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見習記者 範佳來
2019-04-22 17:19 來源:澎湃新聞
作為全國九大重量級博物館之一,陝西歷史博物館曾登上《國家寶藏》等節目。其文物收藏之豐富,受到文物愛好者的一致好評。
4月20日,陝西歷史博物館館長強躍出現在《書聲》文化大講堂第二期現場,在《國家寶藏》節目中未曾說出的故事,這一次,他帶到了上海。「對一個博物館館長來說,每一件文物都有它的前世傳奇和今生故事,都有特殊歷史記憶和信息。」強躍說。
強躍(中)在中國,素有「地上文物看山西,地下文物找陝西」之稱。陝西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在古代文明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完整性、豐富性、至高性的特點,使陝西文物資源得天獨厚,聞名於世。
談到近日的巴黎聖母院大火,強躍直言:「消防安全是懸在博物館長頭上的利劍。」陝西歷史博物館歷史悠久,內部文物庫房、配電室、技防中心等消防安全重點部位等也需要加強保護,這一場發生在巴黎的大火,對於全世界的文博從業者,既是悲劇,也是警鐘。「作為博物館長,工作的第一位是管理,管理第一位是安全,保障文博安全,館長責無旁貸。」
陝西歷史博物館共有170萬件展品,18組國寶級文物。例如在陝西出土的何尊上銘文「宅茲中國」,是歷史考證中關於「中國」最早的文字記載。
在《國家寶藏》節目中曾亮相的「杜虎符」,也再次出現在強躍的介紹中。作為調動千軍萬馬的「將軍令」,杜虎符出自秦國,長僅9.5釐米,其上刻有錯金銘文40字:「兵甲之符,右在君,左在杜」,右邊一半在君王之手,左邊在長官之手,如若徵調50人以上的士兵,必須合符才可調動軍隊。若無此物,除非君王駕臨,否則無人聽命。
虎符也是如今「符合」「合同」二詞的來歷,虎符中所體現的信息安全的智慧,在2000多年後今天的密碼鎖、保險柜、刷臉技術等領域依然發揮著巨大的影響力,堪稱「密碼學」的鼻祖。
「杜虎符」講到唐朝,強躍重點介紹了「香囊」。在安史之亂之後,唐玄宗思念楊貴妃,曾派人到馬嵬坡「秘令改葬」,然而當挖開墳冢時發現「初瘞時以紫褥裹之,肌膚已壞,而香囊仍在……」香囊就成了歷史長河中的重要見證。
其中,葡萄花鳥紋銀香囊是陝西歷史博物館的十大鎮館之寶之一。1970年,它在西安何家村唐代窖藏被發掘,外徑4.6釐米,金香盂直徑2.8釐米,鏈長7.5釐米。香囊外壁用銀制,呈圓球形,通體鏤空,上下兩半合體,內設兩層雙軸相連的同心圓機環,無論外壁球體怎樣轉動,由於機環和金盂重力的作用,香盂總能保持平衡,裡面的香料不致灑落。儘管已經歷了1000多年,仍然玲瓏剔透,轉動起來靈活自如。
在他看來,如何讓承載著5000年中華文化的陝西歷史博物館走近當代國人、特別是年輕人身邊,是值得努力的一件事。古代文物和當代的生活是有結合點的,年輕人可以帶著這樣的思考方式走入博物館,尋找文物背後的「今生故事」,從中探索古人的智慧。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