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有為青年,ID:Jayden701V7】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
曾經看到一個故事:
一位老人,在高速行駛的火車上,不小心將自己新鞋從窗口掉下去一隻。
一時間,周遭的乘客都為老人感到可惜。
不料,老人立馬將手裡的另一隻鞋子也扔出了窗口。
這個舉動讓大家都大吃一驚。
老人解釋道:
「這隻鞋無論多昂貴,對我而言它已經沒有用了,留著是個包袱,不如扔了,如果有人能撿到一雙鞋子,說不定還能穿呢!」
眾人都被老人的心態觸動了。
其實,人生本不苦,苦的是我們索求太多。
總想著去佔有,永遠都體驗不到捨棄的快樂,人生的背簍裡如果裝了太多的東西,每一步都會走得很艱辛。
所以,人到中年,過日子一定要學會做「減法」!
一、擁有的太多,是一種負擔
美國的一位高富帥———約書亞·貝克爾,他22歲就擁有了豪宅名車,經常想買什麼就買什麼,但他的生活並沒有因為擁有這些東西而變得幸福。
有一天,他決定捨棄掉家中90%的東西,只留下288件生活必需品。
在這個過程中他開始重新審視了自己的生活,才發現原來自己最想當一個作家,但一直沒有時間拿起筆,於是他開始行動!
兩年後,他出版了《少即是多》一書,成為了一名暢銷書作家。
他說:「我第一次感受到了富有。」
為什麼我們擁有的越來越多,卻並不幸福?
如果你細心,會發現我們的父輩,往往生於貧窮,曾經的生活簡單,物資匱乏,但老照片上的他們往往目光堅定,表情從容,幸福又滿足。
而如今的我們,即便不停地買買買,生活富裕,但並不幸福,相比長輩,我們仿佛有更多的苦惱和空虛。
這是為什麼,是因為現代人擁有的太多了嗎?
很多心理學家和經濟學家的統計都顯示:人的幸福程度並不隨著收入的增加而增加,富有的人並不比貧窮的人更幸福。相反,貧窮國家的人們往往幸福程度更高。
當人們學會放棄,擁有的越來越少,卻越能感受到生命的意義,越能夠發現世界的美和身邊的關愛。
二、控制自己的欲望才能掌控人生
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新聞:
一些大學生,因為父母給的生活費不夠,無法滿足他們想要的物質欲望,便不惜劍走偏鋒,用各種方式逼迫父母給他們購買想要的東西。
有些大學生還深陷貸款泥潭無力還清,遭各種暴力手段相逼,最後釀成悲劇。
傳銷害人也是如此。
明明知道一陷傳銷深似海,卻還有那麼多人心甘情願、前僕後繼,甚至不惜傷害親情拉親友入水。
皆是欲望所致!
正如王陽明所說:「減得一分人慾,便是復得一分天理。何等輕快脫灑,何等簡易!」
古代聖賢也都告訴我們,過多的欲望是一切痛苦的來源,如果我們把快樂建立在欲望滿足之上,若有一天,這欲望得不到滿足,那快樂也許就蕩然無存了。
現實生活中的一些人,之所以活的那麼累,也許是因為他們錯把欲望當做了快樂,才使得他們不斷奔波,甚至不惜觸犯法律。
就如作家馬德所說:「這個世界,看似周遭複雜,各色人等,泥沙俱下,本質上,還是你一個人的世界。你若澄澈,世界就乾淨;你若簡單,世界就難以複雜。」
是啊,幸福的人生從來都是簡單的,若你要的不多,生活就不會苦惱,若你想得不多,世界就不會複雜。
三、做減法人生,方能重獲新生
在《我是歌手》時,有這樣一個片段,讓觀眾非常吃驚:
當時李榮浩與李健交換手機號碼,沒想到李健用的卻是老款諾基亞手機。
而且他還曾說過自己從不用微信,別人找他都是打電話或者簡訊。
他這樣解釋道:「作為一名創作型歌手,這是讓我保持專注最好的辦法。」
不僅如此,李健還拒絕很多採訪和綜藝節目,還有一個以百萬價格來邀歌的廠家。
也許李健的成功,是因為他懂得如何控制自己的欲望,懂得給他的人生做減法,給自己的創作時間做加法,才使自己在創作方面有屬於自己的一片天。
如今的社會,我們每個人都避免不了去面對這些誘惑,是蠢蠢欲動,還是堅定內心?
想必,李健這樣做就已經給出很好的答案了。
就像白巖松在《光陰的故事》裡有一段演講,當他回首自己30歲的時候,他說:「30歲最大的人生感受是減法。你不是所有的都適合,也不是適合你的所有的事你都該去做。」
就如《斷舍離》作者山下英子說:「表面看,斷舍離是一種家居整理、收納術,從深層來看,是一種活在當下的人生整理觀。」
看看自己的朋友圈,是否發現有好多曾經的朋友,既不跟你聊天也不會給你點讚,甚至朋友圈都屏蔽你。
看看自己的內心,是否還在為以前的人人事事感到不舍、內疚、傷心、憤怒等等。
看看自己經常參加的聚會,是否都是一些無意義的閒聊或八卦,自己不到場卻感覺十分不好意思的場合。
如果朋友圈有些類人,我建議刪掉,世上的人千千萬,有些人適合張三李四,卻不適合你,而你要做的就是把這些不適合你的去斷、去舍、去離。
如果內心這顆紐扣沒打開,請立刻解決,學會放下,才能裝下值得的人,才會有機會重生。
如果有這類無意義的聚會,請學會拒絕,減少不舒服的場合,淨化自己的圈子。
學會給自己的人生做減法,這樣的人生才會煥然一新,簡單舒適。
四、有這樣一個有趣故事:
在寺廟裡,有一個對什麼都充滿好奇心的小沙彌。
秋天到了,禪院裡紅葉飛舞,他跑去問師父:「紅葉這麼美,為什麼會掉呢?」
師父一笑,說道:「因為冬天來了,樹撐不住那麼多葉子,只好舍。這不是『放棄』,是『放下』!」
冬天來了,小沙彌看見師兄們把院子裡水缸的水倒掉。於是他又跑去問師父:「好好的水,為什麼要倒掉呢?」
師父笑笑說:「因為冬天冷,水結凍膨脹,會把缸撐破,所以要倒乾淨。這不是『真空』,是『放空』!」
那,人何嘗不像那棵樹,那口水缸呢,身上背負的東西太多時,會壓得我們氣喘籲籲,不堪重負,而我們都應該學會取捨,學會放下。
雖然只是一個小故事,但其中的道理卻是難以忘懷。
就像山下英子在《斷舍離》中說:
「斷舍離的主角並不是物品,而是自己,時間軸永遠都是現在。」
而清掃物品只是人生的初級階段,清掃自己的內心才是真正的高級階段。
願你不念過去,不懼將來。
將自己的生活過得樸素簡單,高級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