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孕育了這個藍色星球最初的生命,也令人類的未來充滿無限可能。
21世紀,人類開始大規模開發利用海洋,這也是中國海洋事業歷史上總體發展最好的時期。
1.8萬公里海岸線,300萬平方公裡的海洋國土,從未像今天這樣,與國家發展和人民生活如此密切。
第一艘國產航母下水,第一次可燃冰試開採成功,「海鬥一號」萬米「首秀」,創新發展的「藍色中國夢」正越來越近……
「流 動 的 國 土」
地球上可燃冰的儲量,可以供人類使用千年,怎樣將這種深藏在海底沉積物當中的天然氣水合物開採出來,是一個世界難題。
這團紅色的火焰,就是被點燃的可燃冰。
2017年5月,在中國南海,海上鑽井平臺「藍鯨1號」成功完成中國首次可燃冰試採,創造了可燃冰開採時間和產量兩項世界紀錄。
2020年3月,「藍鯨1號」的姊妹船「藍鯨2號」,在水深1225米的南海神狐海域順利開展第二輪可燃冰試採任務,創造了「產氣總量,日均產氣量」兩項新的世界紀錄,攻克了深海淺軟地層水平井鑽採核心技術,再一次站到世界舞臺的C位。
這個「海上巨無霸」就是藍鯨2號,有37層樓高,甲板有一個標準足球場大,它可以在水深超過3000米的海域作業,最大鑽井深度15240米,是目前世界上作業水深和鑽井深度最大的半潛式鑽井平臺,它高大的身軀足可以抵禦16級海上風暴。
只有全球獨一無二的裝備,才能創造全球獨一無二的奇蹟。
這就是為「藍鯨姊妹」合攏的固定式起重裝備「泰山吊」,它也是全世界起重能力最大的橋式起重機,坐電梯從底到頂要足足3分鐘。
泰山吊是中國自主製造的超級裝備,高118米,正如它的名字「泰山」一樣,一次可吊起2萬噸的重物。
這座近乎巴黎凱旋門高度和跨度的龍門吊,至今為止已保持長達10年世界吉尼斯紀錄,令歐美發達國家望塵莫及,只有它才能輕鬆吊起「藍鯨姊妹」的上船體。
海上鑽井平臺被稱為「流動的國土」,體現著一個國家的整體工業實力和發展方向。
十年前,中國還完全沒有自主製造的能力。我國從「勘探號」系列、海洋石油981,發展到「藍鯨1號」與「藍鯨2號」……
從「一無所有」,到「傲視群雄」!
未來,誰能率先擁有深海重器,誰將贏得屬於未來的先機。
心系海底,夢向深藍
走進深海的蔚藍之境,到底是一番怎樣的景象?在風平浪靜的海面之下,又蘊含著多少奇妙未知的生物?
深海探測,將一個國家的工業製造能力、材料工藝水平等各方面都推向極致。
身長3.8米,有著大大的眼睛,鮮紅明黃的魚形外殼,這是「海鬥一號」,搭載著全海深電動機械手、高清攝像機……遊弋於藍天碧海間,靈動矯健。
「海鬥一號」布放過程。
5月9日,「海鬥一號」開啟在馬裡亞納海溝的萬米「首秀」,歷經40餘天,「海鬥一號」於6月8日搭乘「探索一號」科考船載譽歸來。
「海鬥一號」的機械手在下潛最深點
布放瀋陽自動化所標誌物。
海底一萬米什麼樣?「海鬥一號」見過:
「海鬥一號」此次在馬裡亞納海溝最大下潛深度10907米,刷新我國潛水器最大下潛深度紀錄,同時填補了我國萬米作業型無人潛水器的空白,還創造了潛水器領域的多項第一。
「海鬥一號」之外,一個個世界領先水平的深水重器,還在向海底世界挺進:
深海載人潛水器蛟龍號,最大下潛深度達到了7020米,創造了世界同類載人潛水器最大下潛深度記錄;
中國深海滑翔機海翼號,完成深海觀測,最大下潛深度6329米,刷新了水下滑翔機下潛深度的世界紀錄;
中國萬米載人潛水器預計今年出發,深海勇士號將探訪「挑戰者深淵」;
……
更深、更廣、更遠,強大的深海探測能力,必將引領中國向海洋強國加快邁進。
精衛填海,百年疏浚夢
港口,是一國對外貿易的窗口,是反映經濟狀況的晴雨表,更是對一國基礎設施建設綜合實力的反映。
目前,中國有環渤海、長三角、東南沿海、珠三角和西南沿海5個港口群。
中國港口的貨櫃
但是你知道嗎,1.8萬公裡的中國海岸線,如此眾多的大港中,真正的天然深水良港數量非常稀少,疏通航道、浚深泊位,中國依靠的是一種獨特的海上利器——自航絞吸挖泥船。
絞吸挖泥船工作時,先利用轉著的絞刀將巖石經機械切割使之鬆動絞松水底的巖石,與水混合成泥漿,經過吸泥真空管吸入泵體,並經過排泥管輸送至排泥區。
2017年11月3日,擁有6600千瓦絞刀功率絞吸船「天鯤號」在江蘇啟東成功下水,成為新晉「亞洲第一」,標誌著我國疏浚裝備製造業邁入世界領先水平。
「天鯤號」全長140米,寬27.8米,最大挖深35米,總裝機功率25843千瓦,削巖如泥,每小時挖泥6000立方米,被網友譽為「造島神器」。
通過連接到船體的「臍帶」,天鯤號可以把攪碎的巖石泥沙輸送到最遠15千米以外的指定地點,每小時可把6000立方米的固體疏浚物送達指定地點。
「天鯤號」的姊妹船「天鯨號」每小時挖掘的海底混合物,可填滿一個標準足球場大、半米深的坑。
每天,疏浚船清理出的泥沙,排出的淤泥經過沉澱,地基處理等工序,將填築成全新的陸地。
這種大型疏浚裝備,十年前中國還必須依賴進口,現在中國不僅能夠自主設計製造,而且已經達到國際一流水平,中國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大規模吹填造陸工程的國家之一。
天津港,全球最大的人工深水港,60多年的連續浚挖,新造陸地超過100平方公裡,相當於兩個曼哈頓。
從「篳路藍縷」到「大器初成」!
「精衛填海」是古老的傳說,但現在我們實現了。
磅礴生發的海上建設
海洋是地球生命的搖籃,也是人類的「藍色糧倉」,怎樣充分利用海洋資源,同樣值得深思!
風能是在可知範圍內對全球環境影響最小的綠色能源,因此對於風能的有效利用就顯得尤為重要,海上巨型風力發電機的安裝也就尤為重要。
但是,巨型風力發電機動輒上百米的長度,如何把它安裝到海上則成為我們首要解決的問題。
這就要用到我們今天要說的「龍源振華叄號」:
龍源振華叄號是我國自主研發、設計、製造、集大型設備吊裝、打樁、安裝於一體的海上風電施工平臺。其起吊能力及起升高度均居世界同類平臺之首,是全球最大自升式海上風電施工平臺,為我國海上風電開發從淺海走向近海提供了關鍵利器。
「龍源振華叄號」船長100.8米,型寬43.2米,型深8.4米,樁腿長85米,是當今海上風電領域當之無愧的「海上巨無霸」。
從海上風場到海水淡化,從海洋牧場到海上油氣田,國之重器助力下,海洋正為中國經濟提供澎湃動力!
楊帆碧海,挺進深藍
放眼世界,海洋強國無一不是海運強國。
海運主要靠船舶。
我們都知道,地球兩極的天氣都是十分惡劣的,但再惡劣的天氣,也擋不住人類探索自然的腳步。
「雪龍2」號和「雪龍」號於2019年10月先後出發駛向南極。4月23日,經歷六個多月、7萬餘海裡的斬浪破冰,我國第36次南極科學考察隊完成各項預定任務,最後一批隊員乘坐「雙龍」凱旋迴歸。
紅船身,白船頂,「雪龍2」號是我國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極地科學考察破冰船,它的排水量可達到13999噸,有2萬海裡的續航能力。
除此之外,我們還有全球起重能力最強的海上大力士——「振華30」輪自航式全迴轉起重船,世界上最先進的遠洋貨船,完備的海洋運輸艦隊……
2019年12月27日,我國首艘國產航母「山東艦」交付海軍,和遼寧艦一同使共和國正式步入了雙航母時代!讓我們心裡更有譜,也讓和平更靠譜!
中國,這艘巨輪劈波斬浪,在這顆蔚藍星球上,正畫出壯美的航跡。
參考資料:
《填補空白,「海鬥一號」深潛萬米》,光明日報
《猶如科幻片,剛獲國家科技獎的「造島神器」有多牛?》,中國日報微信公眾號
《起重能力達2000噸風電施工平臺下水》,新華社
《走近「月亮使者」:世界第四大潮汐電站,還能圍墾種糧》,第一財經
《國慶群眾遊行觀科技:鑄大國重器圓強國夢想》,中國新聞網
《中國進入雙航母時代》,中華網新聞
《開啟「雙龍探極」時代》,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