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為什麼要在午時三刻行刑?
我國古代非常注意死刑執行的時間,除了某些重要罪犯是立即處決的,一般都是定在秋後處決。因為秋季草木凋零,呈現一派肅殺之氣,行刑也就順應肅殺之威。
那麼為什麼選擇「午時三刻」行刑呢?在古代,午時三刻將近12點,對於古人來說,此時是一天中陽氣最盛的時候。而他們認為殺人屬於「陰事」,無論被殺的人是否罪有應得,其鬼魂總會纏繞監斬官、劊子手等與其有關聯的人。在陽氣最盛的時候行刑,可以壓抑鬼魂不敢出現,這便是「午時三刻」行刑的最主要原因。
2、詔獄是什麼獄?
我們經常會在古裝劇中聽到「詔獄」一詞,那麼詔獄跟一般監獄有什麼區別呢?
首先,詔獄關押的都是犯了罪的朝廷大臣、皇親國戚和重要案犯;
其次,詔獄實際上是法外之獄,是由皇帝掌握的,皇帝親自處理案犯,不受當時法律的限制,往往一張詔書就可以決定案犯生死。
3、古人為什麼選在晚上結婚?
我國古代,結婚的「婚」最初是黃昏的「昏」,這是為什麼呢?
這要說回原始氏族社會時期,特別是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過渡時期,當時盛行過搶婚的風俗,一般是男方糾集一幫人,利用黃昏時刻去搶掠婦女成婚,漸漸的就成了一種風俗,這就是寫作「昏」的直接原因。
後來為了與黃昏的「昏」區別開來,才加了一個女字旁,寫成了現在的「婚」。直到現在,有些地區依然盛行夜間迎親的習俗。
4、古代官府為什麼被稱為「衙門」
大家都知道,「衙門」是古代對官府的稱呼,其實它最初是軍事用語,是用來稱謂軍旅營門的。
在古代,常常用猛獸鋒利的牙齒象徵武力,軍營門外常常放有猛獸的爪牙,比如旗杆頂端裝飾獸牙,懸掛的也是齒形的牙旗,久而久之營門就被叫做「牙門」了。大約到了唐代,「牙門」漸漸被移用於官府,也慢慢被誤傳為「衙門」。
5、錦衣衛到底是幹嘛的
影視劇中的錦衣衛都是光鮮亮麗的,但他們的工作可不輕鬆。
第一,他們是皇帝的禁衛軍,負責執掌侍衛、展列儀仗和隨同皇帝出巡;
第二,他們是皇帝的私人警察。皇帝要抓人,直接讓錦衣衛去抓並讓他們審訊,即使要處決犯人,也不用經過一般司法機構。
第三是「執掌廷杖」。廷杖制度始於明朝,是皇帝用來教訓士大夫的一項酷刑,行刑者便是錦衣衛校尉,他們受過嚴格的訓練,技術相當嫻熟。如此看來,說錦衣衛是爪牙走狗也並不為過。
6、你知道「諡號」跟「廟號」的區別嗎
諡號是皇帝、大臣、士大夫等重要人物死後,後人根據他們生前的事跡和功過給予的稱號,含有褒善貶惡的意思。
帝王的諡號是由臣子們議定的,比如表示褒揚的諡號:周武王、漢武帝,表示批評的:周厲王、隋煬帝。臣子的諡號是由朝廷賜予的,比如諸葛亮諡號「忠武」,嶽飛諡號「武穆」。
而廟號是皇帝死後,在太廟裡奉祀時的名號。一般是開國的皇帝稱「祖」,比如漢高祖劉邦、明太祖朱元璋,後來的繼承者稱「宗」,比如唐太宗李世民、明太宗朱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