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煌煌五千年歷史中,有的人只可以共患難,不可以共富貴;有的人可以共富貴,但不可以共患難,這兩類人在歷史上多如牛毛,比比皆是;而既可以共富貴,又可以共患難的人就很少了,簡直就是鳳毛麟角。萬貴妃萬貞兒和明憲宗朱見深就屬於最後一類人。在朱見深被廢太子之位為藩王后,萬貞兒對朱見深不離不棄的照顧;朱見深登基為帝後,給予了萬貞兒最大的回報,不顧年齡,將其納入後宮,給予最大的恩寵。這樣朱見深最困難的時候,萬貞兒選擇與之共患難;朱見深做皇帝,與萬貞兒同富貴。這種即可共患難,又可同富貴的人實在難找。
如果說萬貞兒存在政治投機的嫌疑,那別人怎麼不?!朱見深被從太子廢為藩王,他爹還在瓦剌做階下囚,當是大明朝的皇帝是他叔叔朱祁鈺,沒有人知道朱祁鎮能不能回來,也沒有人知道朱祁鎮能不能復位,更沒有人清楚朱見深能不能復立太子之位。一些列的問題都沒有確切的答案;但歷史告訴我們廢太子的命運都不好,當時幾乎所有的人都疏遠朱見深,與朱見深劃清界限。年僅6歲的朱見深當時是最無助的時候,當時的萬貞兒也僅20歲多一點,萬貞兒當時並沒有有意接近朱見深,而是一早就是朱見深的宮女了。年紀輕輕的萬貞兒沒有什麼政治經驗,也不知道朱見深的命運幾何;當朱見深最無助的時候,萬貞兒在他身邊照顧他,萬貞兒幾乎成了朱見深最大的精神支柱,也對萬貞兒形成特別的情感。朱見深被廢為藩王后五年,才發生了奪門之變。也就是這五年,幼年的朱見深對萬貞兒產生特別的依賴。
等朱見深繼位為帝,最想報答的就是萬貞兒,朱見深心裡應該明白,當時萬貞兒照顧自己沒有政治動機,。可能就是可憐年幼的自己。朱見深一做皇帝,第一件事就是準備把萬貞兒冊封為皇后,因遭到太后和臣子的堅決反對,朱見深只給了萬貞兒妃嬪的稱號,後誕下皇長子,朱見深高興得不行,晉封萬貞兒為貴妃。朱見深之所以想把古代女性獲得的最高待遇,給予萬貞兒。在當時的男權社會中,女性本來就被定性為男性的附屬物,再加上朱見深對萬貞兒的特殊情感,朱見深一定會把萬貞兒留在身邊,且給予皇帝可以給予一位女性的最大殊榮,也就是皇后之位。只是因為阻力,才放棄立萬貞兒為後的打算,但朱見深似乎換了個辦法,朱見深後宮比萬貞兒年輕漂亮的妃嬪多得是,但朱見深獨寵萬貞兒一人,這也算是朱見深給予萬貞兒當年不離不棄的回報吧。
萬貞兒這麼容易招黑,我認為有這麼幾方面,萬貞兒沒有顯赫的背景出身,只是一個宮女,那些官宦之家的女子進入朱見深後宮,樹大根深、背景深厚,但萬貞兒一人獨獲朱見深寵愛,這要那些官宦之家接受不了,自己家的姑娘哪點比萬貞兒差,要姿色有姿色,要年齡很年輕,居然被一個宮女出身的萬貞兒給比下去了,這是不可接受的;再者後宮妃嬪那麼多,別人要費牛鼻子老勁才能爭到的東西,萬貞兒輕飄飄的幾句話,就得到了,這極度要人心裡不平衡,不敢攻擊皇帝,就想辦法開黑萬貞兒。最後就是「一人得到,雞犬升天」,萬貞兒獲得專寵後,萬貞兒家族也跟著顯耀起來,活得封官,死的追封,有的人還硬認親戚,可見萬氏家族當時多麼不可一世。而這一定會遭到群臣聯手打壓萬氏家族,但朱見深這個皇帝不聽;群臣也沒辦法,等朱見深去世,明孝宗繼位,又有人請求清算萬貞兒及其家族。但最後還是被明孝宗給否了。那唯有可做的就是在書寫歷史時開黑萬貞兒。
關於萬貞兒的那點事。
萬貞兒是個頗具爭議性的人物;清修《明史》把萬貞兒描寫成一個「蛇蠍心腸」、「十惡不赦」的女人。《明憲宗實錄》中對萬貞兒也有「微詞」,但不構成原則性問題,要一個人徹底黑化。
在清修《明史》當中,對萬貞兒著墨最多的,一個是給眾妃嬪墮胎的事,還有明孝宗朱佑樘是如何在萬貞兒的嚴密監控下活下來的事。
先說墮胎的事,《明史》中說,萬貞兒自己的兒子,出生不滿一歲就夭折了,之後再也沒有生育,萬貞兒因此嫉妒成性,不允許其他妃嬪有子嗣降生,就頻繁令他人墮胎。這事有點扯,令眾妃嬪墮胎,這基本上就是要明憲宗朱見深絕後,即使再喜歡萬貞兒,明憲宗也絕不會答應。作為大明朝的統治者,朱見深當然清楚無後帶來的一系列問題。
退一步講,萬貞兒騙過了朱見深,那萬貞兒也不可能憑藉皇帝專寵而在後宮隻手遮天。因為此時後宮還有個周太后,也就是明英宗的妃嬪,明憲宗的親媽;這個周太后可不是什麼善男信女,只要有人敢欺負到她頭上,一定不會忍著。萬貞兒如果頻繁令他人墮胎,這是什麼行為,這是在謀殺自己的孫子或孫女,周太后哪怕是只是聽到這種傳聞,也不會善罷甘休;
對於那些妃嬪,誕下皇嗣,不是皇帝就是藩王,再不濟也是個公主,這是多大的利益誘惑,保護住胎兒,就意味著自己後半生有著落了。他們一定會絞盡腦汁,保護好腹中孩子,怎麼能甘心受萬貴妃擺布,她們也不用拼命做什麼,只需要把這件事捅到周太后那裡即可。
明朝的那些為皇室服務的太醫們,對皇帝妃嬪們懷孕情況,都是有明確記錄的,如果存在墮胎之事,太醫們早就發現了,而不會要萬貞兒屢次得手;
明朝的官員們是出了名的管得寬;如果那些士大夫知道此事,那一定會炸鍋的,這是在幹什麼,這是在謀殺大明王朝的皇位繼承人,是在挖大明王朝的牆角,那些有著濃厚忠君思想的理學士大夫中,一定會有人豁出命去與萬貞兒死磕;再者明朝的言官,有「風聞言事」的權利,就是可以把捕風捉影的事,不需要提供證據,直接奏報給皇上。
凡此種種,萬貞兒不具有為眾妃嬪墮胎的條件。
再來說一下,關於明孝宗朱佑樘是如何在萬貞兒監視下活下來的;關於清修《明史》對此事的描述普及度已經很高了,這裡不複述了;在《明憲宗實錄》中,明朝首輔商輅曾有個奏章內容說的與此事有關,但與《明史》的記載迥異。商輅奏摺上說,
「臣等仰惟皇上至仁大孝,通於天地,光於祖宗,誕生皇子,聰明岐嶷,國本攸系,天下歸心。重以貴妃殿下躬親撫育,保護之勤,恩愛之厚,踰於己出。凡內外群臣以及都城士庶之門聞之,莫不交口稱讚,以為貴妃之賢,近代無比,此誠宗社無疆之福也。但外間皆謂,皇子之母因病令居,久不得見,揆之人情事體誠為未順。伏望皇上敕令就近居住,皇子仍煩貴妃撫育,俾朝夕之間便於接見,庶得以遂母子之至情,愜眾人之公論,不勝幸甚。」
商輅說萬貞兒撫養朱佑樘是朝內外有目共睹的事,而且撫養的還比較不錯。商輅又說皇子生母紀氏住在宮外,還身患重病,這招來民間對皇室的不少非議,為堵悠悠眾口,也為要皇子及時見到生母,請求憲宗把紀氏搬入宮中居住。後來明憲宗同意了,但紀氏因身患重病,沒多久就去世了。但從商輅的話中可以得出:朱佑樘很小的時候,由萬貞兒撫養;商輅奏摺上雖然有溢美之詞,但仍可以看出萬貞兒照顧朱佑樘的事存在的。這完全不像《明史》中所說,萬貞兒做夢都想置朱佑樘於死地。而且,《明史》中還說紀氏死於萬貞兒之手;紀氏應屬於病逝,而不是萬貞兒搞死的,因為紀氏在進宮的時候就已經病得很重了;明孝宗最清楚生母是不是病逝,因為他清楚紀氏生前病得如何。如果是萬貞兒搞死紀氏的,哪怕是只有嫌疑,在弘治朝主持修訂的《憲宗實錄》中,就不是那麼輕飄飄的幾句「微詞」了。
《明史》中說太監張敏,在明憲宗知道朱佑樘後,就被萬貞兒逼得吞金自殺了;可是同樣是在《明史》中卻有個這樣的記載:在朱佑樘被封為太子三年後,張敏還在明憲宗跟前告浙江巡撫楊繼宗的狀,按照《明史》所說,朱佑樘被明憲宗知道後,很快被封為皇太子了,張敏也就死了,那三年後跟明憲宗說話的是鬼呀?!張敏是今天的福建金門人,根據《金門志》記載,張敏死於成化二十一年,這都不知道離朱佑樘被立為太子多少年了。
《明史》中明憲宗嘆息說自己還沒兒子,張敏也順著話茬,把朱佑樘引出來。這顯然在瞎扯;明憲宗在有朱佑樘這個兒子前,已經有朱佑極一個兒子,朱佑樘出生於成化六年,朱佑極成化七年就被立為皇太子,成化八年才去世,朱佑樘被哦發現的時候,朱佑極還在世。
《明史》中還說,萬貞兒見殺死朱佑樘沒戲了,就鼓勵其他後宮妃嬪生育,多多誕生皇嗣,與朱佑樘爭奪皇位繼承權,這更扯;《明史》的那個編修班子,為了自圓其說,連明朝的皇位傳承規則都不顧了;明朝的皇位傳承是遵循嫡長子繼承制的,太子朱標死後,朱元璋沒把皇位傳給四子朱棣,而是傳給了朱標的兒子朱允炆;到了明武宗朱厚照死後無嗣,也無兄弟,那只能往上找明孝宗的兄弟,其最年長的兄弟是朱佑杬,不巧的是朱佑杬死的比朱厚照都早,更不可能繼承皇位,但朱佑杬這一系有一個兒子朱厚熜在世,那皇位應該有朱厚熜來繼承;再到萬曆皇帝,不想按照原來的皇位繼承套路出牌,想把朱常洵立為太子,理學士大夫們死活不幹,因為還有個朱常洛,比朱常洵年長,最終萬曆皇帝拗不過群臣,選擇妥協,立朱常洛為太子。
所以,只要是朱佑極不死,皇位輪不到朱佑樘來做,同樣,朱佑樘不死,就是有再多的弟弟都無濟於事。
網絡配圖。
《明史》雖然出自滿清之手;但清朝的乾隆皇帝專門寫了一篇《駁明憲宗懷孕諸妃皆遭萬妃逼迫而墜胎》文章,為萬貴妃「鳴冤」,他應該算是為萬貴妃「鳴冤」的第一人;至於乾隆皇帝為什麼要給萬貴妃「正名」,應該是清朝有黑明憲宗的需要,畢竟有國恥級別的成化犁庭在那裡擱著,但黑不黑萬貴妃都無關大局。
我曾特意寫過一篇關於萬貴妃的文章,我嘗試分析萬貴妃被「黑化」的始末,感興趣的可以看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