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軻刺秦王,樊於期主動獻出自己的頭顱,他就一點兒都不怕死嗎?

2020-12-23 澎湃新聞

原創 團隊特邀作者 朝文社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

《我們愛歷史》為頭條號籤約群媒體

字數:2116,閱讀時間:約6分鐘

樊於期是荊軻刺殺秦王中的一段插曲,荊軻藉助樊於期的首級,加之燕國的地圖,才見到了他的刺殺對象秦王。人的性命只有一條,樊於期將自己的腦袋交給荊軻,意味著要結束自己的生命,那麼樊於期真的一點不怕死嗎?這其中的來龍去脈是怎麼樣的?

一、荊軻奉命刺殺秦王

公元前228年,秦國大將王翦攻破趙國,趙國覆滅,而秦軍已經到了燕國邊境,燕國弱小,必定難以抵擋。燕國太子丹為了國家安危,到處尋求禦敵辦法。如果兩軍開戰,燕王必亡,要想挽救燕國,只有一個辦法,就是刺殺秦王,或者將脅迫秦王退兵。

史料記載「居有間,秦將樊於期得罪於秦王,亡之燕,太子受而舍之。」

情況萬分危急,但就在此時,秦國將領樊於期得罪了秦王,逃到了燕國領地,太子丹接納了樊於期,並安排在燕國住了下來。此時雙方劍拔弩張,秦國馬上就要攻進來了,而太子丹卻收留了秦國的叛將,這無疑將燕國推進火坑。

太子丹的老師鞠武,得知消息,規勸太子丹,現在秦國本來就很殘暴,你收留對方將領,必將惹怒秦王嬴政,那麼一來,就算管仲就救不了燕國啊。只是太子丹很看重義氣,並沒有將樊於期交還給秦國,也沒有將其送到匈奴。

此事暫時告一段落, 而太子丹迫切要找到一位勇士,來刺殺秦王嬴政。在隱士田光的推薦下,荊軻出現在太子丹眼前。荊軻性格豪放,不拘小節,經常與俠義之士交往,要說荊軻的劍術有多高明,我們不敢肯定,但荊軻的心理素質絕對過關,所以荊軻被太子丹選為刺殺秦王的刺客。

荊軻剛開始有意推辭,但見太子丹十分誠懇,才同意了此項目危險的任務。派刺客去刺殺秦王,成功率太低了,假如成功,或許燕國能保住,但是刺客的性命也不一定能保住。既然將如此危險的任務託付給荊軻,最起碼的報答就是美酒、美食、美女。

史料記載「太子日造門下,供太牢具,異物間進,車騎美女恣荊軻所欲,以順適其意。」

等到一切享受得差不多了,太子丹便開始催促荊軻出發,而此刻樊於期的壽命也進入了倒計時。

二、荊軻利用樊於期首級,見到了秦王嬴政

即便荊軻劍術再高,心理素質再過硬,他僅僅是一介平民,他的身份和秦王的身份差距太大,要想見到秦王談何容易。

刺殺計劃不僅需要精湛的武藝,還需要諸多因素,好在荊軻基本具備這方面的素質,荊軻可以在偽裝身份,活動在秦國高層政要,拿到接近秦王的機會,但需要一個理由。

秦國已經開始了擴張的腳步,那麼秦王就是當時最具權勢的人,要想見到那個世界最有權勢的人,手中必須得有籌碼。想來荊軻在這段時間,並沒有閒著,他一直在構思整個過程,其中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樊於期。

具體我們不清楚樊於期究竟為了什麼,得罪了秦王,但如果拿著叛徒的腦袋,獻給秦王,這必定是個高質量的投名狀。旋即荊軻上表太子丹,希望能拿到樊於期的首級,以此為藉口見到秦王。

我們前文說過,太子丹是個有情有義之人,他收留了樊於期將軍,怎麼還會出賣他呢?所以這個時期太子丹是不會同意的,那麼就只有荊軻親自出馬了。

史料記載「樊於期偏袒搤捥而進曰:「此臣之日夜切齒腐心也,乃今得聞教!」遂自剄。」

不得不說,荊軻的口才也是不錯的,等到見到了樊於期,將成敗和利害娓娓道來。樊於期逃到燕國後,其家屬兒女全部秦王所殺,樊於期心中對秦王乃至秦國只有深深的仇恨。

荊軻告訴樊於期,如果借用閣下的首級,等他見到秦王,殺掉了秦王,那麼將軍的大仇也就報了。樊於期沒有廢話,乾脆地挽起袖子,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其中還有一個重要因素,那就是太子丹的救命之恩,為了感激太子丹的救命之恩,樊於期甘願獻上自己的首級,況且如果殺掉了秦王,那麼自己的死也十分有價值。

三、樊於期怕不怕死?

在樊於期死之前,已經有人了為刺殺秦王這件事,獻上了生命,這個人名為田光。田光是燕國有名的隱士,也是田光將荊軻介紹給了太子丹。

史料記載「欲自殺以激荊卿,曰:「原足下急過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因遂自刎而死。」

為了燕國的安危,為保密,為了能讓荊軻接受這個任務,田光在荊軻面前自殺身亡。俗話說「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田光這樣做,可能讓我們現代人很難理解,但那就是田光的大義,為了大義,他可以獻出自己生命。

由此可見,戰國時期有很多忠義之輩,他們將國家、大義看得比自己生命都重要,為了達到目的,他們可以輕易放棄自己的性命。

人的性命只有一條,怕死是人之常情,或許我們體會不到古人為真理而死的執著,但對此我們也應予以足夠的尊重。

要說樊於期不怕死嗎?未必,他為何逃到燕國,而不是和秦始皇死磕,就是因為他還想活著。經過長期的思考,可能還有心中的積鬱,樊於期或許認為活著可能比死更痛苦,親人幾乎全部被殺,背井離鄉逃到他國,他可能找不到一個繼續活著的理由,如果有一個契機,他甘願赴死。

這個契機就是為了刺殺秦王,為了殺掉仇人,為了報答太子丹的恩情,樊於期從一個逃亡者,變為了不畏生死的勇士,這一刻,生死對他無足輕重。

我們不能按照現代的倫理道德、社會制度套在古人身上,古人的想法跟我們可能有千差萬別,況且當時的人們剛剛脫離茹毛飲血的階段,血腥和殺戮經常出現在他們的視野中,生死對他們來講,或許真的不太重要。

參考資料:《史記·刺客列傳》

原標題:《荊軻刺秦王,樊於期主動獻出自己的頭顱,他就一點兒都不怕死嗎?》

相關焦點

  • 荊軻刺秦王,樊於期主動獻出頭顱,難道他一點兒都不怕死嗎?
    在整個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刺殺行動當屬「荊軻刺秦王」了吧。戰國末期,秦國逐步開始了滅掉六國,統一天下的步伐。秦王派樊於期率軍攻打趙國的過程中,被趙國大將李牧擊敗,因畏罪叛逃至燕國,為燕太子丹收留。說到樊於期的人頭,太子丹不忍心了。於是荊軻親自找到樊於期跟他說:「秦國對待將軍,可謂是太殘忍了,您的父母、宗族都被處死。不僅如此,秦王還以黃金千斤,封戶萬家求得將軍的首級。您打算要怎麼辦呢?」這一番話,觸動到了樊於期內心的痛處。他仰天長嘆,痛哭流涕地說道:「我每想到這些,真是恨入骨髓,只是想不出什麼好辦法來。」
  • 荊軻刺秦王,樊於期為何主動獻出自己的頭顱?他不怕死嗎?
    所以,他投靠燕國之後,就被太子丹拜為了大將軍,開始為燕國效力了。嬴政很不高興,若是他不敗逃,還有可能保全他的家人。但是,樊於期逃跑之後,他的家人就都被嬴政給殺了,而且嬴政還宣布高額的獎賞收買樊於期的項上人頭。只要是能夠殺樊於期,不管是誰,都能得到一筆獎賞。
  • 荊軻刺秦王,樊於期為何主動獻出自己的人頭,他不怕死嗎?
    樊於期在荊軻刺秦的時候,果斷獻出自己的人頭,這個故事其實挺複雜的。根據《史記》記載,樊於期原本是秦國將領,因戰敗擔心被秦王問罪,所以逃亡燕國,被燕太子丹收留。要說他不怕死,那應該是扯淡了,要是不怕死,他就痛痛快快回鹹陽接受秦王的處罰,大不了就是一死罷了。秦國雖然統一六國,但是秦軍也不是百戰百勝,也經常吃敗仗,被人教訓。
  • 荊軻刺秦王時,樊於期為何主動自刎?荊軻只獻地圖不行嗎?
    太子丹不答應,荊軻也沒說什麼。到了晚上,荊軻直接就找到了樊於期,兩人說了一會兒話,樊於期就主動拔出劍自刎了,荊軻得到了人頭,具備了刺秦所有條件了。問題出現了,難道樊於期不怕死嗎?為何要主動獻上人頭?有一句話叫做「好死不如賴活著,螻蟻尚且偷生,何況人乎」?
  • 荊軻刺秦王,樊於期為何主動獻出自己的頭顱?他不怕死嗎?
    一類是這種不從事農業耕作,整天無所事事的遊俠,他們就是社會上最大的不穩定因素,其中戰國後期到秦朝初年就是以荊軻為代表的。一類就是以一些空讀書,整天高談闊論,對於國家社會毫無用處的腐儒,這些人甚至比不上為了國家而赴死的士兵,甚至比不上為了荊軻刺秦王而主動獻出自己頭顱的秦國叛將樊於期。但他真的是主動獻出的嗎?
  • 呂不韋的護衛樊於期,為何甘願犧牲自己,也要幫荊軻刺秦王?
    說到樊於期這個人,相信大家都不太熟悉。通過熱播劇《大秦賦》才知道他是秦朝時期呂不韋身邊的一個護衛,也是一員猛將,不僅武功高強,而且對主人忠心耿耿。然而,歷史上的樊於期,卻是一個悲劇角色。首先,我們回到刺殺行動一開始,荊軻若想刺殺秦王,必須要有近距離和秦王接觸的機會,而為了取得秦王的信任,荊軻想到了一個好辦法,那就是用樊於期的人頭討好他。因為樊於期背叛秦國之後,秦王嬴政多次下令捉拿樊於期,巴不得有人能提著他的人頭來見自己。而樊於期正投奔於燕國太子丹門下,可以說到了走投無路的地步,早晚都是死,何不以死明志呢?
  • 大秦賦燕丹和嬴政塑料兄弟情決裂,樊於期獻人頭,助荊軻刺秦王
    這個時候的嬴政不止是嬴政,他更是秦國的王,他做的事情也是秦國人想做的事情,只能說燕太子丹過於天真,天下大勢面前,還想靠這兩人的交情阻止秦國攻打天下。 另一邊秦國已在攻打趙國,秦將樊於期遇到了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李牧,結果秦軍打敗,樊於期因懼怕秦國的秦法,不敢回秦國,逃亡燕國去了。
  • 樊於期和秦王有什麼仇 樊於期為何甘願獻上首級
    如此說來樊於期是怕死才選擇叛秦,那他為何又甘願將自己的首級送給荊軻呢?因為樊於期明白自己活不了,自刎助荊軻還能留下一個好名聲。秦王為了防止叛逃事件再次發生,決定將樊於期宗族全部殺害,但此時樊於期早已決定出逃,所以並非是秦王和他有仇,選擇趁機報復。1、樊於期和秦王有什麼仇樊於期是秦國人,曾經也是戰功赫赫,為秦戰六國立下過汗馬功勞。
  • 歷史上的樊於期,為助荊軻刺秦王不惜自殺,他和嬴政究竟有啥仇?
    那麼,歷史上的樊於期是因何跟嬴政結仇的呢?他後來既然已經逃到了燕國,又為什麼自刎而死呢?我們在讀高中的時候,曾學習過《荊軻刺秦王》這篇文言文。文章講的是死士荊軻奉燕太子丹之命,前往秦國都城鹹陽刺殺秦王嬴政,結果刺殺失敗他反而被殺。
  • 《大秦賦》之樊於期,為何最後背叛秦國,還助荊軻刺秦?
    知曉「荊軻刺秦」故事的朋友都知道,荊軻面見秦王的禮物之一就是樊於期的首級,據說還是秦王發下的懸賞。 他的職責就是在鹹陽王宮裡保護嬴政的安全,可是樊於期的肆意並不在保護秦王的身上,因為他不甘於自己只做「郎中」,他要做將軍。但是他對呂不韋聽之任之,要想上戰場打仗全要聽呂不韋的。就比如說,丞相呂不韋安排樊於期接近成蛟,讓成蛟發動叛亂的事,這都是呂不韋讓樊於期做的。換而言之,樊於期雖然為秦王嬴政鞍前馬後,卻不能說是一位忠臣了。
  • 荊軻刺秦王·劉向
    現在的樊將軍,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萬戶人口的封地作懸賞來購取他的頭顱。果真能夠得到樊將軍的首級及燕國督亢一帶的地圖獻給秦王,秦王一定高興地召見我,我就有辦法來報答太子了。」太子說:「樊將軍因為走投無路,處境困窘而來歸附我,我不忍心由於自己個人的私仇而傷害長者的心意,希望您另外考慮對策吧!」荊軻知道太子不忍心,於是私下裡會見樊於期,說:「秦國對待將軍,可以說是刻毒透頂了。
  • 燕太子丹請荊軻刺秦王,註定失敗!
    荊軻卻說:我現在可以前往秦國,只是沒有讓秦人信任我的理由,未必能接近秦王。我想如果把樊於期的頭顱和燕國地圖獻給秦王,秦王必定很高興召見我,那樣我就能接近並刺殺他,進而回報您了。燕太子姬丹說:樊於期將軍在走投無路時來找我,我真不忍心殺他啊!
  • 《大秦賦》樊於期和秦王的關係怎麼樣?他叛秦的原因是什麼
    《大秦賦》最新劇情裡樊於期私自放走燕太子丹,這應該是為後面荊軻刺秦的事情做鋪墊,看過這部劇才知道原來樊於期曾是秦國大將,很想知道樊於期為什麼背叛秦國,秦王非常器重他,他沒有理由叛秦投燕,這真的令人不解。
  • 《大秦賦》中的樊於期,為何最後叛逃秦國,還幫助荊軻刺秦?
    在這劇中,有兩個人需要注意,那就是桓齮和樊於期,在這劇中,編劇將他們化身為兩個人,《史記》之中對這個表述的很模糊,沒有說明這兩個人是否是同一個人,因為樊於期這個人只有在《史記.刺客列傳》之中有所提及,其最主要的就是為了幫助荊軻刺秦而自殺,然而一些史書卻認為樊於期和桓齮是同一個人,因為桓齮失蹤和樊於期的出現時間正好能夠對上。
  • 《大秦賦》樊於期歷史原型:戰敗背叛嬴政遭殺全族,一手促成「荊軻...
    《大秦賦》樊於期歷史原型:戰敗背叛嬴政遭殺全族,「荊軻刺秦王」由他一手促成 文/無計讀史 可都很用心把角色演得很好,讓觀眾們滿意。因為是著重講述嬴政統一六國,建立大秦王朝的故事。所以劇中有很多戰爭劇情,也有很多將軍角色。 劇中的每一位將軍都是為了自己的國家奮戰,不顧性命。但有個將軍角色卻不是如此,他為的是軍功,為的是自己,他就是樊於期。
  • 古文閱讀-荊軻刺秦王
    太子說:「樊將軍因為走投無路,處境困窘而來歸附我,我不忍心由於自己個人的私仇而傷害長者的心意,希望您另外考慮對策吧!」荊軻知道太子不忍心,於是私下裡會見樊於期,說:「秦國對待將軍,可以說是刻毒透頂了。父親、母親和同族的人都被殺死或沒收入官為奴。現在聽說用一千斤金和一萬戶人口的封地作懸賞來購買將軍的首級,您將怎麼辦?」
  • 荊軻刺秦,戲耍了我們兩千多年的一出鬧劇.
    無論戰果成敗,他都是一種大無畏的英雄姿態活在人們的心中。如果告訴你,荊軻刺秦,它其實就是一出鬧劇,你會不會打殘我?整個事件的策劃者和推動者,是燕太子丹。他為什麼要策劃這個刺殺秦王的活動呢?用他自己的話說,劫持了秦王,逼他退還被侵佔的各諸侯國土地,並解除燕國危機。如果秦王不配合,那就殺了他,到時候秦國無主,亂成一團,大傢伙正好聯合起來瓜分了它。
  • 《大秦賦》中的樊於期,和秦始皇有什麼仇,寧願自殺也要幫荊軻?
    樊於期,後面兩個字讀「wū」和「jī」,司馬遷在《史記》中僅有一次提到樊於期,那就是在寫《刺客列傳》「荊軻刺秦王」的時候。沒想到的是,趙國派龐煖為大將,在趙國邊境成功阻擊了秦軍,蒙驁不能取勝,急忙派人來向成蟜求援,這時,樊於期卻認為自己的機會到了,他要鼓動成蟜造反。 樊於期對成蟜說:「嬴政不過是呂不韋的私生子,你才是先王唯一的兒子,如今秦軍受挫,你應該率軍趁機殺回鹹陽,奪回秦王之位,以正社稷。」成蟜最終信了樊於期的話,揮兵倒戈,沒想到,呂不韋似乎早有準備,派大將王翦出兵打敗了成蟜。
  • 荊軻刺秦王
    衛人稱他為慶卿,而到燕,燕人稱他為荊卿。荊軻喜歡讀書擊劍,為人慷慨俠義。曾遊說衛元君,不為所用。後遊歷到燕國,隨之由田光推薦給太子丹。秦國滅趙後,兵鋒直指燕國南界,太子丹決定派荊軻入秦行刺秦王。荊軻獻計太子丹,擬以秦國叛將樊於期首級及燕督亢(今河北涿縣、易縣、固安一帶,是一塊肥沃的土地)地圖進獻秦王,相機行刺。公元前227年,荊軻帶燕督亢地圖和樊於期首級,前往秦國刺殺秦王。
  • 樊於期為何反秦王呢?
    雖然《大秦賦》被批得體無完膚,但是這部電視劇是比較尊重歷史事實的,但劇中對於樊於期叛逃的描寫基本不符合歷史。《大秦賦》對於樊於期叛逃的原因是,秦王嬴政要去雍城舉行冠禮,臨行前知道嫪毐必定叛亂,於是把公子扶蘇和羋華以及冬兒(嬴政最親近的宮女)等後宮全部託與樊於期,並下了死命令:如果公子扶蘇和後宮一干人如果出事,提頭來見。沒想到嫪毐叛亂時樊於期力戰捨身忘死保住了扶蘇和後宮,卻沒有保住冬兒,樊於期認為自己必將被問罪,於是叛逃燕國!這不符合史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