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麻煩分享到朋友圈
via.mingbao
【明報專訊】周四早上,梁振英於深圳出席「尋根追夢」青年論壇時,(第一百萬次)呼籲香港青年只要提高志氣,把握國家機遇,將來必定大有成就:「青春無價,未來幾十年,你們的生涯、你們的生命,肯定活得比我們那一代更精彩。」聽見特首臨終(結任期)前的肺腑之話,我頭痛,然後想起兩個人名。
▼
via.youtube
一個名字叫堅尼(GINI),來自義大利的統計學者。一百多年前,他因提出一個量度社會收入不均程度的指標而舉世知名。
▼
via.香港01
上星期,政府統計處公布香港住戶收入分佈報告,當中披露2016年香港堅尼系數為0.539,較2011年微升0.002,為有紀錄以來最高,反映社會各階層的住戶收入差距有所擴大。
▼
via.香港01
老實說,香港貧富懸殊問題病入膏肓已是集體常識。堅尼系數再創新高,於許多人眼中乃意料之內,翻不起漣漪。作為(掹車邊的)年輕人,我關心的反而是同代人及下一代的生活處境。偏偏學者周永新及鍾劍華均指出,堅尼系數其實無法有效反映年輕一輩的貧困問題。因為堅尼系數只能反映「收入差距」,卻無關資產。
▼
via.香港01
眾所周知,香港地資本主義大行其道,透過資產買賣、投資所獲的回報,分分鐘比得上人工收入。偏偏過去幾年,樓價飛升,許多年輕人既上不了車,還要應付高企租金。沉重的住屋開支,使他們與「有樓一族」的實質貧富差距,明顯較堅尼系數顯示的收入差距,更加嚴重。
▼
via.《香港各世代大學生收入比較研究報告》
努力讀書便可遠離貧窮,這本是大眾常識。偏偏統計處報告同時顯示,擁有專上學歷人士,過去五年收入增長只有8%,遠低於其他學歷組別及整體增長水平。換句話說,年輕一代平均學歷雖然有所提升(許多人至少讀過副學士),但他們的收入增長卻遠遠落後。
▼
via.《香港各世代大學生收入比較研究報告》
鍾劍華的評論文章如是總結:「如果與樓價及租金升幅相對照,年輕一代的生活處境正在不升反跌。」前路不通,階級下流,香港青年怎麼辦?在有識之士眼中,這明顯是個大問題——若他們看過《火炭麗琪》MV,恐怕更擔心。
▼
via.youtube
我想起的第二個人名,叫麗琪。過去兩星期,這個來自火炭的21歲女生,與同年紀的本地rapper YoungQueenz創作《火炭麗琪》MV成功突破地底,衝出大角嘴工廈,俘虜社交網絡,片段點擊率至今已逾五萬。芸芸觀眾之中有不少自命清高的潔癖分子(如本人),這班人平日對坑渠、hip hop、粗口、中指等「教壞細路」的事物異常敏感,但看完《火炭麗琪》的瘋狂MV,卻一反常態,念念有詞,眼界大開。
MV令我開眼,因為它有齊一切次文化的特徵。社會學家說,次文化最擅長把物件當成符號,再以符號突顯風格。《火炭麗琪》由音樂類型(來自美國南部的trap music)、歌詞(「唔該閂窗啲草我哋繼續燒」)、粗口(見全片最後五秒)、片段內容(在連鎖家具店及art fair會場搗亂),不約而同地指向一種對抗父母長輩、偏離主流道德的風格。這種次文化,對潔癖分子來說是衝擊,但文化無分高低,誰說衝擊不是好事?
▼
via.mv截圖
有論者說《火炭麗琪》「本土味濃」,因此吸引港人。很抱歉,我不太同意這「萬能key」。雖說MV的零碎影像攝於香港街頭,歌詞又夾雜本地粗口,然而翻讀創作人YoungQueenz近年的訪問,影響他最深的原是日本卡通(因此他喜歡玩Vaporwave)與美國hip hop文化,他甚至坦承,其創作團隊的MV、思考更傾向以外國人角度觀看香港:在鬼佬眼中,這個城市是怎麼樣呢?
▼
via.youtube截圖
若說《火炭麗琪》反映香港現況,重點可能不是MV畫面或歌詞內容,而在火炭麗琪本身。前幾天有網站刊登有關這女生的長篇訪問,標題稱她為the accidental star of Hong Kong's lost generation。讀完長文,再看過Cooking Bitchess(麗琪和朋友組成的組合)的facebook live,我對她和整個迷失的世代,增添了以下三點認識。
▼
via.still loud
一、她飄浮。麗琪畢業於兆基創意書院,鍾情電影,但成績欠佳,考不上大學,為了生計她展開散工生涯:在酒吧調過酒,於餐廳做侍應,到小店當店員,My Little Airport形容她:「每份工都不過四星期/像愛情一般沒有頭沒有尾」(見《火炭麗琪》歌詞)。這種狀態,既呼應近年全世界流行談論(或美化)的「slash現象」,但亦反映社會裡朝不保夕,到處飄浮的一群依然存在。尤其在年輕世代中,這毫不罕見。
前天晚上在旺角街頭看到這個,她想表達的應該是希望的反面——沒希望吧!
二、她對抗。MV裡,麗琪說髒話、豎中指有如呼吸一樣自然,就像My Little Airport歌詞(「認識她第一星期/她已拚命地叫你收皮」)和CD封底(印有她中指雙龍出海的相片),這女生明顯不好惹。她還試過在facebook live一邊自摑,一邊自嘲:「我是死廢青、垃圾,希望有堆填區放我入去,自生自滅……」許多年輕世代對主流價值觀的不認同,已深入骨髓,而麗琪反抗的方式,便是其偏鋒行為——如果這已稱得上是偏鋒。
不清楚是不是這張
三、她有火。雖是常人眼中的邊緣青年,但不代表麗琪沒有其堅持。就讀創意書院期間,她試過走堂參與佔X運X,海富天橋下的「出來啦六八九」直幡便來自她手筆。對創作對藝術都感興趣的她,面對教人喘不過氣的主流壓力,並未屈服,反而與志同道合的朋友,結集許留山(不是甜品店),流連XXX(夜場名稱),嘗試做喜歡的事,表達自我。
這份堅持(或傻氣),結果令麗琪成為CD封面女郎,為大眾熟悉;又登上Clockenflap舞臺,用火炭溶解冰島。當上一代曾經為安穩而活,為名利求存,麗琪等廿歲出頭年輕人反而不再玩主流遊戲(反正大學畢業同樣艱難),由始至終追求當下的lit、chill和dope,或如MLA歌詞所述:「明天的事/今天她不會理」。
via.fotanlaiki
別誤會,火炭麗琪無法(亦無意)代表一整個世代。我認識不少像她一樣廿歲出頭的年輕人,日常遠離渠蓋,懼怕粗言,甚或立志成為梁振英眼中「有志氣」、「有成就」的有為青年。然而,平凡的麗琪又至少告訴我們一個道理:香港青年從不止一個模樣,擺在他們前面的亦往往不止一條路。
當政府公布堅尼系數,特首呼籲後生北上,學者擔憂青年問題,不知有多少個元朗美芳、西環海婷、沙田阿May,正伺機而動,用他們的天賦與青春,以至時代賦予他們的科技,(例如IG、Snapchat、SoundCloud、Bandcamp),以各種方式破除框架,自彈自唱,大鳴大放,活得精彩
這是個絕望與希望共存的時代。
支持我們→點個讚→留個言
- 福利時間 -
後臺回復關鍵詞,獲取報告文檔
香港各世代大學生或收入比較研究報告
織線熊貓 / 關於我們
一個剛畢業工作上班了的仙女
一個正在高三準備該考的仙女
一個二流大學將畢業的學渣狗
如轉載請註明出處
欲加入可回復上車
招募夥伴
(可以往上滑)
懂得
(口語和文字)
普通話
英語
藏語
維吾爾語
塔吉克語
蒙古語
滿語
彝語
客家話
潮汕話
上海話
(吳語)
阿拉伯語
韓語
日語
俄語
西班牙語
英語
德語
義大利語
希伯來語
拉丁語
等等
·
如果你不會
沒關係
只要你想寫
有搞事情的想法
和行動
那就後臺回復上車
或加微信
zo1169621924
一起來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