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社會的年輕人迫於生活中的各種壓力。作為人生四大幸事之一的「洞房花燭夜」,也早已他們熱烈爭論的話題,感慨真是太難了。
客觀上的結婚難比如:情侶間的情意綿綿最終被金錢毀於一旦,婚禮前的各種準備最終被彼此間無理的要求搞得精疲力盡。主觀上的就更不用提了,一見鍾情更是少之又少。因此,現在的年輕人已經升級到「談婚色變」,甚至有不少人還會幻想,下輩子投胎轉世到古代,隨便娶個媳婦好好過日子得了。那古人結婚真的就像你想像的那麼簡單嗎?
古代儒家社會,很少自由戀愛,因為在保守的主流價值觀下,更多的婚姻對當事人來說,都是被動接受的「包辦婚姻」,感覺還挺省事的啊。可事情遠遠沒你想的這麼簡單哦!
《孟子·滕文公下》云:「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鑽穴隙相窺,逾牆相從,則父母國人皆賤之。」
早在先秦時期《禮記》中記載,就早已規定婚禮程序的六個步驟,稱為婚姻六禮,按照順序分別是:納彩、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下面我們具體說說這六個程序,感受下古時結婚時的場景。
《禮記·昏禮》上載∶ 「昏禮者,將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後世也,故君子重之。是以昏禮納採,問名,納吉,納徵,請期,皆主人筵几於廟,而拜迎於門外,入,揖讓而升,聽命於廟,所以敬慎重正昏禮也。」
納彩
納彩,古代結婚六禮中第一禮,即納其採擇之禮於女家也。現在用通俗的話講就是今天的求婚。一般分為兩步,先提親,後納彩。
可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古人的提親是不需要情侶雙方出面的,有媒婆和家人就夠了。媒人到了女方家裡之後,要先介紹一下男方個人的概況和家裡的基本情況。這時就該是媒婆的主場了,媒婆的三寸不爛之舌,自是要吹捧一番,什麼「唇紅齒白、風度翩翩,高大威猛、儀表不凡、貌似潘安」所有能誇人的詞全都整上了。
此時的男方現在已經不是原來的自己了,已是家中良田千頃,房屋萬間,富甲一方的少爺了。
《笑林廣記》裡有這樣一個段子:說的是古時候有一個窮小子,天天為生計發愁,更別說結婚了。鄰居開玩笑說:「你只要找個媒婆說道說道就好了。」窮人不解的問:「難道媒婆有什麼發財良方能讓我飛黃騰達嗎?」鄰居笑著說:「無論多窮的人,經過媒婆的巧嘴一誇那就真的發跡了。」
媒婆一出手,就知有沒有啊!媒婆提親成功後,男方的家人就要準備 禮物正式去女方家納彩了。納彩的「彩」和今天的彩禮的意思差不多,但不算是正式的彩禮,僅僅算是一份見面禮。正式的彩禮將要在結婚的第四道程序「納徵」中具體介紹。
《儀禮·士昏禮》云:「昏禮,下達納彩用雁。」
古時的見面禮通常用「活雁」作為提親時的禮物,那為什麼不其它的東西代替呢?其實這樣也是暗含古人對婚後生活的一種追求吧!主要有這樣兩種說法。
順陰陽 因為雁是一種候鳥,「木落南翔,冰泮(pàn)北徂(cú)」。一種順乎陰陽的動物,同樣婚姻也是陰陽的結合。納彩用雁,取其順乎陰陽往來有序之意。忠貞,不再偶 另外一說法就是雁的一生只配偶一次,雁失配偶,終生不再成雙。古時用雁多取此意,用來暗示男女雙方要對婚姻忠貞,不得背叛彼此。
在周朝以前,見面禮也是分為不同的等級,但凡是見面的禮品,天子用美酒,諸侯用玉,卿用羊羔,大夫用雁,士用雞,平民百姓只能用鴨子。但是婚姻畢竟是一件大事,男方家自會非常重視,所以一般的士民也會假借士大夫之禮而用之,故遂為統摯雁禮之!
問名
問名,古代結婚六禮中第二禮。男方在行納採之禮後,會再次託媒人去女方家詢問女方姓名和生辰八字。
《禮記·方氏注》云:"問名者,問女生之母氏也。」
此時就有人會問了,不就是問個名字嗎,問問周邊的人不就得了,還需要特意搞這麼一道手續嗎?確實在東漢魏晉之際,受當時戰亂環境的影響,人多倉促成婚,六禮不備,問名之禮也就自然未行了。
問名庚帖
杜佑《通典》曰:「自東漢魏晉以來,時或艱虞,歲遇良吉,急於嫁娶,……六禮悉舍。」
但是到了隋唐後,官僚富商階層中「六禮」已逐漸盛行起來。由於自家的女子未曾出閣,所以關於女子們所有的一切就像是一個謎一樣,當然其中也是包含女子的名字。為了保密,即便是在家,父母也只是呼喚其小名。
不過我認為「問名」的重點還是在問女方的「生辰八字」。在古代,人們的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婚姻這種大事肯定是慎之又慎。
男方從女方家取回庚帖後,趕緊要找個遠近聞名的佔卜術士,給合合男女雙方的生辰八字是否匹配,能否成婚。實際上直到現在,有些長輩那裡還留存有這樣的遺風,聽說自己的孩子有對象了,就會說:「問問她(他)的生辰是多少,找個人給好好算算,看看合不合適。」
後來的「問名」不再局限於女方的名字和生辰八字,逐漸擴展到「你是幹什麼的」,「家裡的長輩是幹什麼的」,「家境怎麼樣」,「長得怎麼樣」,「身體是否健康」等多方面的來了解。
當然,既然去未來丈母娘家問未來媳婦的情況,肯定是不能讓媒婆空手去的,也是要帶禮物的。想想也是,就是問個路,不還得說個客氣話嘛!不然人家憑什麼告訴你呢?
《儀禮·士昏禮》:「賓執雁,請問名;主人許,賓入授。」
一般還是用「雁」作禮物。不過在我國的廣東海南及西南少數民族,常用檳榔作為問名攜帶的禮物。
納吉
《禮記·方氏注》也說:「納吉者,得吉卜而納之也。」.納吉,古代結婚六禮之第三禮。男家行過納採、問名禮後,卜問吉兇。卜得吉兆後,男家備禮通知女家,於是雙方決定締結婚姻,古代稱為「訂盟」,現在稱為「訂婚」。
納吉就是正式定約,你家女兒可以成為我們家的人了。所以行禮時也須有禮物,作為定婚事的信物。
《儀記·士婚禮》:「納吉用雁,如納採禮。」
古代一般還是用「雁」這種動物作為訂婚禮。帶了後代婚禮,此時多用戒指、首飾、彩綢、禮餅、禮香、禮燭,或用羊、豬,稱為送定、過定、定聘、過小禮。送定禮後,婚約已成,然後進入納徵的儀式。
不過古今六禮,殊不一致;自上古至清末,部分的或存或廢,歷代都有變更。
宋時的納吉為送定禮。吳自牧《夢粱錄·嫁娶》載:「既已插釵,則伐柯人通好議定禮往女家報定。若豐厚之家,以珠翠首飾金器銷金裙及緞匹茶餅,加以雙羊牽送,以金瓶酒四樽,或八樽,裝以大花銀方勝,紅綠銷金酒衣,簇蓋酒上,或以羅帛貼套花為酒衣。
酒擔以紅彩繳之,男家用銷金色紙四幅為三啟,一禮物狀,其兩封名曰雙緘,仍以紅綠銷金書袋盛之。或以羅帛貼套五男二女綠盝盛禮書為頭合。
共輳十合或八合,其女氏即於當日備回定禮物,以紫羅及顏色緞匹珠翠須掠皂羅巾緞金玉帕,環七寶巾環篋帕鞋襪女工答之。」這是宋時之俗。
現代世俗婚娶,也有混淆納吉為催妝的,例如:山東即墨迎娶有期,即備辦布帛衣料,金銀首飾,致送女家,告以吉期,俗謂之「催妝」,女家得訊,即備辦嫁妝,屆時交男家人伕抬去,俗稱「抬嫁妝。」
納徵
納徵,古代結婚六禮之第四禮。簡而言之,就是下聘禮(彩禮)的意思,也就是說,經此儀禮婚約完全成立。
《禮記·士昏禮》孔穎達疏:「納徵者,納聘財也。徵,成也。先納聘財而後婚成。」
那古代人的彩禮都送些什麼呢?按照古制,彩禮主要有三類,「玄纁(xūn)」、「束帛」、「儷皮」。
《儀禮·士昏禮》:「納徵,玄纁束帛,儷皮,如納吉禮。」
周人認為天為玄色,就是尊貴的黑色,地為纁色,就是淺紅色,所以《儀禮.士婚禮》中記載:周代婚禮服是"玄纁之色"、"天地之色",即為上身純黑色,下身淺紅色,黑色為主,紅色為輔,這種顏色表達的是對天地的最高敬意。男女結婚的時候,男子頭戴爵弁、身穿玄端禮服,體現男人的頂天立地,女子身穿玄色純衣纁袡禮服,體現女人的端莊大氣。
總體看來,送的這些彩禮基本上都是結婚過日子的居家用品,而且都是貴族或當時混的比較有地位的人家才能享受的物品。
當然,我們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也恰恰表現出那時的物資方面也是比較匱乏的。就是在建國初期人們金婚送的彩禮也基本都是什麼暖瓶、水盆、床單被罩之類的居家用品,條件好一點的會送當時的「三轉一響」——三轉:縫紉機、自行車、手錶;一響就是收音機。
到了現在,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也富裕起來,各樣的生活物資豐富,啥都不缺,就缺錢。所以結婚大家都該送錢了。當然古代也是這樣,最初送皮帛禦寒之料,後來就主送真金白銀了。主人又稱「聘金」或「納幣」。
《晉書·志十一》:「太康八年,有司奏:婚禮納徵,大婚用玄纁束帛,加珪,馬二駟。王侯玄纁束帛,加璧,乘馬。大夫用玄纁束帛,加羊。」
請期
請期,古代結婚六禮之第五禮。男方通過佔卜選定婚期,為表尊重,派使者到女方,請求指定婚期,女方謙遜,表示由男方決定,男方遂將卜定的吉日告訴女方。
《儀禮·士昏禮》:「請期用雁,主人辭,賓許告期,如納徵禮。」
請期儀式歷代相同,即男方派使者去女方請期,送禮,然後致辭,說明所定婚期,女方表示接受,最後使者返回復命。
到了清代,請期多稱通信,即男方用紅箋,將過禮日、迎娶日等有關事項一一寫明,由媒人或親自送到女方,並與女方商議婚禮事宜。當然請期也是要送禮的,一般還是用雁。哈哈,納彩用雁,問名用雁,納吉用雁,請期也用雁,這大雁招誰惹誰了。
俗話說「典當勿催熟,女子勿催嫁」。婚姻大事,嫁娶的日子是最關鍵的,一定要擇吉避兇。
親迎
親迎,古代結婚六禮之第六禮。又叫「迎娶」、「娶媳婦」。
走過了納彩、問名、納吉、納徵、請期五個流程,終於到了洞房花燭夜前的最後一哆嗦了,親迎這一過程也是古今婚姻嫁娶中最繁瑣的儀式,是整個過程的高潮時期。
《詩經·大雅·大明》:「大邦有子,俔天之妹。文定厥祥,親迎於渭。」
親迎禮始於周代,女王成婚時也曾親迎於渭水。此禮歷代沿襲,為婚禮的開端。周代儀式隆重而繁雜,多在晚上迎親。迎娶前,父親向兒子新郎敬酒,新娘穿禮服,乘墨車,從車隨往,使者持炬火居前照道,女家父母在宗廟設酒席,並在門外迎接。新郎捧雁揖讓升堂,行叩拜禮,下堂駕新婦坐的車。
新婦隨出,父母訓誡畢,施衿結悅,新郎援引新娘上車,駕車讓輪子轉了三圈後,就交與車夫駕馭,新郎先行,在家門口等候。新婦到後,新郎作揖,然後共同進食,飲交杯酒成婚。
周以後,歷代均有親迎之禮,其具體儀式則因地區,民族而異。迎娶一般用車,馬或轎,南方有用船者。北朝親迎中有催妝之俗,有夫家百餘人挾車,俱呼「新婦催出來」,其聲不絕,登車乃止,並結青廬行交拜禮之載。
唐代迎新婦,要以粟三升填臼,用席一張蓋井,果三斤塞窗,箭三支置戶上。新娘上車,新郎騎馬繞車三匝。新婦入門,舅姑以下皆從便門出,再從正門入,新婦入門,先拜豬欄,灶頭,再夫婦並拜或共同結鏡鈕。
宋代其儀式更加繁複,有掛帳,催妝,起擔子,撒谷豆,踏席,跨鞍,牽紅,坐富貴,撒帳,飲交杯酒等俗,親迎拜堂、入洞房後,婚禮告成。
但是不管怎麼變化,親迎的重點無非就是家庭關係的確認,還有就是親朋好友對新人們的祝願。
六禮已畢,意味著已完成了成妻之禮。你是否感到自己的腦袋有點大了,這也太麻煩了吧!這一切的一切只為在合適的時間選擇最對的人終其一生。
「結婚之難,難於上青天」,古代結婚這「徵途漫漫」真是著實不易啊,所以,無論古今結婚都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之一,也是不容易的一件事。
最後祝願:未結婚的單身男女都是如願找到自己終其一生的另一半。已婚的男女「餘生且行且珍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