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業分為課堂作業和課外作業,課外作業也稱家庭作業,是指學生在課後時間,為了鞏固課堂知識而獨立完成的學習活動,是一種查缺補漏地好方法。一般來說,老師僅會對考試科目布置作業,但也有特殊情況。
老師布置「畫魚」作業,爺爺操作猛如虎,遞交「大師級」作品
冰冰今年上小學二年級啦,由於爸爸媽媽早出晚歸工作比較忙,所以接送他上下學和督促作業的任務就落到了爺爺身上。爺爺雖然沒上過大學,但是在輔導低年級作業方面,還是信手拈來的。這天冰冰從學校回來,興奮地對爺爺說:今天老師沒布置語文和數學作業,只布置了「畫魚」作業,爺爺先帶我去看看魚吧。
於是爺孫二人興衝衝地往菜市場走去,來到了一個賣魚的攤位。冰冰無奈地嘆了口氣說:爺爺,我是想看漂亮的金魚,不是這麼醜鯉魚。說完拉著爺爺就往外走,突然爺爺靈機一動,對冰冰說:爺爺有個好主意,保證讓你的作業成為班裡最出色的。
說完爺爺買了一條鯉魚,帶著冰冰心滿意足地回家了。到家之後,爺爺並不著急「做魚」,而是拿出了家裡的墨汁和宣紙開始「畫魚」,只見爺爺一頓操作猛如虎,看的孫子目瞪口呆:爺爺先在魚身上塗上了一層墨水,然後把宣紙往魚身上一貼,宣紙接起來後,就成了一幅「大師級」作品。
第二天冰冰把爺爺的「大師級」作品遞交給了老師,老師看後信以為真,還以為是真的魚呢,仔細一看便看出了端倪。便詢問冰冰事情的來龍去脈,得知真相後忍不住捧腹大笑。不少網友紛紛感嘆:爺爺真機智,爺爺的這波神操作穩了。
這個啼笑皆非的事例雖然能看出爺爺的良苦用心,但是代替孫子完成作業並不值得鼓勵,所以事後老師聯繫了冰冰爺爺:美術雖然不是考試科目,但是我留美術作業的目的是讓學生們養成善於觀察善於動手的習慣,這對語文數學的學習十分有幫助。
關於家庭作業,家長到底應不應該參與?
這幾年,家長和老師之間出現了一道「難題」,有些老師把輔導和批改作業的任務交給了家長,而還有些老師卻埋怨家長不應該幫孩子批改作業。那家長到底應不應該參與孩子的作業呢?一起來和筆者分析下。
大多數家長的觀點:我們沒有足夠的時間去輔導和批改孩子的作業,也怕自己的做題方式太老套會影響孩子思路。
大多數老師的觀點:如果家長把作業都批改了,那老師就不會知道學生哪些題會哪些題不會,沒辦法「因材施教」,但是希望家長能督促學生按時完成作業。
筆者覺得,只要家長和老師勤溝通,家庭作業這個問題並不難解決。老師不是聖人也會犯錯,家長可以用正確的方式去提醒,而很多家長都是初為人母,出現錯誤老師也應該及時提醒。至於作業,筆者建議家長應該負責督促學生完成作業的同時,對孩子的作業進行抽查,比如有哪些題型是經常做錯的,有哪些題型是孩子還不熟練的。對於這些題型,如果家長有能力就輔導,沒能力就及時與老師溝通。
一個班級40幾名學生,如果說讓老師挨個「因材施教」將其培養成才,可能性幾乎為零,在這種一對多的教育模式下,學生的成績必然後參差不齊,那誰又希望自己家孩子成為墊底的差生呢?所以家長一定要為孩子做點什麼。
家庭教育中儘量不要出現這2種行為
第一種,過度體罰。「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前段時間還有新聞報導,一位母親因輔導孩子寫作業時血壓升高昏迷入院。當孩子做錯事時,家長可以適當通過「站牆角」「打手掌」「罰做家務」等進行懲罰,千萬要控制住怒火,別進行過度體罰,很容易讓孩子提早進入叛逆期。
第二種,過度獎勵。「如果這次你期末考試拿雙百,媽媽就給你買手機」,估計不少家長都用獎勵鼓勵孩子學習。適當獎勵是可以有的,能讓孩子學習更有動力,但是絕對不能次次給獎勵,而且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家長要讓孩子明白,學習是他的義務,沒有獎勵也要好好學習。
筆者寄語:冰冰爺爺不可取的做法被老師提醒後,估計以後就不會再發生啦。教育是學校和家庭的責任,老師和家長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希望孩子能出人頭地。相信只要家長老師勁往一處使,心往一起走,定會長江後浪推前浪。
以上就是這期的全部內容,你筆下的「魚」長什麼樣子呢?
在這裡,你能看到積極向上、有觀點、有邏輯的內容,關注我,我們下期再見。(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