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飲食文化源遠流長,單是烹飪技法,就有煎、炒、煮、炸、蒸、燜等24種之多,不同的烹飪技法也有與之相應的炊具。中國人自學會製作陶器以後,相繼發明了陶罐、陶釜、陶鼎、陶鬲、陶甑等炊具,使烹製食物除燒、烤之外,有了蒸、煮的選擇,陶的創造和使用標誌著人類從烤食到煮食的飛躍。
汽烹法,即通過水蒸氣將熱能以熱對流的方式傳遞給烹飪原料,古人將甑(zèng)置於釜或鬲之上變成陶甗(yǎn),加上陶箅,使蒸汽通過箅格和甑孔進入甑內將食物蒸熟。這種汽烹法繼粉蒸、包蒸、封蒸、扣蒸、清蒸之後,成為了中餐六種蒸技之一,利用汽鍋烹製食材,看似簡單,卻最大程度地保存了食材的原汁原味。
(圖片源自網絡:婦好墓青銅三聯甑)
﹀
﹀
﹀
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的汽蒸銅鍋——青銅汽柱甑形器,距今已三千餘年,是迄今發現最早也是唯一一件商代汽鍋。其外形頗似一個敞口深腹盆,腹側有一對附耳,底內中部有一個中空透底圓柱,柱頭做成立體的花瓣形,花蕾表面有四個柳葉形的鏤孔,腹內壁上有「好」字銘文。
(圖片源自網絡:青銅汽柱甑形器)
青銅汽柱甑形器需配合鬲或釜類炊具使用,上部加嚴密的蓋,水蒸汽通過器物中空內柱進入甑內,由柱頭的鏤孔散發開來,蒸汽無法外洩將圍繞中柱的食物蒸熟。這件三千多年前的青銅汽柱甑形器與雲南有著密不可分的歷史淵源,據有關專家測定,商朝青銅器的原料產地出自雲南東川、會澤等地,其器形與如今的雲南汽鍋極其相似。令人感慨的是,這一器形在失傳近3000年後,在遙遠的雲南得以重現。
雲南汽鍋因一道滇菜——汽鍋雞而聞名遐邇。汽鍋雞曾被東南亞國家評為「雲南第一大名菜」,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森訪華,周總理曾親點汽鍋雞為國宴。
相傳,汽鍋雞是清乾隆年間臨安府(今建水縣,明代稱臨安府,清乾隆年間改稱建水)福德居廚師楊瀝所創製。乾隆皇帝巡視臨安,知府發出布告徵求佳餚,選中的賞銀50兩。楊瀝因老母病重為得重賞,綜合了當地吃火鍋和蒸饅頭的方法,以建水紫陶創造汽鍋,做燕窩汽鍋雞應徵。不料汽鍋被盜,楊瀝被問欺君之罪,幸而皇帝問明真相,免楊瀝一死,並把福德居改名為「楊瀝汽鍋雞」,從此汽鍋雞名聲大振,成滇中名菜。
(圖片源自網絡:雲南汽鍋雞)
雲南汽鍋雞以建水紫陶為容器,建水紫陶是中國「四大名陶」之一,紫陶燒制技藝亦於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館藏:雲南建水紫陶菊紋汽鍋
館藏:雲南建水紫陶「九五至尊」汽鍋
中國傳統五行學說認為水、火、金、木、土是構成萬物的五種基本要素,其中的「土」,色黃位中,乃中央之聖,中則正,以土鍋為天地,正氣始生。建水紫陶汽鍋肚膛扁圓,自鍋底正中向上伸出一根空心管,仿若一倒置的喇叭,烹製汽鍋雞時,汽鍋正中空管引蒸汽(諧音「正氣」)入鍋烹熟雞肉,天地間蒸汽(正氣)充盈;按中醫理論汽鍋雞營養豐富,食之能使人正氣充盛、抗病力強,故稱「培養正氣」。抗戰時期就學於西南聯大並寓居昆明的著名作家汪增祺先生在《昆明的吃食》中品評道:「專營汽鍋雞的店鋪在正義路近金碧路處。這家的字號也不大有人知道,但店堂裡有一塊匾,寫的是『培養正氣』,昆明人碰在一起,想吃汽鍋雞,就說:『我們去培養一下正氣』。」
建水紫陶汽鍋取當地紅、黃、青、紫、白五色陶土鎮漿制泥,胎質細膩,坯體成型後,在陶坯上繪畫並陰刻陽填以彩泥,不施釉,1000℃以上高溫燒成後呈深紫色,用鵝卵石等對陶器表面精心打磨,有「色如銅、明如水、亮如鏡、聲如磬」的「雅陶」之美譽。建水紫陶還具備耐酸、耐溫、透氣、防潮和保溫久的特點,有「花瓶裝水不發臭,花盆栽花不爛根,茶壺泡茶味正鬱香,餐具存餚隔夜不餿」等特徵。陶製汽鍋一般都具有易加熱、耐高溫、耐酸鹼腐蝕、透氣好、存味保鮮的特點,烹製食物,滋味特別醇正;還因為含有一定的微量元素對身體大有好處。
雲南傳統汽鍋雞之能「培養正氣」,不僅在於雞湯、雞肉,還在於南藥「三七」。(圖片源自網絡:武定雞)
烹製汽鍋雞,雞種要選擇本地土雞,不能大也不能小,雞瘦則肉柴,肥則無味,最好用剛要下蛋的嫩母雞或和剛開叫的小公雞。唯獨武定閹母雞,極肥而有味,是烹製汽鍋雞的首選之材。從明末清初起,武定閹母雞一直為歷代君王的貢品,據《新纂雲南通志》載:「武定雞為全省優著,明末即馳名全滇」。
(圖片源自網絡:雲南三七)
雲南人還習慣將雲南名貴藥材三七、蟲草、天麻放進汽鍋雞中蒸煮,既增加了風味,又起到了滋補作用。三七汽鍋雞湯微帶苦寒,雞塊略有苦香,食後通體暖和神清氣爽。因汽鍋能將名貴中藥的有效成分逸出無損,又與油潤的雞湯在高溫蒸汽中充分融合,故湯色極為清亮,且極具滋補功效,令人「正氣」大振。
如今,汽鍋從產地雲南走向了江蘇宜興,方便實用的「汽鍋」大量走進千家萬戶的廚房。江南地區更是發展出黃精汽鍋雞、黃芪汽鍋雞、靈芝汽鍋鴨、八卦汽鍋湯等,東北也有吉林的人參汽鍋雞,「汽鍋雞」也從「雲南一味」成為了各地的「家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