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波蘭
波蘭共有世界遺產16項,其中包括文化遺產15項;自然遺產1項為—比亞沃維耶扎原始森林((ix)(x),1979年註冊,1992、2014年進行擴增)。
1 比亞沃維耶扎原始森林
位於布列斯特以北70公裡,橫跨白俄羅斯及波蘭邊境,是歐洲現存唯一的原始森林。這個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世界遺產及生態保護區位於白俄羅斯西南部布列斯特州及格羅德諾州境內。波蘭為了這個森林設立了比亞沃維耶扎國家公園,佔地超過100平方公裡。白俄羅斯則設立的生態保護區佔地1771平方公裡。2014年對該世界遺產項目做了一些變動,波蘭方面增加了近45000公頃,白俄羅斯方面減少了5000公頃左右,總共141885公頃,並將項目名稱從「別洛韋日斯卡亞原始森林/比亞沃維耶扎森林」(Belovezhskaya Pushcha / Białowieża)更改為「比亞沃維耶扎原始森林」(Białowieża Forest)。這一跨界遺產地為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了特殊的機會。這裡還是多種動植物的棲息地,包括歐洲野牛、柯尼克波蘭小馬(歐洲野馬與家馬的雜交種)、野豬、駝鹿等原生動物。
二、斯洛伐克
斯洛伐克共有世界遺產7項,其中包括文化遺產5項;自然遺產2項,分別為:1. 喀爾巴阡山脈原始山毛櫸森林和歐洲其他地區古山毛櫸森林((ix),2007年註冊,2011、2017年進行擴增)、2.阿格泰列克洞穴和斯洛伐克喀斯特地貌((viii),1995年註冊,2000年進行擴增)。
1 喀爾巴阡山脈原始山毛櫸森林和歐洲其他地區古山毛櫸森林
喀爾巴阡山脈原始山毛櫸森林和歐洲其他地區古山毛櫸森林範圍遍及12個歐洲國家的森林。這處跨境地產橫跨12個國家。2007年,由斯洛伐克和烏克蘭共同擁有的一片山毛櫸森林登錄世界自然遺產。東喀爾巴阡山脈的山毛櫸原生林在歐洲的山毛櫸林中因其樹齡、種類的多樣性和樹木尺寸高大、範圍廣闊而擁有突出的價值。這個世界遺產本來範圍只包括斯洛伐克和烏克蘭的山毛櫸林,2011年增加了德國中部和西北部的15處山毛櫸林。2017年,又進行了大範圍擴增,所在國家包括阿爾巴尼亞,奧地利,比利時,保加利亞,克羅埃西亞,義大利,羅馬尼亞,斯洛維尼亞和西班牙。自上個冰河期結束以來,歐洲山毛櫸經過短短幾千年便從阿爾卑斯山、喀爾巴阡山脈、第納裡季斯山脈、地中海和庇里牛斯山脈的幾個孤立區蔓延開來,這個過程至今仍在繼續。其成功在整個大陸擴張蔓延與樹木對不同氣候、地理和物理條件的適應性和容忍度有關。
2 阿格泰列克洞穴和斯洛伐克喀斯特地貌
阿格泰列克洞穴和斯洛伐克的喀斯特地貌是一處由匈牙利和斯洛伐克共同擁有的世界自然遺產。其範圍包括了國境附近的喀斯特地形和700個以上的鍾乳洞群,其中部分橫跨國境線。奧格泰萊克的喀斯特巖洞群位於匈牙利北部,被匈牙利政府在1985年設為奧格泰萊克國家公園,擁有歐洲最大的鐘乳洞。整個洞穴長達26公裡,其中有8公裡位於斯洛伐克國內。斯洛伐克的喀斯特地貌則在2002年成為國家公園。
變化多端的巖層結構以及順序排列在有限空間內的712個洞穴,為我們描繪出一幅溫帶喀斯特的神奇景觀。作為熱帶與冰河氣候共同作用下的一種極其奇特的組合,該地貌使人們研究幾千萬年以來的地貌歷史成為可能。
三、匈牙利
匈牙利共有世界遺產8項,其中包括文化遺產7項;自然遺產1項為—阿格泰列克洞穴和斯洛伐克喀斯特地貌((viii),1995年註冊,2000年進行擴增)(詳見斯洛伐克)。
四、德國
德國共有世界遺產49項,其中包括文化遺產46項;自然遺產3項,分別為:1.喀爾巴阡山脈原始山毛櫸森林和歐洲其他地區古山毛櫸森林((ix),2007年註冊,2011、2017年進行擴增)、2.瓦登海((viii)(ix)(x),2009年註冊,2014年擴增)、3.麥塞爾化石遺址((viii),1995)。
1 喀爾巴阡山脈原始山毛櫸森林和歐洲其他地區古山毛櫸森林(詳見斯洛伐克)
2 瓦登海
瓦登海是一個平坦遼闊的溫帶海洋溼地。各種複雜的地理因素與生物因素的交互作用,衍生出眾多的過渡性棲息地與潮汐通道,還有沙質灘涂、海草甸、貽貝海床、沙洲、泥灘、鹽沼、河口、海岸和沙丘,生活著無數的動植物種群,包括斑海豹、灰海豹和港灣鼠海豚在內的海洋哺乳動物。每年有1200多萬隻水鳥遷徙至此繁殖和越冬,其中的29個種鳥類,其10%以上種群數量都以此為家。
3 麥塞爾化石遺址
麥塞爾坑(Messelpit),是一個位於德國黑森州達姆施塔特-迪堡縣梅塞爾附近的化石坑。位於法蘭克福東南30公裡。麥塞爾坑面積約0.7平方公裡,低於地面60米,原為一處廢棄的瀝青頁巖礦場,1995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世界自然遺產。麥塞爾坑在20世紀初便已因出土許多化石而聞名,包括麥塞爾達爾文猴、長鼻跳鼠、巨蟻、原古馬、古翼手屬、冠恐鳥等,但大規模的化石發掘工作尚要等到1970年代方才進行。
麥塞爾坑保留有目前已知最完整的始新世動物與植物化石。大多地層組僅能發現部分骨骸,但是麥塞爾坑不僅保留了完整個體,甚至包括個體的毛髮、羽毛及皮膚所留下的輪廓。其他較特殊的化石包括在葉脈兩側發現有啞鈴狀的「死亡齧咬」,而這咬痕來自於被偏側蛇蟲草寄生的巨山蟻,這項行為於現今仍然能被觀察到,偏側蛇蟲草會操控它們的寄主到特定高處的葉片,緊咬住葉脈並開始萌發子實體。麥塞爾坑是目前已知最早發現有真菌對寄主進行行為操控證據的地區。
五、奧地利
奧地利共有世界遺產10項,其中包括文化遺產9項;自然遺產1項為—喀爾巴阡山脈原始山毛櫸森林和歐洲其他地區古山毛櫸森林((ix),2007年註冊,2011、2017年進行擴增)(詳見斯洛伐克)。
六、瑞士
瑞士共有世界遺產12項,其中包括文化遺產9項;自然遺產3項,分別為:1.薩多納地質結構區((viii),2008)、2.聖喬治山((viii),2003年註冊,2010年進行擴增)、3.少女峰–阿雷奇冰河–畢奇霍恩峰((vii)(viii)(ix),2001年註冊,2007年進行擴增)。
1 薩多納地質結構區
薩多納地質結構區位於瑞士東部阿爾卑斯山脈地區,面積32850公頃。這一地區以擁有造山運動形成的地質斷面而聞名。此外該地區還擁有7座海拔3000米以上的山峰。這一地區是通過大陸碰撞造山的一個特殊例子。通過構造逆衝作用形成了極好的地質剖面。從18世紀開始,該地區就一直是地質科學研究的重要地點。格拉魯斯阿爾卑斯山脈是被冰川覆蓋的山脈,在狹窄的河谷上急劇上升,是高山地區中部最大的冰川後滑坡所在地。
2 聖喬治山
聖喬治山一譯聖納扎羅山,位於瑞士南部提契諾州,最高點海拔1096米。聖喬治山以出土有保存完好的三疊紀海洋生物化石而聞名。2003年被列為世界自然遺產,為瑞士位置最南的世界遺產。2010年,聖喬治山的義大利部分也被擴充入遺產範圍內。其森林覆蓋的山體呈金字塔型。聖喬治山出土的三疊紀海洋生物(245-230萬年前)化石,迄今為止是最好的。它於2003年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擴展之後,義大利境內的聖喬治山部分也一起包括進來。擴展部分的主要特點在於此處三疊紀化石層所含種類豐富並且價值極高。
3 少女峰–阿雷奇冰河–畢奇霍恩峰
自然世界遺產少女峰–阿雷奇冰河–畢奇霍恩峰(最早於2001年被列入)從東部擴展到西部,面積從53 900公頃擴展到82 400公頃。該遺址為阿爾卑斯高山——包括山脈最受冰河作用的部分和歐亞大陸山脈最大的冰川——的形成提供了一個傑出的實例。它以生態系統多樣性為特點,包括特別受氣候變化冰川融化而形成的演替階段。該遺址因景色秀美、而且包含山脈和冰川形成以及正在發生的氣候變化方面的豐富知識而具有突出的全球價值。在它尤其通過植物演替所闡釋的生態和生物過程方面,該遺址的價值無法衡量。其令人難忘的景觀在歐洲藝術、文化、登山和阿爾卑斯山旅遊中起著重要作用。
文中資料及圖片來源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官網:https://whc.unesco.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