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勒,他創造了一個系統,把每分鐘切割9英尺鋼鐵的效率,提高到了每分鐘切割50英尺,這讓所有人大為驚訝。
這堪比電燈的發現,不亞於人類歷史上的裡程碑。泰勒的系統,其實並不是引入了什麼先進的技術和工具,而是他優化了操作流程,工人的站位,每一個動作,每一個步驟所用的時間,全部被固定下來,當全部流程跑下來,沒有一秒鐘是被浪費的,於是效率也就大比例的提高。
泰勒這個人從小就對機器痴迷,是個執著的工程師,他認為機器非常精細,而人的操作卻非常不科學,這兩者間存在巨大的反差,讓機器不能夠高效的運轉。所以他一生就致力於,把人變成精密的機器。他把人的複雜操作,逐漸的分解成為簡單的操作步驟,並且通過培訓嚴格限定起來。這樣他就不再害怕有人辭職了,隨時可以找到新手,短暫培訓後就可以上崗,於是他的流水線不需要熟練技術,而只需要紀律。
這對於企業來說是個大好事,成本大幅降低,原來檢修鍋爐的工人成本從62美元,降低到了11美元,加工一個輪胎的時間,也比原來縮短了五分之四,原來製造一枚炮彈需要10小時,而現在只需要90分鐘,泰勒創造了"發條型"工廠,最大限度的消滅了可變因素,讓一切都變成了標準化的流程,而泰勒也成為了世界第一位的管理大師。
最後他接近於痴狂,他相信一切工作都將有最佳方法,甚至如何把紙塞入打字機,坐在辦公桌前,文件如何擺放等等,總之他就是一個理念,把管理紀律化,把人變成機器。只讓他們按照最優路徑運轉。泰勒認為一切複雜的技術工作,都可以分解成幾個簡單步驟,比如造紙廠的化學師這是一個高知崗位,泰勒也讓他滾蛋了,而是把所有樣本都擺在牆邊,讓工人自己去比對。
1913年亨利福特按照泰勒的思想進行延伸,把汽車生產線進行了改造,原來生產一輛車需要幾天,而現在他只需要93分鐘,這讓T型車的成本大幅降低,是所有競品的一半。
後來這套模式迅速在美國推廣,在二戰期間,美國成了世界民主國家的兵工廠,生產了3.1萬架飛機,12.4萬艘軍艦,6萬輛坦克,不計其數卡車,步槍,彈藥,彼得德魯克都說,如果沒有泰勒,美國可能根本幹不過德國。直到現在泰勒的影響依然存在,雖然我們不再被要求如何去擺放你的文件,但是也會有很多流程類的東西出現,比如很多人都痴迷於時間管理,就跟泰勒的做法如出一轍。這就是我們認為激發效率的唯一方式。
從泰勒的管理原理,就可以明白。現在大型工廠都在做機械手臂的改造。以後會讓機械手臂越來越智能,變成真正的機器人。這會讓流水線作業效率越來越高,品質越來越高,品質可以控制。大大的提高了,整個社會的運行效率。節約了社會資源。以後都會走O2F 這個模式。讓定製化和個性化,滿足更多的消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