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鏡先生司馬徽為什麼不把自己的侄子司馬懿介紹給劉備?

2020-12-27 騰訊網

有人問,水鏡先生司馬徽為什麼不把自己的侄子司馬懿介紹給劉備?

這個問題一共出現了兩個錯誤。

第一個錯誤,臥龍、鳳雛是水鏡先生司馬徽介紹給劉備的不假,但徐庶,只是《三國演義》的虛構,並不是史實。

話說,徐庶與石廣元都是潁川郡長社縣人,避難於荊州,與司馬徽、諸葛亮、崔州平等人來往密切,相交甚好。

但徐庶並不是司馬徽介紹給劉備的。

劉備屯駐新野時,出身寒門的徐庶生活困難,又一心想出人頭地,他早早就前往投奔劉備了。

而且,和司馬徽一樣,他也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

第二個錯誤,司馬懿並不是司馬徽的侄子。

司馬徽是潁川陽翟人,受劉表的邀請客居荊州;司馬懿是河內郡溫縣人,兩人並沒有什麼交集,甚至並不認識,根本就不是什么叔侄關係。

現代某些人,有一種通病,一看到同姓人出現在同一時期,就會認為他們是親戚關係。

我曾經看到過一本黃姓族譜,把三國時期的所有黃姓人收納在一起,都成為了父子叔伯兄弟關係,包括黃忠、黃蓋、黃承彥、黃琬、黃劭、黃奎、黃權、黃皓、黃祖……在該族譜中,這些歷史人物的輩分怎麼看怎麼彆扭。

話說回來,既然都不在同一個地方,又不認識,司馬徽當然就不會向劉備推薦司馬懿嘍。

並且,司馬徽死得很早,赤壁之戰前夕就辭世了。

赤壁之戰發生在哪一年呢?

是公元208年。

也是在這一年,司馬懿在曹操的一再強制徵召下,才勉強出仕,為曹操做事。

另外,《三國演義》把司馬徽的形象塑造得非常厲害,有先見之明、識人之能。

但在歷史上,司馬徽只是一個高曠孤傲的名士而已。

有一個成語,叫「好好先生」,就來源於司馬徽。

是因為司馬徽不願得罪人,無論別人說什麼,他都答「好好」,久而久之,就成為了習慣。

有一次,有人跑去告訴司馬徽,說他的兒子得病死了。

司馬徽竟然想也不想,點頭回答說:「好好」。

那人氣得直翻白眼。

司馬徽的妻子在那人走後,責備丈夫:「人家的兒子死了,你為什麼還說『好好』呢!」

司馬徽的回答是:「好好,您的話也很好。」

相關焦點

  • 水鏡先生向劉備推薦諸葛亮和龐統,為何不推薦司馬懿?
    有不少朋友認為水鏡先生和司馬懿都複姓司馬,而且兩人都非常有才學,推測兩人可能相識甚至是本家人。好奇司馬徽為什麼只給劉備推薦諸葛亮、龐統兩人,卻不推薦司馬懿,感覺是水鏡先生的局,甚至認為是坑、陰謀論。其實龐統和劉備說過一句話就能解釋這件事。
  • 《三國演義》水鏡先生推薦孔明其實在坑他?看看他的姓就知道了!
    最近又把《三國演義》刷了一遍,在刷到劉備遇到水鏡先生這一段時,就感覺很奇怪按道理說,水鏡遇到劉備這樣的英主,應該向劉備多舉薦自己家族的子弟。讓自己家族的人更有出頭的機會。他反而是報出了臥龍鳳雛的名號給劉備,對自己家的子弟一個都沒提。
  • 水鏡先生明知劉備必敗,為何還推薦諸葛亮?看懂了南華老仙便知
    瞅瞅,連最講究清靜無為的莊老爺子,都給攪合進來了,能不亂嗎。當然,如莊周在《三國演義》中太過玄幻,先不過多說了。只從《三國演義》中,最著名的高人,水鏡先生司馬徽這裡說起。 首先要更正一條,水鏡先生跟司馬懿,完全不搭界!有些文章說,司馬懿是水鏡先生的侄子,這純屬張冠李戴。
  • 【拾穗集】司馬徽與水鏡莊
    當別人把自己家裡的豬誆走時,司馬徽也不據理力爭,而是順其自然。這些故事折射出漢末動蕩時期部分知識分子淡泊明志、曠達仁厚的生活態度和處世哲學。真正使司馬徽名垂千古的是他為劉備薦賢舉能之事。據晉張輔《楚國先賢傳》記載:「鄉裡舊語,目諸葛孔明為臥龍,龐士元為鳳雛,司馬德操為水鏡,皆(龐)德公之題也。"何謂「水鏡」?
  • 司馬徽把徐庶臥龍鳳雛介紹給劉備,為何不把司馬懿介紹給劉備?
    司馬徽,人稱水鏡先生,乃三國奇人。他先後把徐庶、諸葛亮、龐統三人推薦給劉備。司馬徽先是推薦了徐庶。徐庶在劉備那幹了一段時間,幹得挺不錯,打了幾次勝仗,領導很滿意。後來,曹操揮師南下,劉備攜十萬百姓大潰敗,因受百姓拖累,行軍速度很慢,不久被虎豹騎追上,之後劉備被衝散,徐庶母親被擒獲……接著,徐庶便以老母為由,離開了劉備,去往曹營,臨別之前,徐庶口口聲聲地說「身在曹營心在漢」,「終生不為曹操謀一計」,然而,徐庶日後的行為分分鐘打臉。
  • 預言三國鼎立格局,培養經綸濟世大才,水鏡先生為何自己不出山
    徐庶也是水鏡先生的弟子,去投劉表時發現其非明主就去請教自己的師父水鏡先生,水鏡先生給他指了一條明路:投奔劉備。於是他就在劉備回新野的半路毛遂自薦,從此加入了劉備集團,並幫助劉備打贏了曹仁,破了曹仁的八門金鎖陣,被曹操得知劉備帳內有高人。當他知道高人是徐庶,並得知才華十倍於他的一流謀士程昱時嫉妒不已,問大家如何是好。
  • 司馬徽說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卻滿了劉備一句話,因此三分天下
    在《三國演義》之中有這麼一個橋段,說的就是劉備在被蔡瑁等人追殺之後逃到了一個隱士的家裡,在這裡他遇到了水鏡先生司馬徽。司馬徽一眼就瞧出了劉備如今的窘迫是因為沒有一個謀士給他做長遠的規劃,劉備本人深以為然並想請司馬徽出山。
  • 司馬徽將孔明推薦給了先主,而不是仲達,原因何在?
    他是非常重視人才的人,也許他自己心裡也清楚自己一個人的能力有限,單單靠自己是不可能完成大計的。他的好兄弟張飛當時就是看他為人很賢德,非常看好他,把自己的所有家產變賣來支持他起義。由此可以判斷,劉備在為人處世方面還是很不錯的。即使是這樣,他剛開始的時候還是非常忙碌的,可以說是一直在為生活奔波著,過得比較艱苦,還經歷了好幾次的逃亡。
  • 為什麼臥龍鳳雛都得了卻沒能安天下,只怪劉備沒聽水鏡先生下一句
    但卻有一位露面不多的人物,卻是三位著名謀士的老師,他就是水鏡先生司馬徽。  司馬徽,字德操,潁川陽翟(今河南禹州)人,精通天文地理、奇門遁甲、陰陽五行、兵書戰策,他創辦水鏡學堂,傳道受業,其得意的弟子有諸葛亮、龐統、徐庶。  水鏡先生
  • 三國名人水鏡先生司馬徽,還是一位「好好先生」
    《三國演義》裡面人才輩出,其中有人稱「水鏡先生」的司馬徽,這個人總是神龍見首不見尾,儼然是一個世外高人。但是,在歷史的記載中,他還有一個外號叫「好好先生」。《世說新語》中記載了司馬徽的故事:劉員外的兒子因為殺了人,準備秋後問斬,來找司馬徽幫忙。劉員外對司馬徽說:「我兒子不孝順,觸犯了王法。」司馬徽接著他的話語說道:「好」。劉員外一聽,心中大怒,卻強壓著怒火說:「我兒子現在在死牢裡,秋後就要問斬了。」
  • 水鏡先生才是洞察天下第一人
    水鏡先生是《三國演義》裡最神秘的一位隱士,歷史上真有其人,他是東漢末年人士,原名司馬徽,字德操,生年不詳,卒於公元208年,祖籍潁川(今河南禹州)。 史載,司馬徽精通道術、奇門遁甲,學識廣博卻大智若愚。傳說他有鬼神莫測之機,濟世安邦之才。
  • 諸葛亮的師傅水鏡先生,為何沒被重用?
    司馬徽,字德操,號水鏡先生,是我國歷史上一位十分有名氣的人。一生中並沒有立下什麼戰功,但是他卻教出了一個非常有能力的謀士——諸葛亮。最被人津津樂道的,是他向劉備推薦諸葛亮,《三國演義》第37回即為「司馬徽再薦名士,劉玄德三顧茅廬」。
  • 劉備拜訪的高人 諸葛亮的老師 水鏡莊隱士——三國名士司馬徽
    有「水鏡先生」之稱。你只知道抄小路便利,卻不考慮迷路的危險。從前伯成寧願種地,也不羨慕諸侯的榮華;原憲住貧寒之家,也不願做官住豪宅。哪有住在華麗屋子裡,出門騎著高頭大馬,幾十個侍女環繞的人,能做出一番偉業呢?這就是為什麼許由、巢父慷慨辭讓,伯夷、叔齊感嘆國家滅亡,餓死首陽山的原因呀。即使呂不韋竊取了相國那樣的高官,齊景公有四千匹馬的財富,也不顯得珍貴啊。"
  • 司馬徽舉薦諸葛亮和龐統,為何自己不出山?他和司馬懿有何關係?
    都說「千裡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水鏡先生司馬徽無疑是東漢末年最大的伯樂之一,大家都聽過「臥龍鳳雛得一可得天下」,這二人還都是司馬徽推薦給劉備的,那麼作為潁川名士的司馬徽為何不自己出山呢?還有同為司馬家族的人,司馬徽和司馬懿又有何關係呢?
  • 不一樣:劉備三顧茅廬,請到了諸葛亮,卻在路邊和一位大才擦肩
    駐紮在新野的劉備並沒有閒著,他吃夠了沒有一位頂尖謀士的虧,在荊州四處拜訪沒有出仕的大賢,而隱居在襄陽附近,且頗負盛名的兩位大儒就是劉備拜訪的重點對象,而諸葛亮和龐統兩人的名字就是在一次劉備拜訪水鏡先生的時候,從水鏡先生口中得到的。
  • 影響三國走勢的隱士「水鏡」,為何人稱「好好先生」?是貶義嗎?
    影視劇中的「水鏡先生」「好好先生」,這是一個很常見的中性成語,形容一個人一團和氣、與世無爭。很多時候,它會被用作貶義詞,有「不分是非,一味忍讓」之意。其實它的誕生,和東漢末年荊襄名仕「水鏡先生」有關。了解過這段歷史的人都知道,水鏡不僅是當時的一位知名隱士,而且還對「三國」的走勢,產生了不小的影響。為何這樣一位牛人,會被稱為「好好先生」呢?是貶義還是褒義呢?這要從水鏡的「為人處世」說起了。
  • 劉備病逝後,號稱臥龍的諸葛亮為何總打敗仗?姜維一語中的!
    水鏡先生說得好:「臥龍鳳雛,得一人便可安天下。」三國裡劉備可是把諸葛亮和龐統都收入麾下了,一龍一鳳,不亦樂乎。劉備死前諸葛亮輔佐得盡心竭力,勝仗可是一個接一個,大有奪取天下之意。但劉備死後,蜀國打仗卻不盡人意。莫非水鏡先生說錯了?還是像坊間傳言那樣諸葛亮的魂跟著劉備的死走了?
  • 「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劉備二者兼得,為什麼沒有統一?
    有「水鏡先生」之稱。司馬徽為人清雅,學識廣博,有知人之明,並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龐統等人,受到世人的敬重。司馬徽,作為三國時神龍見首不見尾,猶如天龍八部中掃地僧一般,一錘定音的存在,按理說他的話就相當於高屋建瓴,振聾發聵的,那麼問題來了,「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劉備二者兼得,為什麼沒有統一?1、孔明雖得其主,不得其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