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體來說,新國貨的崛起是從供應鏈經濟轉向品牌經濟。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印象,前幾年特別流行去日本掃貨,主要是買智能馬桶蓋和電飯煲。買馬桶蓋這事兒還上了央視,當時有許多文章的選題就是反思,反思為什麼單單就馬桶蓋這種東西,我們都需要去日本買。
我覺得我們國家的人特別喜歡反思,尤其在製造業上面,但凡出現什麼新鮮產品,我們都會反思:怎麼我們就沒有呢?我們什麼時候造的出來呢?
這種反思不僅自媒體喜歡提,十幾年前的報刊雜誌更愛提。大家小學恐怕都聽過這樣的傳聞:別看我們製造業說起來發達,其實我們連原子筆的筆頭都造不出來。
這件事還是我一個長輩告訴我的,當時我還小,聽到這個消息,我整個人都崩潰了,就想:怎麼可能呢?我們搞了半天連原子筆的那顆小珠子都造不出來?我們這麼多年發展了個x?
沒想到長大後,前兩年這問題又被拎出來講。結果就是領導很生氣,於是太原鋼鐵集團接到任務,花了4個月攻堅,燒了一爐60噸原子筆珠子,導致當年筆尖價格大幅下跌。
其實並不是說真的造不出原子筆筆尖,實在是因為利潤不高,性價比太低了。
但是這些「反思」的例子也不能全怪媒體和消費者。
實在是長期以來「國貨」往往與低端、劣質捆綁在一起,造成了刻板印象。而又因為歷史原因,國貨往往與民族自信掛鈎,才導致我們,尤其是老一輩加倍敏感。
這幾年新國貨的概念一再被提及,大量年輕人已經從迷信外國品牌到願意為中國產品和文化付費。所以這期我們就來聊聊新國貨的機會。
其實國貨運動在新國貨崛起前,在我們的歷史上,至少還發生過兩次。
第一次國貨運動發生在一百多年前。
在開埠通商以後,大量的進口產品開始影響中國的市場,改變國人的生活。那時我們把進口產品都稱為「洋貨」,相對的我國產品就是「土貨」。
隨著我們自己的近代工業企業開始發展,一批有識之士認識到,如果不對洋貨進行限制,那麼就將對本土的實業造成巨大衝擊。
這種思想的萌芽,初次在市場消費行為上,賦予了國家存亡的大義,於是產品開始有了「國」「洋」之分。
真正的爆發在1905年,為抗議美國政府長期欺辱華工,國內爆發了反美愛國運動。群眾用自發抵制美國貨的方式,來表達憤怒的情緒。
第二次國貨運動發生在80年代。
八九十年代興起的國貨,算是一代人的童年回憶。包括像飛人牌縫紉機、海鷗牌照相機、永久/鳳凰的自行車等等。
這時候人們的消費能力也產生了很大變化。富裕家庭的指標,也從四大件的「三轉一響」變成冰箱、彩電、洗衣機和收音機。
現在再聽到這四個物件出現在一起,就只有樓下收廢品的廣播裡了。
相比第一次運動,第二次國貨運動要溫和許多,沒有苦大仇深。這主要得益於改革開放,市場經濟復甦,老百姓消費被解放,製造業開始在中國迅速發展。
但無論是第一次國貨運動還是第二次國貨運動,有個很明顯的共同點是,都沒有「打敗」外國品牌。
這裡的打敗倒不是說非要逼消費者在二者中做出選擇,或者國貨好到讓外國產品進不了國門。而是儘管國貨售價往往更為低廉,在消費者眼中,「國貨」依然是低端,「洋貨」依然是高端的代名詞。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狀況?
我舉個很簡單的例子。現在網上賣的很火的一款網紅多功能鍋——我就不說名字了——號稱是英國品牌。
實際上它的代工廠是廣東新寶電器。這個品牌確實是個英國牌子,但是它國內賣的紅火的多功能鍋、榨汁機等等,在英國其實都沒有售賣,也就是說專供國內的。
事實上這個品牌在國內就是它的中國代工廠新寶電器在代理。新寶旗下還有一個自主品牌,產品線基本跟這個英國網紅品牌一模一樣,就是在售價上至少要便宜三分之一。
同樣的功能,同樣的製造商,同樣的出貨渠道甚至是幾乎同樣的外形,就因為品牌的差別,在售價上拉開了差距。
新寶電器無疑是幸運的。我在過去的節目裡講國產品牌時提過很多次ODM、OEM模式,這些工廠又不是傻子,誰都知道真正的利潤在哪裡,所以都希望轉型,做自己的品牌,開拓自己的市場。
事實是這個難度並不小,不是說你掌握製造能力,就解決了所有問題。就我所知,很多製造企業有錢,也曾經收購了一些品牌,但最後玩不轉,又做回了代工廠。
原因很簡單,就是你在做代工廠的時候,甲方的需求是很明確的。而自有品牌,則是不斷在市場中打拼,摸索出來的。沒有長期面對終端消費者,這一塊的能力就是兩眼一抹黑。
所以國貨的弱勢很多時候根本不是人們想像中的「質量」,中國的製造和供應鏈體系非常成熟了,眾所周知國外很多一線品牌的產品就是在國內代工的,所以許多產品在質量和生產技術上壓根不是問題。
也就是說,很多國貨相比洋貨,不是差在「硬」的地方,而是差在「軟」的地方。(嗯?沒有開車)比如對市場的理解、對標準的制定,還有設計理念、文化故事和品牌塑造。
新國貨就新在這裡。
一個很明顯的感受就是,今日的新國貨,已經不需要用「抵制洋貨」作為伴生行為了。消費者用腳投票,抵制永遠抵不過「真香」。
所以現在有些國家抵制中國貨也不用太擔心,重點是把產品做到無法替代。
這也是一種自信的表現,意味著許多國貨已經有信心在同一貨架上跟洋貨競爭了。
但是並不是說前兩次國貨運動就沒有意義,路總是一步一步走出來的,吃到第三個包子才吃飽,那是因為有了第一個、第二個包子做基礎。
突然想出來我上中學的時候給喜歡的姑娘推薦一首歌,還特意囑咐她多聽幾遍,聽到第五遍就好聽了。結果她回答我,那你為啥不直接給我聽第五遍呢?
咳咳...扯遠了。
這次的新國貨崛起,離不開第一次國貨的民族精神,也離不開第二次國貨的製造業進步。
今天的消費者,既不會以抵制洋貨為由購買國貨,也不會以覺得國貨low為由不購買國貨。洋貨和國貨站在同一起跑線上,最終都是以消費者為導向。
但新國貨下一步要面對的,不再只是國人的考驗,還有外國的考驗。新國貨的市場不應該再局限於13億人口,而應該放大到全球70億人口。
前幾年陳冠希在紐約大學演講,主題是中國製造之崛起,提出了一個很有意思的觀點。
他說,首先人們常犯的一個錯誤是「這個東西在中國算好的了」。我們不能用「中國標準」來衡量一個產品,因為我們不能讓「中國製造」成為低端的標籤。
他以自己親身經歷舉了一個例子。有一次他想跟Nike談一個合作,而對方卻稱從未在中國做過產品。
他感到非常惱火,反問對方,你在開玩笑嗎?你們有一半的鞋都產自中國,你們怎麼能不給我們話語權?
總之這場演講非常精彩,值得一看。當時我看完,就對冠希哥respect。
想要面對70億的市場,就要學會國際品牌的玩法。不是讓某個產品因在哪裡製造而變得特殊,而是製造一個好產品,然後銷往任何地方。
總體來說,新國貨的崛起是從供應鏈經濟轉向品牌經濟。
藉助國內市場的跳板、強大的製造能力和飛速發展的網際網路,新國貨大體可以分為幾個種類:
一類是老品牌翻新。
比如百雀羚,本來是奶奶輩的護膚品,這幾年持續挖掘和利用傳統文化,從傳統國貨轉型成新國貨,實現逆襲。
再比如安踏,我之前在消費戰爭的視頻裡就完整講過安踏的故事。過去安踏也是晉江鞋都中的一個代工廠,隨著技術的積累,和朝自有品牌的轉型,現在已經是市值超過阿迪達斯的國際體育巨頭了。
除了旗下的Fila、始祖鳥、Wilson等一眾收購來的品牌外,安踏自主品牌的發展也很有借鑑意義。在我看來剛好滿足了三個條件:
1. 設計能力的提升
可以發現的是,新國貨有個共同特點,在於特別喜歡「聯名」。最近安踏就和Salehe Bembury聯名推出了「巢」鞋。
Salehe Bembury原本只是一個小設計師,不過被侃爺慧眼識英雄,招募到了他的團隊DONDA中,隨後參與了椰子鞋第三代和第四代的設計工作。
也正是由於出色的能力,轉投到了範思哲執掌運動鞋設計,加入範思哲不久,就把範思哲過去的鞋全變成了潮鞋。
現今通過「聯名」成功的品牌案例不勝枚舉,主要是因為聯名往往能起到1+1>2的效果。比如剛剛提到的百雀羚,就曾經跟故宮跨界合作。借用故宮傳統文化的IP,成功在年輕人中實現復興。
聯名說到底,一個最大的優勢是借勢。Salehe Bembury本身是國際知名設計師,在潮流圈享有聲譽。通過和他進行聯名,第一確實可以借鑑國際設計師的經驗,提升整個品牌的設計理念。
第二,潮流圈是一個非常講究資歷的圈子。想要獲得這個圈子的認可,除了過硬的設計能力和代表作以外,也需要人去引入。顯然Salehe Bembury本身就是一張不錯的門票。
第三是可以通過這樣的設計師去撬動海外市場。「巢」上線後就在Instagram上引起了不少名人的推薦。
我前面說過技術上我們並不差,但設計確實是我們的短板。想要在設計領域獲得更廣泛的承認,從13億人的市場打入70億人的市場,就需要學習其他人的玩法,多和其他人合作。
包括這次「巢」鞋的基礎設計元素就來自鳥巢。在任何行業,和其領域頂尖設計人士的合作,都能幫助產品更快速地完成轉變和進化。
2. 講好一個故事
品牌的本質就是故事,只有有了故事,才會賦予產品品牌附加值。
體育品牌最好的故事就是跟某項體育運動,或是某位體育明星綁定,這在體育品牌的歷史上也算是非常常見了。
安踏所綁定的就是籃球,既冠名過CBA,也當過NBA的官方合作夥伴。安踏很早就垂涎NBA市場,前幾年籤下克萊·湯普森。當時克萊·湯普森還在新秀賽季,就收到了安踏的一紙合同。
事實證明安踏確實賭對了。隨著勇士隊前幾年在NBA大殺四方,湯神腳下的KT系列也名聲大噪。
如今KT系列已經來到第六代。這個系列的特殊之處在於,除了和體育明星綁定外,每一代都試圖融入中國文化。上次的KT5是本草綱目,而這次的KT6則是以山水輪廓為靈感,用東方的「山水文化」作為配色。
(在此也希望湯神早日康復,重現湯神模式。)
3. 聯手科技
忘記是誰說的了,現代體育拼的就是科技。
這句話其實非常精準。如今的體育訓練已經越來越多的用到數據助力,幫助運動員更好的了解自己和提高身體與技術。
體育裝備也一樣。安踏通過與網際網路及體育頭部品牌咕咚合作,藉助其1.8億用戶的運動大數據,切入了跑鞋市場。
任何品牌的運動鞋,除了做好設計,講好故事之外,還必須擁有核心科技作為其功能性的支撐。
這次安踏將自主研發的SMART S.A.M(智能分子吸震技術)科技放進了跑鞋系列中。從官方資料來看,這個技術採用了流體防彈材料,衝擊量吸收率達95.4%,能極大預防跑者的運動損傷。
而這樣的新國貨品牌,還保持了我們傳統國貨的優良品質——價格不貴。
安踏的新國貨公式,說到底就是以科技作為基礎,因為這是產品的核心競爭力。除此之外,需要靠設計的顏值打動消費,人畢竟是視覺動物,好看的產品才會引起興趣。再用故事作為包裝,只有講一個好故事,才可能塑造一個好品牌。最後再搭配親民的價格。
未來其他領域的新國貨崛起,或許都能參照這樣的公式。
另一類是網際網路渠道的開拓。
比如完美日記和花西子。完美日記走的是ODM、OEM的路子,本身代工廠都是化妝品大牌的供應商,這相當於讓完美日記「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同時完美日記放棄了國際美妝巨頭,天價請代言人、砸錢做TVC、燒錢鋪線下渠道的路子,直接輕量化的走線上,通過線上流量紅利迅速引爆品牌效應。
等國際美妝巨頭回過神來,市場已經被咬下一大塊肉了。
最後一類是科技創新。
典型的如華為和小米,通過不斷的科技創新,要麼在技術手段上碾壓同行,形成優勢;要麼整合供應鏈,成為價格屠夫,以高性價比衝入市場,殺出一條血路。
1883 年,晚清著名啟蒙思想家鄭觀應在洋務運動開展之初,講了這麼一段話:「初則學商戰於外人,繼則與外人商戰。中國要自強,商戰重於兵戰。」
當時鄭觀應這類有識之士意識到,如果不對外國進入中國市場加以控制,或許將會破壞國家維護主權和建立工業經濟的能力,於是不斷普及「商戰」的理念,一批商人也加入其中。
可惜的是,晚清政府無能,這場運動必然以失敗收尾。
但他們大概想不到,中國的工業能力,不僅沒有就此消亡,相反在一百年後,越發強大。正是借著這些工業基礎,我們已經走出依靠「抵制」外國貨,來保護「中國貨」的死胡同。
轉而,大家思考的是,如何打入到外國人的市場中。
那麼,是否第三次國貨運動,就是新國貨的終點呢?
我認為不是。
誠實地講,比起過去,我們有了長足的進步。
我們的產品物美價廉,我們的審美不斷提高,我們的品牌意識逐漸增強。但是在高端產品上,國貨與許多洋貨,還是有著顯著的差距。
我們在某些領域,譬如說供應鏈、網際網路上,有了些許優勢,但還沒有完全洗掉國貨身上低廉、劣質的刻板印象。
第三次新國貨運動還在繼續中,第四次、第五次新國貨運動也會到來。
借用《英雄本色》裡小馬哥的臺詞:「我不是想證明什麼,而是要告訴別人,是我的我一定要拿回來。」
點擊播放 GIF 1.8M
參考資料:
《近代中國國貨運動研究》
《商戰中起落的三次國貨運動》-吳曉波頻道
《製造中國:消費文化與民族國家的創建》-葛凱
B站:IC實驗室
微博:IC實驗室
公眾號:IC實驗室
全網同名,歡迎來撩?
商業世界的有趣就在這裡。
關注大眾消費,網際網路商業和流行文化,分享拙見與觀察。
探討品牌力量 解讀商業新知
進一步了解並加入Insight Clu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