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了杭州靈隱才知道,飛來峰上並無千尋塔,山低林茂不會浮雲遮眼

2020-12-22 跨域旅行

俗話說得好,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俗話又說「你不讀書,即使行萬裡路,最後也只不過是一個郵差」。這樣說下來,讀書和親身實踐同樣重要。

因為讀書,人們對這個世界多了一種基本的認知途徑;因為實踐,讓人對書中的知識有了更深的認識,比如這首小學課本裡王安石的《登飛來峰》的古詩,遇上現實中杭州靈隱景區的飛來峰。

古詩裡關於飛來峰前兩句的描述是這樣的「飛來峰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而實際上的杭州飛來峰上並無佛塔,只有遮天蔽日的森森林木。見日升的景象被林子遮的完全不可能看到。

山頂要說有人為痕跡,只有一條單向步道、一個自動售貨機還有一句「飛來峰頂」的石刻題詞,顯然,這些都是後期景區建設加上去的。

再來說說古詩最後兩句「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這句話更離譜了,杭州靈隱景區的飛來峰高度只有168米,即使古時真有塔,加起來也不會有多高,這樣的高度何來浮雲?怎可遮望眼。飛來峰景區唯一的塔還是山腳下的實心佛塔——理公塔。

筆者很好奇,王安石筆下的飛來峰到底是不是杭州靈隱寺的這個飛來峰,最起碼從實踐的驗證下,感覺不太像。可查遍資料,國內其他地區現在也無實存的相似山峰,資料也顯示這首《登飛來峰》是王安石路過杭州時所作,無論如何,個人感覺不是同一座飛來峰。但是杭州飛來峰卻也值得一遊。

杭州靈隱景區飛來峰的最大看點便是它遍布山體東南側的石窟造像群。石窟造像群雖規模不大,但也算精美。很與正對靈隱寺的清幽環境相襯。

雖說是五代之後的作品,不知道是有為了吸引遊客新造,還是保存的得當,石窟造像幾乎完全沒有受損。

最出名的南宋大肚彌勒像是飛來峰造像中最大的一尊,也是我國現有最早的大肚彌勒。

但是,飛來峰的元代造像尤其珍貴,補了我國五代至元代的石窟造像的空缺。早在1982年,就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夏日,飛來峰山下的山洞、與靈隱寺之間的谷中清溪,很是涼快。非常適合避暑納涼。

攀登飛來峰的途中,會遇到很多盤虯臥龍的山木根莖,這一處,就非常適合留影拍照。

當然,旅行不僅僅是拍照打卡,通過與大家分享這一期的飛來峰行走見聞,也讓我們對古詩《登飛來峰》有了更深的探求欲。大家認為,王安石筆下的飛來峰還可能是哪裡呢?歡迎留言討論。

相關焦點

  •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登飛來峰
    老去自憐心尚在,後來誰與子爭先。」傳世文集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其詩文各體兼擅,詞雖不多,但亦擅長,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荊公最得世人哄傳之詩句莫過於《泊船瓜洲》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公元1050年(宋仁宗皇祐二年)夏天,詩人在浙江鄞縣知縣任滿回江西臨川故裡,途經杭州時,寫下此詩。此時詩人只有三十歲,正值壯年,心懷壯志,正好借登飛來峰一抒胸臆,表達寬闊情懷。
  • 【跟著公號學詩詞】不畏浮雲遮望眼
    當年輕且仕途上一片光明的王安石登上飛來峰,頓時豪情萬丈,寫下了「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這樣的名句,頗有當年杜甫「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意境。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 「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背後的哲理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登飛來峰》王安石飛來峰上千尋塔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注釋:【飛來峰】杭州西湖靈隱寺前靈鷲峰。傳說東晉時印度高僧慧理以為它象天竺國的靈鷲山,並說「不知何時飛來」,故而得名。【千尋】古以八尺為一尋,形容高。  【不畏】反用李白《登金陵鳳凰臺》「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句意。【浮雲】陸賈《新語·慎微》有「邪臣之蔽賢」句。
  • 讀《老杭州記憶》
    #2020年第三本書《老杭州記憶》# 全書250頁,用時兩個晚上。終於選了一本輕鬆的書,周末去圖書館給孩子選書,在還書架上無意間看到這本書,因為春節要去杭州玩,就毫不猶豫的借回來了。果然看文化一類的書籍要輕鬆的多,只用了兩個晚上的時間就讀完了全書。
  • 高瞻遠矚,不怕浮雲遮望眼!
    王安石的七言絕句《登飛來峰》:「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層」。這是在宋仁宗皇祐年間,身為鄞縣知縣的王安石登臨越州飛來山,極目遠望,有感而作的名篇。王安石的七言絕句《登飛來峰》千載而下,飛來峰上的千尋高塔早已面目全非,而「不畏浮雲遮望眼」的詩句卻依然擲地有聲,激勵著一代代有勇氣、有遠見的改革者的心靈。他們總能把一時的困難看作「浮雲」,也總能望見浮雲之外的美景。
  • 飛來峰就是一座「書法寶庫」,前人藏寶,今人解碼
    聽課的人群,迅速呈包圍之勢,追著兩個人跑——邵群,杭州西湖風景名勝區靈隱管理處副書記;許力,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特聘教師。這是一場探尋摩崖石刻的「現場課」。主要參與者,是杭州一個小有名氣的石刻古蹟愛好者群的群友,這也是他們的第九期活動,主題:「西湖史跡遊——飛來峰下覓舊題」。
  • 王安石這首詩可以不會背,但一生至少要讀一次,蘊含大智慧
    再如文天祥《過零丁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告訴了我們時代所需要的最深層、最根本、最永恆的價值觀應是愛國主義。 本文向大家分享的《登飛來峰》,便是北宋文學家王安石很有智慧的一首詩。尤其詩中「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不僅形象地揭示了「站得高,看得遠」的道理,還告訴了我們為人處事應有高瞻遠矚的思想境界和豪邁氣概。
  • 飛來峰就像「書法寶庫」 奠定西湖摩崖石刻的底子
    熙寧十年(1077年),他陪著自家親屬來遊玩,題刻就在冷泉溪北岸,飛來峰康熙榜題的邊上,「以前天天走上走下,都沒有看到。」  邵群,杭州西湖風景名勝區靈隱管理處副書記;許力,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特聘教師。  邵群的很多想法,是許力原來想都不敢想的。如今,他在邵群多年「打底」資料整理的基礎上,披沙揀金,對摩崖石刻做更深入的研究。
  • 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而在眾多意象中,有一個尤其為眾多詩人所青睞,直到今天我們都時常使用的,那就是「浮雲」。你知道是誰最先使用「浮雲」的嗎? 浮雲,即天上飄浮的雲彩,浮有飄浮、飄動之意。追根溯源,浮雲一詞來自孔子。在《論語·述而》篇中,孔子說道:「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 天下西湖三十六,其中最美是杭州,園林布局真山真水點綴得淋漓致
    西湖景區簡介:西湖以秀麗的湖光山色和眾多的名勝古蹟聞名中外,以湖為主體,以植物造景為主,輔以亭、臺、樓、閣、廊、榭、橋、汀,「天下西湖三十六,就中最美是杭州」。園林布局借真山真水、歷史文化、神話傳說,把山外有山、湖中有湖、景外有景、園中有園的風光點綴得淋漓致。
  •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 飛來:西湖摩崖石刻的杭州訪客
    :西湖摩崖石刻的杭州訪客「這座山是移來的,還是自然就有的?」「它叫飛來峰,是從地底下湧出來的。」這是在杭州靈隱飛來峰景區,經常能聽到的對話。可飛來峰裡究竟有什麼?熙寧十年(1077年),他陪著自家親屬來遊玩,題刻就在冷泉溪北岸,飛來峰康熙榜題的邊上,「以前天天走上走下,都沒有看到。」邵群,杭州西湖風景名勝區靈隱管理處副書記;許力,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特聘教師。邵群的很多想法,是許力原來想都不敢想的。如今,他在邵群多年「打底」資料整理的基礎上,披沙揀金,對摩崖石刻做更深入的研究。
  • 靈隱寺景區的飛來峰是怎麼來的?牌匾上為什麼是「雲林禪寺」?
    一進靈隱景區,立刻就被周圍的樹木蔥鬱、山幽鳥鳴而吸引,倍感清爽。走在山間小路,周圍綠影婆娑,隨處可見參天古木。樹上的鳥兒嘰嘰喳喳叫個不停,百囀千聲、抑揚頓挫。哦,原來這就是佛家之地,遠離喧囂、不問塵事。飛來峰下,靈隱寺前,長長的河水流過,時而隨風緩緩蕩漾、時而高處奔騰而下。清涼、清澈。
  • 王安石與蘇軾,課本中每人一首哲理詩,誰才是「宋朝第一才子」?
    (王安石與蘇軾)官場上,他們是政見對立的政敵,性情上,他們是惺惺相惜的知己,而在文學上,他們則是旗鼓相當的絕世才子。一般認為,論政治成就,王安石在蘇軾之上,論文學成就,蘇軾在王安石之上,但是,這種結論也只是就總體而言。
  • 杭州「紅」了!絕美「楓」景大片出爐!賞景攻略收好
    初冬的杭州,天氣冷了,色調卻越發「暖」了。熱情似火的紅楓,層層疊疊的紅葉,相互碰撞,隨風旋舞,猶如跳動的紅色音符,勾畫出這時節的絕美風景。周末有空,拿起相機,走起!
  • 杭州的景點都分布在哪裡?
    ,可以從西湖北山街這邊的公交站坐7路公交直達,當然,7路從東坡路平海路口那一站開始人就會特別多,因為之後的站點都在西湖邊,經過了蘇堤、嶽廟,斷橋,所以如果在杭州站下,先去靈隱的話,建議直接坐7路,這樣就能有位置了,不然站著真的會很累~靈隱要注意的是,和西安的大雁塔景區一樣,要買2次票,一次飛來峰進去的票45元,一次靈隱寺單獨的票30元。
  • 杭州少有的三教合一古寺,相傳是呂洞賓煉丹之地,近靈隱卻少遊客
    自從看過與濟公有關的故事後,大家自然都會對靈隱寺有一些想法,總覺得有機會去杭州旅遊,一定要去靈隱寺看看真容。歸根結底,名剎是很有代表性的,它既是一個神秘的存在,又承載著人們的種種嚮往,其實每年都有不少遊客到杭州旅遊,就是為了專門來看靈隱寺,這樣可見,一旦廟宇有了明星效應,就完全不輸當紅明星,不管是節假日還是暑假,這裡都是人山人海,其他廟宇的人氣就比較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