牝雞:母雞;司:掌管;司晨:報曉。雌雞像雄雞那樣鳴啼,指母雞報曉。舊時用來比喻女人篡權亂世。
近義詞:牝雞晨鳴、牝雞司旦
// 成語故事 //
商紂王進攻蘇國得到美女「妲己」,妲己看到螞蟻爬上銅火盆被燙死,就告訴商紂王,紂王命人做兩根銅柱,把犯人綁在銅柱上,用火燒熱銅柱叫「炮烙」。周武王姬發滅掉了商朝後感慨地說老母雞一旦打鳴,家境就要衰落了。
殷商時期,暴君紂王每天只知道吃喝玩樂,過著奢華荒淫無恥的生活,紂王對忠臣們的話毫不理會,只聽信他的愛妃妲己的話。商朝的忠臣比幹因為向紂王進忠言卻被紂王殺了,還被開胸挖心,說要看比幹長的什麼心眼,紂王的行為引起了群臣百姓的強烈反抗。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帶兵討伐紂王,周武王的部隊在距離朝歌七十裡的牧野就跟紂王的部隊開戰了,周武王在牧野誓師時說道:過去說雌雞沒有晨鳴之道,雌雞代替雄雞打鳴則家盡,婦人奪取丈夫的政權則國家要亡,紂王一味的聽信妲己的讒言胡亂施政,是紂王亡國的根本。
紂王收到消息武王反叛,便帶著他的七十萬人馬迎敵,只是他的這些手下早就對他恨之入骨紛紛倒戈。紂王自己把自己逼到了絕路,他只好逃回朝歌自焚了結了。
// 成語寓意 //
「牝雞司晨」這個成語是出自「春秋·孔丘《尚書.牧誓》:古人有言曰:牝雞無晨。牝雞司晨,惟家之索。」
用來報曉的是公雞,而非母雞,如果母雞司晨,在封建統治者看來,則代表著秩序混亂,是非顛倒。由於古代婦女受教育程度很低,常常作出擾亂社會的政策。故人們認為是兇禍之兆。
當然,母雞司晨的說法主要是用在人事上,例如,在《尚書·牧誓》當中,周武王諷刺紂王重用婦人,於是說「牝雞司晨,唯家之索」,母雞報曉,是妖異,是災難。唐太宗有一次向長孫皇后諮詢政事,長孫皇后馬上跪下來說:「牝雞司晨,家之窮也」,就是說我是婦人,不適合提建議。
其實,所謂的「牝雞司晨」是一種歧視文化,是對婦女參與管理的一種排斥,滲透著濃濃的父權和夫權色彩,是男尊女卑文化活生生的體現。
在男女平等的今天,這條成語的適用性已經很狹窄,僅僅成為一個文化遺留現象而已。
// 成語造句 //
他並不是不愛國家,可看到政權掌握在慈禧手中。他就認為這是牝雞司晨,國之不幸。
現代社會女性參政的人數越來越多,牝雞司晨已經不再像過去那樣被認為是不好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