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今日 孫中山——中國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

2021-02-13 央廣網

1866年11月12日,孫中山先生誕生於廣東省香山縣(今名中山市)翠亨村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孫中山幼名帝象,讀書時取名文,號日新,字德明,1886年改號逸仙,1897年在日本化名中山樵,辛亥革命後,則常以中山為名。


孫中山成長於一個貧困家庭,其兄孫眉赴茂宜島墾荒、經營牧場和商店後,家境有所好轉。1875年,孫中山得以入村塾讀書,接受傳統教育。當時,村中有個太平天國遺兵馮爽觀,時常向孩子們講述太平軍反清的故事,孫中山對此很感興趣,對洪秀全等反清人士亦有了崇拜。

1879年5月,孫中山隨母前往檀香山看望哥哥,得以大開眼界。不久,母親回國,孫中山入意奧蘭尼學院學習。他好讀史書和人物傳記,對華盛頓、林肯的事跡欽佩不已。畢業後,孫中山又入奧阿厚書院(當地最高學府,相當於高級中學)學習。檀香山的生活讓孫中山深受宗教思想的影響,接受「平等、博愛」思想的他有一天撕掉了哥哥供奉的關帝像。孫眉對此大為惱火,認為他背離了中國習俗,不惜讓孫中山輟學回國。

1884年,孫中山就讀於香港域多利書院,繼續檀香山時未完成的高中學業。他學習刻苦,勤奮好問,不說則已,一說話便滔滔不絕,無所不知,同學們稱其為「通天曉」。時值中法戰爭之際,法國「不勝而勝」的結局令孫中山對清廷的腐敗無能十分氣憤,漸生反清思想。

孫中山的悖逆行為讓遠在海外的哥哥孫眉深感不安。為了讓弟弟安分,孫眉往家裡寄了一筆錢,讓父親孫達成為弟弟物色配偶。在孫眉的主持下,孫中山與僑商之女盧慕貞在1885年完婚。

但婚姻並沒有束縛住孫中山的大志。返港後,孫中山開始學醫,就讀於廣州博濟醫院附屬南華醫學校。學醫之餘,他還研習儒學,熱衷於中國古經史。1887年,孫中山轉入香港麗雅英文醫學書院學醫,後遇到了自己最敬重的老師康德黎。

1890年,孫中山寫《致鄭藻如書》給本縣退休的前駐美、西,秘三國公使鄭藻如,倡言興農桑、禁鴉片,辦教育,這也是他的第一封改良建議書。同年,孫中山與陳少白等遊觀音山時,遇見昔時林則徐的師爺鄭安,在鄭安處他們得到了會黨的信息,自此,孫中山的革命行動便與會黨結下不解之緣。由於孫中山、陳少白、尤列、楊鶴齡四人常聚在楊耀記抨擊時政,時便稱他們是「四大寇」。


1905年8月,孫中山與黃興等人,以興中會、華興會等革命團體為基礎,在日本東京創建全國性的資產階級革命黨同盟會,孫中山被推舉為總理,他所提出的「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的革命宗旨被採納為同盟會綱領。在同盟會機關報《民報》發刊詞中,孫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同盟會的成立,有力地促進了全國革命運動的發展。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各省紛紛響應。孫中山在美國得知消息後,12月下旬回國,即被17省代表推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布就職,組成中華民國臨時政府。1912年2月12日,清朝宣統帝(溥儀)被迫宣布退位,結束長達2000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共和國。


孫中山早期曾努力爭取日、英、法、美等國援助中國的革命和建設,但均無所獲。他在鬥爭中認識到,要爭取中國獨立富強就必須努力推翻帝國主義。晚年,他同帝國主義進行了堅決的鬥爭。1923年12月,帝國主義各國因廣東革命政府截留粵海關關餘和要求收回海關主權,集中大批軍艦到廣州河面對孫中山進行恫嚇。孫中山在關餘事件中態度果斷堅決,迫使帝國主義各國在1924年5月應允照付廣東政府應得的關餘。1924年10月,孫中山鎮壓了廣州商團發動的武裝叛亂。

1924年10月,奉系軍閥的張作霖和直系將領馮玉祥聯合推翻曹錕為總統的直系軍閥政權。馮玉祥、段祺瑞、張作霖先後電邀孫中山北上共商國事。孫中山接受邀請,並提出廢除不平等條約、召開國民會議作為解決時局的辦法。11月,離廣州北上,先抵上海,再繞道日本赴天津。12月底,扶病到達北京。1925年3月12日,因患肝癌在北京逝世。

孫中山是中國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為了改造中國耗盡畢生的精力,在歷史上建立了不可磨滅的功勳,在政治上也為後繼者留下珍貴遺產。著有《建國方略》、《建國大綱》、《三民主義》等。其著述在逝世後多次被結集出版,有中華書局1986年出版的十一卷本《孫中山全集》,臺北1969、1973、1985年出版的《國父全集》等。


》》新聞連結

今天是孫中山先生誕辰150周年紀念日。11月8日,政協第十二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三次會議通過了《關於舉辦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150周年活動的決定》。

  

決定指出,2016年11月12日是偉大的民族英雄、偉大的愛國主義者、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孫中山先生誕辰150周年紀念日。為緬懷孫中山先生為民族獨立、社會進步、人民幸福所建立的歷史功勳,學習、繼承和發揚孫中山先生的愛國思想、革命意志和進取精神,鞏固和發展海內外中華兒女的大團結,鞏固和發展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維護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共同推進祖國和平統一大業,最大限度地把全民族的力量凝聚起來,致力於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二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會決定屆時舉行隆重的紀念活動。

編輯:王晶晶

來源:綜合新華社、人民網、央廣網等資料整理

相關焦點

  • 中國民主革命的先驅者孫中山—第一次護法運動
    今天是2020年10月12日  距建黨100周年還有262天黨的二大後為了貫徹民主革命綱領,建立民主聯合陣線,中共中央相繼派李大釗、陳獨秀同孫中山等國民黨領導人會晤,商談國共合作的問題。那麼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要與中國國民黨合作呢?這要從中國民主革命的先驅者孫中山先生說起。孫中山先生是偉大的民族英雄、偉大的愛國主義者、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一生以革命為己任,立志救國救民,為中華民族作出了彪炳史冊的貢獻。
  • 世紀偉人孫中山與中山大學
    孫中山(1866年—1925年),名文,字載之,號日新,又號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樵,常以中山為名。生於廣東省香山縣(今中山市)翠亨村的農民家庭。青少年時代受到廣東人民鬥爭傳統的影響,嚮往太平天國的革命事業。是中國近代民族民主主義革命的開拓者,中國民主革命偉大先行者,中華民國和中國國民黨締造者,三民主義的倡導者,創立《五權憲法》。
  • 2012紀念孫中山之對孫中山的歷史評價
    作者:   孫中山首舉徹底反封建的旗幟,「起共和而終帝制」,組織革命政黨,發動武裝起義,領導了震驚中外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國歷史上延續幾千年的封建王朝專制統治,開創了中國民主革命風起雲湧的歷史新篇章,功載千秋,萬古流芳
  • 通訊:孫中山後代及親屬晉謁廣州中山紀念堂
    通訊:孫中山後代及親屬晉謁廣州中山紀念堂     圖為嘉賓團在中山紀念堂孫中山先生銅像前舉行晉謁儀式
  • 周鐵農談「孫中山與辛亥革命」的幾個問題
    正是帝國主義的狂妄野心和步步緊逼,封建帝制對於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的無能為力和日益成為民族復興的巨大障礙,才使得近代中國孫中山領導的反清革命成為必然。  為什麼說孫中山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孫中山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是用現代革命方式進行反清革命的先覺者和先驅者。
  • 革命先行者孫中山,信念堅定,曾經擁有四位妻子
    從1895年,至1911年,孫中山鍥而不捨地發動起義,起義雖然屢遭失敗,但他及其戰友們的民主革命思想,卻吸引了越來越多人的關注,就連被清朝寄予強軍希望的各地新軍,也都在秘密傳播著革命思想。等到1911年10月,就如同瓜熟蒂落,辛亥革命爆發,動蕩之中,清帝遜位,民國建立。此時孫中山已經為革命奮鬥了16年。
  • 【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孫中山壹圓】為紀念孫中山先生陵墓落成而鑄造的紀念銀幣
    [1]  他是中國近代民族民主主義革命的開拓者,中國民主革命偉大先行者,中華民國和中國國民黨的締造者,三民主義的倡導者,創立《五權憲法》。他首舉徹底反帝反封建的旗幟,「起共和而終兩千年封建帝制」。孫中山為了改造中國耗盡畢生的精力,在歷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勳,也為政治和後繼者建立了堅固而珍貴的遺產。
  • 偉大的民主革命家孫中山,10幅書法題詞欣賞:寬博厚重、雄健豪邁
    比如今天課代表要介紹的民主革命先驅、國父孫中山先生的書法,就很好地體現了這一點。雖然孫中山先生不以書法名世,但他的書法作品卻極有韻味。尤其他的正楷,點畫厚重,頗有顏字體格;結構扁斜,又有蘇體韻味;而用筆多方,復有魏碑風神!
  • 孫中山:僅有的存世聲音為南通人錄製
    1912年4月6日,張謇(前排左三)在上海與孫中山(前排左七)合影(張廷棲供圖) 為孫中山演講錄音製作膠木唱片《勉勵國民》《告誡同志》的如皋人沈卓吾,時任上海《中國晚報》社社長(朱江供圖) 孫中山(1866—1925),廣東中山人。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中國國民黨的創始者,三民主義的倡導者,中華民國的締造者,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 「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推動中國走向共和的重要人物!
    孫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名文,字載之,號日新,又號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樵。
  • 把孫中山培養成大清掘墓人,這背後的男人是誰?
    孫達成的大兒子叫孫眉,小兒子叫孫文,就是大名鼎鼎的國父孫中山。  孫達成孫達成(1813-1888 年),革命先行者孫中山之父。香山縣(即今中山市)翠亨村人。  孫達成只好在32歲那年,拿著在澳門打拼了16年的家當返回了翠亨村,娶了鄰村一位18歲的楊姑娘。
  • 以偉大之建築,作永久之紀念,中山紀念堂的偉大之處在哪裡?
    孫中山,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廣東中山人,故居位於翠亨村,當然,中山以前叫香山,因他而改名。全國各地,以中山命名的地方非常多,在廣州更留有很多印跡,比如:黃埔軍校舊址、中山大學、大元帥府等。今天要介紹的中山紀念堂,更是專門為紀念他而設計和修建,堪稱建築藝術的傑作。
  • 孫中山東京行跡考
    這三位日本友人為孫中山早年旅日策劃革命,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也正是這次極其重要的會晤,犬養毅成為了孫中山日後在日本活動的重要政治保障。也無意間催促了「孫中山」名字的誕生。從此,位於「早稻田鶴卷町40番地高橋(込)」的「琢也家」,成為孫中山最早的革命寓所,成為其與日本社會各階層重要人士接觸地和民主革命思想孕育地。從孫中山的寓所「琢也家」到東京日比谷公園(Hibiya Park),約6公裡路程。公園毗鄰日本皇居以及上述提及的「中山忠能侯爵官邸」、「對鶴館」。
  • 全國最早建成的中山紀念堂 ,竟然是在梧州
    沿梧州中山路登北山,至山腳,「中山公園」牌坊便赫然入目。前後兩廳有三門相通,前廳左右兩廂,設《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孫中山》、《孫中山親屬與後裔》展覽。後廳為大會堂,有樓座,可容納千餘人。會堂正面主席臺,上懸中華民國國徽和中山先生像。主席臺上方,塑有古銅色中山像並刻《孫中山遺囑》文,兩側為孫中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的訓語。前廳左右陳列孫中山生平展覽,介紹孫中山三次蒞臨梧州的事略。
  • 高二歷史教案:《孫中山的三民主義教案》教學設計
    從與本冊教材的關係來看,《孫中山的三民主義》作為必修3「20世紀以來中國重大思想理論成果」的第一課,上承「近代中國的思想解放潮流」這一單元,為我們介紹了民族危機中中國人不斷求變,不斷創新的思想;下啟無產階級革命思想的形成發展。從歷史教材的整體脈絡來看,本科的學習上承必修1辛亥革命的學習和必修2民族資產階級的興起,從思想的角度為我們進一步介紹了20世紀初的中國革命。
  • 港臺腔:又盯上中山先生,民進黨黔驢技窮
    有民進黨「立委」近日提案「修法」,要求取消在公家機關、學校等單位懸掛孫中山遺像,同時提案修改「宣誓條例」,未來公務人員宣誓可不再面對孫中山遺像,聲稱以此去除威權的個人崇拜。近來卻頻頻下手,又是放大「護照」上「臺灣」字樣,又是要求換掉華航機身上的「CHINA」字樣,力求提升「臺灣辨識度」、切斷與中國的關聯,可謂明目張胆圖窮匕見。島內目前防疫顯現風險漏洞、瘦肉精美豬進口風波不斷,民進黨當局對內治理一團亂麻,偏要在這個時間點提案「修法」,可見其又耍起慣常的政治操弄把戲,企圖轉移矛盾焦點,以炒作「去中」來掩蓋自身施政無能。
  • 劉廷芳在孫中山喪禮上的演講
    次孔庸之代表家屬致謝詞,詞畢。禮成。遂由汪兆銘、于右任等,行舉柩出院之禮。」一九二五年四月北京講武書局發行的《孫中山先生榮哀錄》,對劉廷芳的致辭更為詳實: 「劉廷芳宣訓謂,孫中山先生為中國第一人,今升天與上帝會面,今日舉行家禱即求先生與上帝同共休見。
  • 今日是國父孫中山先生誕辰154周年,揭秘領袖不為人知的另一面
    當我們說起這句耳熟能詳的話時,自然能想到我們的一代偉人——國父孫中山。 孫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名文,字載之,號日新,又號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樵,常以中山為名。 他出生於廣東中山翠亨村的農民家庭,少年求學於檀島,為救國棄醫從政,一生顛沛坎坷,卻憑藉一顆赤子之心,「天下為公」的信念,終帝制而起共和,被稱為中國偉大的民主革命開拓者。
  • 「2010海峽兩岸中山論壇」在廣州中山大學開幕
    新華社廣州12月16日電(記者 鄭天虹)「2010海峽兩岸中山論壇」16日在廣州中山大學舉行。海峽兩岸從事孫中山思想研究的專家學者200多人以「弘揚中山精神,共同振興中華」為主題展開研討,凝聚兩岸新共識,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以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