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滿樂
編輯 | 彭潔雲
螞蟻集團大象「起舞」在即。
「估值至少2000億美元」、「合計募資300億美元」、「預計最快9月上市」……從宣布兩地上市到公布A股上市輔導備案文件,螞蟻IPO的各路傳言吸引了全市場的注意力。
8月14日,浙江證監局公示了螞蟻集團A股輔導備案文件,顯示公司正接受中金公司、中信建投的上市輔導,擬在科創板上市,公司上市正式進入實操階段。
此時距離螞蟻集團宣布尋求在科創板與港交所實現A+H同步上市不到一個月時間。
近日更有香港媒體報導稱,螞蟻集團最快月內向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香港上市集資額或達100億美元。中金、花旗、摩根大通、摩根史坦利為上市安排行。
「保守預計的話,螞蟻集團年內實現A+H同步上市是沒有問題的。作為監管看重的關鍵項目,輔導備案、上市審核速度都可能超出市場預期」。有投行負責人向界面新聞表示。
從取消分潤到更名,從計劃A+H同步上市到確定承銷團名單,這家巨無霸獨角獸上市前的每一個步驟都引發市場熱烈討論。大象為何這樣起舞?
「據傳螞蟻計劃A+H同時上市。」 「這個真沒有!」
螞蟻集團上市的傳言與闢謠,成為資本市場近年來每隔一段時間的熱鬧。回頭來看,市場傳言並非空穴來風,螞蟻集團早已為籌備上市掃清多重障礙,進行周密布局。
首先是股權架構的理順。
在2019年9月之前,阿里巴巴與更名前的螞蟻集團籤訂的是利潤分成安排。隨後,螞蟻集團放棄了在關聯交易方面可能存在問題的利潤分成付款安排,轉而由阿里巴巴持有公司33%的股權,成為阿里旗下的股權投資公司,股權架構問題獲得解決。
從輔導備案文件來看,除阿里巴巴外,螞蟻員工持股平臺——杭州君瀚股權投資合夥企業、杭州君澳股權投資合夥企業目前分別持有公司29.86%和20.66%的股權。公司實際控制人為馬雲。
在避開關聯交易潛在風險之後,螞蟻集團轉而開啟更名工作,力圖剝離「金融」屬性。
2020年6月,螞蟻集團將註冊名由「浙江螞蟻小微金融服務股份有限公司」改為「螞蟻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完成了從「金融」到「科技」的蛻變。
「資本市場的直接融資無疑是要服務實體經濟發展的,類金融公司上市一直是監管比較忌諱的,像有註冊制精神的新三板精選層,就還未放開金融和類金融企業掛牌」。有國內某大型券商投行相關負責人向界面新聞表示,螞蟻集團更名與監管要求更為貼合,上市阻力也更小。
不過該負責人也認為,即便不更名,也不能將螞蟻集團簡單定義為金融公司或者類金融公司。「像註冊制下創業板設置了負面清單,阻攔了一批傳統企業,但擁有科技內核的傳統企業依然是可以實現創業板上市的」。
「螞蟻集團的科創屬性沒問題」。該投行負責人稱。
實際上,為了配合螞蟻集團、京東數科以及潛在金融科技巨頭在科創板上市,監管層也進行了制度上的完善,為金融科技公司上市清障。「一開始螞蟻集團要來科創板是不太符合準入門檻的,它並不在那六大行業領域內。」接近上交所的人士向界面新聞表示。
在科創板設立之初,上交所設置了企業上市推薦指引,要求保薦機構重點推薦新一代信息技術領域、高端裝備領域、新材料領域、新能源領域、節能環保領域、生物醫藥領域六大領域的科技創新企業。
不過在今年3月,上交所又發布了《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企業發行上市申報及推薦暫行規定》,設置了科創屬性評價指標體系。對於指標體系中的「例外情形」,上交所發言人明確,「其他符合科創板定位的深度應用科技創新領域的企業,如金融科技、科技服務等,也屬於科創板服務範圍」。
「監管層對螞蟻集團上市一定是抱有歡迎態度」,某國內中型券商研究部相關負責人表示,一方面,金融科技領域誕生了不少獨角獸企業,這些都是各地交易所追逐的對象,螞蟻金服這種大體量企業上市更有引導和示範作用。另一方面,螞蟻集團的支付寶、網商銀行、芝麻信用等業務也是加強實體經濟運營效率的手段,這與監管希望通過資本市場服務實體經濟的策略是吻合的。
除自身的體量與知名度外,螞蟻集團尋求登陸資本市場之所以獲得了極大關注,公司選擇的A+H同步上市方式也是原因之一。
早在2006年末,工商銀行就實現了A+H的同步上市,但在此之後國內市場相似的案例依然鮮見。
「當年小米也是考慮要A+H同步上市,但最後因為VIE架構阻攔未能實現」,上述北京地區某大型券商投行人士告訴記者,近年來大多數公司選擇分步實現A+H股上市,主要原因在於核准制下內地IPO的時間不可控。
科創板落地以來,國內資本市場註冊制試點正在逐步推進。註冊制下科創板更快的審核節奏,更透明的審核內容顯著提高了符合條件企業的上市預期,為企業A+H同步上市奠定了制度基礎。
值得一提的是,螞蟻集團宣布A+H同步上市計劃時,正值科創板交易一周年。作為螞蟻集團的保薦機構,中金公司也在同日公告擬擴大A股IPO發行數量,這在業內看來並不完全是巧合。「應該有監管的溝通和指導」。上述北京地區某大型券商投行人士表示。
對於螞蟻為何最終選擇了A+H同步上市,除相關條件滿足外,該投行人士還認為,基於科創板的橫空出世,港交所接納同股不同權以及尚未盈利公司上市的背景,滬港兩地交易所均有爭奪螞蟻集團這一行業標杆的迫切需要,以求引來更多金融科技巨頭。對螞蟻集團而言,兩地同時上市也增加了公司的國際、國內影響力,獲得了更好抵禦股價波動風險的可能。
「對於螞蟻這樣投資者均會關注的企業,同步上市並不意外。如果先A後H,或先H後A,一邊的股價高漲後,另一邊再實現上市,對投資者而言也很不公平」。資深投行人士王驥躍向界面新聞記者表示。
對於螞蟻集團A+H同步上市,發行定價是否應保持一致的問題,王驥躍則認為,既然屬於同次發行,兩個市場的發行定價也要保持一致。「上市以後的價格,那是各市場投資者自主判斷的事情」。
與發行定價直接相關的是企業的估值。目前各路傳言均將螞蟻集團的IPO估值錨定在2000億美元。
從過往融資數據來看,螞蟻集團完全撐得起這樣的「天價估值」。
公司於2015年、2016年、2018年分別完成A輪、B輪、C輪的融資。而在C輪融資140億美元後,市場預計螞蟻集團的估值水平已達到1500億美元,以目前匯率計算,公司估值超過萬億人民幣。
中信證券在研報中分析認為,螞蟻集團的價值來自於增長潛力。一方面是現有業務的行業規模和市場份額提升:包括支付業務、金融協同收入、科技輸出收入等。
另一方面是定價能力提升的可能。中信證券認為,從更長遠的未來看,在行業潛力和份額潛力充分挖掘之後,螞蟻集團可能會基於壟斷優勢提升定價能力。比如在支付網絡完成布局後,公司對於收費客戶比例、費率等的提升空間。簡單測算,在數十萬億交易量的背後,定價費率的小幅提升即有可能帶來巨大的收入增長。
在經歷前幾年的穩定增長和加大研發投入後,螞蟻集團的業績已在近年來迎來爆發。中信證券測算稱,2019年第二、三季度螞蟻集團稅前利潤合計已達到102.3億人民幣。
8月20日,阿里巴巴集團公布財報數據顯示,2020年一季度阿里從螞蟻集團獲得投資收益約30.34 億元人民幣。按此推算,今年第一季度,螞蟻集團盈利約為92億元人民幣,同比大增567%。
螞蟻集團如此大的體量,對於投行保薦而言也是一場盛宴。
以螞蟻集團母公司阿里巴巴2019年在港二次上市為例,公司承銷費率為0.25%,發行5億股新股需支付2.20億港元承銷費用。另外,阿里巴巴還行使了全部的超額配售選擇權,最終承銷費用達到2.53億港元(約2.6億人民幣)。
「螞蟻集團僅在港股上市所需支付的承銷費就可能與阿里巴巴港股上市費用持平」。有國內資深投行人士猜測。按照目前的市場傳言,中金、花旗、摩根大通、摩根史坦利將構成螞蟻集團港股上市的承銷團。
如傳言屬實,中金公司將成為唯一一家全盤參與螞蟻集團A+H上市計劃的保薦機構。
據界面新聞記者梳理,「阿里系」旗下公司已是中金公司的老客戶,近年來中金公司參與了阿里旗下紅星美凱龍、永安行以及恒生電子的上市承銷保薦工作。而此次螞蟻集團A股上市的另一家保薦機構中信建投也曾參與了阿里參股的光線傳媒和華誼兄弟的上市工作。
由「老朋友」負責保薦承銷,似乎已是業內大企業的默認之選,由此也在一定程度上引發了投行的「站隊」行為。
在目前已確定的A股保薦機構和傳言中的H股承銷團名單中,高盛都不在其列。此前據彭博社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稱,高盛與美國銀行將不會參與到承銷螞蟻集團IPO的活動中。這主要是因為上述兩家銀行與騰訊有合作關係,而阿里巴巴與騰訊又存在競爭關係。
「大機構普遍都有對商業信息保密的需求,與特定投行建立緊密關係,保持一對一的合作並不意外」,上述資深投行人士表示。
梳理數據後也可以發現,中信建投尚未參與過「騰訊系」的上市保薦工作。但中金則曾負責過2起「騰訊系」公司海外上市承銷。
「中金基本上是國內投行中海外布局最出色,最具國際視野的一家了,A+H上市很難繞開。最終中金應該會選擇與保薦』騰訊系』公司截然不同的團隊去負責此次螞蟻集團的上市工作,以保護客戶商業機密」。上述投行人士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