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代社會,脫單可能是年輕人的頭等大事,畢竟遇到一個喜歡的人不容易。而結婚就更難了,不但要互相喜歡,還得要門當戶對,以及最讓人頭疼的事——彩禮。
因此,這些因素讓年輕人對結婚多多少少都有點牴觸,造成了「結婚難」的後果。那麼在古代,結婚是一件難事嗎?畢竟彩禮可是一直流傳下來的傳統,古人是否也會因為彩禮而頭疼呢?
古代的婚姻模式
在古代儒家社會,青年男女很少有自由戀愛的可能性。因為,未婚男女幾乎就沒有接觸的機會。在這種模式下,古代的婚姻基本上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這種包辦模式下的婚姻,使得夫妻雙方在彼此之前幾乎都沒有見過對方。
古代結婚的步驟
在戰國末年的著作《禮記》中,曾詳細規定了結婚的六個步驟,分別是:納彩、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迎親。那麼下面我們就來具體說說這六個步驟的意思。
納彩
首先是納彩,納彩是在提親後進行的。納彩前,媒人要去女方家提親。提親的時候,媒人要介紹一下男方的個人概況和家裡的情況。通常情況下,媒人為了做成這個「單子」,都會將男方的家境吹高一些。媒人提親成功後,男方的家人就要去女方家裡納彩了,納彩裡雖然也有一個「彩」,但並不是彩禮,只相當於是一種小禮物。
在納彩的時候也很有講究,古人納彩一般送大雁。大家知道為什麼用大雁嗎?這是因為大雁「木落南翔,冰伴北祖」,古人認為這是順應自然、順應陰陽;除此之外,當大雁喪失配偶後,便終生不再成雙,這象徵著對愛情的忠貞。
那如果是在沒有大雁怎麼辦?如果沒有大雁,用大鵝代替也可以,古人是將大鵝看作家雁的。
問名
納彩之後是問名,顧名思義,就是問名字以及生辰八字。大家也許會好奇,為什麼問名字也得搞這么正式?這是因為,在古代,女子的名字通常只有家裡人知道,外人是不知道的。
除了名字還得問生辰八字,咱們都知道古人講風水、講玄學,結婚這種大事,必須要問好生辰八字,而且還得找人算一下,看看和自己孩子的八字是否匹配。即使是現在,也有人講究這個,子女結婚時,必須要找人算算。
納吉
問完女方姓名和八字後,男方父母找人算完八字後,如果與自己孩子匹配,便要將這個好消息告知女方家,這一過程稱為「納吉」。
納徵
「納徵」其實就是聘禮,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彩禮。我們今天的彩禮通常都是人民幣,那你知道古人送什麼聘禮嗎?
按照禮法,古代的聘禮有三種:第一種是「玄縹」,所謂玄縹就是指,深紅和淺紅兩種顏色組成的衣物;第二種是「束帛」,束帛即使一束帛,古代五匹為一束,也就是送去五匹長的帛;三是「儷皮」,儷皮就是成雙的鹿皮。
大家有沒有發現古人送聘禮有什麼特點?實用。古人送聘禮都是送實用的居家用品,但如果從另一個角度看,這也說明了古代的生活物資較為匱乏。因為啊,在我國改革開放之前,大家送彩禮也是水盆、暖瓶、被罩之類的生活用品。
改革開放後,人們的生活水準越來越高,因此,彩禮的形式變成了人民幣。其實在古代也有這種情況,有些富裕的時期,人們也會送真金白銀,這叫做「聘金」或「納幣」。
但值得注意的是,古代的彩禮雖然比較高(相對當時人們的生活水準來說),但卻是禮尚往來的。男方送了豐厚的彩禮,女方便會置辦豐厚的嫁妝。尤其是宋代,厚嫁之風達到高潮。這絕非虛言,宋代文學家蘇轍為女兒湊了「九千四百貫」錢的嫁妝。9400貫是個什麼概念?宋代時期,一名京城的商販辛辛苦苦一年也就賺30貫錢。為此,蘇轍曾在筆記裡寫道:這是「破家嫁女」。
那麼大家一定會好奇,為什麼古代人要為出嫁的女兒置辦這麼厚重的嫁妝呢?實際上,這是為了女兒好,嫁妝豐厚了,女兒婚後就有了能自己支配的財產,而不必事事看夫家眼色。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嫁妝越厚重,女方婚後的地位自然越高。
請期
讓我們再來說回結婚的第五道程序,那就是請期。請期的意思是,男方決定好結婚的日子後,備禮告知女方。
在請期的時候,還得要禮物,大家猜猜是什麼?還是大雁,看來大雁在現如今變成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是有原因的。
迎親
迎親其實就是今天的結婚儀式,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這都是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完成了這一步,就代表著女子正是從父家來到了夫家。
這一道儀式中常見的活動有「獻四喜湯」「迎轎」「下轎」「祭拜天地」「行合晉禮」等。由此可知,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結婚都是一件很重要的事,無論對古人還是對現代人來說都是個難事。但我覺得二者還是有不同之處的,那就是古人的結婚難,通常是結婚的過程太複雜,而今人的「結婚難」則是彩禮錢出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