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眾望記者 楊婧
在世界海軍教育史上,海軍學校總是瀕海臨江,而鮮有置海校於遠離江河湖海的案例。但是在中國,在20世紀那場全民抗日的戰爭中,就在中國西南貴州北部的大山裡卻出現了一所海軍學校:「桐梓海軍學校」。
8月30日,記者走訪了中國現存唯一的海軍學校舊址紀念地——位於桐梓縣文筆路的金家樓。「金家樓」是一座主體三層、局部二層的外廊式西式建築,呈「U」字型布局,樓前是集合場和旗臺。
據介紹,學校前身是左宗棠在洋務運動期間創建的福州船政局。1937年9月,改名為「馬尾海軍學校」的福州船政局為了防止日軍轟炸造成破壞,就從馬尾遷到福州鼓山的湧泉寺繼續上課。隨著戰事的不斷擴大,又繼續向西南內地遷移。先是1938年6月遷往湖南湘潭,後又1938年10月中旬遷到貴州桐梓,開始了歷經八個年頭的「桐梓海軍學校」時期。在經過多處選擇之後,最終選定桐梓縣城內的「金氏節孝祠」(金家樓)作為校址。
桐梓海校舊址——金家樓
「這是因為桐梓地處交通要道,是從貴陽到重慶的必經之路,接受海軍司令部的領導較為方便;『金氏節孝祠』是一處尚未完工的私人宅邸,面積夠大,租金便宜,在戰時能夠找到這樣的建築作為校址已經非常不容易。」桐梓海校講解員吳思怡介紹說,在進行了必要的修繕後,尚在校的航海第七、第八、第九、第十屆,輪機第五屆和造艦班學生從湖南湘潭遷入桐梓「金家樓」。當年的桐梓沒有足夠的電力照明,學員晚上自修都是在一盞小桐油燈下複習功課,做作業。
在桐梓海校陳列館,記者看到一張老照片,是海校學生在溱溪河遊泳訓練時所拍攝的。當時的桐梓縣城,東面是連綿起伏的大山,東山腳下,是名為「溱溪」的小河。抗戰時期,溱溪河是桐梓海校的遊泳課堂,海軍們可以在這裡苦練遊泳技術。
為培養國際化海軍人才,桐梓海校採用英國海軍教育制度,除國文、公民課程外,所有海軍專業和數理基礎課程全部採用英文教材,實施英語授課和考試。海校嚴格施教,擇優汰劣,「航十二」屆的學生淘汰率即高達48%。
海校學生學習教室
「該校在桐梓期間,群賢薈萃,校風嚴謹,培養出大批高級海軍人才。」1997年出版的《桐梓縣誌》如是評價。
抗戰8年中,桐梓海校航海、輪機、造艦三個專業共培養了11期(班)、300多名學生。
不少學子,有的在歐洲和中國戰場參加「二戰」,建立功勳;有的參加收復南沙群島、西沙群島,捍衛主權;有的擔任院校教學領導和骨幹,為建國初期的海洋、國防、航海、教育事業做出了傑出貢獻。
1941年夏天,桐梓海校畢業的第一批學生,離開課堂就奔赴戰場,成為抗擊日寇的戰士。
航七屆15名畢業生被派往長江中遊布雷遊擊隊(海軍第二布雷總隊)及湖南布雷隊參戰。而此時,曾經是「葆楨隊」隊長的林遵已經在海軍第二布雷總隊擔任第五大隊大隊長,昔日的師生成為並肩作戰的戰友。在四年的長江水雷遊擊戰中,朱星莊在敵後布雷戰鬥中為國捐軀,甘敏身負重傷。
航八屆17名畢業生、航十屆10名畢業生大部分被派往拱衛重慶的長江「宜巴要塞區」和「巴萬要塞區」的各個炮臺見習服務。
不僅參加國內對日作戰,桐梓海校的畢業生還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歐洲戰場上參加了盟軍對德國法西斯的戰鬥。
海校學生寢室
1943年6月,國民政府軍委會考選100名海軍青年軍官到英美兩國海軍受訓參戰,海軍學校畢業生在其中佔了很大比例。第一批由桐梓海校第一任訓導主任周憲章帶領24名軍官前往英國,其中就有海校航八屆畢業生葛敦華、郭成森。其中部分學員被派往英國海軍艦船實習。值得注意的是,葛敦華和其他五位學員被安排在航空母艦上實習,成為中國海軍最早有過航母戰鬥經歷的先驅。1944年6月6日,舉世聞名的「諾曼第戰役」開始。有20餘名中國海軍軍官與盟軍官兵一起參加了這場彪炳史冊的登陸戰役。其中,就有在英國皇家海軍「搜索者」號航空母艦上的葛敦華;郭成森所在的「肯特」號英國巡洋艦,在海戰中,擊沉了德國最大的戰鬥艦和戰鬥巡洋艦。戰役結束後,時任英國首相邱吉爾在乘坐「肯特」參加雅爾達會議途中,曾專門對隨艦參戰的中國海軍軍官盧東閣和郭成森提出表揚和鼓勵。這也可以看作是對桐梓海校為那場人類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作出貢獻的一種國際褒獎。
第二批前往英國的26名海軍軍官中,來自桐梓海校的學生就有11名之多。而在前往美國的49名海軍軍官中,也不乏桐梓海校的身影。
乃至在新中國海軍發展甚至是中國近現代歷史中,桐梓海校的影仍在延續。
桐梓縣文體旅遊局文物保護中心工作人員向遊客介紹海校在桐梓期間,群賢薈萃,校風嚴謹,培養出大批高級海軍人才
1949年2月,曾在桐梓海校擔任第二任訓導主任,在學員中留下極好口碑的鄧兆祥,率領「重慶號」巡洋艦官兵宣布起義,脫離國民黨政府,後來成為人民海軍副司令員;1949年4月,曾在海軍學校擔任過「葆楨隊」隊長的林遵率領國民黨第二艦隊艦艇起義,後成為人民海軍東海艦隊副司令員。此外,加入人民海軍的還有新中國「南昌艦」首任艦長郭成森等人。
「抗戰8年是中華民族的英雄歲月,桐梓海校是這浩渺長河中的一個亮點,象徵著中國海軍之希望及縮影。」桐梓海校畢業生、大連水產學院原院長文幹感言。
「歷史是永續發展的,金家樓長官師生曾對國家和海軍有過極大的貢獻。金家樓的歷史應長存於世,以為中國海軍永久的紀念。」桐梓海校航十三屆學員劉達材說。
貴州桐梓金家樓,作為中國海校發展歷程的唯一實物見證,早已人去樓空,但它將永載史冊、永勵後人。
主創:楊婧一審:唐海鷹 文彬二審:邵夢洋三審:譚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