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小圖。一提到秦始皇所犯下的「罪惡」,想必很多人的腦海裡都會浮現四個字——焚書坑儒。原來焚書坑儒這件事情真是人們想像的那樣嗎?請讓小圖帶領諸位進入這不一樣的歷史圖畫。
首先,焚書坑儒這個事情是否真實發生就眾說紛紜,基本分為三個派別。一派認為焚書坑儒是真實發生的,與人們認為的情況完全致;另一派認為焚書坑儒在歷史上根本沒有發生,此派存在於民國時期,被人稱為「疑古派」。當然,此派站不住腳,隨著大量史實證明,焚書坑儒,確實存在;還有一派,認為焚書坑儒這件事雖然存在,但事實可能與人們認知存在偏差。很顯然,小圖屬於第三個派別。
先說說焚書,秦始皇確實是焚了書,可未焚盡書。大量學者認為,始皇只焚了兩種書,一為《尚書》,一為《詩經》。而且始皇並未燒一些農、工等實用的書。
焚《尚書》,是因為《尚書》記錄了古代先賢治世的思想,始皇自詡功蓋三皇五帝,如此自傲的始皇,安能容忍世人稱讚古代先賢?
焚《詩經》,是因為《詩經》大多記錄的是六國君主與民情,有褒有貶。可是這對於剛統一的國家來說,無疑是致命的。如果自己的臣民每天只想著故國,那還了得。
再說說坑「儒」,之所以小圖將儒字打了引號,是因為可能坑的並非是儒。
先看看史實,據《史記·儒林列傳》記「及至素之季世,焚詩書,坑術士。」注意,這裡說的是術士,並非是儒士。並且,在西漢之前,都將這件事稱為「焚詩書,坑術士」。直至漢·孔安國《〈尚書〉序》:「及秦始皇滅先代典籍,焚書坑儒,天下學士逃難解散。」
而且,讓許多人認為坑的確實為儒士還有一個觀點。《史記·秦始皇本紀》:「始皇長子扶蘇諫曰:「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
可小圖認為這個觀點只是證明了扶蘇認為其父皇坑的為儒士,不代表就是真儒。
縱觀整件事情,不難發現內有蹊蹺。且再看看《史記·秦始皇本紀》
盧生說始皇曰:「臣等求芝奇藥仙者常弗遇,類物有害之者。方中,人主時為微行以闢惡鬼,惡鬼闢,真人至。人主所居而人臣知之,則害於神。真人者,入水不濡,入火不爇,陵雲氣,與天地久長。今上治天下,未能恬倓。原上所居宮毋令人知,然後不死之藥殆可得也。
侯生盧生相與謀曰:「始皇為人,天性剛戾自用,起諸侯,並天下,意得欲從,以為自古莫及己。專任獄吏,獄吏得親幸。博士雖七十人,特備員弗用。丞相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於上。上樂以刑殺為威,天下畏罪持祿,莫敢盡忠。上不聞過而日驕,下懾伏謾欺以取容。秦法,不得兼方不驗,輒死。然候星氣者至三百人,皆良士,畏忌諱諛,不敢端言其過。天下之事無小大皆決於上,上至以衡石量書,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貪於權勢至如此,未可為求仙藥。」於是乃亡去。始皇聞亡,乃大怒曰:「吾前收天下書不中用者盡去之。悉召文學方術士甚眾,欲以興太平,方士欲練以求奇藥。今聞韓眾去不報,徐市等費以巨萬計,終不得藥,徒奸利相告日聞。盧生等吾尊賜之甚厚,今乃誹謗我,以重吾不德也。諸生在鹹陽者,吾使人廉問,或為訞言以亂黔首。」
用白話文總結來說盧生向秦始皇獻長生之策,得到了始皇的重用。可盧生卻在背地裡誹謗始皇,還引用了儒家典學。始皇大怒,坑殺了這些人。
可能是因為始皇事先就焚燒了儒家經典,又因為盧生之語,再加上公子扶蘇所說的話,就被後世人們誤認為是儒士。
退一萬步來講,即使這些人是儒士,他們欲得榮華富貴去編造長生之策,也配不上這個「儒」字的。
更有意思的是,坑儒谷位置眾說紛紜。一說在今陝西臨潼縣西南二十裡洪慶村。傳說為秦始皇坑儒之處。一說在縣東南五裡。
總結來說,焚書坑儒,此事有之。可是有人故意或不故意地隱藏或誇大史實,使人造成誤解。當然,小圖是專門解開誤解的。
很嚴肅的歷史問題說完了,小圖留給大家一個小問題:
秦時德水指的是哪條河?
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如果史實錯誤請諸位斧正。也歡迎大家點讚,轉發。感謝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