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簡文帝蕭綱的這首《蜀道難》,是兩首組詩之一。它們都被收錄在北宋郭茂倩編纂的大型詩歌總集《樂府詩集》當中,本書選錄其中的第一首。
《蜀道難》本是樂府相和歌辭名,即漢時用絲竹類樂器相和的街陌謳謠。它們本是民間作品,但自漢至《樂府詩集》編撰的北宋年間,以之為題的「原生態」民間作品幾乎湮沒無聞,文人作品卻星星點點散播開來,而且在形式、內容上多種多樣,既有帶著「永明體」特色五言作品,也有格律嚴整的五言詩,直至李太白一出,一首淡蕩橫肆、想像奇絕的「噫籲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洋洋灑灑,遂令前人淹沒,後人擱筆,以致前輩詩人賀知章還沒讀完,就「稱嘆者數四」,稱李白為謫仙人。
簡文帝蕭綱的這首《蜀道難》,是目前可檢索到的、文人創作這一歌辭較早的作品。在《樂府詩集》中,它也被郭茂倩置於《蜀道難》的同名作品之首。全詩僅四句,每句五言,總計二十個字。在創作上已經深受「永明體」的影響,文字聲韻的布局錯落有致,相當考究,已經頗像一首五言絕句了。全詩的平仄關係為:
若以後來的律詩標準視之,第一句「建平督郵道」屬於唐代定型的格律詩「句內補救型」拗句(按:仄起仄收的五言律句,常規的平仄關係為仄平平仄仄,第一字可平。但若第四字用了平聲字,則第三字必須為仄聲字以補救出律之病)之外,其餘三句均合律。其中,首句的「督」原是入聲字,屬仄聲,「思」在作「思緒、情懷」等名詞使用時,讀去聲,亦屬仄聲。在創作手法上,作品前一、二句起承,三、四句轉折收束的方式已經運用得相當圓熟,使全詩讀起來朗朗上口。
「建平督郵道,魚復永安宮」,以嚴整的對仗手法,將四個地名或宮殿名嵌入到詩句之中,構築出一幅典型的四川東部益州地區的場景圖。建平,郡名,三國時吳所置,隋初廢郡,改稱巫山縣,一直延續至今。督郵,官名,漢置。主要職責是為郡守佐吏,掌督察糾舉所領縣違法之事。每郡分二部至五部,每部置督郵一人。魚復,庸國的魚邑。秦置魚復縣。東漢公孫述據蜀,遷於白帝山上,易名白帝。三國蜀劉備與吳戰,敗歸於此,改稱永安。永安宮,則是劉備病歿的地方。蜀漢章武元年(221年)七月,劉備伐吳,於第二年在猇亭戰敗,退軍到白帝城(即今奉節),建永安宮,次年歿於此。魚復、建平兩地順著長江分布,相去不遠,很能引發讀者的聯想。
據《梁書》卷四《本紀第四·簡文帝》載,蕭綱分別在梁武帝天監十三年(514年,十二歲)都督益州等七州軍事、普通元年(520年,十八歲)任益州刺史(未上任即改為雲麾將軍)、普通七年(526年,二十四歲)都督包括益州在內的三州軍事。也就是說,他的一生至少有兩次跟益州緊密聯繫。而益州故地大部分都在四川省境內,他則很可能來到過詩中提到的奉節、巫山一帶,並曾聽到過傳統的川東民歌「巴渝曲」,一時間,眼前歷歷,史上種種,都融化在一片悽涼的曲調之中,難免引起了他一片懷古之幽思,這才發出了「若奏巴渝曲,時當君思中」的感慨。
辭藻豔發,博綜群言,善談玄理」,也一直「醉心於詩體新變且力為提倡」(曹道衡、沈玉成編著《南北朝文學史》,人民文學出版社1986年1版),為南朝宮體詩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大寶二年(550年)他被叛將侯景廢除帝位,幽禁在永福省。據《梁書·簡文帝傳》,當時侯景派人讓他謄寫已經準備好的禪位詔書,謄寫到「先皇念神器之重,思社稷之固」云云時,他已「嗚咽不能止」,連前來「逼宮」的「賊眾」也忍不住為之掩面而泣。是年冬,即位僅三年的蕭綱被叛將侯景派王偉、彭俊等人以進壽酒的名義灌醉。就寢後,二人「進土囊」(盛滿泥土用以堵水的袋子),然後由王偉坐在土囊上將其活活悶死,時年四十九歲。自古皇室貴胄死狀之慘者,蕭綱是「名列前茅」的了,但他在詩體革新方面,尤其在梁代詩風轉變中所做的貢獻,則永遠留在了文學史上。
本文摘錄自《天地詩心-夔州詩五十首賞析》
歡迎轉載,請註明出處。
《天地詩心-夔州詩五十首賞析》現已由時代文藝出版社正式出版面市,對古詩詞有興趣的朋友不妨一讀。如關邑先生所言:世界上還沒有一座小城,在千年歷史中,曾經棲留往返和誕生過如此眾多的詩人;並各自在此靈感迸發,抒寫出萬古不朽的無數詩篇。這是文學史繞不開的一座城池,是古典詩詞創作的一脈巨流,是中華文化東西交流、南北融匯無從迴避的一個坐標。這樣一方峽江邊的逼仄城郭,曾經一眼瞰盡的巷陌煙村,卻是天下後輩詩人墨客,到此都要頷首致敬的山河。是過往士紳商旅,經此都要垂帆系纜,燃香遙拜和小泊頂禮的大地。這是一冊童叟可誦的讀本,本土長幼,亦當傳承如此上好的詩風文氣。奉節迄今仍是文旅重鎮,每年往來江上客,也應該人手一冊,以致敬眼前這個滄桑變遷的城市。掃描識別上圖二維碼,或點擊底部「閱讀原文」品讀《天地詩心 夔州詩五十首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