澱粉樣β蛋白和tau蛋白在阿爾茨海默氏病中的協同作用

2020-12-23 科學網

澱粉樣β蛋白和tau蛋白在阿爾茨海默氏病中的協同作用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8/13 17:14:04

近日,英國倫敦大學學院Marc Aurel Busche等研究人員總結了澱粉樣β蛋白和tau蛋白在阿爾茨海默氏病中的協同作用。2020年8月10日,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神經科學》在線發表了這一論文。

研究人員表示,阿爾茨海默氏病(AD)患者在大腦中同時存在細胞外澱粉樣β(Aβ)斑塊和含有胞內tau的神經原纖維纏結。多年來,AD發病機理的主要觀點是,Aβ的變化會加速疾病進程並引發涉及tau病理和神經變性的有害級聯反應。除了此「觸發」功能外,通常還認為Aβ和tau在沒有特定相互作用的情況下獨立發揮作用。

 

但是,現在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存在其他問題,並認為這兩種病理都有協同作用。這不僅有助於解釋抗Aβ臨床試驗的負面結果,而且還暗示可能需要重新考慮僅針對tau的試驗。

 

從廣泛的人類和疾病模型數據中,研究人員重點總結了與複雜的Aβ-tau相互作用有關的最新證據,並強調了其在闡明疾病發病機理和設計下一代AD治療試驗中的重要意義。

 

附:英文原文

Title: Synergy between amyloid-β and tau in Alzheimer’s disease

Author: Marc Aurel Busche, Bradley T. Hyman

Issue&Volume: 2020-08-10

Abstract: Patients with Alzheimer’s disease (AD) present with both extracellular amyloid-β (Aβ) plaques and intracellular tau-containing neurofibrillary tangles in the brain. For many years, the prevailing view of AD pathogenesis has been that changes in Aβ precipitate the disease process and initiate a deleterious cascade involving tau pathology and neurodegeneration. Beyond this 『triggering』 function, it has been typically presumed that Aβ and tau act independently and in the absence of specific interaction. However, accumulating evidence now suggests otherwise and contends that both pathologies have synergistic effects. This could not only help explain negative results from anti-Aβ clinical trials but also suggest that trials directed solely at tau may need to be reconsidered. Here, drawing from extensive human and disease model data, we highlight the latest evidence base pertaining to the complex Aβ–tau interaction and underscore its crucial importance to elucidating disease pathogenesis and the design of next-generation AD therapeutic trials.

DOI: 10.1038/s41593-020-0687-6

Source: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3-020-0687-6

相關焦點

  • 外科手術或可傳遞澱粉樣蛋白—新聞—科學網
    Jucker在2006年證明從人腦中提取的澱粉樣蛋白可以在老鼠的大腦中引發大腦澱粉樣血管病和斑塊。 被汙染的生長激素 故事開始於2015年。 「我們在英國進行了一個長期研究,對各種疾病患者進行了前瞻性研究。這包括兒童時期接受各種生長缺陷症候群治療後出現克雅氏病的患者。
  • Nature:與阿爾茨海默病相關的β-澱粉樣蛋白或能在人際傳播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英國倫敦大學學院朊病毒疾病研究所的John Collinge教授及其團隊將一種受到β-澱粉樣蛋白(一種與阿爾茨海默病有關的蛋白)汙染的生長激素注射到小鼠大腦中,觀察到β-澱粉樣蛋白在大腦中沉著。這一結果支持這樣的一個假設:在罕見的情形下,來自汙染的β-澱粉樣蛋白可能能夠在人際傳播,但是這並不意味著這種蛋白具有傳染性。
  • 揭示阿爾茨海默病β澱粉樣蛋白原纖維的結構 |《自然-通訊》
    論文標題:Cryo-EM structure and polymorphism of Aβ amyloid fibrils purified from Alzheimer’s brain tissue 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 作者:Marius Kollmer,William Close et.al 發表時間:2019/10
  • 禮來β澱粉樣蛋白抗體donanemab 2期臨床...
    donanemab是一種靶向N3pG(一種修飾類型的β澱粉樣蛋白)的單克隆抗體,研究數據顯示,在早期有症狀AD患者中,與安慰劑相比,donanemab治療顯著延緩了認知能力和日常功能綜合指標的下降。TRAILBLAZER-ALZ是一項隨機、安慰劑對照、雙盲、多中心的2期研究,旨在評估donanemab治療早期有症狀AD的安全性、耐受性和療效。該試驗入組了272例患者,這些患者是根據認知評估以及澱粉樣斑塊成像和tau成像進行選擇的。研究的主要終點是從基線到第76周綜合阿爾茨海默病評定量表(iADRS)的變化。
  • 仿生納米酶可選擇性協同清除阿爾茨海默病模型中的外周β澱粉樣蛋白
    仿生納米酶可選擇性協同清除阿爾茨海默病模型中的外周β澱粉樣蛋白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9 15:24:42 中科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曲曉剛團隊開發出可在阿爾茨海默病模型中選擇性協同清除外周澱粉樣
  • 阿爾茨海默症在研藥物盤點:從抗β澱粉樣蛋白到基因療法
    阿爾茨海默氏症(AD)佔痴呆症的大部分,幾十年來,唯一可用的治療方法是試圖恢復大腦中神經遞質水平的藥物,但這類藥物只能對症治療,並且最多只有適度的效果。多年來,研究人員主要集中精力研究AD在大腦中可見的物理表現,即細胞外澱粉樣斑塊和最近的細胞內tau蛋白纏結。
  • 阿爾茨海默症在研藥物全方位盤點:從抗β澱粉樣蛋白到基因療法!
    多年來,研究人員主要集中精力研究AD在大腦中可見的物理表現,即細胞外澱粉樣斑塊和最近的細胞內tau蛋白纏結。 其餘19個候選療法可分為幾類,從tau靶向治療到混合使用其他藥物來保護神經元不退化、阻斷與痴呆症相關的炎症和代謝過程。 然而,Aβ靶點藥物的轉變在中期管線中更為明顯,58個項目中有9個是針對該蛋白,其餘項目則是針對其他途徑,15個屬於神經遞質類別,只有6個針對tau。
  • 多篇文章聚焦澱粉樣蛋白研究新進展!
    它鑑定出Aβ和G蛋白偶聯受體之間的相互作用,這代表著阿爾茨海默病的一種有吸引力的疾病特異性的治療靶標。有趣的是,這種新發現的發病機制可能也解釋了許多阿爾茨海默病臨床試驗為何遭遇失敗,這些臨床試驗靶向減少這種疾病的罪魁禍首---大腦中的Aβ蛋白堆積。
  • Tau蛋白如何損害阿茲海默病患者的腦細胞?
    ▎藥明康德/報導 澱粉樣蛋白沉積和由tau蛋白構成的神經原纖維纏結是阿茲海默病(AD)最典型的病理特徵。澱粉樣蛋白和tau蛋白導致AD發病的機制也一直是科學家們研究的重點。
  • 首個Tau抗體臨床試驗失敗 阿爾茨海默症Tau藥物還有哪些希望?
    然而,除了semorinemab在阿爾茨海默症中的失敗之外,另外兩個主要的抗tau蛋白候選藥物也已經在進行性核上性麻痺(PSP,tau蛋白病變疾病)試驗中失敗了。負面和混雜的數據引發的問題與給出的答案一樣多,semorinemab的數據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TAURIEL試驗失敗是因為抗tau蛋白藥物不能勝任阿爾茨海默病的任務嗎?抗體與tau蛋白的結合方式是否錯誤?
  • Science:從結構上揭示tau蛋白與微管之間的相互作用,有助深入認識...
    2018年5月17日/生物谷BIOON/---微管在維持細胞形狀、啟動某些形式的運動、促進胞內轉運和在有絲分裂期間分離染色體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每個微管是由十三條平行的微管蛋白原絲組成的空心圓柱體。tau蛋白有助於讓微管保持穩定和成束地組裝它們。
  • Adv Mater:通過雜多價大環共組裝識別和清除β-澱粉樣蛋白
    預計到2050年全球全世界每85個人中就有1人名AD患者。β-澱粉樣蛋白(Aβ)產生和清除的不平衡導致Aβ1-42單體聚集形成纖維和澱粉樣斑塊,是AD發病機制中不可或缺的過程,最終導致病理變化和認知障礙。因此,Aβ已經成為治療AD藥物最重要的靶點。
  • 《科學》子刊:AD新診斷窗口——Aβ與P-Tau早有關聯
    阿爾茨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 AD)的特徵病理生物標記物為β-澱粉樣蛋白(β-amyloid, Aβ)斑塊和tau蛋白纏結。蘭德大學臨床記憶研究所Oskar Hansson團隊在Science Advances發文,利用橫斷面以及縱向生物標記物數據,對比在人類以及AD動物模型中Aβ病理和腦脊液tau(CSF tau)的研究發現,Aβ病理變化可能會誘導人可溶性tau蛋白的釋放、磷酸化及其幾年後的聚積。該研究增加發展有效治療並提高早期AD分期的可能性,提早臨床對AD的治療。
  • JAMA:發現澱粉樣蛋白沉積與APOE以及一種新基因RBFOX1之間的聯繫
    在早期階段,AD的特徵是大腦中澱粉樣蛋白β(Aβ)和tau蛋白的聚集和記憶力減退。早在阿爾茨海默症發作前15-20年,有毒的β-澱粉樣蛋白分子就已在患者大腦中積累。當患者意識受到損害時,其腦內的神經元已經大量死亡,進而導致腦萎縮。這種情況下,再用藥物來清除澱粉樣沉澱或神經纖維的纏結,很難挽救已經死亡的神經元。
  • 近期阿爾茲海默病重要研究成果解讀!
    .2020.10.029長期以來,對阿爾茨海默氏病的研究一直集中在了解兩種關鍵蛋白(β澱粉樣蛋白和tau蛋白)的作用上。tau蛋白的病變形式會在患者大腦組織中積累,從而有助於疾病的惡化。在一項最新研究中,Judith Steen博士和Hanno Steen博士首次顯示出這種病理性tau蛋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改變其形式,這可能意味著它將需要多種藥物才能有效地靶向。多年以來,製藥公司在開發針對β澱粉樣蛋白的阿爾茨海默氏病藥物方面的成功非常有限。最近,藥物發現已經轉向針對tau的藥物的研發。
  • 結構學揭示Tau蛋白病的病因
    結構學揭示Tau蛋白病的病因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2/12 17:05:04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Anthony W.P.
  • 酗酒可能會導致阿爾茨海默病,可能會在更年輕的時候發病且症狀很嚴重
    酗酒可能在一種正常的腦蛋白轉變為一種生物流氓的過程中扮演了一個潛在的角色,這種生物流氓在阿爾茨海默病中非常普遍。該蛋白是通過一個簡單的單音節名稱tau來識別的。在其正常構象中,tau蛋白被發現在神經元中調節軸突微管的穩定性。但在其異常的構象中,tau蛋白一直被認為是阿爾茨海默病的主要特徵之一,並構成了臭名昭著的「斑塊和纏結」病理學中的纏結。斑塊是β-澱粉樣蛋白的沉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