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
[宋] 蘇軾
四面垂楊十裡荷。問云何處最花多。畫樓南畔夕陽和。
天氣乍涼人寂寞,光陰須得酒消磨。且來花裡聽笙歌。
蘇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在北宋中期文壇領袖留下光輝的一頁,雖仕途坎坷,生涯流離困苦,卻對生活一直抱著樂觀心態。他詞風豪放,為人更是坦蕩不拘小節。
他為官生涯經歷三次被貶,經歷多次磨難打擊,蘇軾並沒有繼續消沉,反而看透人生,心態開始轉變豁達,隨遇而安。
他第一次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他在黃州留下很多詩詞,如卜算子"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這首詞是他剛到黃州時之作,詞中還帶有消沉之意。
他另一首定風波"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從這裡可以看出蘇軾心態己經轉變豁達淡然了,也可說黃州成就了蘇軾的神話了。
他第二次因被新黨派打壓貶到嶺南惠州,在那時嶺南是不毛之地,比黃州更加荒涼,可經過前面風雨洗滌,他的心胸已經開闊,心境淡泊了,到了惠州淡然處之,他在這裡也留下很多作品。
如惠州一絕"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這是他己經瀟灑享受生活了。
還有一首蝶戀花"花褪殘紅青杏小,天涯何處無芳草"全詞構思新巧,風格清新婉麗。
第三次被貶更遠儋州,是現在海南之地,那時蘇軾已是風燭殘年,最後死在瓊州回去的路上,被葬在河南峽縣三蘇祠。
他在儋州也詞作如別海南黎民表"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州,知君不再見,欲去且少留"
而這首浣溪沙是蘇軾54歲初到潁州太守任上,觀賞西湖荷花之作
起句"四面垂楊十裡荷,問云何處最花多"是描寫潁州西湖景色宜人優美,到處垂楊拂堤,綠意盎然,十裡荷花淡雅清絕,更是醉人。
以景寄情,顯示出詩人心態平和熱愛大自然的美麗風光,人謂是"東波處處有西湖",在蘇軾的眼中,都沒有不好的風景,正是心懷美好,一路花香。
一個"問"字特別巧妙,更進一步寫出西湖風景如畫,明花翠柳相互輝映,一派流年靜好的生活圖。
由於前面美麗風光,詩人心情閒適明快,緊接"畫樓南畔夕陽和"在四面依依楊柳和十裡荷香的幽靜氣氛中,南畔的畫樓夕色溫柔,煙霞滿天,霞光鋪在水面上,更上美極,給人視覺美感享受。
本來夕陽給人意象傷感晚景,但是一個"和"字,使人心情完全反轉,只有恬靜和美好感覺。可看出蘇軾用字特別精準。
上片從近處到遠處,給人視覺上的開闊,也表達詩人熱愛湖山,熱愛生活的情懷。
下片"天氣乍涼人寂寞,光陰須得酒消磨"作者筆鋒一轉,從快意轉向孤獨寂寞,由於天氣乍涼引發詩人寂寞獨感。
所謂樂極生悲嗎,其實當我們一個人在一個很美麗環境中也會突然感到失落與孤獨,情懷無法和別人共鳴,如果心中有事相牽,就更寂寞了。
這裡呢並不是因為天涼引起寂寞,而是作者內心寂寥緣故,此時蘇軾已是不惑之年,壯志難酬,在朝中屢遭小人暗算排擠,心中無限憂傷憂慮。
所以一時感孤零零的,覺得自己無處可依之感,從側面也反示出,詩人己厭倦為官生涯,嚮往田園生活。
結"且來花裡聽笙歌"由上面閒愁寂寞無法排解,那就憂中取樂吧,躲進荷花叢中聽賞笙歌,如作者所說"又得浮生一日涼"吧
而歐陽修的賞荷花後,是"一片笙歌醉裡歸",一樣賞花兩種心境。
此詞,從看到感,從近到遠,從景寄情,再從景引發仕途生涯寂寞,把心理活動和情感波動,描寫的非常細膩。
全詞心情大起大落,形成強烈反差,在剪不斷,理還亂予盾中,更讓作者厭倦朝堂,厭倦官路黑暗,嚮往美麗大自然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