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問,水鏡先生司馬徽為什麼不把自己的侄子司馬懿介紹給劉備?
這個問題一共出現了兩個錯誤。
第一個錯誤,臥龍、鳳雛是水鏡先生司馬徽介紹給劉備的不假,但徐庶,只是《三國演義》的虛構,並不是史實。
話說,徐庶與石廣元都是潁川郡長社縣人,避難於荊州,與司馬徽、諸葛亮、崔州平等人來往密切,相交甚好。
但徐庶並不是司馬徽介紹給劉備的。
劉備屯駐新野時,出身寒門的徐庶生活困難,又一心想出人頭地,他早早就前往投奔劉備了。
而且,和司馬徽一樣,他也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
第二個錯誤,司馬懿並不是司馬徽的侄子。
司馬徽是潁川陽翟人,受劉表的邀請客居荊州;司馬懿是河內郡溫縣人,兩人並沒有什麼交集,甚至並不認識,根本就不是什么叔侄關係。
現代某些人,有一種通病,一看到同姓人出現在同一時期,就會認為他們是親戚關係。
我曾經看到過一本黃姓族譜,把三國時期的所有黃姓人收納在一起,都成為了父子叔伯兄弟關係,包括黃忠、黃蓋、黃承彥、黃琬、黃劭、黃奎、黃權、黃皓、黃祖……在該族譜中,這些歷史人物的輩分怎麼看怎麼彆扭。
話說回來,既然都不在同一個地方,又不認識,司馬徽當然就不會向劉備推薦司馬懿嘍。
並且,司馬徽死得很早,赤壁之戰前夕就辭世了。
赤壁之戰發生在哪一年呢?
是公元208年。
也是在這一年,司馬懿在曹操的一再強制徵召下,才勉強出仕,為曹操做事。
另外,《三國演義》把司馬徽的形象塑造得非常厲害,有先見之明、識人之能。
但在歷史上,司馬徽只是一個高曠孤傲的名士而已。
有一個成語,叫「好好先生」,就來源於司馬徽。
是因為司馬徽不願得罪人,無論別人說什麼,他都答「好好」,久而久之,就成為了習慣。
有一次,有人跑去告訴司馬徽,說他的兒子得病死了。
司馬徽竟然想也不想,點頭回答說:「好好」。
那人氣得直翻白眼。
司馬徽的妻子在那人走後,責備丈夫:「人家的兒子死了,你為什麼還說『好好』呢!」
司馬徽的回答是:「好好,您的話也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