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最聰明的活法是「斷舍離」

2021-01-08 悅文天下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有為青年,ID:Jayden701V7】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

曾經看到一個故事:

一位老人,在高速行駛的火車上,不小心將自己新鞋從窗口掉下去一隻。

一時間,周遭的乘客都為老人感到可惜。

不料,老人立馬將手裡的另一隻鞋子也扔出了窗口。

這個舉動讓大家都大吃一驚。

老人解釋道:

「這隻鞋無論多昂貴,對我而言它已經沒有用了,留著是個包袱,不如扔了,如果有人能撿到一雙鞋子,說不定還能穿呢!」

眾人都被老人的心態觸動了。

其實,人生本不苦,苦的是我們索求太多。

總想著去佔有,永遠都體驗不到捨棄的快樂,人生的背簍裡如果裝了太多的東西,每一步都會走得很艱辛。

所以,人到中年,過日子一定要學會做「減法」!

一、擁有的太多,是一種負擔

美國的一位高富帥———約書亞·貝克爾,他22歲就擁有了豪宅名車,經常想買什麼就買什麼,但他的生活並沒有因為擁有這些東西而變得幸福。

有一天,他決定捨棄掉家中90%的東西,只留下288件生活必需品。

在這個過程中他開始重新審視了自己的生活,才發現原來自己最想當一個作家,但一直沒有時間拿起筆,於是他開始行動!

兩年後,他出版了《少即是多》一書,成為了一名暢銷書作家。

他說:「我第一次感受到了富有。」

為什麼我們擁有的越來越多,卻並不幸福?

如果你細心,會發現我們的父輩,往往生於貧窮,曾經的生活簡單,物資匱乏,但老照片上的他們往往目光堅定,表情從容,幸福又滿足。

而如今的我們,即便不停地買買買,生活富裕,但並不幸福,相比長輩,我們仿佛有更多的苦惱和空虛。

這是為什麼,是因為現代人擁有的太多了嗎?

很多心理學家和經濟學家的統計都顯示:人的幸福程度並不隨著收入的增加而增加,富有的人並不比貧窮的人更幸福。相反,貧窮國家的人們往往幸福程度更高。

當人們學會放棄,擁有的越來越少,卻越能感受到生命的意義,越能夠發現世界的美和身邊的關愛。

二、控制自己的欲望才能掌控人生

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新聞:

一些大學生,因為父母給的生活費不夠,無法滿足他們想要的物質欲望,便不惜劍走偏鋒,用各種方式逼迫父母給他們購買想要的東西。

有些大學生還深陷貸款泥潭無力還清,遭各種暴力手段相逼,最後釀成悲劇。

傳銷害人也是如此。

明明知道一陷傳銷深似海,卻還有那麼多人心甘情願、前僕後繼,甚至不惜傷害親情拉親友入水。

皆是欲望所致!

正如王陽明所說:「減得一分人慾,便是復得一分天理。何等輕快脫灑,何等簡易!」

古代聖賢也都告訴我們,過多的欲望是一切痛苦的來源,如果我們把快樂建立在欲望滿足之上,若有一天,這欲望得不到滿足,那快樂也許就蕩然無存了。

現實生活中的一些人,之所以活的那麼累,也許是因為他們錯把欲望當做了快樂,才使得他們不斷奔波,甚至不惜觸犯法律。

就如作家馬德所說:「這個世界,看似周遭複雜,各色人等,泥沙俱下,本質上,還是你一個人的世界。你若澄澈,世界就乾淨;你若簡單,世界就難以複雜。」

是啊,幸福的人生從來都是簡單的,若你要的不多,生活就不會苦惱,若你想得不多,世界就不會複雜。

三、做減法人生,方能重獲新生

在《我是歌手》時,有這樣一個片段,讓觀眾非常吃驚:

當時李榮浩與李健交換手機號碼,沒想到李健用的卻是老款諾基亞手機。

而且他還曾說過自己從不用微信,別人找他都是打電話或者簡訊。

他這樣解釋道:「作為一名創作型歌手,這是讓我保持專注最好的辦法。」

不僅如此,李健還拒絕很多採訪和綜藝節目,還有一個以百萬價格來邀歌的廠家。

也許李健的成功,是因為他懂得如何控制自己的欲望,懂得給他的人生做減法,給自己的創作時間做加法,才使自己在創作方面有屬於自己的一片天。

如今的社會,我們每個人都避免不了去面對這些誘惑,是蠢蠢欲動,還是堅定內心?

想必,李健這樣做就已經給出很好的答案了。

就像白巖松在《光陰的故事》裡有一段演講,當他回首自己30歲的時候,他說:「30歲最大的人生感受是減法。你不是所有的都適合,也不是適合你的所有的事你都該去做。」

就如《斷舍離》作者山下英子說:「表面看,斷舍離是一種家居整理、收納術,從深層來看,是一種活在當下的人生整理觀。」

看看自己的朋友圈,是否發現有好多曾經的朋友,既不跟你聊天也不會給你點讚,甚至朋友圈都屏蔽你。

看看自己的內心,是否還在為以前的人人事事感到不舍、內疚、傷心、憤怒等等。

看看自己經常參加的聚會,是否都是一些無意義的閒聊或八卦,自己不到場卻感覺十分不好意思的場合。

如果朋友圈有些類人,我建議刪掉,世上的人千千萬,有些人適合張三李四,卻不適合你,而你要做的就是把這些不適合你的去斷、去舍、去離。

如果內心這顆紐扣沒打開,請立刻解決,學會放下,才能裝下值得的人,才會有機會重生。

如果有這類無意義的聚會,請學會拒絕,減少不舒服的場合,淨化自己的圈子。

學會給自己的人生做減法,這樣的人生才會煥然一新,簡單舒適。

四、有這樣一個有趣故事:

在寺廟裡,有一個對什麼都充滿好奇心的小沙彌。

秋天到了,禪院裡紅葉飛舞,他跑去問師父:「紅葉這麼美,為什麼會掉呢?」

師父一笑,說道:「因為冬天來了,樹撐不住那麼多葉子,只好舍。這不是『放棄』,是『放下』!」

冬天來了,小沙彌看見師兄們把院子裡水缸的水倒掉。於是他又跑去問師父:「好好的水,為什麼要倒掉呢?」

師父笑笑說:「因為冬天冷,水結凍膨脹,會把缸撐破,所以要倒乾淨。這不是『真空』,是『放空』!」

那,人何嘗不像那棵樹,那口水缸呢,身上背負的東西太多時,會壓得我們氣喘籲籲,不堪重負,而我們都應該學會取捨,學會放下。

雖然只是一個小故事,但其中的道理卻是難以忘懷。

就像山下英子在《斷舍離》中說:

「斷舍離的主角並不是物品,而是自己,時間軸永遠都是現在。」

而清掃物品只是人生的初級階段,清掃自己的內心才是真正的高級階段。

願你不念過去,不懼將來。

將自己的生活過得樸素簡單,高級而幸福。

相關焦點

  • 女人到了40歲,更要懂得「斷舍離」,這才是最聰明的活法
    女人到了40歲,就像一壇陳年的酒,甘甜醇厚,越品越有滋味,這樣的女人,往往既溫柔體貼又自強自立,是男人心中的最愛。但是,有的女人卻每天自怨自艾,活成了"祥林嫂",總是向別人怨天公、倒苦水,惹人厭煩。她們不明白,那些開朗豁達,活得很通透的人,更容易獲得幸福。
  • 《斷舍離》最經典的一句,短短25個字,卻道出最聰明的活法
    2013年,陳數遇到了《斷舍離》中文版,深受這本書的影響,她親自去拜訪作家山下英子。曾經,陳數在短短14個月拍了4部戲。當時,所有人都為陳數的名望賀喜,只有她為自己失去的東西感到痛苦。這時,她幸運的是遇到了《斷舍離》這本書。
  • 《斷舍離》中最通透的一句話,25個字,詮釋年輕人最聰明的活法
    人到了一定年紀,學著拋棄一些不必要的東西,才會遇見更多意想不到的風景。《斷舍離》是日本作家山下英子的著作,她從年輕時候就開始學習瑜伽的道場,了解了「斷舍離」的概念,多年以後意識到這種概念可以運用到生活中,便開始在生活中時間,最後總結出了「斷舍離」理念。
  • 《斷舍離》中的一句話,短短25個字,卻道出了成年人最聰明的活法
    相信很多人都聽過「斷舍離」。現在很多人體會到,幸福,跟擁有的東西數量的多少一點關係都沒有;當擁有的東西變少了,人反而較容易珍惜現有之物、更容易感到幸福。《斷舍離》聽上去很有中古古典韻味的書籍,但它實際上是由畢業於日本早稻大學的山下英子親筆所寫的。
  • 《斷舍離》中很理智的一句話,短短的25字,是成年人聰明 的活法
    「他生活得那麼精緻,可不能隨便拿個粗陋的東西送他就了事了」 ----山下英子《斷舍離》《斷舍離》這本書,聽起來是一本古典味道非常濃鬱的書,這本書的作者是跟稻盛和夫畢業於同一個學校的山下英子寫的,她出生於東京,她寫的這本書在中國很暢銷。
  • 《斷舍離》中經典的一句話,25個字,揭示中年人的聰明活法
    因此我們需要斷舍離。《斷舍離》中經典的一句話,25個字,揭示中年人的聰明活法書中有最精闢的一句話,也是這本書的中心思想:「無能為力的事,當斷,生命中無緣的人,當舍,心中煩鬱執念,當離。」每個人讀都會有不同的感受,也是中年人聰明的活法。
  • 女人到了中年,學會「自私」一點,才是聰明的活法
    她們勤勤懇懇的付出,最終換來的只有丈夫的冷落和孩子的不在乎,她總以為自己是家裡最重要的人。可最後才明白自己不過是可有可無,其實女人這樣的活法並不正確,你這一生並不是為了操勞而活。所以,在不管在什麼樣的生活裡,女人應該明白愛自己,學會為自己而活,而不是讓自己一生都圍繞著別人轉。
  • 汪涵:人生後半段最好的活法,是斷舍離
    「一個人在年輕時,清純柔和得像春天裡瀲灩的湖水;然後經過歲月的洗禮開始變的老練、滄桑、固執和霸道。這時候你就會發現相由心生,再好看的少女到了中年都是有極大可能變成另一個人的。」雖說人到中年萬事休,但是我覺得人到中年也是多事之秋。
  • 從主持人汪涵到央視名嘴白巖松:斷舍離,人生後半段最好的活法
    汪涵還分享自己清理微信好友列表後的感想:自己整個人都非常的輕鬆,除了自己的工作時間其他時間都是屬於自己的,這樣的生活真的是非常的輕鬆自在。汪涵還說:「人生後半段最好的活法,就是學會做減法」。他覺得自己的好友列表如果達到100人,就會非常的恐慌緊張,自己就會主動刪除一些人。
  • 人這一生,最聰明的活法,莫過於「大智若愚」
    而放在表面上人盡皆知的聰明,也並不是真正的智慧,反而會將底牌提前顯露,讓自己的後路難走。所以真正擁有智慧的人,不會將自己陷入兩難的境地,她們明白厚積薄發的道理。真正聰明的活法是大智若愚,平時藏起自己的鋒芒,可必要時卻能一鳴驚人。
  • 斷舍離,才是後半生最好的活法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知書先生,ID:svop133】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最好的人生,就是懂得「斷舍離」。雖然有很多人都曾聽到過「斷舍離」這個詞,卻對它的概念一知半解。何為「斷舍離」?
  • 陳數推薦的《斷舍離》:生活從來不只是整理,更是人生智慧的踐行
    2013年,陳數遇到了斷舍離這本書的中文版。並且,因為深受書中理念的影響,她親自拜訪過作家山下英子。曾經,陳數在短短14個月中拍了4部戲。那時,所有人都在為她高產獲得的名望賀喜。只有她,為自己失去太多東西痛苦不已。這時,她幸運地讀到了《斷舍離》這本書。
  • 人到了中年,最好的活法,是牢記這兩個字
    每個人都是一道奇特靚麗的風景線,都有屬於自己的光芒,不必仰望,也不必羨慕。時光飛逝,歲月如梭,人到了中年,最好的活法,是牢記這兩個字「和解」。人生到最後,要始終保持一顆堅強的心,扛過所有的苦,終將苦盡甘來。「父母健在,三兩知己,還有陪伴在側的愛人」,這應該是大多數人都期待的幸福。卻不知從何時起,生活總是以某種形式提醒著我們,世間並無永恆之事。
  • 《斷舍離》中最理智的一句,短短25個字,是成年人最聰明的活法
    《斷舍離》裡面有句話我很喜歡:無能無力的事,當斷;生命中無緣的人,當舍;心中煩欲執念,當離;目之所及,皆是回憶;心之所想,皆是過往,放下執念,才能回歸安寧。「斷、舍、離」是一種人在思想上的覺悟,更是一種生命裡的割捨,是人生一種活得通透的境界。為什麼我們會覺得那些厲害的人、聰明的人好像過得很輕鬆,精神上很豐富。主要在於那些真正厲害的人,都做到了「斷、舍、離」,所以人生越是往前走,就越是活得精彩,就越能活成自己想要的那個樣子。
  • 人到中年,試著記住這3句忠告,不要讓自己後半生過得太悽涼
    人到了中年,有的人能活明白,有的人卻活得很糊塗,活得明白的人,後半生會特別灑脫和幸福,而活得糊塗的人,生活少不了苦難。如果你也到了中年這個階段,那我勸你試著記住這3句忠告,這樣自己的後半生才不會過得太悽涼。
  • 人到中年才明白:「巴結別人」,是最愚蠢的活法
    人活到一定的年齡才發現,一切得失成敗都是天命。正可謂,「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不是自己的東西,即使機關算盡也是枉然。人生短暫,生死只在彈指一揮間,何不放寬性情胸懷的快意幾年,名利地位順天意,吃穿用度且隨緣。
  • 38歲的孫儷告訴你:一個中年女人,最高級的活法是這四種,共勉
    我去了看了孫儷的微博,發現她是一個特別有意思的人,就是很少會在乎自己老公那種。鄧超呢,反而還得討好她。不得不說,孫儷真的很聰明,我才不在乎老公怎麼看我呢?我只需要安排好我的生活,看好我的劇本,帶好我的孩子,至於男人嗎,沒必要過多去在乎。男人就是這樣,你不去過多在乎他,他反而越來越離不開你。
  • 人到中年,最高級的活法,無非就是6個字
    人到中年,最高級的活法,無非就是6個字:父母,夫妻,孩子。為人父母后,才知道無私其實是一種默默承受無私是個褒義詞,用來形容一個人的好,常常被用到父母身上。但是,不妨想想,假如身份置換一下,現在的你會怎麼做。
  • 人生最聰明的活法是:取悅自己
    人最好的生活方式,就是取悅自己,只要你自己滿意,自己舒適就好。曾經聽過一句話:「人生從來就沒有絕對的好與壞,適合你的就是最好的。」人活一輩子少和別人比,多和自己比,不過分追逐無法觸及的東西,過適合自己的生活就好。
  • 淺析《斷舍離》:扔掉看得見的東西,改變看不見的世界
    人生在世,無非是三個問題:人、事、心。這些年,「斷舍離」風靡全球《斷舍離》是日本山下英子創作的家庭生活類著作,於2009年首次出版。但在十年之後才開始意識到「斷舍離」確實可以運用在現實的生活當中,於是作者在自己的生活中實施「斷舍離」,在不斷的失敗和體驗中,總結出來「斷舍離」理念,就開始寫博客,最後被出版商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