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古代的結婚儀式:原來古人結婚也這麼難,過程實在太繁瑣了

2020-12-18 騰訊網

在當代社會,脫單可能是年輕人的頭等大事,畢竟遇到一個喜歡的人不容易。而結婚就更難了,不但要互相喜歡,還得要門當戶對,以及最讓人頭疼的事——彩禮。

因此,這些因素讓年輕人對結婚多多少少都有點牴觸,造成了「結婚難」的後果。那麼在古代,結婚是一件難事嗎?畢竟彩禮可是一直流傳下來的傳統,古人是否也會因為彩禮而頭疼呢?

古代的婚姻模式

在古代儒家社會,青年男女很少有自由戀愛的可能性。因為,未婚男女幾乎就沒有接觸的機會。在這種模式下,古代的婚姻基本上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這種包辦模式下的婚姻,使得夫妻雙方在彼此之前幾乎都沒有見過對方。

古代結婚的步驟

在戰國末年的著作《禮記》中,曾詳細規定了結婚的六個步驟,分別是:納彩、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迎親。那麼下面我們就來具體說說這六個步驟的意思。

納彩

首先是納彩,納彩是在提親後進行的。納彩前,媒人要去女方家提親。提親的時候,媒人要介紹一下男方的個人概況和家裡的情況。通常情況下,媒人為了做成這個「單子」,都會將男方的家境吹高一些。媒人提親成功後,男方的家人就要去女方家裡納彩了,納彩裡雖然也有一個「彩」,但並不是彩禮,只相當於是一種小禮物。

在納彩的時候也很有講究,古人納彩一般送大雁。大家知道為什麼用大雁嗎?這是因為大雁「木落南翔,冰伴北祖」,古人認為這是順應自然、順應陰陽;除此之外,當大雁喪失配偶後,便終生不再成雙,這象徵著對愛情的忠貞。

那如果是在沒有大雁怎麼辦?如果沒有大雁,用大鵝代替也可以,古人是將大鵝看作家雁的。

問名

納彩之後是問名,顧名思義,就是問名字以及生辰八字。大家也許會好奇,為什麼問名字也得搞這么正式?這是因為,在古代,女子的名字通常只有家裡人知道,外人是不知道的。

除了名字還得問生辰八字,咱們都知道古人講風水、講玄學,結婚這種大事,必須要問好生辰八字,而且還得找人算一下,看看和自己孩子的八字是否匹配。即使是現在,也有人講究這個,子女結婚時,必須要找人算算。

納吉

問完女方姓名和八字後,男方父母找人算完八字後,如果與自己孩子匹配,便要將這個好消息告知女方家,這一過程稱為「納吉」。

納徵

「納徵」其實就是聘禮,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彩禮。我們今天的彩禮通常都是人民幣,那你知道古人送什麼聘禮嗎?

按照禮法,古代的聘禮有三種:第一種是「玄縹」,所謂玄縹就是指,深紅和淺紅兩種顏色組成的衣物;第二種是「束帛」,束帛即使一束帛,古代五匹為一束,也就是送去五匹長的帛;三是「儷皮」,儷皮就是成雙的鹿皮。

大家有沒有發現古人送聘禮有什麼特點?實用。古人送聘禮都是送實用的居家用品,但如果從另一個角度看,這也說明了古代的生活物資較為匱乏。因為啊,在我國改革開放之前,大家送彩禮也是水盆、暖瓶、被罩之類的生活用品。

改革開放後,人們的生活水準越來越高,因此,彩禮的形式變成了人民幣。其實在古代也有這種情況,有些富裕的時期,人們也會送真金白銀,這叫做「聘金」或「納幣」。

但值得注意的是,古代的彩禮雖然比較高(相對當時人們的生活水準來說),但卻是禮尚往來的。男方送了豐厚的彩禮,女方便會置辦豐厚的嫁妝。尤其是宋代,厚嫁之風達到高潮。這絕非虛言,宋代文學家蘇轍為女兒湊了「九千四百貫」錢的嫁妝。9400貫是個什麼概念?宋代時期,一名京城的商販辛辛苦苦一年也就賺30貫錢。為此,蘇轍曾在筆記裡寫道:這是「破家嫁女」。

那麼大家一定會好奇,為什麼古代人要為出嫁的女兒置辦這麼厚重的嫁妝呢?實際上,這是為了女兒好,嫁妝豐厚了,女兒婚後就有了能自己支配的財產,而不必事事看夫家眼色。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嫁妝越厚重,女方婚後的地位自然越高。

請期

讓我們再來說回結婚的第五道程序,那就是請期。請期的意思是,男方決定好結婚的日子後,備禮告知女方。

在請期的時候,還得要禮物,大家猜猜是什麼?還是大雁,看來大雁在現如今變成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是有原因的。

迎親

迎親其實就是今天的結婚儀式,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這都是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完成了這一步,就代表著女子正是從父家來到了夫家。

這一道儀式中常見的活動有「獻四喜湯」「迎轎」「下轎」「祭拜天地」「行合晉禮」等。由此可知,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結婚都是一件很重要的事,無論對古人還是對現代人來說都是個難事。但我覺得二者還是有不同之處的,那就是古人的結婚難,通常是結婚的過程太複雜,而今人的「結婚難」則是彩禮錢出不起。

相關焦點

  • 古人的婚禮在什麼時間舉行 中國古代結婚流程
    現代人的婚禮流程是根據自己的情況來刪減或增加,總體來說還是比較簡單的,而古代婚禮則要複雜許多,就連婚禮的時間也有其講究。那麼古人的婚禮在什麼時間舉行?中國古代結婚流程是怎樣的?  晚上舉行婚禮是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婚禮習俗,古代迎娶花轎娶親都是在黃昏以後進行,因為黃昏屬於晝夜交替、 陰陽結合的時刻,所以是結婚的最佳時間。  其實從結婚中的婚字也能推斷出古人婚禮舉行時間,「婚」字在古代是書寫成「昏」的,昏也就是黃昏。
  • 古代女人是否只能從一而終,聊聊古代結婚離婚的那些事
    01 古代娶妻的禮儀和流程古代娶妻要經過三媒六聘、婚禮六禮等非常繁瑣的程序。最早的婚姻禮儀-六禮包括納採、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在周朝就已經確立,記載於《禮記·昏義》。後世納採儀式基本循周制,而禮物另有規定。問名是六禮中第二禮,男方請媒人去女方家,文女方姓名、生辰八字,取回庚貼後,卜吉合八字。《儀禮·士昏禮》:「賓執雁,請問名;主人許,賓入授。」
  • 古人結婚為何要提前準備4、5個月?如此繁瑣結一次婚不想有下次
    古代婚禮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婚嫁過程中,媒人的作用是相當關鍵的,一般來說,地方官府都會設置媒人,負責處理男女婚嫁。古人結婚與現代不同,他們在意的往往不是感情,而是兩家人之間的利益關係,即"門當戶對"。換句話說,婚姻就是一種謀利的工具,成婚後女子負責管理內院,男子則處理對外事務,夫妻間能做到相敬如賓反而是比較理想的局面。古代結婚迎娶正妻,需三書六禮聘書:在商定婚約的時候,男方需要交給女方一個憑證,說明兩家已經,待到了合適的日期,便會前來迎娶。
  • 淺談古人結婚和離婚的禮俗文化
    在古代的社會中,禮是社會中重要的部分,古人也比我們更注重禮,所以古代的社會婚姻習俗比我們現在要嚴格的多,也繁複的多。婚姻六禮夏商時代,婚姻有了一定的儀式,"以儷皮為禮"、"必告父母"、"親迎於庭"和"親迎於堂"。周代,婚禮日趨完善、繁瑣,逐漸形成"六禮"。所謂的"六禮",即納採、問名、納吉、納徵、請妻、親迎。
  • 為什麼古代堂兄弟結婚時很少生殘疾孩子?其實古人很擅長
    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我們也知道這個常識,但是古人不知道的,古代的醫療條件也很落後,人們的思想比較傳統,封建,所以不知道近親不能結婚。而且,在中國古代,近親結婚也很普遍。許多婚姻是表兄弟姐妹和表兄弟姐妹的結合。表兄弟姐妹嫁給表兄弟姐妹,也曾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
  • 古代婚俗文化:古人為何流行晚上結婚?「搶婚」是怎麼一回事?
    古人在黃昏結婚,接近洞房花燭夜的時間。尤其是在古代社會由於睡覺較早,再加上舉行婚禮時有很多習俗,尤其是婚禮當天男人要向賓客敬酒,這就會耗費很長一段時間。所以在黃昏時分舉行婚禮儀式,其實可以讓二位新人,在忙完之後儘早入洞房。2.
  • 古人結婚有六個儀式,「相親到洞房」步步有講究,為何彩禮卻不高
    男人的「恐婚」,無非是結婚的成本太高,一場婚姻下來兩代人的積蓄基本報銷;女人的「恐婚」基本上是擔心自己嫁不好。恐婚的根源是,外界的物質無法給內心的欲望足夠的安全感。所以,很多大齡青年寧願單著,也不要將就而來的婚姻。那麼「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古代社會,結婚的流程與成本又是怎樣呢?
  • 古人結婚那些事
    其實,拋開2月2日這個「吉日」因素,春節歷來都是結婚的高峰時期。春節本來是一年中最熱鬧、最喜慶的節日,再把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結婚放在春節,取「雙喜臨門」之意。婚禮上紅蓋頭、大花轎等紅色裝飾物,也與春節的紅色相得益彰。不過,在古代,從媒人撮合到迎娶新娘,有著一套完整的禮儀規定,並不像現在這麼簡單。
  • 在古代農村表兄妹真的可以結婚嗎?
    現代社會,在農村近親結婚是法律明文禁止的,然而在傳統的戲劇和書籍當中我們看到,很多表兄妹自由婚戀為題材的故事,比如說在紅樓夢當中賈寶玉和薛寶釵的婚姻,他就屬於近親結婚。但在古代的農村明間法律當中,近親結婚真的是被允許的嗎?
  • 結婚之難,難於上青天——古時洞房花燭夜前的那些「徵途漫漫」
    因此,現在的年輕人已經升級到「談婚色變」,甚至有不少人還會幻想,下輩子投胎轉世到古代,隨便娶個媳婦好好過日子得了。那古人結婚真的就像你想像的那麼簡單嗎?  古代儒家社會,很少自由戀愛,因為在保守的主流價值觀下,更多的婚姻對當事人來說,都是被動接受的「包辦婚姻」,感覺還挺省事的啊。可事情遠遠沒你想的這麼簡單哦!
  • 古人提親結婚必備之物,大雁:我為你們結婚付出了太多!
    提親成功並不意味著就可以結婚了,男方還要換個日期讓人去女方家裡,手拿著大雁向主人問他們家姑娘的名字,這就是六禮的第二步"問名"。已經在談論婚姻大事了還不知道姑娘叫什麼,這種事情發生在現代多半能上個社會新聞,換成古代卻是常態,特別是對女性輕易出不得門的朝代,婚前就知道自己未婚妻長啥樣叫什麼的男人才是少數派。
  • 古人結婚的流程是怎樣的?也要送彩禮嗎?要送多少錢?
    今天,社會推崇自由戀愛,結婚的流程已經大大簡化,男女雙方兩情相悅,在民政局領完證,就算是合法夫妻了。那麼,古人結婚的流程是怎樣的呢?古代結婚,是否也像今天這樣,需要支付彩禮?又究竟要花多少錢?古人結婚,講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擁有一套繁瑣的禮儀。這套禮儀主要分為六個步驟:納彩、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
  • 朝運萊傳統文化講堂:五一黃金周結婚旺季,古代人都啥時候結婚呢
    我們都知道現代的婚禮是一件十分繁瑣的大事,各種流程缺更是一不可,禮節相對寬鬆的現代都有這麼多的規矩,那禮節嚴苛的古代婚禮是什麼樣子的呢?今天易文老師將帶你走進古代婚禮,讓你了解我國古代的婚儀六禮。相傳我國最早的婚姻關係和儀式是從伏羲氏制嫁娶、女媧立媒約開始的,《通鑑外紀》上記載:「上古男女無別,太昊始設嫁娶,以儷皮為禮。」
  • 古人都是表兄妹結婚,為什麼很少有智障兒?答案出乎意料
    古代一個生活混亂又偉大的一個時期,在那個時期人口眾多,通婚也是盛行的,在現代,我們都知道近親不能結婚,但是在古代,近親甚至是親兄妹結婚的情況都有。如今大家都知道,近親是不允許通婚的,可是古代那麼多表兄妹結婚,為什麼很少聽說過生出智障兒呢?
  • 古代女子為何13、14就結婚?最先把結婚年齡降低的統治者是誰?
    讓人想不太明的一點是:為何古人喜歡娶十三四歲的女孩當老婆?難道古代就有蘿莉控了?最先把結婚年齡拉下來的應該是越王勾踐他規定男二十、女十七必須結婚,並且舉國上下都獎勵生育。當時越國剛剛被吳國擊敗,越王規劃了「十年生聚、十年復仇」的計劃。要打仗首先就要有足夠的士兵,要想有足夠的士兵,生前就有足夠大的人口,提高生育率,就是重中之重。
  • 周蓬安:若不能刪繁就簡,強化結婚頒證儀式感毫無意義
    周蓬安:若不能刪繁就簡,強化結婚頒證儀式感毫無意義中國民政部、全國婦聯近日聯合印發的《關於加強新時代婚姻家庭輔導教育工作的指導意見》稱,探索將頒證儀式引入結婚登記流程並實現頒證常態化,通過引導婚姻當事人宣讀結婚誓言、
  • 古人的結婚年齡一般是多少歲?歷朝歷代對適婚年齡有什麼規定?
    ,女不得早於二十周歲,上限沒有規定在古代的適婚年齡是多大呢?比如在漢朝時期:「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意思是女子十五周歲前必須完婚,實在不想出嫁或身體條件有限,暫時沒有嫁出去的,也沒罪,但是要繳納五倍的賦稅以示懲罰漢朝整體的結婚年齡都比較早,比如漢文帝劉恒生於公元前203年,漢景帝劉啟生於前188年,由此可以推算,漢文帝在十五歲的時候便有了劉啟,完婚也挺早。
  • 傳統民俗|古人結婚究竟要經歷多少個步驟?
    不同於如今的一些惡俗的婚禮講究,古人對婚禮的重視程度也是相當高的,總的來說古人婚要有三書六禮。故此在古代,男女若非完成三書六禮的過程,婚姻便不被承認為明門正娶;嫁娶儀節的完備與否,直接影響婚姻的吉利。
  • 13歲就結婚?揭秘古代統治者如何「花式催婚」,背後原因讓人心痛!
    一、古人的婚禮習俗:大司徒管理婚姻,遵從媒妁之言,三書六禮在重視宗族親緣關係的古代,結婚並不只是兩個人或者兩個小家的事情,事關兩姓宗族,《禮記》中寫到,"婚禮者,將合兩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後世也。"在西周,統治者為了維護社會的穩定秩序,特設立大司徒這個官職,專門管理婚姻制度,宣揚婚嫁禮儀。
  • 結婚為什麼需要儀式感,這是我聽過最好的回答
    一說到結婚總是想起電視劇裡面,拜天地、紅蓋頭、交杯酒、入洞房等經典場景。無論時代怎麼變遷,結婚都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時刻,婚禮也是人生中令人難忘的回憶。不過現如今越來越多的人怕麻煩,有些人會想著能不能省去這麼一些繁瑣的步驟和形式。但要是認真思考之後的話,還是會覺得應該需要辦一場隆重的婚禮。我們需要儀式感,這能使得我們生活中有些時刻顯得那麼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