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軍長徵進佔桐梓時的縣城景象
「桐梓縣為黔北入川的門戶,縣城不大,自南至北只一裡餘,但有一特點,足使我永遠不忘者,桐梓城為貴州歷年來省軍政領袖之家鄉,故有美麗堂皇之洋樓數十座。」陳雲(時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兼中央縱隊政治委員)回憶說:「這些洋房,都屬貴州歷年來之軍政要人的。而在洋房之旁則有無數鄙陋之草屋。軍政要人之門前有汽車,可以來往於遵義及川邊,而貧民則背負背鬥(雲、貴、川幾省運夫及小販,不用肩挑而用背鬥),終年辛勞而不得飽。貧富之分,宛然如畫。」
陳雲回憶,自桐梓經良村至赤水縣之土城,均系大路,地勢均向上,間有幾段築有汽車路基。但此種汽車路,確為中國最難行之汽車路。經過時,正值下雪,故路上溼而且滑,行路之難莫甚於此。「當我上桐梓西門外之高山時,見紅軍領袖毛澤東正手提竹杖步行上山、兩腳汙泥及膝,且滿身沾泥,恐系路滑跌於汙泥中所致。」陳雲回憶說。(《隨軍西行見聞錄》25頁至26頁)
根據楊成武(時紅一軍團第四團政治委員)回憶錄對桐梓城的描述,桐梓城的建築確實很漂亮,當時這個城市已有二萬多人口,城內建築不亞於遵義城。這裡街道整齊,市面繁榮,雖四面環山,卻還有電燈,有較為寬敞的南北公路,還有幾個小工廠,可見這座小小山城的繁華了。桐梓城小洋樓特別多,一幢幢、一座座相當講究,小洋樓裡還有電燈。住在洋房裡的達官貴人聽說紅軍要來,都逃之夭夭。留下一座座空樓,正好成為了紅軍的營地。楊成武說,紅軍指戰員大多數是貧苦農民出身,從沒見過洋房和電燈,感覺很新鮮,有些指戰員還特意跑到電廠去看發電廠是個什麼樣子。(《長徵日記》122頁)
「我清楚記得這天下午四點離開桐梓城的,走了十幾裡之後,天就黑了,在山梁上回頭一望,同志們高興地看到,桐梓城燈光閃爍,就著山勢的高低,層層疊疊,好像那裡聳立著一幢幢高樓大廈,顯得格外壯觀。」1935年1月11日離開桐梓時,楊成武回憶說。(《長徵日記》124頁)
「一月二十日,夜微雨,日間晴:在桐梓時,曾在三十九團小憩一小時,並弄一點粉吃。」「二月二十七日,陰:駐軍——桐梓。早晨及上午,曾兩次去駐地背後、城北山腳之小軍閥周西成墓地,呼吸新鮮空氣,飽覽全城景象。」(陳伯鈞:紅五軍團參謀長。《陳伯鈞日記》轉引《紅軍長徵日記》45頁至46頁)
「這城四面環山,南北有公路,還有些小工廠,全城約兩萬人,有電燈,比較繁華。」肖鋒(時紅一軍團一師三團黨總支書記。肖鋒著《長徵日記》轉引《紅軍長徵在貴州史料選編》222頁)記載:「我從來沒有見過發電機,這是第一次,這個城是我們出徵以來經過的最漂亮的城市。」
「我們在桐梓休息了五天,駐在原貴州省主席(即周西成)的洋房裡。離我們駐地不遠有個小發電廠,我們跑去看,開開『洋葷』。縣城有電燈,這是桐梓與其它地方不一樣的。」(童小鵬:紅一軍團政治部秘書。《長徵到桐梓的一點記憶》,轉引《紅軍長徵在桐梓》128頁)
據鄧飛(時紅一軍團二師六團政治委員)回憶,那時桐梓的老百姓(當時叫幹人)很窮,他們穿得破破爛爛,肉都露在外面,看到很可憐,也很同情他們。(《紅軍長徵在桐梓》,第131頁。)
桐梓城很熱鬧,一早就叫賣「鍋巴糖開水!炒米糖開水!」我還記得桐梓有一條石板鋪成的大街很寬。
「桐梓城牆又高又大,對於打擊敵人,開展遊擊戰、運動戰很不利。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拆城牆,只拆了一部分,敵人就來了。」胡嘉賓(時紅一軍團政治部地方工作部長)回憶說。(《桐梓長徵史話》234頁)
據王群(紅軍戰士)回憶,桐梓縣城雖不及遵義大,但街道寬敞,洋房子很多。那時候遵義、桐梓都有電燈,只是遵義的電燈不及桐梓亮。(《桐梓長徵史話》234頁)
「桐梓縣城在兩座大山之間,城外是一塊開闊的壩子。城裡街道不大,但洋房子很多,比較熱鬧,還有照相館。」(姚予和;紅軍。回憶《桐梓長徵史話》256頁)
據縣城76歲老人王承謨回憶,在桐梓縣城有很多小洋樓,其中成規模的豪華的洋樓,除了主要有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五軍軍長兼貴州省主席周西成的周公館,有民國貴州省民政廳廳長黃丕謨的黃公館,有民國貴州省財政廳長馬空凡的馬公館,有民國貴州省教育廳長譚星閣的譚公館,有民國第二十五軍兼政治部主任、省政府黨部駐南京代表熊逸濱的熊公館,有劉宇棟的劉公館,有民國第二十五軍少將副師長王剛成的王公館,有董時敏(毛光翔隨行副官、民國桐梓銀行經理)的董公館,有民國第二十五軍師長,後任民國九十三軍副軍長蔣丕緒的蔣公館等30多棟洋樓外,還有公篤書屋、金家樓(海軍學校)、轉咀(金漢初)雲莊、黑石溪熊家祠堂、冬青園、天主教堂、龍華寺、文廟、武廟、三宮店等。
據《桐梓縣誌》載,周西成、毛光翔、王家烈主政貴州時期,桐梓是軍政人物桐梓系的家園。他們在外地發跡後,回桐梓城購置田產,修築華麗洋樓。沿榮德山腳周西成祠以南至南壇埡口以北一帶,修建一排排的小洋樓。這些小洋樓大多建於20世紀初,有一個共同特點:三合頭,兩層閣,小青瓦,紅漆木。部分洋樓有雕花窗子,石獅守門,石壩圍欄,壩前還停有小轎車。夜間,電燈閃亮,盡顯朱紅酒綠,富麗堂皇。
根據《隨軍西行見聞錄》《紅軍長徵日記》《紅軍長徵在桐梓》《耿飆回憶錄》《紅軍長徵在貴州史料選編》《桐梓長徵史話》《桐梓縣誌》等整理。
(王 迪 令狐昌勇 蔡江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