」(《獅子山下:越南來客》《胡越的故事》《投奔怒海》),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三部作品。


一如香港學者羅卡所說:「許鞍華的作品標示了1949年以後出生的香港中國人的特色:立足中國香港、面向國際而尋根於中國的複雜性格,以及無可擺脫的鄉愁和漂泊感。」



在港大讀完碩士後,許鞍華遠赴英國留學,在倫敦電影學院待了幾年。



1975年,她回港後的第一份工作,就是給胡金銓做英文助理,處理胡金銓的往來郵件,為電影《俠女》配英文字幕。


胡金銓(中),許鞍華(右)


之後沒過多久,許鞍華又去TVB做了一段時間的編導。


但許鞍華的父親,卻希望她進ICAC(廉政公署)。


因為ICAC不但薪水高出TVB四倍,而且還能申請住房,入職兩年半以後還有公積金可拿。


許鞍華遵從父命去了,可堅持不到一年卻又回來了,「我那時是個很不安分的人,整天想拍東西,其他事就沒想過。幸好那時人人都覺得拍戲很好玩,甚至沒工錢都肯做,人人都很興奮。」(出自《許鞍華說許鞍華》)



香港電臺電視部從70年代中期開始,拍攝了一套名叫《獅子山下》的短劇。


當時執導這部短劇的許多導演,後來都成了香港電影新浪潮的主力幹將:許鞍華、徐克、方育平……



1979年,許鞍華憑藉處女作《瘋劫》一鳴驚人,與同時期的徐克、譚家明、嚴浩等人成為開風氣之先的「香港電影新浪潮旗手」。


這部由真實兇殺案改編而來的電影,在當時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拍《瘋劫》時的許鞍華


此後,36歲的她,又憑藉《投奔怒海》拿到了第二屆香港金像獎的最佳影片和最佳導演。


很多年後,人們提起這部電影,都認為該片做出的最大貢獻,就是帶出了當時還默默無聞的劉德華。



許鞍華拍《投奔怒海》時,兩岸三地還處於一個相對封閉的局面。


當時,香港導演到內地拍戲是禁忌,一不小心就會失去港臺市場,但許鞍華卻一意孤行,在海南島取景,完成了片中的越南戲。


原本屬意由周潤發出演的角色,陰差陽錯地落到了劉德華手裡。


沒想到,此舉反倒令劉德華一演成名,直接提名了當年金像獎的最佳新演員。



如果說許鞍華是劉德華的恩人,那麼劉德華同樣也可以算作是許鞍華的貴人。


三十年後兩人再度攜手,又合作了一部《桃姐》。


劉德華與許鞍華在《桃姐》片場


2011年,許鞍華正在籌備《桃姐》,她找到劉德華,說了一句讓人心疼的話,「我很久沒有足夠的錢了,你能不能幫幫我。」


於是,劉德華當即投資3000萬,並親自擔任了影片的男主。


這部電影,最終名利雙收,讓劉德華成為了金像獎和金馬獎的雙料影帝。



別人做導演,總是賺得盆滿缽滿。


可是許鞍華做導演,至今還在租房生活,出行全靠搭乘公交或者地鐵。


每次拍片,她都遲遲找不到投資,經常需要去學校教書或拍廣告片來補貼生計。


拍《天水圍的日與夜》時,她中途差點停拍,多虧王晶解囊相助,才得以順利拍完。


電影裡,貴姐聽別人感慨做人難時,曾經笑嘻嘻地反問了一句:「有多難呀?」


有些苦中作樂的意思,像極了許鞍華本人的處事態度。



人文氣息濃厚的她,總有一份關懷弱勢群體、拍小人物的自覺性。


用戴錦華的話來說,「她的電影不光是半部香港電影史,而是我們這一代人共同走過的中國,包括海峽兩岸和香港,包括中國大陸歷史變遷的影像畫廊。」


許鞍華的電影,往往沒有什麼宏大的敘事框架,只將各色小人物置身於歷史洪流之中,由此延伸出一種渾然天成的悲憫之感。



這種悲憫之感,一方面來源於許鞍華幼時地域流轉帶來的不安,另一方面來源於她自身的女性特質,還有一部分來源於她性格裡的文學喜好。(許鞍華是港大的文學碩士)


1990年,她拍攝了一部半自傳式的電影——《客途秋恨》


電影裡,女主曉恩(張曼玉 飾)有一個妹妹,母親是日本人,而許鞍華也有一個妹妹,母親也是日本人。


許鞍華和妹妹


片中,她借張曼玉之口,說出了她與家庭之間的芥蒂:「我從未見過如此奇怪的家」。



許鞍華的母親,是個沉默寡言的人,不會說正宗的粵語,也不太認識漢字。


母親舉手投足間的「怪異」,讓小時候的許鞍華不敢與之親近。


直到《客途秋恨》問世,許鞍華才解開了她與母親之間的芥蒂,母女兩人一直相伴至今。



身為香港導演,許鞍華是最早打破兩地隔閡的導演之一。


除了《投奔怒海》取景海南之外,她導演的《書劍恩仇錄》(1987年),也曾在黃河、西湖等多地取景。



此後,她的《上海假期》《半生緣》,同樣也在內地拍攝。


早在回歸之前,許鞍華就已經有了不少和內地團隊合作拍片的經驗。


2003年,中央政府與香港政府籤署《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即CEPA協議)後,內地政策隨之放寬,這讓大批香港電影人看到了內地拍片的希望。


北上」,成了香港電影人的救命稻草。


然而,當很多「北上」的香港導演遊走於資本與商業之間時,許鞍華卻調轉鏡頭,聚焦市井,去拍攝小人物間的瑣碎與溫暖。



即便後來敘事放寬,她也依然能夠從自己所熱愛的選題裡,找到合適的題材與表達方式。


《明月幾時有》作為一部抗戰題材的影片,被她拍出了別具一格的文藝氣質。


《黃金時代》作為一部名人傳記電影,被她採用「間離」敘事拍得若即若離。



雖然許鞍華擅長拍女性,但她鏡頭下的女性形象,卻與張艾嘉、張婉婷鏡頭下的女性形象截然不同。


既沒有少女玲瓏婉約的心思,也沒有夢幻的情節。


她總是選擇站在最理智的角度,冷靜客觀地著筆,而非將女性的命運簡單地歸因於社會和男性。


她對電影,始終保留著一份清醒的自我認知,「拍電影從來不是刻意去表達或者反對、批判什麼,我寧可選擇近乎殘忍的細緻勾勒與不帶鮮明好惡的價值評判。」



她電影裡的女性,總有著一份獨屬於自己的倔強。


她們有自己的事業,也有獨特的愛情觀。


無論是《玉觀音》裡的緝毒女警安心,還是《阿金的故事》裡的武師阿金,她們都像男人一樣拼殺在職場,展現出了現代女性應有的自我價值。



和她電影裡的這些女性角色一樣,許鞍華也從來不給自己設限。


她總是敢於挑戰他人所不敢嘗試的領域。


比如,對於張愛玲小說的影視化改編,便正是其中之一。

關於張愛玲,文藝圈裡一直流行著這樣一句話:張愛玲碰不得。


可許鞍華卻偏偏不信邪,先後三次將張愛玲的小說搬上銀幕:《傾城之戀》《半生緣》《第一爐香》(上映在即)。



結果,第一次翻拍,許鞍華就拍砸了。


1984年問世的《傾城之戀》,由周潤發繆騫人主演。


電影問世後,票房、口碑雙雙失利,被影評人詬病為「沒能拍出原著裡最重要的反諷意味」。


之後好幾年,不僅張愛玲令電影人聞風喪膽,就連周潤發也成了票房毒藥。


10多年之後,許鞍華再戰張愛玲,帶著《半生緣》(1997年)捲土重來。


好在,這一次她終於保住了自己的金字招牌,給觀眾交上了一份滿意的答卷。



在片中飾演「顧曼璐」的梅豔芳,還憑藉這個角色拿下了當年金像獎的最佳女配。



如今,二十多年過去,許鞍華再次改編張愛玲的《第一爐香》。


早在開拍之前,該片就因選角問題而引發了不少熱議。


不管是馬思純的大骨架還是彭于晏的肌肉感,都與原著中的形象相差甚遠。


對許鞍華來說,這無疑又是一場充滿困難的挑戰。


不過,向來熱衷於挑戰的她,對此卻並不畏懼。


她說,「無論是寫東西還是拍戲,你不做新的東西跟冒險,不停地在做已經成功的事,那有什麼作用呢?」


拍電影對許鞍華來說,更像是一場命中注定的冒險。


她活到老,拍到老,忠於自我,更忠於電影。


中國人物類媒體的領導者

提供有格調、有智力的人物讀本

記錄我們的命運 · 為歷史留存一份底稿


點擊「閱讀原文」即可訂閱和購買最新雜誌

相關焦點

  • 一生未婚,73歲還在租房,「中國電影第一才女」又得全球大獎,我們都...
    一日一度我要把一萬點光亮埋進你的胸膛點擊上方「燕趙女性」可以訂閱哦來源:一日一度ID:yryd115她是中國電影第一才女在西式教育那一套理論下,許鞍華始終沒有機會沉入中國文化。就連畢業後第一份工作也是做英文助理,專門給電影配英文字幕。機緣巧合,她進入TVB,成為了一名編導,這個時期,許鞍華結識了一位電影界領路人胡金銓。
  • 她,風華絕代,好賭,休夫,可謂是第一風流才女
    試問捲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說到這首詞大家應該都知道吧,這是李清照寫的。李清照,號,齊州濟南人。女詞人,婉約詞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大家應該都知道李清照,那你了解李清照嗎?你說他是"第一才女"沒錯,但是你要說她是"第一風流才女"好像也可以。
  • 宋代才女寫了首不該寫的詞,有人敬她是才女,有人說罵她不守婦道
    一首挺好的詞,大家關心的卻是這個,讓人不知說什麼好。李清照畢竟還是知道分寸的,所以這首詞大家雖然質疑,倒也沒有掀起多大波浪。與她相比,宋代另一位才女就更敢寫了。此女名叫朱淑真(又喚朱淑貞),是南宋繼李清照後另一個大名鼎鼎的才女。朱淑真出身書香門第,自幼有才,後依從父母之命下嫁給一位文法小吏。
  • 漢末第一才女蔡文姬:兩大神作流傳千古,卻命運多舛
    漢末第一才女蔡文姬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讓我們對於漢末三國的諸多名人故事都非常熟悉,三國的精彩,不但在於讓人熱血沸騰的英雄,更在於讓人肅然起敬的顏值才情雙雙在線的三國女神們。其實,除了以上知名度較高的三國美女,還有一個美女也絕對有資格入榜,這不單單因為其顏值不輸於以上幾位美女,更因為她才華出眾,三國第一才女這個榮譽頭銜,她當之無愧,她就是蔡文姬,一個命運多舛的悲情女人。
  • 在中國女排面前,沒人敢稱「中國第一女團」
    都說「國乒打哭對手,女排打哭觀眾」。為什么女排總是讓人熱淚盈眶?,她見證了中國女排的輝煌與低谷。很多人都以為,中國女排不可能贏。可女排的姑娘們,偏偏不信命。郎平對姑娘們說:「我們有上億球迷在遠方觀戰,我們不孤單,他們越噓我,我越要發好,拋好球,狠狠地打!」
  • 李清照:一個好酒愛賭,離經叛道的女人,卻是中國千年第一才女
    說起李清照這個女人,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她不但長相美,還特別有才情,那些傳世的經典詩詞,清新自然、典雅韻律,無不讓人拍案叫絕,開創了婉約派之先河,被尊稱為「千古第一才女」。然而,最讓你想不到的是,眼前這個端莊美麗的才情女子,不僅是個名副其實的酒鬼,而她那傳奇、多舛的一生更令人大開眼界、可悲可嘆。
  • 「詩詞才女」武亦姝是理科?613分上清華,有顏有才說的就是她吧
    「詩詞才女」武亦姝是理科?613分上清華,有顏有才說的就是她吧!武亦姝是第二屆《中國詩詞大會》的總冠軍,這位詩歌才女,沒想到讀的竟然是理科,而且成績優秀,高考成績公布那天,武亦姝的成績也備受矚目,居然拿下來613的高分,要知道,總分不過才630分!
  • 李清照:好酒好賭,離經叛道,中國一千年來第一風流才女
    李清照的父親是大學士蘇軾的學生,不僅得到了蘇軾的真傳,才氣逼人,還喜歡收藏書。而她的母親出生下狀元家庭,飽讀詩書。有這樣的父母,李清照自然不會辜負父母對她的諄諄教導。有情有愛也藏在心裡,不能說出來,說出來就被世人嘲笑。但是李清照不僅要把丈夫的情時候出來,還要用特別的方式寫出來。她不在乎世人對她的看法, 不把世俗對她的惡意放在心上。
  • 中國古代十大才女
    中國古代十大才女(一)武則天 (唐) 中國女皇(624~705)武則天(624年-705年)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尊為武周聖神皇帝。本名武媚娘,即位後改名武曌(zhào),取意「日月當空」。謝安的侄子謝朗說道「撒鹽空中差可擬」,謝道韞則說:「未若柳絮因風起」,因其比喻精妙而受到眾人的稱許。也因為這個著名的故事,她與漢代的班昭、蔡琰等人成為中國古代才女的代表人。(四)班昭 (漢)協助完成《漢書》(49~120)班昭(約49—約120),一名姬,字惠班,扶風安陵人(今陝西鹹陽)。
  • 馮小剛:我拍了個電影,沒人敢接戲!她:等我,馬上到
    馮小剛,目前中國最為知名的導演之一,他導演的影片很多,而今天我們要說說一部叫做《老炮兒》的電影!說到這部電影,很多網友可能忘了電影演的是什麼內容,但你一定忘不掉馮小剛和許晴那段激情戲吧!許晴聽說馮小剛的難處之後,馬上就答應了飾演這個角色,看到這裡不得不佩服她的勇氣,大家都知道,女演員飾演這樣的片段是要遭人「背後議論」的,甚至還有可能斷了戲路,可許晴並沒有害怕這些,爽快的答應了馮小剛的請求!
  • 娛樂圈公認的才女,集才華與美貌於一身,46歲單身卻依舊精彩
    她會書法、當導演、愛畫畫,不過比起才女的桂冠,她更覺得自己是一個活得瀟灑又漂亮的人,因為她不在意周圍人的目光,只想走自己的路。 2003年她憑藉電影《我愛你》獲得第9屆中國電影華表獎優秀新人女演員獎,憑藉電影《開往春天的地鐵》和《我的美麗鄉愁》分別獲得第26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女主角和第2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女配角。
  • 中國古代四大才女,每人一首代表作,誰的才華驚豔了你?
    (中國古代四大才女)中國古代,不僅有四大美女,還有四大才女。西施、王昭君、貂蟬、楊玉環,四大美女因傾世容顏名垂青史,卓文君、蔡文姬、上官婉兒、李清照,四大才女因絕世才華驚豔千古。筆者認為,比起四大美女,四大才女更能展現中華之美。
  • 為什麼「國民才女」武亦姝一直被嘲笑?那些嘲笑她的人是什麼心理
    而「國民才女」武亦姝又一次被人提起,被不少家長掛在嘴邊。對於武亦姝的成名,人們褒貶不一;有的人覺得她就是靠著死記硬背,把那麼多的古詩記下來,才能成名,況且她長得也不好看,不符合中國傳統的審美觀;也有的人認為這個女孩滿腹才華,知書達理,完全就是書籍中所描繪的古代才女形象。
  • 羅志祥的回應有點「軟」,他連反駁都不敢
    「劃重點:她說的都是實錘,我無力反駁,謝謝大家」「所以那些事情真的是你做的嗎?哥這也未免有點太渣了吧」。羅志祥的回應有些敷衍,也有些「軟」,他完全沒有反駁、沒有否認前女友的「指控」。,很難讓人想像現實生活中的他居然是這個樣子的。
  • 九球天后潘曉婷,37歲沒人敢結婚的理由曝光,沒想到她會這麼說
    作為一名撞球運動員,潘曉婷成績斐然,不僅如此,潘曉婷也是一個真正的美女,擁有火爆,顏值也很高,她於開始接觸撞球,是中國撞球界第一位贏得世界冠軍的選手,在WPBA2008賽季排名第三。她參加了賽榮獲冠軍在中國舉行的女子「九球」賽榮獲冠軍從到他在中國在中國保持著無敵地位,連續6個榮獲項全國冠軍。她在第35屆日本大阪九球公開賽中獲得榮獲稱號。
  • 詩詞丨她是天下第一才女,曹操暗戀了40年:才女多情,奈何歲月負美人
    就這樣,曹操和蔡文姬兩個人,誰都不好說,也不敢說。他們一生,註定錯過了。東漢末年,宦官把持朝政,皇帝大氣都不敢出。但蔡邕不僅敢喘大氣,還敢大聲說刻薄的話。一天, 皇帝問蔡邕,朕的江山社稷,為什麼成了這個樣子啊?蔡邕回答說,是因為有一群公雞變成了母雞,在陛下周圍作妖。宦官們找了個理由要殺他。求情的人太多,就關進了大牢。後來遇到大赦,保住了性命的蔡邕帶著一對兒女逃到了會稽山。
  • 最會玩梗的明星,大張偉說第二沒人敢說第一,「大可不必」太搞笑
    最會玩梗的明星,大張偉說第二沒人敢說第一,「大可不必」太搞笑最近娛樂圈颳起了一股女團選秀風,各種綜藝節目看得人眼花繚亂。當時錢楓向天天兄弟走來的時候,大張偉就沿用了自己嘴「毒」的方式,直接跟錢楓開玩笑說,「我的兩隻眼睛已經裝不下你了」!在《創造營2020》裡,大張偉更是把自己嘴「毒」的優勢發揮得淋漓盡致的!近日在最新一期的節目中,學員袁嘉藝上臺表演以後請求表演自己家鄉的一首歌曲,大張偉直誇她,當然,你那麼可愛!
  • 整個劇組安排到她家附近,只為請她出演,沒人敢說她耍大牌
    她沒有過長的配角生涯,和苦悶的龍套歲月,這是很多人都很羨慕的幸運,但幸運背後必是等量的壓力。現在的娛樂圈早就是「流量」明星的時代了,顏值被排在了演技前面。但只有顏值是遠遠不夠的,想要在娛樂圈長久的「混」下去,你就必須一直在熒幕前保持自己的活躍度。不然就會慢慢被觀眾遺忘,很多老演員就這樣消失在了觀眾的視野,鍾嘉欣就是其中一員。
  • 千古第一才女:易安居士
    李清照(1084年—1155年),號易安居士,漢族,齊州章丘(今山東章丘)人。宋代女詞人,婉約詞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 李清照出生於書香門第,早期生活優裕,其父李格非藏書甚富,她小時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環境中打下文學基礎。出嫁後與夫趙明誠共同致力於書畫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據中原時,流寓南方,境遇孤苦。
  • 盤點中國古代四大才女 巾幗不讓鬚眉
    中國古代四大才女分別是:蔡文姬、李清照、上官婉兒、卓文君(一說為班昭)。盤點中國古代四大才女蔡文姬蔡文姬(約177-約239),名琰[yǎn],原字昭姬,晉時避司馬昭諱,改字文姬,又字明姬,陳留圉[yǔ](今河南開封杞縣)人,東漢三國時期音樂家,文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