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當年日本發動侵華戰爭之時可謂非常狂妄,揚言說三個月之內滅亡中國,但是最後卻被現實給予了當頭一棒,這一陰謀很快便被我國粉碎了。當然日本也絕不會就此放棄,隨即和我國展開了十四年艱苦卓絕的戰鬥,儘管最後的結果依然是以失敗告終,但是相比與印度之間展開的短期戰爭,日軍至少是和我國的鬥爭真的算是持續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並沒有像入侵印度一樣攻打一次就放棄。而按照常理來說,以日軍進攻我國的情況來看,其應該也會和印度之間之間展開一場鏖戰,但是為何日本很快便放棄了進攻印度?
事實上,日軍之所這麼做,是有其一定的戰略考慮的,因為在當時的日軍看來,我國才是其在亞洲戰場上的主戰場,只要能把我國拿下,那整個亞洲對日本而言便盡在掌握之中了。而印度作為我國周邊的一個鄰國,若是能把我國攻下,那麼拿下印度便如同探囊取物一般容易,所以認清楚這一點的日軍,很快便從印度撤軍了,轉而將兵力集中到了中國戰場。
此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也使得日本不得不暫時放棄印度,那就是當時的日軍實際上也在和美軍之間開展,雙方一時間僵持不下,便使得日本陷入了僵局,但是由於美國相對日本來說,可以說是一個最為強勁的對手,所以日本勢必會在其身上耗費大量的財力和兵力。再加上,當時印度還是英國的殖民地,所以與其說是日軍與印軍之間的鬥爭,不如說是與英軍之間的抗衡,這也使得日軍在戰場上打得較為吃力,因此基於這種種情況,日本必須立刻做出決斷,放棄對印度出兵,以保留最強的實力。
而最後一個日本在印度撤軍的原因,其實是因為印度的地理位置和氣候原因導致的,眾所周知,印度位於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相對日本所處的是溫帶季風區,且夏季高溫多雨,氣候環境更為惡劣。連綿不斷的降雨,也導致行軍路面的路況極為堪憂,因此日軍在此地進行戰鬥之後,很快便因水土不服導致身體狀況出現問題,長此以往對日軍士兵的戰鬥力必然會造成不良影響,最後甚至有可能以失敗告終。因此,日軍在攻打了一次印度以後,就快速撤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