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植物知識#走進南方的森林中,偶爾會看到在一棵樹上又生長著另一種奇怪的植物,這種植物它依附在樹幹上,上半部分綠色的葉子是典型的蕨類植物的葉形,下半部分是枯黃的盾狀葉片,一片疊一片的生長著。第一眼看別以為它快要枯死了,它其實是生長得好好的,這種植物叫槲蕨。
槲蕨一般生長在南方一些氣候溼潤林蔭茂密的森林裡,喜歡長在大樹粗壯的枝幹上(有的在牆上也能長),沿著樹幹延伸。或者崖縫巖石上,經常可以看到,生長著一叢叢猶如鳥巢的植物,上部葉片挺拔青翠,下部附著在樹幹上的葉片為棕色鱗片,猶如花朵,和斑駁滄桑的樹皮相互輝映,非常美麗。
槲蕨主要產江西、浙江、福建、臺灣、海南、湖北、湖南、江蘇、安徽、廣東、廣西、四川、重慶、貴州、雲南。附生樹幹或石上,偶生於牆縫,海拔100-1800米。越南、寮國、柬埔寨、泰國北部、印度(阿薩姆)也有。
槲蕨屬全屬有16種,我國有9種,分別為團葉槲蕨、川滇槲蕨、毛槲蕨、小槲蕨、石蓮姜槲蕨、櫟葉槲蕨、硬葉槲蕨、槲蕨和秦嶺槲蕨。
槲蕨的名字和其葉片有關係,其葉片有兩種,一種是枯的雄葉,另一種是綠色的雌葉,屬於分工合作的關係。一種為營養葉,也叫腐殖葉,葉片形狀頗似槲樹葉,主要是收集輸送養分,同時起到固定作用;另一種是孢子葉,直立羽狀分裂,長得像羽毛,長長地立在空中,又厚又硬,葉片下面長了很多褐色顆粒,那就是用來繁殖的孢子。由於孢子繁殖,因而是蕨類植物,再加上營養也頗似槲葉,因而叫槲蕨。
槲蕨是附生植物,對附生的樹幹不會產生傷害,只是尋求一個依託而已,它自己可以製造養料和收集水分。喜歡喜溫暖陰溼環境,由於肥大的根狀莖由於有營養葉加以覆蓋,因而有較強的抗旱能力。
槲蕨在中國許多地區還被稱為「骨碎補」,全草可以入藥,具有活血止痛、補腎堅骨,治跌打損傷、腰酸背痛的作用呢。這裡人們叫它骨碎補,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故事呢。
相傳唐明宗皇帝李嗣源在位時,一天,衛士們圍著狩獵場,爭看皇帝射鹿。皇帝果然箭無虛發,射中了鹿的後腳,頓時爆發出陣陣喝彩聲。正在得意間,突然從山谷樹林中竄出一隻兇猛的金錢豹,嚇得皇帝寵妃從馬上摔下來,把左腳脛骨摔成骨折。皇帝心裡很著急。正在這時,一名出身民間草醫的衛士跪在皇帝面前說:「萬歲切勿受驚,奴才還認得點草藥,保娘娘平安無事。」
說完後,便從山岡上採來草藥,搗爛敷在皇妃的傷口上,很快血住痛止,沒過幾天,便可行走自如。皇帝大喜,問衛士此草藥叫什麼名字。衛士說:「啟稟萬歲,此藥尚無名字,請皇上恩賜。」皇上捋著鬍鬚,笑著說:「此藥能把碎骨補起來,就叫『骨碎補』吧。」於是骨碎補這個名字也就從此流傳至今。
後來,李時珍又根據其形狀將其命名為「猴姜」。這種植物在農村很多人都有見過,但是知道槲蕨這個名字的人不多,民間大部分都稱它為爬巖姜或是崖薑。有的地方叫「胡孫姜」或稱「石毛薑」。
在農村,還有人把槲蕨的塊根磨碎了之後,擠出它的根汁,塗在頭皮上,對於脫髮有很好的幫助,不過要堅持,每天塗個幾次,就能長出黑黑的頭髮了,並且還對於牙痛它也有不錯的效果,或者用來煮粥喝還能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疼痛等作用。
隨著槲蕨的價值被發現,它的價值越來越高。現在很多城市的朋友在他們有空的時候,會到農村去尋找它,並採摘回來。隨著人們的採摘,它在野外的數量變得越來越少。現在很多農民朋友在他們需要這種植物的時候卻很難找到,價格也越來越高。現在野生槲蕨都賣到幾十元一公斤。
如今,隨著室內盆栽綠植的流行,蕨類植物的觀賞價值,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槲蕨形狀奇特,青翠美麗,因而非常受植物愛好者喜愛。各位朋友們,如果你在野外遇到了,可不要錯過哦,可以適量採摘一些帶回家。(圖片來源網絡)
往期文章精彩推薦:
醫生怕吃的一種野菜,農民大受歡迎,為了自己身體的健康要了解
它是國家2級保護植物,用來泡酒喝有延年益壽功效,現靠人工種植
根莖酷似生薑,人稱「老虎姜」,農民常拿它餵豬,如今100元一斤
農村一野菜,酷似蒲公英又像苦菜,1斤能賣20元,遇到記得採回家
農民眼中的害草,人稱「婆婆納」,殊不知是民間的一種珍貴藥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