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秦始皇論》記載:"六國既滅,……李斯上言,百家之說燔,而詩書亦與之俱燼矣……豈必以焚詩書為快哉……彼之所坑者,亂道之儒,而非聖人之徒也。然則非秦焚之,處士橫議者焚之也。"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秦國滅了六國統一全國後,李斯上書建議焚毀之前春秋戰國時代的百家學說,包括儒家的詩書,都應該焚毀。那些亂道的儒家學子,都被坑殺了。但是秦始皇並不是針對儒家學子,他針對的是妄言妄語藐視皇權的人。
從這點來看,似乎後人對秦始皇這個殘酷的暴行,有一種辯解在裡面。那麼焚書坑儒到底是怎麼發生的?是真的為了一統全國思想?還是為了打擊報復藐視皇權的反對者呢?
01分封之議,焚書之行
這件事情要從一次宮宴說起。當時秦國剛剛統一天下,採取了很多新的改革,包括推行郡縣制,把全國分成了若干個省市。還包括統一度量衡,對外修建長城抵抗匈奴等等一系列大動作。但是陪伴著秦王一起打天下的這些人,建國後想要撈一筆,於是就在這次阿諛奉承始皇帝的宮宴上,大臣淳于越提出恢復分封制。他想要恢復之前的封王封地制度,發一筆戰爭的橫財。
秦始皇聽到這裡,直接把問題拋給了當時的丞相李斯。李斯突然意識到這幫肆意妄想的群臣,開始想要分享皇帝的戰爭成果了,於是立即表示反對。為了幫助始皇帝樹立君權的權威,李斯提出了焚毀古書的建議,因為他發現下面這些人受之前的學說影響,動不動就長篇大論引經據典,企圖說服皇帝,行自私自立之實。
很快的,李斯的焚書政策得到了推行。這個政策的初衷,在於警示朝臣和民眾,不能挑戰天子的權威。他的目的不是摧毀百家學說,也不是燒毀古籍古典,而是為了排除官員們不同於中央的各種見解。
但是李斯沒想到的是,這件事情越搞越大,引發了後來的"坑儒"事件。
02所殺非儒,政見不同者也
據《秦不絕儒學論》記載:"不過坑一時議論不合者,非實儒也……所謂詩書之焚,乃學者自焚也,非秦皇之過也。"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當時殺掉的人,是政見不同的非議者,而不是儒生。所謂的焚書,也是政令下達後,儒生自己焚毀的。這一切並不是秦始皇的錯誤。
其實這不難看出,這其實是政見不同者,藉助儒家的勢力,實行的反抗。當時儒家學子的數量非常多,大家在焚書這件事情上,心理上很不痛快,一定是有著一些怨聲載道的。這種民間的怨氣其實也是朝堂政客引發的,儒家學子做了替死鬼。然而這些政客在遭到屠殺之後,反過來還在利用儒家的影響力,散播皇帝坑殺儒生的不良言論,來為自己鳴不平。所以,所謂的"坑儒",其實和焚書並沒有直接聯繫,都是政客們在鬧而已。
然而事情遠遠沒有結束,碰瓷這場文化運動的人越來越多,後來連術士群體也牽連進來了。
03碰瓷"坑儒",術士作妖
在秦始皇成為天下共主之後,老年的他開始迷戀長生不老的傳說。為了迎合皇帝的這種心理,當時有兩位術士謊稱東海有長生不老藥。於是始皇帝派了500童男童女到東海求藥。結果可想而知,以失敗告終。
始皇帝最後發現自己被騙,開始仇視天下的方士術士。逃出去的那兩名始作俑者,開始散步皇帝的謠言,說他殘酷無比,剛愎自用,專橫弄權。秦始皇一氣之下,殺了方圓百裡的400名術士。這件事情同樣被扣了"焚書坑儒"的大帽子,始皇帝真是一輩子都洗不清這個惡名了。
04焚書坑儒的影響
這件事情是個滾雪球事件,已經遠遠超過了始皇帝的預料。儒生成為了此次事件的最大中間人。因為這個群體影響力非常大,所以秦始皇這個政舉成了他一生洗不掉的汙點。儘管秦始皇很殘酷,但是他在政治上的確很有作為,他統一了多年的戰國混亂,推行郡縣制,修長城,統一度量衡。他在統一全國的道路上一直在努力,只可惜一個"焚書坑儒"的大帽子,讓他喪失民心,磨滅了他曾經的戰功。
秦始皇犯的最大的錯誤,就是在沒有更好的統一思想指揮中央的時候,採用了李斯的建議,採取了對百家學說的一刀切政策,由此引火上身。如果你是始皇帝,在建立中央指導思想這件事情上,你會怎麼做呢?
#千古一帝秦始皇#
參考文獻:《史記.秦始皇本紀》、《真秦始皇》、 《秦皇嬴政》
圖片部分來源於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
本文由布蘇安的感嘆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