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太史——司馬談

2021-03-05 史志河津

河津歷史名人

西漢太史——司馬談

     

    ① 司馬談(?—前110),漢皮氏縣(今河津市)人,西漢史學家、思想家。漢武帝建元至元封年間(前140——前110),被封為太史令,通稱太史公,掌管起草文書、記載史事、編寫史書,兼管國家典籍、天文曆法等。 

    

    ② 司馬談幼時向漢代著名的觀測星象專家唐都,學習觀測日月星辰的天文地理。 

    ③ 稍長,司馬談又拜漢初有名的傳《周易》者之一楊河為師,學習《周易》。

    ④ 司馬談還拜擅長黃老之術的黃子為師(黃指傳說中的黃帝,老指老子,後人尊黃老為道家創始人),學習道家學說。司馬談學習這些,為他以後作太史令打下堅實的基礎。

    ⑤ 司馬談推崇漢初黃老之學,他總結當時流行的陰陽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家等先秦各派學說,著《論六家之要指》,最早分析出自春秋戰國以來重要的學術流派,為後來司馬遷給先秦諸子作傳以重要的啟示和借鑑。

    ⑥ 司馬談做了太史公後,根據《國語》、《世本》、《戰國策》、《楚漢春秋》等書精心撰寫史籍,為其子司馬遷完成《史記》鋪墊了堅實的基礎。

    ⑦ 西漢元封元年(前110),漢武帝東巡至泰山,首次在泰山舉行祭祀天地的「封禪」大典。司馬談因病留守周南,未能與武帝同行,深感遺憾,抑鬱憤恨,使病情加重。

    ⑧ 司馬談自知不久人世,便將兒子司馬遷叫回。司馬遷剛好從巴蜀返回,在黃河與洛水之間與父親見面。

    ⑨ 司馬談握住司馬遷之手哭著說:「我們祖先大多為太史,自上世起曾顯露功名,虞(yú)夏之時,即掌管天官之事。」

    ⑩司馬談接著說:「你若再為太史,我們祖業便可接續下去。現在皇上承襲千年傳統,赴泰山封禪,而我不能同去,這是天命。我死後,你必然為太史。做了太史,別忘了我終生欲立論著史的夙(sù)願。」

    ⑪ 司馬談深情地對司馬遷說:「自孔子著《春秋》至今,四百餘年間,記事著史之業,無人問津。今日漢朝興旺,天下一統,我為太史,而沒有完成歷史論著,深感遺憾。這一點你能理解嗎?」

    ⑫ 司馬遷涕淚俱下,哭著答道:「孩兒雖然不太聰敏,但一定要全部收集記述祖先積存的歷史見聞,絲毫不敢有所缺失。」聽完兒子的話,司馬談便合上了雙眼。司馬談卒後,百姓崇祀其為鄉賢。

    ⑬ 司馬談去世後,其子司馬遷秉承父業,繼為西漢太史令,發憤完成了歷史巨著《史記》,史稱父子太史令、父子太史公。

總編:李世傑    副總編:張麗華

責任編輯:  張麗

相關焦點

  • 【韓城名人】太史父子
    司馬談,陝西韓城人。為漢初五大夫,建元、元封年間任太史令。有廣博的學問修養,曾「學天官於唐都,受易於楊何,習道論於黃子」。又曾為文「論六家之要旨」,批評了儒、墨、名、法和陰陽五家,因為深受當時流行的黃老思想的影響,所以完全肯定地讚揚了道家。父司馬喜,子司馬遷。
  • 【家風 家訓 家規】中國古代十大經典家訓之司馬談《命子遷》
    zuozhe司馬談(?—前110年),西漢夏陽(今陝西韓城)人。
  • 搬運 | 司馬談《論六家要旨》
    出處:出自西漢史學家司馬談的《論六家要旨》。創作背景:漢武帝建元至元封年間,司馬談任太史令期間,曾對先秦的思想發展史作過廣泛的涉獵和研究,認為當時流行的各派學說,即陰陽、儒、墨、名、法各家思想互有短長,唯道家思想最能綜合各派之長,「立俗施事,無所不宜」。
  • 司馬遷與司馬懿並不是同一個司馬氏
    換句話說,你只知道司馬遷與司馬懿這兩個姓司馬的,不等於司馬懿就是司馬遷的後代,畢竟歷史上姓司馬的人多了去了,只不過是沒有一五一十地全部給你記載到史書上讓你知道罷了。,司馬錯的孫子是司馬靳,司馬靳與白起一同被秦昭王賜死,而後夏陽司馬氏便衰落了下來,淪為秦國與西漢的中下層官員。
  • 「務為治」——讀司馬談《論六家要旨》
    其實,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約前165—前110年)也是一位歷史學家,其辭世時曾對司馬遷說:「餘先,周室之太史也;從上世嘗顯功名於虞夏,典天官事。……今漢興,海內一統,明主賢君忠臣死義之士,餘為太史而弗論載,廢天下之史文,餘甚懼焉!汝其念!」即叮囑司馬遷繼承他的事業,寫好史書。
  • 司馬談《論六家要旨》的基本思想
    《史記》草創於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他臨終時將紀史的任務託付給自己的兒子,所以《史記》一書是司馬氏父子兩代人的精力和智慧的結晶。《論六家要旨》是司馬談關於先秦諸子學派研究的重要論文。司馬談將春秋戰國時百家爭鳴的思想流派概括為六家:陰陽、儒、墨、名、法、道德。
  • 我們能從司馬談對司馬遷的培養中,獲得什麼?| 娃道·百家談
    第38篇大家都知道司馬遷是誰,但是司馬談這個名字,知道的人也許並不多。司馬談是司馬遷的父親,可以這麼說,如果沒有司馬談對司馬遷的培養,就沒有司馬遷寫下《史記》的輝煌。究竟司馬遷經歷了怎樣的教育呢?家長們可以從中受到什麼啟發呢?
  • 地位堪比丞相:西漢的「大司馬大將軍」到底是什麼官職?
    然而,在抗擊匈奴的諸多將領中,唯有衛青一人被漢武帝封為「大司馬大將軍」,整個西漢200餘年,只有衛青、霍光、王鳳、王商4人被授予「大司馬大將軍」稱號。那麼,西漢的大司馬大將軍到底是什麼樣的官職?衛青(?
  • 司馬遷《史記太史公自序選錄》
    司馬遷,字子長,西漢夏陽(今陝西韓城南)人,我國古代最偉大的史學家和文學家。武帝時,先後任太史令、中書令。 所著(史記》是記載從黃帝至漢代的紀傳體通史,包括本紀、表、書、世家和列傳五大部分,是一部體大思精、前無古人的偉大歷史著作。
  • 太史公書名考
    我少時讀漢執金吾丞武榮碑有云:「傳講《孝經》、《論語》、《漢書》、《史記》」,知西漢的《太史公書》,在東漢末已改稱《史記》,與今名符合,及讀王靜安先生《太史公行年考》,根據《三國·魏志·王肅傳》,謂《史記》名稱,始於王肅,心竊以為不然
  • 西漢時期,統一著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
    到西漢時期,述祖性講史由於時代的發展而在內容上發生了兩個方面的變化,首先是黃帝作為華夏共祖的地位得以確立。西漢時期,隨著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先秦時期那種普遍存在的對各族先祖與各族歷史的追述,逐步轉變為對華夏民族的共同祖先黃帝的景仰、稱頌與懷念,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尋訪各地,足跡遍於南北,所到之處,聽到許多有關黃帝及其後裔堯、舜等人活動事跡的講述。
  • 讀太史公自序有感,太史公對各家的看法
    《史記》一打開是五帝本紀,然後我是先看的太史公自序,序一般都要先看,了解一下主人公的想法。感覺好難,對於我們這種學歷來說好難啃,看了一兩個小時,才看了幾百字,而且少部分不認識字,一大部分不理解,還有一小部分靠才,只能懂為數不多的幾個字。只能理解很少一部分意思,只能大概的去看一遍,然後再去咬文嚼字。
  • 《史記》成書後,太史公司馬遷,去向何處了?
    《史記.太史公自序》,自然不會有作者向去的記錄,奇怪的是,同為史官的東漢班固,在《漢書.司馬遷傳》中,對司馬遷的去向,也是語焉不詳,只以「遷既死後,其書稍出」,來一筆帶過司馬遷的去向。 我們翻閱《史記》,會盛讚司馬遷,二千年前的班固同樣不會厭棄他,語不詳述,肯定有原因。
  • 《雪浪湖》美文賞讀┃夏堅勇·文章西漢兩司馬
    這兩個人一個叫司馬相如,一個叫司馬遷。司馬相如名氣很大,這固然由於他與卓文君驚世駭俗的愛情,更重要的卻是由於他恣肆汪洋的才華。他的文章寫得好,特別善寫辭賦。賦是當時最風行的文體,一篇賦的影響力。往往可以讓作者聲名鵲起甚至上達天聽,此前賈誼的「宣室夜對」和此後左思的「洛陽紙貴」都是由於賦寫得好。
  • 西漢最著名的四位「大司馬」:兩位戰功赫赫,一位登基稱帝
    西漢時期,有資格冠加大司馬的有四類將軍,即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武昭以後,大將軍無不加大司馬者。車騎、票騎、衛將軍或加或不加。它將軍無加大司馬者」 。在此基礎上,西漢最著名的四位「大司馬」:兩位戰功赫赫,一位登基稱帝!一、衛青衛青(?-前106年),字仲卿,河東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南)人,漢朝著名的將領。對於衛青來說,生父鄭季,是平陽侯曹壽手下的一名小吏。
  • 司馬相如的成名之謎:他真的只學過幾年寫作,便成為了西漢賦聖嗎
    一個來自窮鄉僻壤的年輕人,真的能在幾年的學習之後,成為西漢賦聖嗎?與卓文君成婚,無論婚後的生活和感情究竟怎麼樣,司馬相如最初醞釀這件事的時候,應該是有計劃要借卓氏的財力幫助自己重入貲選,再度出仕的。可是命運的軌跡卻沒有按照他的設想展開。
  • 太史家族簡介
    西周、春秋時有太史(太史令、太史丞)官,掌天時、星曆職。其後代以祖上官職「太史」銜為姓,稱太史氏。 2、出自姬姓,胡於蔡之後所改。西周時,周文王的孫子胡於蔡,又稱蔡仲,其後人有的以太史為氏。歷史名人太史敫:戰國時齊人。燕軍進攻齊國,奪城70餘座,齊國只剩兩城在堅守。
  • 【好文】我們能從司馬談對司馬遷的培養中,獲得什麼?
    大家都知道司馬遷是誰,但是司馬談這個名字,知道的人也許並不多。司馬談是司馬遷的父親,可以這麼說,如果沒有司馬談對司馬遷的培養,就沒有司馬遷寫下《史記》的輝煌。究竟司馬遷經歷了怎樣的教育呢?家人問司馬喜:「那咱以後是不是就可以奔小康啦?」「你想的美,不用去服役,就趕緊好好讀書去。」於是,司馬遷出生時,這個家族已經是書香門第了。他從小受到濃鬱文化的薰陶,生性好奇,有強烈的求知慾和探究各種事物的興趣。有天賦是不夠的,自從司馬遷懂事起,就過上了沒有童年的日子。
  • 衛青、霍去病去世後,西漢的大將軍、大司馬都是什麼人
    武帝又設置了大司馬位,讓衛青和霍去病一同擔任大司馬。衛青稱大司馬、大將軍,霍去病稱大司馬、驃騎將軍。這時候的大司馬,是和將軍稱號一起搭配的。理論上,大司馬在內,是軍政領袖,在外,則將百萬雄兵。衛青、霍去病之後,直到漢武帝行將就木,漢帝國再沒有人被稱為大將軍,或者大司馬。在漢武帝心中,衛青、霍去病是不可替代的。
  • 司馬遷:太史公自序
    當周宣王時,失其守而為司馬氏。司馬氏世典周史。惠襄之間,司馬氏去周適晉。晉中軍隨會奔秦,而司馬氏入少梁。自司馬氏去周適晉,分散,或在衛,或在趙,或在秦。其在衛者,相中山。在趙者,以傳劍論顯,蒯聵其後也。在秦者名錯,與張儀爭論,於是惠王使錯將伐蜀,遂拔,因而守之。錯孫靳,事武安君白起。而少梁更名曰夏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