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涵走到退市邊緣:下一個張大奕在哪裡

2020-12-22 聯商網linkshop

上市即巔峰的如涵在美股徘徊了1年零7個月後,選擇了私有化。

日前,如涵控股(Nasdaq:ruhn)發布的2021財年第二季度財報顯示,截至9月30日,如涵期內總淨營收2.485億元,同比下滑9%,歸屬母公司的淨虧損為3116.5萬,調整後淨虧損為2023.5萬。而上個季度的淨利為1070萬元。

而在財報發布後不久,如涵控股便發布公告稱,公司董事會收到來自三位創始人馮敏、孫雷和沈超發出的初步非約束性私有化提案。提議以每股0.68美元的價格(約合3.4美元每股ADS),以現金收購的方式實現公司私有化。董事會已成立特別委員會,評估和審議相關交易。

而據《中國證券報》報導,接近如涵高層的知情人士透露,如果順利,如涵將在2021年夏天完成私有化進程。

2019年4月3日,如涵正式在納斯達克掛牌上市,開盤價為11.5美元。但其上市首日即破發,如今如涵股價已跌至2.88美元,跌幅達75%。這從一定程度上也體現出如涵的商業模式並未跑通,過度依賴頭部網紅的如涵並未獲得持續性增長。

通過KOL流量變現,一直是如涵長期以來的主要經營模式。如今,與張大奕深度綁定的如涵也開啟轉型,一方面培養網紅,另一方面開展平臺化業務。

對於如涵退市,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網絡零售部主任、高級分析師莫岱青認為,如涵雖然竭力的在培養新的紅人,但是目前仍困於公司超大部分的營收由張大奕等頭部創造。其他的紅人們創造營收比例還是太少。加上從上市以來,如涵市值進一步縮水,未被資本市場完全認可。因此,如涵私有化之路也成了意料之中的事情。

第二個張大奕在哪裡

張大奕並非是如涵管理層高管,但其在如涵持股13%。而如涵的業務也高度依賴張大奕。

如涵提交的上市招股書顯示,2017財年、2018財年和2019財年前三季度,在如涵的收入中,張大奕的貢獻佔比分別為50.8%,52.4%和53.5%,佔比超過一半且仍在持續增長,如涵對頭部網紅的依賴程度可見一斑。

目前,如涵的業務分為自營業務(店鋪自運營)和平臺業務(代運營及其他服務)。期內其自營業務產品銷售收入為1.292億,同比下降37.9%,去年同期這一數據為2.079億。財報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9月30日,如涵網店數量從上年同期的23個減少到17個,自營模式下的網紅數量從上年同期的7個減少到3個。而受到張大奕負面風波影響,其店鋪收入下降,這也影響了如涵的業務收入。

據了解,從2018年開始,如涵逐漸開始向平臺化轉型,採取輕資產、輕庫存、輕供應鏈等模式,提供品宣廣告、電商直播帶貨、聯營店鋪及輕店鋪等服務。不過,這些業務還不足以支撐如涵的持續性增長。

複製下一個張大奕並非易事。據微信公眾號「 毒眸」報導,如涵創始人馮敏試圖批量複製「張大奕模式」,如涵開始不停地籤約紅人,在紅人培育上的支出越來越大。不僅需要承擔網紅的服務費,如涵在孵化和運營自己的網紅資產的時候,還花費了大量運營成本。網紅運營推廣、供應鏈管理、公司管理的支出,在總收入中的佔比維持在40%左右,幾乎吃掉了所有毛利潤。

與直播電商相比,「網紅+自營」模式的轉化率遠不如前者。而較晚入局的如涵,並非追上直播電商風口。2019年"雙11",李佳琦、薇婭累計銷售額均超過6億,而張大奕銷售額十分慘澹。

平臺業務方面,財報顯示,如涵服務於代運營模式的KOL增長至180人,自營網店的KOL縮減至3人,這也影響了如涵的整體營收增長。代運營業務方面,如涵代運營業務營收1.19億,同比增長84.1%,佔到總營收的48%。

不過,作為新入場企業,如涵在代運營方面還面臨寶尊、麗人麗妝等電商平臺的直接競爭,而如今的代運營行業已是一片紅海。

私有化能否回A股

此前,如涵公告稱,提議以每股0.68美元(或每股ADS 3.4美元,如涵控股1個ADS相當於5個普通股)的現金,收購買方集團尚未持有的公司所有已發行的A類普通股。不過自上市以來,如涵股價一路大跌。

有分析人士認為,如涵此番計劃私有化,之後或將回A股上市。不過,在直播電商監管愈發嚴格的當下,如涵能否回A股上市還存在很大的變數。

中國人民大學助理教授王鵬認為,如涵私有化有多重考慮:一是直播電商已經進入到一個強監管時期,特別是在直播帶貨中出現商業糾紛等問題時,對平臺方及網紅方都提出了追責;二是數據的管控更加嚴格,並嚴防數據造假。這些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直播電商從野蠻生長走向正規化的發展。

王鵬表示,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下,如涵的未來價值、運營前景暫不明朗,私有化或許是一個好的選擇。

如涵面臨退市,並不代表網紅電商模式走不通,但卻是網紅電商發展的一個縮影。如涵上市之時,王思聰曾直言,如涵控股的經營方式沒有驗證成功,也沒有造出新KOL。上市破發不只是市場對「KOL變現」的商業模式有質疑,還在於這家公司本身有問題。網紅電商未來何去何從,如何平衡投入與產出,仍需要面臨較大的考驗。

在百聯諮詢創始人莊帥看來,如果以網紅為主導的電商模式無法獲得高增長,就不是好模式。網紅電商本身是可以持續的,但是其增長規模高度依賴電商和內容平臺,除非自己建立平臺,否則增長會受限。

網紅電商仍是一門好生意,但不一定是資本市場認可的好商業模式。而對於想A股上市的如涵來說,資本不相信情懷,也不相信故事,相信的是有無持之以恆的賺錢能力。

相關焦點

  • 一個張大奕,就能讓如涵走到退市邊緣?
    在這之後,如涵的股價一直維持在很低的水平,如今,如涵面臨著退市的窘境。其實,從如涵上市第一天起,資本市場就沒給如涵面子,開盤便破發。當日收盤報7.85美元,相比12.5元的發行價下跌了37.2%。一年多以來,如涵的股價在發行價之下遊蕩,股民沒有解套時刻。
  • 網紅電商如涵將退市:張大奕不靈了?
    這從一定程度上也體現出如涵的商業模式並未跑通,過度依賴頭部網紅的如涵並未獲得持續性增長。通過KOL流量變現,一直是如涵長期以來的主要經營模式。如今,與張大奕深度綁定的如涵也開啟轉型,一方面培養網紅,另一方面開展平臺化業務。
  • 如涵退市 都怪張大奕?
    從未認識,何談遺忘2014年,如涵控股成功孵化出初代網紅張大奕,憑藉對張大奕私人流量的引流,打造出當時淘寶的「現象級」店鋪——吾歡喜的衣櫥。2014年也因此被廣泛認為是「網紅經濟元年」。隨後兩年,如涵控股在張大奕的影響下,享受到網紅經濟第一波紅利。
  • 「網紅電商第一股」如涵控股瀕臨退市 成也張大奕敗也張大奕
    2020年11月25日晚間,如涵控股發布公告稱,公司已收到三位創始人馮敏、孫雷和沈超於當日發出的不具約束力的初步建議書,提議以每股0.68美元價格(每ADS 3.4美元)將公司私有化。這不禁令人唏噓,僅僅上市一年半的如涵控股或將面臨退市的結局。
  • 一年市值暴跌75%,如涵宣布退市,曾經的第一網紅張大奕為何掉了隊?
    2019年4月,如涵CMO張大奕與如涵創始人馮敏站在C位,迎來了如涵上市的鐘聲,同時如涵也成為「網紅電商第一股」。2020年11月,如涵控股宣布收到來自三位創始人的初步非約束性私有化申請,提議將公司私有化。也就是說,如涵在納斯達克上市僅過去一年半, 可能要退市了。
  • 如涵控股現狀怎麼樣 張大奕既是股東也是聯合創始人
    2019年4月,如涵控股(NASDAQ:RUHN)在美上市,張大奕既是股東,也是聯合創始人,更在如涵控股中貢獻了超過50%的營收,分量十足。在紀錄片《網紅》中,張大奕的工作人員曾表示,「她就是每個女孩都想成為的模樣啊。。。。。老闆是挺好的,可誰想要成為馮敏啊,人人都想成為張大奕。」
  • 「如涵控股」要退市?受負面影響股價縮水超七成,張大奕買單嗎?
    網紅張大奕的公司名叫如涵控股,大家可以看到她在社交平臺上的簡介也是如涵控股的CFO。當年還被譽為「網紅電商第一股」,但是發展至今,竟然上市的時候是股價的最高點,這一年多來,如涵控股的股價是持續走低,距今縮水了75%,甚至還即將要退市。
  • 張大奕和蔣凡的緋聞,直接導致如涵退市
    張大奕損失了5千萬+的商業價值 11月25日,張大奕所在的控股的三位創始人馮敏、孫雷和沈超正計劃以每股0.68美元的價格將該公司私有化,價格是其中之一
  • 曾經的網紅第一股即將退市,張大奕不靈了?
    原創 保持關注的 ELLEMEN睿士被譽為「中國網紅第一股」的如涵控股(下稱「如涵」)準備要退市了。上周如涵公布了最新財報,並在兩天後就宣布收到來自三位創始人馮敏、孫雷、沈超的初步非約束性私有化申請。
  • 曾經的網紅第一股即將退市 如涵控股經歷了什麼?
    被譽為「中國網紅第一股」的如涵控股(下稱「如涵」)準備要退市了。消息一出,當天如涵股價大跌,公司市值縮水至2.41億美元——作為對比,去年四月張大奕在納斯達克敲鐘時,如涵的市值約有10億美元。  如涵的故事要分為兩部分來說。在故事的前半段,如涵手握「天時地利人和」,佔儘先機。  十年前,張大奕剛剛開通微博帳號,當時她還在《昕薇》、《米娜》、《瑞麗》等知名少女雜誌做內頁模特。
  • 偌大如涵,難抵一個張大奕
    曾經的淘寶第一網紅,現任如涵CMO,持有如涵13%股權、2.8%投票權的張大奕在輿論風波過去七個月後,因為一封宣告重新回到了大眾的視野。虧損三千萬,股價三塊錢,如涵這個本就不夠美麗的故事,用了一年七個月的時間,依舊造不出下一個張大奕,也依舊無法證明自己可以穩定盈利。另一邊直播電商風起,李佳琦們頻頻創造新歷史,網紅經濟的江湖早就不是一年前的樣子。
  • 如涵控股私有化 「張大奕式」成功難再複製
    《中國證券報》同時報導,有接近如涵高層的相關人士表示,順利的話,公司8個月左右,也就是到明年夏天就能完成私有化進程。就以上信息,記者也在採訪函中希望和如涵進行核實,但是截至發稿對方沒有回覆。  對此,馬崗表示:「如涵控股當前股價和業績都不夠理想,可能在短期內沒有更好的解法,想通過退市來調整公司的經營,等達到預期了再重回A股,這貌似是比較常規的一種做法。」
  • 張大奕出事,如涵更叫苦
    來源:零售老闆內參APP本來股價、業績都堪憂的如涵,現在卻要面臨公司最大招牌——張大奕的空前商業「風險」。這起引發全國關注的輿論風波,極有可能導致張大奕今後不再能和阿里「簡單愉快」的做朋友了。張大奕是如涵公司的CMO,佔股15%,更是如涵目前最大的品牌符號。
  • 直播電商大火,如涵為何要逆勢退市?
    文|電子商務研究中心 森淼11月25日,如涵發布公告稱,公司已收到三位創始人發出的不具約束力的初步建議書,提議將公司私有化。如涵相關負責人表示,不排除如涵未來有考慮A股上市的打算。當今直播電商大火,上市僅一年半的「網紅電商第一股」如涵為何在此時選擇退市?
  • 網紅張大奕,帶領如涵控股登陸納斯達克!
    2019年4月,張大奕任職CMO的如涵控股登陸納斯達克,成為備受矚目的MCN第一股。在頭部網紅積極搶灘的幾年中,張大奕顯然已經牢牢把握了自己的位置,面對非議的沉默,似乎正是無聲的回應,她之所以可以一步一步走到這裡,沒有任何放棄的可能性。
  • 資本不看臉,如涵退股,張大奕不香了嗎?
    如涵營收數據圖另一邊直播電商風起,李佳琦們頻頻創造新歷史,而作為開創網紅經濟鼻祖的如涵控股卻慘澹退市,而其頂流網紅張大奕也身陷緋聞,旗下店鋪銷量慘澹。而如涵通過張大奕微博引流,輕輕鬆鬆吸引用戶,而微博上張大奕除了分享產品服裝還分享自身的生活和想法,拉近了消費者距離,讓消費者覺得真實可靠,提升了對品牌的認可和復購率。張大奕店鋪的成功也為如涵之後的發展提供了無限遐想的空間。馮敏與張大奕後來的故事,很多人都知道。
  • 留給張大奕和如涵的時間不多了
    一則公告讓如涵控股再次走到輿論風口。11月25日,如涵控股發布公告稱,公司董事會收到來自三位創始人馮敏、孫雷和沈超發出的初步非約束性私有化提案。據《中國證券報》報導,接近如涵高層的知情人士透露,如果順利,如涵將在2021年夏天完成私有化進程。
  • 張大奕和如涵控股怎麼了?
    望自重,好自為之@張大奕eve。張大奕eve,微博認證為如涵控股CMO,是知名網紅、中國電商第一股如涵控股的一號網紅兼股東。花花董花花是誰呢?據網友考證,她是天貓、淘寶總裁的夫人。由於相關當事人的特殊地位,這件事迅速發酵。雖然花花董花花很快刪除了原微博,雖然事發之後張大奕繼續直播賣貨,但這件事在資本上馬上掀起了波瀾。4月17日,如涵控股股價一度下跌近10%。
  • 張大奕持股的如涵控股還好嗎?
    此前,蔣凡夫人微博爆料,直指電商第一網紅張大奕,如今作為張大奕背後公司的股東阿里終於出手!作為阿里最年輕的合伙人,85後蔣凡有著不可限量的前途,然而,夫人的爆料卻讓他的職業生涯有了落潮。而阿里做出處罰後,該事件帶來的巨大流量,對佔如涵控股一半收入的張大奕,又意味著什麼?
  • 人設崩塌、路人緣丟失 留給張大奕和如涵的時間不多了
    失去優勢的張大奕,尋找著新的主場,但轉型,是初代網紅們的普遍困局。如今,張大奕的微博粉絲數高達1173萬,抖音有25.6萬粉絲,B站僅有2442個關注者。人設崩塌對網紅的打擊尤為嚴重,她的抖音帳號已經半年沒有更新,評論區不乏對其私生活的惡評,路人緣幾乎跌至谷底。文 | 夏曉茜編輯 | 趙普通一則公告讓如涵控股再次走到輿論風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