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津歷史名人
西漢太史——司馬談
① 司馬談(?—前110),漢皮氏縣(今河津市)人,西漢史學家、思想家。漢武帝建元至元封年間(前140——前110),被封為太史令,通稱太史公,掌管起草文書、記載史事、編寫史書,兼管國家典籍、天文曆法等。
② 司馬談幼時向漢代著名的觀測星象專家唐都,學習觀測日月星辰的天文地理。
③ 稍長,司馬談又拜漢初有名的傳《周易》者之一楊河為師,學習《周易》。
④ 司馬談還拜擅長黃老之術的黃子為師(黃指傳說中的黃帝,老指老子,後人尊黃老為道家創始人),學習道家學說。司馬談學習這些,為他以後作太史令打下堅實的基礎。
⑤ 司馬談推崇漢初黃老之學,他總結當時流行的陰陽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家等先秦各派學說,著《論六家之要指》,最早分析出自春秋戰國以來重要的學術流派,為後來司馬遷給先秦諸子作傳以重要的啟示和借鑑。
⑥ 司馬談做了太史公後,根據《國語》、《世本》、《戰國策》、《楚漢春秋》等書精心撰寫史籍,為其子司馬遷完成《史記》鋪墊了堅實的基礎。
⑦ 西漢元封元年(前110),漢武帝東巡至泰山,首次在泰山舉行祭祀天地的「封禪」大典。司馬談因病留守周南,未能與武帝同行,深感遺憾,抑鬱憤恨,使病情加重。
⑧ 司馬談自知不久人世,便將兒子司馬遷叫回。司馬遷剛好從巴蜀返回,在黃河與洛水之間與父親見面。
⑨ 司馬談握住司馬遷之手哭著說:「我們祖先大多為太史,自上世起曾顯露功名,虞(yú)夏之時,即掌管天官之事。」
⑩司馬談接著說:「你若再為太史,我們祖業便可接續下去。現在皇上承襲千年傳統,赴泰山封禪,而我不能同去,這是天命。我死後,你必然為太史。做了太史,別忘了我終生欲立論著史的夙(sù)願。」
⑪ 司馬談深情地對司馬遷說:「自孔子著《春秋》至今,四百餘年間,記事著史之業,無人問津。今日漢朝興旺,天下一統,我為太史,而沒有完成歷史論著,深感遺憾。這一點你能理解嗎?」
⑫ 司馬遷涕淚俱下,哭著答道:「孩兒雖然不太聰敏,但一定要全部收集記述祖先積存的歷史見聞,絲毫不敢有所缺失。」聽完兒子的話,司馬談便合上了雙眼。司馬談卒後,百姓崇祀其為鄉賢。
⑬ 司馬談去世後,其子司馬遷秉承父業,繼為西漢太史令,發憤完成了歷史巨著《史記》,史稱父子太史令、父子太史公。
總編:李世傑 副總編:張麗華
責任編輯: 張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