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巴山文學》焦葉雲:故鄉的風景​

2021-02-17 當代巴山文學

故鄉的風景



20年前了吧!在達州工作了十幾年。

遠去的歲月,並未淡漠那山、那水在我心中烙下的印跡;那紅色老區的品質更是融入了我血液裡,想她,戀她。這次應朋友之邀,欣然踏上千裡遙途。達州!我回來了!

夜晚抵達。我站在寬闊的大理石廣場上,冬日凜冽的空氣裡有我熟悉的故鄉氣息,只是人是物非,擴建後的火車站已是四川第二、西南第四的一等大站,也是整個大西南重要的交通樞紐和川、陝、渝各省市的物資集散中心。南北屹立的多功能大樓端莊壯麗,明亮的燈光把熙熙攘攘的人流剪成了萬花筒一般絢麗。右側我生活過的家屬區也是高樓聳立,再建的建築物氣魄雄偉。記憶裡那些磚瓦樓註定已是歷史,模糊在了我的感嘆裡。

「轉轉,看看咱家鄉的夜景?」接站的老夥計默契裡帶著炫耀。

這是我魂牽夢縈的地方,當然要轉轉。

汽車出站就匯入無盡的車流中,我很好的方向感很快迷失在了眩目的燈光和霓虹燈閃爍的現代建築群裡,不辨東西南北。

這是西外嗎?一個當初以農耕、小作坊為主,只有一條道路通城區的城市邊緣化小鎮?

「是,想不到吧?」朋友滿是自豪。我又何嘗不是呢!這也是我故鄉,是我故鄉的風景。

塔坨巴魂廣場右轉,「巴山魂」群雕巍然佇立。那些腳穿草鞋,頭戴八角帽或扛梭鏢、或握鋼槍的鋼鐵般身軀是當年紅軍在達州英勇徵戰的歷史見證,也是刻在達州人心上的英雄豐碑。張愛萍將軍手書紅色「巴山魂」紅遍巴山,光耀著達州。州河生輝,座座大橋如金蛇起舞,遊弋於夜空之中;又似王母遺落的串珠,光芒奪目。左側方舒展的州河大橋與玉印山上古樸的龍爪白塔相映成景。再過去,是我熟悉的通川橋,彩虹似的廊橋與南外仙鶴路只一步之遙.美麗達州,美如畫景,萬家燈火躍動於母親河上,隨波逐流。

身處塔坨溼地公園,身後濱河路沿州河綿延遠去。林間小徑,河風輕搖,瘦了蘆葦。看鳶尾花在結她的種子,聽粉黛子低呤,訴說著昨日繁花。雅居的雍河灣在玫瑰餘香裡安靜了,樓間燈光如這夜晚的星,溫暖而安詳。誰能想到,這裡曾是殘垣斷壁、破舊小廠相擁的髒、亂、差之地?我的感動在州河清幽水面濺起漣漪,匯入下遊燈的海洋裡。那一處輝煌,是2020年剛列入國家優質工程的金南大橋,橋跨600多米,雄偉壯麗,高聳的雙塔那斜拉雙索麵如仙女的豎琴,綴滿星星,一聲車笛,一曲悠揚的歌。

達州變了,天翻地覆,八車道金龍大道恰如鎏金的巨龍,騰躍於光芒中,消逝在前方琥珀、珍珠裝飾過的色彩斑斕裡。方塊般四通八達的道路從金龍大道輻射了出去,流光溢彩。是龍的爪,還是火的樹?兩側綠化帶和步道上長青的冬樹裝扮了這巨龍的溫柔——溫柔了夜;十字路口遙相呼應、參天蔽日的黃桷樹又使火的樹更多了些生機——火樹銀花。

沿途不見一絲電力設施,一路光明。一路的商廈、影院、學校和醫院都透出現代化都市的信息。寬闊華麗的羅浮廣場有輕歌曼舞,商城裡吃的、玩的、看的還燈火通明。博物館裡的沉思,被巴師伐紂的鐵蹄和巴渝舞的舞步踏碎,醉在巴鄉清的醇香裡;館前的大鐵鐘裡,還有渾厚的歷史之音在迴響;科技館的幾何建築和圖書館的燈光,生動著這冬夜。

下榻環境幽雅,富麗堂皇的鳳凰五星國際酒店,夜很好,有彎彎的月,如我朦朧著的眼,我睡在城市斑駁的光影裡。夢很淺,在鳥鳴中醒來。很好的天,有晨霧輕繞,園林裡的棕櫚和玉蘭像披了層紗,比昨夜霓虹燈下的妖嬈婉約了些。遠望霧要濃些,林立的高樓看不十分真切,像雨後的春筍。彌蒙的上空有太陽的光暈,一時不辨天上人間,又疑是瓊樓玉宇。

天公作美,朋友驅車去達城後花園蓮花湖。金龍大道車水馬龍,北延線上的繁華逐漸在車流中甦醒,我在高樓大廈中理不出之前去蓮湖曾走過的路跡。道路盡頭,迎面寬宏的階梯上氣勢恢宏的巴山大劇院躍然眼中,那清新典雅的藝術氣息裡,我仿佛看見巴山兒女正載歌載舞,歌唱祖國,歌唱著美麗達州。廣場上一對紙鳶,放飛在劇院裡的城市交響樂中。

蓮花湖是我以前就熟悉的,卻遠不是眼前這般美。林霧未盡,淡淡水生煙。飛龍橋恰如飛龍出水,長虹臥波,靈動了一幅水墨丹青。凌波棧道真是仙子踏波麼?還是她們戲水時遺留的絲絛披帛?輕柔的婉轉於山水之中,望不斷一池楊柳。那顆晶瑩的露珠,在我的腳步裡、在漸亮的日光裡消逝了;海棠昨日的花瓣,飄零在東岸亭榭裡。

映月橋月落水底,水泛微波,鏡花水月裡我以為是銀河不小心洩落人間,那四散分布的島嶼,便是星星的點綴了。陽光初出,蓮花塔上荷花仙子在翩翩起舞。那山坳的氤氳裡,梅花已然開放,旖旎了一湖風光。粼粼波光中我感受到5D廣場那真龍上天、彩虹下地的壯觀:還有漫天花雨,歌鶯舞燕的唯美。

觀鳥塔形如開放的鳥巢,奔放的x流線狀蔚為壯觀,近了更驚嘆設計的巧妙,沒有一步階梯,卻能緩步繞巢而上。登高鳥瞰,心曠神怡。看鯉魚橋魚逐清波,鴛鴦嘻戲;一群悠然的白鷺,亭立於白樺林間。步行道交織在銀杏、白楊林裡,在蓮花湖那蓮花瓣上輕舞。那隻清瘦的畫眉,在哪個凹灣裡放歌?是為舞而啼?還是舞為之妖?都不重要,我只享受這份含蓄。

時已近午,惜別蓮花湖,循著鳳凰山農家樂的飄香,去品嘗麻辣雞塊的美味和領略這座休閒勝地、紅色名山的風採。很美的山,或許我身在山中看不到鳳凰展翅的英姿,但在這腹地感受她毛羽葳蕤也是極美的,如不是極冷,定是辨不得春秋季節的了。

汽車盤延上行,清新桔香裡,有晚熟的柑橘跳躍在日光裡,或嫣然淺羞於綠枝翠葉間。有些詩情,卻又被田家榜綿延幾千米的李子林驚嘆了。那迷茫茫的李子樹或許蕭瑟,但潔白的花朵已開滿我心頭,染白了山崗,染白了「鳳凰新村」的幢幢小樓。嫋嫋炊煙,飄出濃鬱飯香。溫暖日光裡,明亮整潔的廣場上有老人在悠然散步。

車行驚飛一群鳥,擾了我「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美好遐思。這鳥,花枝花俏的,是金翅麼?

山頂看山,重巒疊嶂,州河逶迤。山巒上誰在橫刀立馬?硝煙散盡,紅軍亭巍然屹立。王家山的長壩,是紅軍點兵的沙場嗎?猶有馬蹄聲碎。我心壯懷激烈,又感動在達州人勵志奮進,共建美好家園的勤勞身影裡。

山腰上巴鳳樓古韻,毗鄰的巴山書畫院儒雅清麗,古墨今書,空氣裡瀰漫著淡淡的書香氣息。美麗達州,西外新區恢宏的建築群層層疊疊遠去。體育館大氣磅礴,城市運動公園漫延的運動線條充滿了活力。鹿鼎寨張揚的銀杉松柏,綠了萬家河桂花林。大寨子的園林安靜了些,紫荊花的那片落葉,也一個風景。更豐滿了我對這座森林城市、園林城市、文明城市、衛生城市的記憶。笑看遠處林立的塔吊,才知道達州才剛拉開南延西擴全面發展的序幕。

成達萬高鐵在建的聲音隱約響起,飛過西外上空的飛機折射著陽光,天氣晴好,達州的明天會更好。

我等待著,達州那一場,盛大的典禮。

 

 

(圖源:網絡)

 

作者:焦葉雲,男,56歲,原成都鐵路集團公司退休職工。

相關焦點

  • 《當代巴山文學》劉良夫:板橋河之行
    前行數裡,變成羊腸小道,不一會兒,便到了堂哥家的老宅,地壩裡栽的柏樹已長成參天大樹,大家都已走累,拿出零食,水,坐於樹下,觀遍山風景,談昔日夢想家常,享受夕陽及高含氧的空氣,吃完東西,全體拍照留念,還不忘給樹立個碑記。
  • 《當代巴山文學》 蘇維 :老街印象
    古樸滄桑的石板街,紅色的屋面牆柱在老街都是一道亮麗的風景。昔日店鋪林立,車輛穿行而過,商賈川流不息,逢集水洩不通。老街印象,童年趣事在腦海裡一幕接著一幕……              六七十年代,公社(曾經叫鄉公所,現稱鄉政府)位於我家斜對面,地處老街中段外側,由於房屋進深太長,便於採光納氣,整條街道近6O餘戶人家唯獨公社和我家房屋中有天井,緊挨我家向北是理髮店和食店。
  • 《當代巴山文學》陳開波:萬源市湖北街勝利廣場銘並序
    達縣師範畢業,自考川師大漢語言文學本科,大竹河中學教書匠。自小醉心傳統國學,尤喜文史哲,所學甚雜,苦無名師,博而不精,一事無成,中年不惑,不忘「讀萬卷書,行萬裡路」。寫過小說散文劇本詩詞歌賦,筆下文字,胸中情懷而已。各類報刊雜誌發表作品數十篇,已經淡忘;未來文章還在醞釀,仍需努力。
  • 《當代巴山文學》楊斌: 插旗山,永不倒下的旗幟
    編  委:淡若晨嵐   袁仲奇   李福毅  百合  杏子 鍾盛情「紅色達州·老區新貌」徵文活動啟事為進一步弘揚老區精神,宣傳老區歷史,展現老區新貌,達州市老區建設促進會、達州市扶貧開發協會、達州市扶貧基金會攜達州市鍾盛商貿有限公司和《當代巴山文學》平臺
  • 從六位中國當代作家探尋文學精神原鄉 央視紀錄片《文學的故鄉》火...
    時代飛速發展,文學依然神聖,近日,紀錄片《文學的故鄉》在央視紀錄片頻道每晚8點播出後,悄然火了起來,刷屏很多人的朋友圈,這也是國內紀錄片界首次深度聚焦中國當代文學和作家,以紀實影像為載體尋找文學的發生與萌芽,為中國當代文學存像。
  • 重返故鄉 尋找作家的創作源頭與文學根脈
    莫言的高密東北鄉,賈平凹的商州鄉村,阿來的嘉絨藏區,遲子建的冰雪北國,劉震雲的延津世界,畢飛宇的蘇北水鄉……這些中國當代文學版圖裡的著名風景,也是作家們生活過的故鄉。正在央視紀錄頻道播出的紀錄片《文學的故鄉》,帶領觀眾跟隨六位作家重返故鄉,走進他們文學之夢最初升起的地方,聽他們講述如何把生活的故鄉轉化為文學的故鄉。
  • 當代精英文學2021(672)// 名家王明雪(雪歌)/​​ 沉醉 (外一首)
    中國金融作家協會會員;甘肅省作家協會會員;甘肅省詩詞學會會員;甘肅省金融作協理事;當代精英文學詩詞主編;國際城市文學學會甘肅分會副會長。現任甘肅省金融作家協會副主席。曾當過工人,教師,記者,編輯,銀行職員。
  • 湖北 || 詩讚竹山縣(外二首)|| 作者:巴山松 || 主播:宋春獻 ​|| 中華世紀文學傳媒榮譽出品
    詩讚竹山縣(外二首)作者:巴山松 || 主播:宋春獻編輯:花夢詩雨 || 圖片:網絡美麗竹山名秦巴,詩情畫意誰不誇!澤鄉天地盡風韻,庸國古今皆文化。三盛院裡探春秋,九女峰下採物華。景逢盛世起宏圖,又見明星耀萬家。
  • 「三秦文學」太乙山人:「巴山摘柿」(古風六首)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三秦文學,ID:sanqinwenxue】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巴山摘柿(古風六首) 文/太乙山人巴山摘柿摘柿巴山北,樹高柿葉稀。秦巴雪巴山飛雪玉人來,秦嶺飄紅旭日開。手把瓊枝招鳳鳥,踏歌旋舞上瑤臺。鳳凰山觀雪鳳凰吹雪九千丈,鐵笛彈松舞落花。
  • 【濱城文學·詩歌】 ​走失的故鄉(組詩)||紫露凝香
    故鄉 在一個山清水秀的地方。如今,家鄉被建成水庫,為省城供水,故鄉人已分散各地。清澈得可以一眼望到盡頭 可是就是沒有故鄉的影子籬笆牆沒了 開滿野花的草地沒了故鄉的蝴蝶落在哪裡呢蝴蝶和我一樣成了一個沒有故鄉的人被一陣風捲起 隨即被吹往不同的方向異鄉的蝴蝶見到我 沒有流淚它不認識我 它不是我故鄉的 那隻蝴蝶草木深
  • 《最強蝸牛》鑲銀口焦葉紋玻璃杯位置一覽 鑲銀口焦葉紋玻璃杯在哪
    導 讀 最強蝸牛鑲銀口焦葉紋玻璃杯是這次聯動的一個特殊怪,玩家在挑戰這個boss的時候是會獲得不少獎勵的
  • 重新定義當代文學的現實關懷
    南京大學中國新文學研究中心教授張光芒認為:如果說文學的終極關懷是對於人的存在本質的勘探,那麼文學的現實關懷就是對於人的具體存在方式的關注;如果說文學的歷史感體現的是人在歷史中的命運,那麼文學的現實感表現的就是對於人的現實境遇的探索。在他看來,更為重要的是,文學的終極關懷離不開現實關懷的基礎,文學的歷史感也必然以現實感為根基。
  • 今日開播 | 聽北師大總導演講述《文學的故鄉》系列紀錄片的煉造史
    這些中國當代文學版圖裡的著名風景,是作家故鄉的真實描寫,還是藝術想像?這些「故鄉」,是如何孕育出那些偉大的小說?帶著這些疑問,從2016年夏天開始,系列紀錄片《文學的故鄉》總導演、北京師範大學紀錄片中心主任張同道率領團隊歷時2年時間,跟隨上述6位作家,從零下42攝氏度的北極村到海拔4300米的巴郎山,從滔滔黃河到滾滾長江,從綿延千裡的秦嶺到一馬平川的高密,一路尋找他們文學夢想最初升起的地方。
  • 訪張箭飛教授:風景與文學——作為浪漫主義風景的天山
    【編者按】武漢大學文學院張箭飛教授的研究方向為「文學與風景」,目前正在翻譯和校譯譯林出版社的「風景詩學」叢書。非常高興,在這個特殊時期,能與您展開這次雲上訪談。自去年以來,您作為武漢大學對口支援新疆大學的天山學者,多次參加我們學院舉辦的論壇、主題會議、系列講座等。這裡,首先向您表示我們的真摯感謝,感謝您深度介入新大的學術生活和文學院這次安排的研究生學術創新活動。
  • 當代精英文學2021(690)/​/王憶貧 的古體詩
    報告文學、  文學故事主編:王德川    蕭兆鈞  一丁古詩詞副總編:劉成宏  馬學林  章貴山  華梅古詩詞主編:吳萍蘭  山抹微雲  雪歌  李祖新  石宗元《當代精英文學》群管  江南雨 文圖編輯:高誼灃  一瀚(以上排名均非按序排列並搜索關注《當代精英文學》公眾號,以便隨時獲取有關信息。
  • 當代精英文學2020(338)// 李小黑 /​​《漢水浩浩向楚歌》
    報告文學、  文學故事主編:王德川    蕭兆鈞  一丁古詩詞副總編:劉成宏  馬學林  章貴山古詩詞主編:吳萍蘭  山抹微雲  雪歌  李祖新  石宗元《當代精英文學並搜索關注《當代精英文學》公眾號,以便隨時獲取有關信息。
  • 深切悼念當代著名山水畫家陳國勇先生
    當代著名國畫家西安美院教授陳國勇先生於2020年12月10日因病逝世,享年73歲陳國勇簡介:陳國勇藝術成就:1980年,山水作品《巴山鬱秀》入選第二屆全國青年美展,獲二等獎。1986年―1996年,山水作品六次入選「中日書畫聯展」。1992年,分別在西安、廣州、巴基斯坦舉辦個人畫展。1993年山水作品《臥雲圖》入選「全國第二屆中國山水畫展」。
  • 月兒落西下,那首唱在靈魂中的故鄉情結
    月兒落西下,那首唱在靈魂中的故鄉情結 傳唱千年的巴山情歌,唱不盡城客的鄉愁 這是老家巴山中的一首民歌,歌很長,小時候聽爺爺輩的人說,可以唱三天三夜唱不完。當然是很誇張的說法。 這首民歌到底有多長,沒有人考證過,有說法是可以媲美《孔雀東南飛》的民歌。但是這首歌不像《孔雀東南飛》那樣有完整的記載。這首民歌在巴山一帶有很多個版本,僅有記錄的版本,短者四至五句,長者多達700餘行。
  • 故鄉文學|陸相華:故鄉的增嘉園
    2020年第180期(總第280期) 微刊 故鄉文學赤峰是我的故鄉,也是世界小米的「故鄉」。2003年,考古工作人員在內蒙古赤峰市敖漢旗境內的興隆窪遺址發現了1500餘粒碳化黍粟的標本,其中黍佔90%,粟佔10%。經有關專家鑑定,這些碳化黍粟距今約8000年,比中歐地區發現的穀子早2700年,是中國北方旱作農業的重要實證。
  • 基因、河流與風景:從靈臺文學傳承到文學「靈臺現象」
    李贄認為,一代有一代的文學,《水滸傳》是可以與《莊子》《離騷》《史記》及杜甫詩歌並稱為宇宙內「五大部文章」的「古今至文」。的確,在中西方文學史上,小說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學形式,在人類儲存歷史記憶、反映社會現實、抒發思想情感、表達理想追求、提供認識價值、發揮審美和教育功能等方面具有不可比擬的作用,尤其在現當代,更是戲劇、影視創作的穩固基礎,其重要性愈加不可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