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這首荷花詞,給七月帶來一片詩意與涼爽

2021-01-09 南橋眉月

浣溪沙

[宋] 蘇軾

四面垂楊十裡荷。問云何處最花多。畫樓南畔夕陽和。

天氣乍涼人寂寞,光陰須得酒消磨。且來花裡聽笙歌。

蘇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在北宋中期文壇領袖留下光輝的一頁,雖仕途坎坷,生涯流離困苦,卻對生活一直抱著樂觀心態。他詞風豪放,為人更是坦蕩不拘小節。

他為官生涯經歷三次被貶,經歷多次磨難打擊,蘇軾並沒有繼續消沉,反而看透人生,心態開始轉變豁達,隨遇而安。

他第一次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他在黃州留下很多詩詞,如卜算子"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這首詞是他剛到黃州時之作,詞中還帶有消沉之意。

他另一首定風波"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從這裡可以看出蘇軾心態己經轉變豁達淡然了,也可說黃州成就了蘇軾的神話了。

他第二次因被新黨派打壓貶到嶺南惠州,在那時嶺南是不毛之地,比黃州更加荒涼,可經過前面風雨洗滌,他的心胸已經開闊,心境淡泊了,到了惠州淡然處之,他在這裡也留下很多作品。

如惠州一絕"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這是他己經瀟灑享受生活了。

還有一首蝶戀花"花褪殘紅青杏小,天涯何處無芳草"全詞構思新巧,風格清新婉麗。

第三次被貶更遠儋州,是現在海南之地,那時蘇軾已是風燭殘年,最後死在瓊州回去的路上,被葬在河南峽縣三蘇祠。

他在儋州也詞作如別海南黎民表"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州,知君不再見,欲去且少留"

而這首浣溪沙是蘇軾54歲初到潁州太守任上,觀賞西湖荷花之作

起句"四面垂楊十裡荷,問云何處最花多"是描寫潁州西湖景色宜人優美,到處垂楊拂堤,綠意盎然,十裡荷花淡雅清絕,更是醉人。

以景寄情,顯示出詩人心態平和熱愛大自然的美麗風光,人謂是"東波處處有西湖",在蘇軾的眼中,都沒有不好的風景,正是心懷美好,一路花香。

一個"問"字特別巧妙,更進一步寫出西湖風景如畫,明花翠柳相互輝映,一派流年靜好的生活圖。

由於前面美麗風光,詩人心情閒適明快,緊接"畫樓南畔夕陽和"在四面依依楊柳和十裡荷香的幽靜氣氛中,南畔的畫樓夕色溫柔,煙霞滿天,霞光鋪在水面上,更上美極,給人視覺美感享受。

本來夕陽給人意象傷感晚景,但是一個"和"字,使人心情完全反轉,只有恬靜和美好感覺。可看出蘇軾用字特別精準。

上片從近處到遠處,給人視覺上的開闊,也表達詩人熱愛湖山,熱愛生活的情懷。

下片"天氣乍涼人寂寞,光陰須得酒消磨"作者筆鋒一轉,從快意轉向孤獨寂寞,由於天氣乍涼引發詩人寂寞獨感。

所謂樂極生悲嗎,其實當我們一個人在一個很美麗環境中也會突然感到失落與孤獨,情懷無法和別人共鳴,如果心中有事相牽,就更寂寞了。

這裡呢並不是因為天涼引起寂寞,而是作者內心寂寥緣故,此時蘇軾已是不惑之年,壯志難酬,在朝中屢遭小人暗算排擠,心中無限憂傷憂慮。

所以一時感孤零零的,覺得自己無處可依之感,從側面也反示出,詩人己厭倦為官生涯,嚮往田園生活。

結"且來花裡聽笙歌"由上面閒愁寂寞無法排解,那就憂中取樂吧,躲進荷花叢中聽賞笙歌,如作者所說"又得浮生一日涼"吧

而歐陽修的賞荷花後,是"一片笙歌醉裡歸",一樣賞花兩種心境。

此詞,從看到感,從近到遠,從景寄情,再從景引發仕途生涯寂寞,把心理活動和情感波動,描寫的非常細膩。

全詞心情大起大落,形成強烈反差,在剪不斷,理還亂予盾中,更讓作者厭倦朝堂,厭倦官路黑暗,嚮往美麗大自然的生活。

相關焦點

  • 蘇軾這首詩化用韓愈的詩意,但是推陳出新,卻又寫出了新意
    而且蘇軾的作品又是別具一格最具有代表性,筆者今天就要與大家分享蘇軾很有趣的一首詩,也就是這首同樣經典的《贈劉景文》,這是一首很典型的贈別詩,整首詩寫得很感人,另外寫作風格也很獨特,整首詩化用了中唐詩人韓愈的《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的詩意。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 蘇軾這首詩化用韓愈的名句,別出心裁卻是寫出了新意,很值得一讀
    ,相信對於喜愛詩詞的朋友來說,對於韓愈的這首詩,那一定是不會陌生,這也是一首難得的佳作,寫得很是唯美。蘇軾其實也寫過一首很優美的詩作,那便是他的《贈劉景文》,在這首詩中,他便是化用韓愈的名句,也正是化用了他上面所提到的這首詩,雖然是化用,但是詩人別出心裁,同樣的出了新意,很是值得一讀。《贈劉景文》宋代:蘇軾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
  • 新婚燕爾,蘇軾、李清照各自寫下一首詞,高級肉麻,卻又春風撩人
    李清照之父李格非與蘇軾交情甚篤,是蘇門「後四學士」之一,曾「以文章受知於蘇軾」。那麼,蘇軾與李清照是否見過面呢?這是一個不確定題,蘇軾一生漂泊,晚年仍未停下流浪的腳步,而李清照則在汴京度過少年時代,二者會面概率不高。但又或許,某一天李格非曾向蘇軾如此介紹:蘇君,這是小女。
  • 蘇軾的這首詩,將廬山和錢塘江都寫進詩中,四句詩有兩句一模一樣
    誠然,蘇軾以才華橫溢出名,對於前人徐凝描繪廬山瀑布的詩作,蘇軾自然是看不在眼裡的,這當然與才情高下有關。不過話說回來,徐凝描繪廬山瀑布的這首詩其實也是不錯的。 蘇軾在廬山山南遊歷有十多天,他被廬山景秀奇異的風光所吸引,認為廬山景色很優美,不能用語言描述完。
  • 蘇軾二賦:讓詩意棲居在關東大地上
    鬱鬱蔥蔥的森林圍住一潭幽深的靜水,讓這裡詩意昂然。更濃的詩意卻藏在森林邊上吉林省博物院的大樓裡。錢芳做吉林省博物院藏品保管部保管員已經13個年頭了。十幾年來,她和她的同事們成為世界上最靠近北宋大文豪蘇軾最長書法作品的人。那幅作品是蘇軾親筆手書的自己的兩篇賦,為目前所見蘇軾傳世墨跡中字數最多的。
  • 蘇軾這首回文詞有點「皮」,寫閨中打情罵俏又含憂慮!
    只能說人家修煉到進化到「神」,這就是蘇軾的最大魅力所在吧?能被稱為北宋全民第一偶像乃至到了明清到當代也被崇拜的人物自然有其獨到之處。蘇軾如果有知,估計也會說「他不枉一生了」。在這夏天只要有風那自然就涼爽了,所以微風吹來汗也消了,也有了涼爽之間。兩個靜字用得非常巧妙,一靜指風,一靜指人,風靜暑熱自然引人困,人靜風動涼爽而醒。
  • 蘇軾與臨平
    他既看到農夫的辛苦,更想到又是「農事未休侵小雪」的時刻,這在當地正在播麥種菜的農忙季節;而且這裡土質沙松,並非新道的理想開河之地,內心反對,又不得不違心督役,於是又寫了《是日宿水陸寺,寄北山清順僧兩首》,向在杭詩友清順僧繼續傾吐了自己「年來漸識幽居味,遙想後身窮賈島」的感慨。湯村之鹽源源運入,艮山門外都鹽倉又堆滿了存鹽,鹽場課稅又汩汩充實國庫。
  • 賀鑄這首悼亡詞情意綿綿,完全可以比肩蘇軾《江城子》,同樣傷感
    蘇軾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一出可謂是震撼了北宋文壇,被稱為是千古第一悼亡詞,無人能夠超越,此詞一出餘詞皆廢,也就是說寫這一類的作品,後世沒有人能夠超越它,即使前面原本認為寫得不錯的作品,那在《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面前也是黯然失色。
  • 蘇軾的詞你會背幾首?這幾首你不可不知,對於了解他至關重要
    若說哪一首詞最能顯示蘇軾豁達的心胸,我最推崇的就是這首《定風波》。若說別的詞裡面有幾分的超凡脫俗俊逸風流,但是卻不得不帶有幾絲的無奈,那麼這一首詞便是真正的豁然開朗甚至具有佛道思想。這首詞的創作背景是烏臺詩案。
  • 王維這首詩正如蘇軾評價的那樣,達到了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意境
    古人創作詩歌喜歡引經據典,這也使得很多的作品,它難以解讀,後人會誤會其中的意思,不過王維的詩沒有這方面的障礙,他用詞很講究,不過很少使用生僻的字,只是那麼信手拈來,不過寫得卻又是很唯美。特別是這首《山中》,可以說是他眾多作品中最為獨特的一首,通篇寥寥數語,但是充滿了情趣,寫得生動有趣,營造出了一種唯美的意境。
  • 五首經典詞作《蝶戀花》,首首都有名句,詩意昂揚,美而明媚
    在我們的印象中,幾首經典的《蝶戀花》也是「悲愁」之作。今天的我們再讀這些詞,可以讀出不一樣的情緒。今天選的這幾首,每一首詞中都有詩意昂揚的一句,這一句詩詞美而明媚,能熨帖心靈。1.這句話也被許多現代的人咀嚼出了不一樣的味道:最是人間留不住,一身詩意千尋瀑;最是人間留不住,他時相遇知何處。因為留不住,所以要珍惜當下的,要感恩曾擁有的,不僅是親情、愛情,更有自己的每一年。3.
  • 詩意.中國.四季之美
    中國是一個詩意的民族從《詩經》開始綿延在中國人的基因裡漢賦、楚辭、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便是流傳千年詩性的物證中國人處處顯著儒雅與風度春之晝,秋之夕夏之荷,冬之雪一年一輪迴一月一變換在十二個月裡寫上一首中國,詩意深山藏古寺暗香浮動殘荷聽雨
  • 淺吟秋的詩句,享受秋的涼爽
    此時端坐小屋,淺吟優美的秋的詩句,頓覺秋意的涼爽,舒心萬端。唐代詩人劉言史《立秋》茲晨戒流火,商飆早已驚。雲天收夏色,木葉動秋聲。「流火」指農曆七月,暑氣還盛,天氣依然很炎熱。「商飆」指秋風,悄然吹入人間。
  • 若有詩意藏於心,便是人間好時節!
    陶淵明用詩、菊、南山編繪了他詩畫般的人生;李白讓酒和詩微醺了自己的生活;蘇軾樂於明月清風,柳永偏愛佳人詞章。往日如煙,來日方長。給自己的生活融入淡淡的詩意,在詩情畫意中度過一生,多麼美妙。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只是一片竹林掩映的小屋,一張古琴,一壺清茶,滿園芳香。可要我說,詩意不在未來,不在遠方,它就藏在我們生活裡。年輕時你會對著山川說:「山川歲月,如是我聞」,當你老了,還能對著身邊的愛人說:「醒來覺得甚是愛你。」
  • 出自蘇軾這首詩,第一句有點俗氣
    這首詩的第一句的意思是,董傳讀過很多書,滿肚子的墨水,然而因為生活疾苦,因此衣裳都是很樸素的。這首詩是蘇軾對於董傳的實際情況來寫的,從而對董傳的志向高遠的品德的讚賞。多讀書可提升個人修養之所以這句話廣為流傳,而他的這首詩的其他的詩句是很少有人提起,這是因為蘇軾的這句話表明了多讀書和個人的修為的關係是很密切的。大家應該都知道,我們讀書不是不是馬上就可以得到回報,也不能滿上就可以受益。
  • 蘇軾人生的轉折點:「烏臺詩案」是哪首詩引起的?
    從湖州到汴京有二十多天的路程,蘇軾被長途押解,一路示眾,正如《孔氏談苑》中記載:「頃刻之間,拉一太守,如驅犬雞。」元豐二年七月二十八日,蘇軾被逮捕,八月十八日被送入御史臺監獄,二十日被正式提審,整個逮捕過程乾淨利落,程序嚴密,似乎是早有預謀。御史臺逮捕蘇軾的理由是:蘇軾在詩中對朝廷不滿和對皇帝不敬。
  • 朱剛:蘇軾的「雪泥鴻爪」
    古人注釋蘇詩,多引北宋天衣義懷禪師(993—1064)的名言「譬如雁過長空,影沉寒水,雁無遺蹤之意,水無留影之心」來注釋此句,認為蘇軾的比喻是受了這禪語的啟發。從時間上看,義懷比蘇軾年長數十歲,蘇軾受他的影響不無可能,但嘉祐年間的蘇軾是否知道義懷的這段禪語,卻也不能確定。
  • 從蘇軾到東坡居士,這首詞見證了一個偉大詞人的轉變
    蘇軾的審美態度為後人提供了富有啟迪意義的審美範式,他以寬廣的審美眼光去擁抱大千世界,所以凡物皆有可觀,到處都能發現美的存在。而這兩個方面,可能也是蘇軾能夠取得巨大文學成就的重要原因。但是,蘇軾的這種人生態度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在多次碰壁、歷經打擊後才大徹大悟,才有了蘇軾到東坡居士的轉變。元豐五年的一首詞,就是這一轉變的標誌和見證。
  • 蘇軾全篇抄了一首唐詞,寫了一首宋詞,卻仍然是經典之作
    在這一首宋詞當中,蘇軾幾乎全文抄了韓愈的那首唐詩: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今天來看,蘇軾不光那一首詞抄了唐詩作品,還有更多。比如這首宋詞其實借用的更多。蘇軾不光全文借用,甚至連位置都沒變。蘇軾這首詞,嚴格意義上來說,並不是一首原創宋詞,而頂多是對張志和這首詞的擴充罷了。張志和的這首《漁歌子》其實表達的是隱逸者的情懷,所以盡力描繪天地間這美麗的自然景色,努力地來展現出漁夫獨立於天地之間愜意的生活姿態。
  • 朱剛| 蘇軾的人生與詩
    作此詩後不久,七月二十八日蘇軾病逝於常州。所以,詩裡以「歸鴻」自喻,讀起來令我們有些傷感。但蘇軾寫下「何處不歸鴻」的時候,似乎是喜悅的。當然除了「鴻」以外,接下來還有「牛」、「月」兩個比喻。四句詩寫了三個比喻,大抵直呈喻體,對喻義沒有明確的闡說,這是因為蘇軾相信對方即法芝和尚是能夠看明白的。所以,在探討喻義之前,我們先得搞清楚這位法芝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