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鄭之亂,韓國貴族意欲復國,影響秦國統一步伐,韓王安背鍋而死

2021-01-08 歷史塵封

戰國後期,秦國自始皇帝十七年(前230年)滅掉韓國後,就加快了攻滅一統天下的步伐,從此之後,關東諸國先後被滅,不過對於攻滅的國家,秦國如何實施統治,這個問題事關秦國是否可以穩定戰後局勢。

而秦國的決策,可以說導致了韓國舊貴族的動亂,而這次動亂,是讓沒有參與計劃的韓王安遭遇牽連,被秦王所誅殺,可以說是人在家中坐,鍋從天上來啊,這次動亂就是發生在始皇帝二十一年(前226年)的新鄭之亂。

其實秦滅六國時,必然存在這兩個問題,一個是如何安置他國貴族,你總不能直接殺盡吧,那樣的話,勢必阻礙秦國的統一步伐,人家也不殺,投降也是死,莫不如死戰,還能有一絲生的機會。

另外一個問題就是秦國如何治理打下的疆土,是實行分封制,還是郡縣制,還是兩者兼行,顯然秦國是堅定執行了郡縣制。

《史記.秦始皇本紀》十七年,內史騰攻韓,得韓王安,盡納其地,以其地為郡,命曰潁川。

而韓國最後一位君主,韓王安只是被囚禁在了陳縣,也就是今天的河南淮陽縣,這裡遠離韓國故都新鄭,韓國國土成為了秦國的郡縣,有秦朝中央直接統轄。

這也必然留下了隱患,並韓國貴族自然不滿於國家滅亡後造成的利益損失,尤其是秦國實施郡縣制,他們的封邑秦國自然也不會認同並且保護,秦國無需屠戮韓國貴族,時間會削弱他們的實力。

加之戰國時期,七國對峙了這麼久,在韓國滅亡前,還沒有哪一個國家被徹底滅亡過,因此韓國貴族復國的意願也是很高的,他們只不過是在等待時機,而這個時機,他們也等到了。

這裡要說一下,新鄭之亂並不是韓國滅亡後就即刻發生的,韓國滅亡發生在前230年,而新鄭之亂是四年之後了,當時的秦國正忙於攻滅其他諸國,兵力已經呈現出分散之狀。

《史記.秦始皇本紀》十八年,大興兵攻趙,王翦將上地,下井陘,端和將河內,羌瘣伐趙,端和圍邯鄲城。

十九年,王翦、羌瘣盡定取趙地東陽,得趙王。引兵欲攻燕,屯中山。

秦王覺之,體解軻以徇,而使王翦、辛勝攻燕。燕、代發兵擊秦軍,秦軍破燕易水之西。

二十一年,王賁攻。乃益發卒詣王翦軍,遂破燕太子軍,取燕薊城,得太子丹之首。燕王東收遼東而王之。

在滅了韓國之後,秦軍北上滅趙,趙公子嘉逃到了代地,自立趙王,同時秦軍也進一步削弱了燕國的國力,燕國遠東遼東,都城薊城被秦軍所佔,而且秦軍攻城掠地之後,是直接實行郡縣制的,這使得秦朝加強了對新的領土的統治。

同時秦國也是在為攻滅楚國做準備的,所以說秦軍主力是被分散的,駐守關中一部分,駐紮在燕趙之地一部分,集結在秦楚邊界一部分,因此,新鄭的韓國貴族等待的機會來了,那就是趁秦國在中原之地,兵力不足之時,發動動亂,而且不要忘了,此時魏國尚未被秦國所滅,所以說,這次動亂是有機會的。

《史記》中關於這段歷史記載是很簡單的,「新鄭反」,但是對秦國來說,這的確是一次危機,秦國在不打亂既定軍事布置的前提下,必然要快速平定動亂,不然的話結果會是什麼樣?

不要忘了秦二世而亡,當時秦軍戰力尚在,但還是被各地的起義依舊六國貴族復起,一波就給帶走了,也就是說,當時秦國雖然國力強大,但是不代表秦國就可以高枕無憂,無懼任何威脅。

可以想像得到,如果新鄭的動亂,秦國無法及時平定,那麼已經被滅國的趙國會發生什麼,趙國和秦國死磕了那麼多年,他們反秦的意願是最高漲的,那麼秦軍遠在前線,韓趙兩國如果都發生動亂,之後再和魏國聯合在一起,局勢是不是越發地向著不可控的方向發展了。

所以可以預料到,秦國必然快速調集兵力,直接撲滅新鄭的動亂,避免事態擴大,穩住前線秦軍的後方補給線,還是那句話,秦國雖強,但是還沒強到可以不懼任何威脅的時候。

新鄭之亂被平定後,最慘的莫過於韓王安了,作為末代君王,已經被秦國囚禁了,他是斷然沒有能力去策劃遠在新鄭的動亂的,而韓國貴族制定的計劃,他也是一點都不清楚,估計當聽到新鄭發生動亂之時,韓王安是又驚又喜吧,當然主要的還是驚嚇。

原本秦王是沒打算殺他的,趙國末代君主趙王遷,秦王也沒殺啊,只是將其他流放到房陵(今湖北房縣)的深山之中,給這些末代君主留一條命,嬴政還是能做到的。

不過新鄭之亂後,局面可以就不同了,為了給予韓國貴族以打擊,也是為了震懾韓國舊部,更是為了以絕後患,嬴政下詔將韓王安處死,這是因新鄭之亂對韓國貴族的敲打和懲罰,同時秦國也在提醒燕趙貴族,這就是所謂的殺雞儆猴啊。

只是韓王安懵圈了,這都什麼情況,一場和他沒關係的動亂,反而要了他的命。

參考資料《史記.秦始皇本紀》

相關焦點

  • 《大秦賦》之韓王安:韓國最後一位君主,最終是什麼下場?
    在《大秦賦》這部古裝電視劇,韓王安作為韓國最為一位君主,其對於秦國的妥協和退讓,可以說是飲鴆止渴,無濟於事。那麼,問題來了,在歷史上,韓王安作為韓國最後一位君主,最終是什麼下場呢?
  • 《大秦賦》韓王安,苟延殘喘9年,投降4年後,嬴政為何殺他洩憤
    韓國和秦國接壤,而且國力弱小,面對秦國的欺凌,毫無還手之力,因此,韓王安整日苟延殘喘,夜不能寐,在他繼位的9年裡,韓王安的心情堪稱「三起三落」。 嬴政野心雖大,但他最初的方案是先滅趙國。韓趙同屬三晉,唇亡齒寒,雖然韓王安希望趙國能勝過秦國,但懼於秦國淫威,不敢出兵援助趙國。
  • 《大秦賦》中韓王安,為何向秦國臣服4年後,嬴政還是要了他的命
    秦王嬴政統一六國的最先的方案並不是滅掉韓國,因為只有滅掉了強大的趙國,秦國才有時間和空間將其他國家逐一殲滅。韓國把所有的身家全部壓在了趙國身上,希望趙國能夠戰敗秦國,從而漁翁得利。 公元前234年秦趙之間紛爭不斷,趙軍節節敗退。眼見形勢不對的韓王安,立馬派出了韓非子出使秦國作為說客,希望秦國不要對韓國發兵。
  • 秦朝短命是因秦始皇對六國貴族心慈手軟?恰恰相反
    因此一直以來有一種說法,秦朝短命是因為秦始皇善待六國貴族,甚至還有網民憤憤不平地表示秦始皇就應該把六國貴族斬盡殺絕,先不說秦始皇能不能做到這一點,對於現代人如此精神秦朝人,想法還如此殘忍表示理解不能……閒話不多說,先來看看秦始皇在統一六國過程中,是否真的如網上謠言那般對六國宗室、貴族心慈手軟呢?
  • 韓王派鄭國疲秦弱秦,結果他名垂青史,韓國第一個被秦國所滅
    就拿韓桓惠王來說,他派水利專家鄭國去秦國修渠,不但沒有達成「疲秦弱秦」的初衷,反而讓八百裡秦川成為一片沃野,為秦軍橫掃六國提供了充足的糧草。秦國日益強大,韓王使計疲秦從公元前251年到公元前247年,秦國在四年內連喪三王,但是綜合國力並未減弱。
  • 秦國統一六國後,秦始皇是如何處置六國國君的?你可能永遠猜不到
    這句話的意思是周顯王冊封秦孝公為方伯(西方諸侯之長)正式承認了秦國霸主的地位。 秦成功於商鞅變法,商鞅卻因法而死,但「秦法未亡」,秦惠文王繼位後,繼續推行變法,蠶食三晉。
  • 秦國在滅國戰當中,為何要先挑韓國揍?其實韓國起初不是軟柿子!
    當然,這種相援活動的收穫並不是很大,結果,在多次的戰爭後,韓國的疆域不斷為秦國所侵蝕,而到了秦王政年間,竟然只剩下了都城陽翟與其周圍的十多個中小城邑公元前233年,當秦王政的大軍直入韓國時,當時的韓王安已經束手無策,只好向秦國納地獻璽,正式降為秦國的藩臣。
  • 秦國統一六國後,那六個亡國之君怎麼樣了?慘不忍睹
    秦朝是歷史上第一個大統一的王朝,秦朝的疆域也被後來作為國家疆域的基礎,一將功成萬骨枯,這句話同樣適用於戰國時期的各國徵戰最終只有秦國勝出。秦國的成功是建立在吞併了戰國七雄中其他六國的基礎上,那麼這六個國家的國君在秦朝統一之後下落如何,又有怎麼樣的人生結局呢?
  • 秦始皇統一六國,為什麼第一個滅韓國,而不是趙國?
    秦國大出府庫金錢,分遣賓客使者,奔走列國,視其寵臣用事者,即厚賂之,探其國情。秦始皇重金設彀藏鬮,首先入吾彀中的,便是距離秦國最近的韓國。圖-戰國時韓國最後的疆域韓國是春秋大國晉國之後,第一個韓人叫韓萬,是晉穆公之孫,曲沃桓公之子。韓人是晉國宗室,晉國又是周朝分支,韓人因此血統高貴。
  • 秦始皇推行統一戰略,準備吞併六國之時,為何要先滅掉韓國呢?
    秦軍的無數壕溝車在河水中一排排相連,寬闊結實的浮橋也已經架好,隨之還有各種大型的攻城器械已在新鄭城下展開,隨後便是步伐整肅,黑壓壓的一片秦軍,韓國都城四座城門都已被秦軍圍得水洩不通,隨著悽厲的號角聲響起,秦將軍內史騰對城樓上的韓國守軍喊話:  「城頭將軍立報韓王:半個時辰之內,韓王若降,可保新鄭人人全生!韓王不降,秦軍立馬攻城!其時玉石俱焚,韓王咎由自取!」
  • 秦國統一六國後,秦始皇是如何對待六國國君的?你或許永遠猜不到
    比如魏國,和秦爭奪河西之地結了仇;比如楚國,當年26歲的初生牛犢秦昭襄王把56歲的老楚懷王忽悠到秦國,導致楚懷王客死於秦,楚人對秦怨氣深重,何況秦昭襄王這個猛人後來還派白起直接打進楚國國都郢都,燒楚王室墳墓毀楚國宗廟,但凡有點血氣的楚人都會受不了。俗話說,一口氣吃不成胖子。
  • 秦國滅掉六國後,秦始皇是如何處置六國國君的?你可能永遠想不到
    韓國是六國之中面積最小的國家,被包圍在魏國、趙國、楚國和秦國之中,尷尬的環境讓韓國只能夾縫中生存,雖然韓國有最好的弩、最好的劍的,但也架不住旁邊圍著一群虎視眈眈的強國,為了盡可前的保證國運長久,韓國不得不首鼠兩端地討好各個國家。尤其在秦國已經露出吞併的兆頭時,韓國表面上和秦國修好,在私下裡卻和其他五國結盟。只是韓國畢竟國土太小,在強國的包圍下並沒有太大的成長空間,最終成為了最先被秦國滅亡的國家。
  • 秦始皇準備統一中國,面對其他六國時,為什麼要先滅掉韓國呢?
    秦王嬴政在剷除了嫪毐和呂不韋兩大集團之後,從真正意義上掌握了秦國的權力。公元前二三四年,秦王嬴政就著手制定統一天下的戰略,首先消滅最頑強的對手趙國還是消滅最弱的韓國,就成了朝堂上最大的爭議。最終秦王嬴政綜合了各方面的意見,決定先打垮趙國,再出兵消滅韓國。公元前二三三年和二三二年,秦軍連續多次對趙國發起了進攻,雖然沒有能夠消滅趙軍的主力,但也讓趙軍沒有能力向秦軍發起進攻。韓王安原本在10年前派出鄭國到秦國幫助秦王嬴政修鄭國渠,修通一條貫穿關中的大渠,要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這樣就可以減輕秦國對韓國的壓力。
  • 韓國是戰國七雄之一,為何最早被秦國滅亡?從政治體制分析
    而秦國在富強,崛起,以及稱霸的過程中,曾幾度拿韓國開刀,韓國也是秦國在統一之路上第一個被滅國的國家;韓國最早被滅亡原因是多方面的,與其處於四戰之地的地緣政治有關,也有疆域面積小,人口數量較少有關。韓國發展大致分三步韓國的開國君主是晉國大夫韓武子的後代,縱觀韓國歷史,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開拓階段為韓康子至韓哀侯時期,下至韓昭侯時期為守成階段,再至韓王安為韓國的衰亡階段。
  • 秦始皇統一天下時,六國國君的結局如何?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最終剪滅秦楚燕魏趙韓六國,建立了中國古代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那麼,在秦始皇統一天下的過程中,六國國君的結局各是什麼呢?一首先,在東方六國中,韓國不僅靠近秦國,而是實力最為弱小。公元前239年,韓王韓安即位,韓王安即位時,韓國形勢危如累卵,處於滅亡邊緣。
  • 六國在秦末掀起了復國運動,為何到了漢朝就偃旗息鼓了
    秦始皇去世後沒多久,被他滅的關東六國就掀起了轟轟烈烈復國運動。不到一年,楚、齊、燕、趙、韓、魏全都復國了,秦國也在項羽、劉邦等勢力的打擊下土崩瓦解,秦朝的統一僅僅維持了14年。繼之而起漢朝繼承了秦朝大部分制度,卻延續了三百餘年。這是一個有意思的對比,六國人為何如此仇恨秦國,卻又能坦然接受漢朝的統治呢?
  • 戰國時期,齊楚燕韓趙魏六國打一個秦國怎麼就輸了呢?
    於是,李斯向秦王政提出了:「籠絡燕齊,穩住楚魏,消滅韓趙」的統一方針。秦王政採納了李斯的方略,先結交離秦國最遠的燕國和齊國,讓他們無端侵擾趙國邊界;穩定隔壁的魏國和楚國,以防他們趁機搗亂;最後,發兵離秦國最近,國力也最弱的韓國和趙國。
  • 秦末亂世,六國貴族們紛紛復國,為何最終卻成了劉邦的墊腳石?
    原本這秦末起義就是原六國貴族打翻身仗,其目的也不是爭奪天下,而是復國。即使是最開始陳勝吳廣的張楚政權,那也是打的楚國的名號。(當然了,他們比較牛,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只是借了個名而已,陳勝自號為王,屬於新政權。而且當時各方起義軍也大都是張楚麾下,比如張耳、陳餘等等。
  • 秦國統一六國後,為什麼滅亡後,沒有再分裂了?
    從李悝、吳起、商鞅的霸主思想開始,一統天下的種子逐漸在秦國萌芽,最後發展形成韓非、李斯的大一統思想。 現在很多電視劇一直在渲染秦國從嬴駟時代就有什麼一統的志向,其實都是扯淡了,秦國真正有一統天下的想法的時候,絕不會早於秦昭襄王后期,甚至是長平之戰以後,才有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