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在文中三次提到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究竟蜀道之路有多艱辛

2020-12-18 袁白菜

李白(701-762)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

先代因罪流徙西域,他出生於中亞的碎葉城(唐屬安西都護府,今吉爾吉斯斯坦境內),幼年隨父移居綿州(今四川江油)的青蓮鄉。少年時遍讀諸子百家著作,好擊劍任俠。二十五歲時出蜀,開始漫遊。玄宗天寶元年(742),被人推薦,應詔赴長安,供奉翰林。因遭人讒毀,不到兩年便被「賜金放還」。

離京後又開始漫遊各地。天寶三載(744),在洛陽與杜甫相遇,兩人從此結下了親密友誼。安史亂起,他被邀入永王李璘的幕府。肅宗至德二載(757),永王事敗,李白受牽連,因罪被流放夜郎,中途遇赦東還。六十一歲時,李光弼東鎮臨淮,李白前往請纓殺敵,因病返回,第二年病歿於當塗(今屬安徽)。

李白是繼屈原之後的偉大浪漫主義詩人。他性格豪邁,渴望建立功業,同情下層人民,關心國家政局,熱愛祖國山川。對唐玄宗後期社會黑暗、政治腐敗的現實表示出極大不滿,在詩中多有抨擊。其詩想像豐富奇特,風格豪放飄逸,色調瑰瑋絢麗,語言清新俊逸。有《李太白全集》。

蜀道難 [1]

噫籲嚱 [2] ,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蠶叢及魚鳧 [3] ,開國何茫然 [4] !爾來四萬八千歲 [5] ,

不與秦塞通人煙 [6] 。西當太白有鳥道 [7] ,可以橫絕峨眉巔 [8] 。地崩山摧壯士死 [9] ,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 [10] 。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 [11] ,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 [12] 。黃鶴之飛尚不得過 [13] ,猿猱欲度愁攀援 [14] 。青泥何盤盤 [15] ,百步九折縈巖巒 [16] 。

捫參歷井仰脅息 [17] ,以手撫膺坐長嘆 [18] 。問君西遊何時還 [19] ?畏途巉巖不可攀 [20] 。但見悲鳥號古木 [21] ,雄飛雌從繞林間 [22] 。又聞子規啼夜月 [23] ,愁空山。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 [24] 。連峰去天不盈尺 [25] ,枯松倒掛倚絕壁。

飛湍瀑流爭喧豗 [26] ,砯崖轉石萬壑雷 [27] 。其險也如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 [28] !劍閣崢嶸而崔嵬 [29] ,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30] 。所守或匪親 [31] ,化為狼與豺。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 [32] 。錦城雖雲樂 [33] ,不如早還家。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側身西望長諮嗟 [34] !

【注釋】

[1]《蜀道難》是樂府古題,屬《相和歌·瑟調曲》。此詩最早見於唐人殷璠《河嶽英靈集》,這個唐詩選本編於天寶十二載(753);而唐孟棨《本事詩》及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又均有賀知章在太子賓客任上讀到此詩的記載,此詩可能作於天寶元年(742)至天寶三載(744)李白在長安時期。

[2]噫(yī)籲(xū)嚱(xì):表示驚嘆的感嘆詞。

[3]蠶叢、魚鳧(fú):傳說中古代蜀國的兩位開國君主。

[4]何:多麼。茫然:渺茫,指開國年代久遠,事跡難以追述。

[5]爾來:此來,指從蠶叢、魚鳧開國以來。四萬八千歲:形容經歷了極為長久的歲月,數字並非確指。

[6]秦塞(sài):指秦國。秦因地處關中被稱為四塞之國。通人煙:指人與人相互交往。

[7]西當太白:指在太白山之西。太白:終南山的主峰,在今陝西鹹陽西南。鳥道:只有鳥才能飛過的通道,形容道路險峻,人難以攀越。

[8]橫絕:橫度,飛越。峨眉: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山市西南。巔:頂峰。

[9]地崩句:據《華陽國志·蜀志》載,秦惠王許嫁五位美女給蜀王,蜀王派五位壯士前往迎接。在返回梓潼時,看見一條巨蛇鑽入山洞,五位壯士一起用力共拽蛇尾,以致高山崩塌,壯士和美女全都被壓死,而高山則化為五嶺。摧:倒塌。

[10]天梯:指非常陡峭的山路,就像是登天的階梯。石棧:棧道,在懸崖絕壁上鑿石架木建成的通道。

[11]六龍:古代神話傳說,羲和駕著六條龍拉的車子載著太陽每天在空中自東向西行駛。回日:羲和駕車到此因山太高也只好回車。高標:指最高峰。標:標尺,標誌。

[12]逆折:倒向流動。回川:水中漩渦。

[13]黃鶴:即黃鵠(hú),善於高飛的大鳥。

[14]猱(náo):猿類動物,動作敏捷,善於在樹叢山巖之間攀爬飛躍。

[15]青泥:山嶺名,在今陝西略陽西北,為由秦入蜀的重要通道。盤盤:山路曲折盤旋的樣子。

[16]百步九折:形容山路曲折。縈(yíng):盤繞。巖巒:山峰。

[17]捫(mén):摸。歷:經過。參(shēn)、井:星宿名。脅息:屏住氣,表示心情極其緊張。

[18]膺(yīng):胸口。坐:因。

[19]君:此處泛指入蜀的人。

[20]畏途:路途艱險令人望而生畏。巉巖:險峻陡峭的山壁。

[21]號:鳴叫。

[22]從:跟隨。

[23]子規:鳥名,即杜鵑鳥,傳說為古代蜀國望帝魂魄所化,啼聲哀怨悲戚,好像在說「不如歸去」。

[24]凋:衰謝,變得憔悴。朱顏:紅潤的容顏。

[25]去:距離。盈:滿。

[26]飛湍(tuān):急流。瀑流:瀑布。喧豗(huī):山下急流和山上瀑布與山巖撞擊,發出的喧鬧聲。

[27]砯(pīng):水流撞擊巖石的聲音。這裡用作動詞。轉:翻滾。萬壑雷:千山萬谷中發出的響聲猶如雷鳴。壑:山谷。

[28]嗟:感嘆聲。

[29]劍閣:蜀中要塞,又名劍門關。即大劍山和小劍山之間的一條棧道,長三十餘裡,在今四川劍閣北。

[30]一夫兩句:西晉張載《劍閣銘》:「一夫荷戟,萬夫趑趄。形勝之地,非親勿居。」為此二句和下句意思所本。一夫:一人。當關:把守關口。莫開:不能打開。

[31]所守:指把守關口的人。或匪親:倘若不是可靠的人。或:倘若。匪:同「非"。

[32]朝避四句:這裡猛虎、長蛇都比喻蜀地可能出現的叛逆者。吮(shǔn):吸。

[33]錦城:錦官城,即今四川成都。

[34]諮(zī)嗟:嘆息。

【提示】

一、關於李白寫《蜀道難》的緣由,流傳幾說,但都缺乏有力的證據,明人胡震亨的意見較為可取:「太白蜀人,自為蜀詠,不必實有所指。」(《比興箋》)此詩襲用樂府古題,按傳統題材加以發揮,展開豐富想像,描寫蜀道艱險,同時也流露出作者對唐王朝社會政治前景的關切和憂慮。

二、本詩可分成三個部分。從「蠶叢及魚鳧」到「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為第一部分,寫蜀道開闢之艱難;從「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到「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為第二部分,寫蜀道跋涉攀登之艱難;從「劍閣崢嶸而崔嵬」到「不如早還家」為第三部分,寫蜀地的險要和環境的險惡,也即居留之艱難。「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是綰連三個部分的線索,使全詩一氣貫通;同時,這兩句在詩中的三次重複,猶如一首樂曲的主旋律,奠定了全詩雄放的基調。

三、此詩具有鮮明的浪漫主義風格。首先是詩人依靠豐富奇特的想像來形容蜀道的奇險無比,令人嘆為觀止;其次又運用極度誇張的筆法,寫出蜀道山水的非凡氣勢;再加上詭麗的神話傳說,為蜀道塗抹上蒼涼迷離的色彩。這三方面相輔相成,融為一體,做到了以超現實的形象表現詩人的現實情感。

四、這是一首七言歌行。句式以七言為主,又摻雜四言、五言、六言、八言等句式,長短參差,靈活多變。語言則有意打破勻稱,多散漫舒展,但間或運用對偶,多用虛詞,不避重複,具有爆發力和動蕩美。

相關焦點

  • 李白:蜀道難,難於上青天;他的求官之路更難
    「噫噓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詩仙」李白用他浪漫主義的想像和無人能及的藝術誇張手法,描述了對我國無比壯麗,氣勢磅礴的大好河山的熱愛,以及對朋友的關心和牽掛,令人無限感動。還有李白筆下那份縹緲的仙氣也是千古縈繞於心。
  • 走進雄關漫道劍門關,體會蜀道難於上青天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是唐朝大詩人李白,對於蜀道發出的感嘆與感慨。蜀道,是連接長安與成都之間的道路。在陝西與四川之間隔著一座巨大的山脈,秦嶺。從成都到長安去,就必須翻越秦嶺。而秦嶺中的大部分道路都屬於四川,所以就有了蜀道之稱。蜀道從成都以南開始,到四川的廣元以北結束,長度大約在450公裡左右,折合下來大約有千裡之遙。有天下第一雄關之稱的劍門關,就坐落在這條路上。
  • 蜀道風流——從 「蜀道」認識四川 從四川讀懂中國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 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李白《蜀道難》節選面對一條開鑿在山高谷深的絕壁之間,縱橫穿越秦嶺和大巴山的道路,李白曾發出這樣穿越千年的感嘆。時至今日,讓詩仙感嘆的蜀道早已四通八達,連通世界。
  • 蜀道難,難於上青天,不到劍門關你永遠不知道這句話的含義
    作為蜀道的地標,劍門關擁有「雄、險、奇、幽」的天賦。 2,000多年來,它形成了深厚的蜀道文化,三國文化,關隘文化和紅色文化,創造了「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宏偉氣勢; 從滄桑的小逕到古老的柏樹,從懸崖到奇特的山峰,從峽谷到洞穴,從雲海到松浪,從春季到夏季到秋季和冬季。
  • 蜀道不再難,三小時成都到西安!
    △試驗列車在西成高鐵嘉陵江特大橋上行駛。李白有詩:「噫籲嚱(yī xū xī),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蜀道,是指翻秦嶺、過巴山,連接陝西西安和四川成都的道路。自古以來,由陝西關中地區,通往四川的蜀道主要有陳倉道、褒斜道、儻駱道和子午道,這些道路無一不在秦巴山脈中蜿蜒曲折。
  • 【長徵手記】若爾蓋草原:過草地之難,難於上青天!
    詩人李白有云:「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人煙稀少的地方,往往意味著道路阻絕,難以行走。
  • 李白的詩歌究竟好在哪裡?
    下筆常常是恣肆汪洋,不知哪來那麼多妙語如珠,哪來那麼多奇思幻想。李白亦是如此。安州一個姓馬的郡督說:諸人之文,猶山無煙霞,春無草樹。李白之文,清雄奔放,名章俊語,絡繹間起,光明洞澈,句句動人。(《上安州裴長史書》)
  • 夔州古詩詞賞析:蜀道難 | 蕭綱
    它們本是民間作品,但自漢至《樂府詩集》編撰的北宋年間,以之為題的「原生態」民間作品幾乎湮沒無聞,文人作品卻星星點點散播開來,而且在形式、內容上多種多樣,既有帶著「永明體」特色五言作品,也有格律嚴整的五言詩,直至李太白一出,一首淡蕩橫肆、想像奇絕的「噫籲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洋洋灑灑,遂令前人淹沒,後人擱筆,以致前輩詩人賀知章還沒讀完,就「稱嘆者數四」,稱李白為謫仙人。
  • 紀錄片《蜀道風流》收官:千年古道穿越半部中國歷史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千年以前,李白對蜀道做了如此詮釋。然而,就在這「不與秦塞通人煙」的自然環境下,四川卻成為沃野千裡的天府之國;安史之亂、抗戰內遷等國難之時,成為了整個國家的支撐點和根據地。放眼今日中國,雖北上廣深經濟領跑,佔盡流量,但四川卻越發為國人視為心目中的理想家園,這其中的原因,究竟是什麼?
  • 細雨騎驢,劍門蜀道應當與詩長存,自古以來兵家必爭之地!
    古門塔為三層斜箭塔,閣樓中央掛有橫匾,「天下雄關」一書,頂樓中央匾題「雄關天塹」。可惜的是,這座延續了一千多年的雄偉古關建築,在1935年修建川陝公路時被徹底拆毀,只留下一塊長方形石碑,名為「劍門關」。現在的關樓是在1992年關樓舊址上重建的一座更為壯觀的仿古關樓。雖然關樓目前沒有什麼歷史滄桑,讓人覺得有些遺憾,站在關樓上,望著兩座懸崖,想起姜維鎮守這一關,還是覺得雄偉壯觀。
  • 「詩仙」李白,也能寫文章,比較一下他的詩與賦,哪個更好?
    唐朝大詩人李白(701年—762年) ,被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為人爽快,俠肝義膽,愛好擊劍,輕財好施;又愛飲酒交友,為"竹溪六逸"和"飲酒八仙人"之一,喜酒後賦詩,有「李白鬥酒詩百篇」之說。李白不光寫詩,也寫詞、賦,但以詩為最多。
  • 「華西都市報」從蜀道難到蜀道通再到蜀道暢 四川高速公路年內將...
    從1995年四川第一條高速公路成渝高速建成通車,到2019年全省21個市(州)政府所在地全通高速,再到2020年全省高速公路總裡程將突破8000公裡大關……四川用25年,實現了從蜀道難到蜀道通,再到蜀道暢的變遷。回望過往,四川高速公路建設有哪些值得被記住的瞬間?高原「天路」創造了哪些全國、世界之最?
  • 《蜀道風流》第七集播出 走進蜀道上才子佳人的瑰麗詩篇
    &nbsp&nbsp&nbsp&nbsp蜀道在中國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可以用兩句古語來說明:一句是「自古詩人皆入蜀」,歷代文人墨客都曾在蜀道之上留下文學佳作;另一句是「文宗自古出西蜀」,司馬相如、李白、蘇軾等文學殿堂的最高成就者,都是沿蜀道而出的巴蜀才子。
  • 蜀道再難,東方物探人也踩在腳下了!
    「蜀道難,難於上青天」,楓順場三維項目所在區域正是蜀道難的真實寫照:山體高大、懸崖峭壁、人煙罕至、險象環生。5班班長屈路平憑著經驗估摸著天黑都很難下山。大山深處蚊蟲眾多,縱然是「山地鐵軍」也要綁緊褲腿、塗抹防蟲藥品,但摸爬滾打一天下來,每人的小腿仍避免不了被叮咬出大量血泡。
  • 李白是如何成「詩仙」的?憑一首奇幻雜言古詩,賀知章讀完都叫絕
    開元年間,李白第一次去長安。在出蜀路上有感而發,寫下了一首雜言古詩《蜀道難》,因此受到賀知章的賞識,一舉成名。結果,這首詩就成了如今高考語文之「必背篇目」。作為曾經的四川考生,仰望此千古名篇,只能高呼:「噫籲嚱!全文背誦真的好難!」但經過多年社會的毒打,如今再重讀這首詩,卻又不能不為李白想像力之奇崛,發出嘖嘖讚嘆。
  • 李白並沒有誇大其詞,《蜀道難》說的都是真的
    題:李白並沒有誇大其詞,蜀道難說的都是真的!文/姜子說書眾所周知,李白的文章以誇張著稱,他寫《蜀道難》,更是口出狂言,認為蜀道之難,比上青天還更難。自古以來,人人都以為這一切不過是李白的浪漫主義寫法,世人以為,這不過是指四川盆地地形崎嶇難行,山路陡峭,正所謂:「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五丁開路」的不易說法,已經把李白《蜀道難》的坑填好了。然而,細思量古蜀國的來源,卻發現事情並沒有人們說得那麼簡單!李白一句「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
  • 《跟著書本去旅行》來到劍門關,感受李白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氣勢
    在《跟著書本去旅行》節目中,支持人和嘉賓進行了一次別開生面的「雲旅行」,來到了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劍門關,一同感受李白筆下的《蜀道難》。如今,劍門關已經變成了全國著名的風景區,來到這裡,可以感受原汁原味的蜀道文化和三國文化。
  • 李白最好的一首詩,也是唐詩最好的一首,卻像謎語一樣,千年難解
    李白的《蜀道難》堪稱千古絕唱,有人認為它是李白全部詩作中最好的一首,有人認為它是全部唐詩中最好的一首。但是,這首詩跟李白其他作品有一個顯著的不同點:對於它的含義,歷來有不同的闡釋。李白不同於李商隱,也不同於李賀,他的詩歌藝術追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意境,不走朦朧晦澀之偏鋒。
  • 再現奇麗蜀道與浪漫蜀人
    由四川廣播電視臺和鳳凰衛視歷時兩年精心打造的大型文化紀錄片《蜀道風流》6月29日開播,以人類歷史上偉大的交通基礎設施——蜀道為載體,通過新的表達方式,再現蜀道前世今生。以蜀道看蜀地以蜀道看蜀人  ●《蜀道風流》的獨特之處在於,不僅聚焦有形的交通之道,也升華到無形的文化之道  ●人,是《蜀道風流》這部紀錄片的根本。
  • 「詩仙」李白10句千古名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李白,唐代浪漫主義詩人,號青蓮居士,被後人譽為「詩仙」,他一生有1000多首詩詞傳世,是中國古代詩詞的領軍人物。今天,我們來欣賞一下他作品中的千古名句。1、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這句出自《將進酒》,「天生我材必有用」,這是一個令人鼓掌讚嘆的好句子。「有用」而且「必」,非常的自信,簡直像是人的價值宣言,而「千金散盡還復來!」又是一個高度自信的驚人之句,能驅使金錢而不為金錢所使,這足以令所有凡夫俗子們咋舌。2、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