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能從司馬談對司馬遷的培養中,獲得什麼?| 娃道·百家談

2021-02-13 閱讀雜誌

                                                               

娃道·百家談 第38篇

大家都知道司馬遷是誰,但是司馬談這個名字,知道的人也許並不多。司馬談是司馬遷的父親,可以這麼說,如果沒有司馬談對司馬遷的培養,就沒有司馬遷寫下《史記》的輝煌。究竟司馬遷經歷了怎樣的教育呢?家長們可以從中受到什麼啟發呢?

在號稱「中國第一史書」的《史記》中,

寫了中國第一始祖三皇五帝,

寫了中國第一導師孔子,

寫了中國第一文人屈原,

寫了中國第一皇帝秦始皇,

寫了中國第一硬漢項羽,

寫了中國第一遊俠劉邦,

寫了中國第一悲情將軍李廣。

這些引領風騷的人物終將成為過往雲煙,唯有記錄下他們輝煌人生的《史記》流傳於世。

那麼,寫這部書的司馬遷,究竟是個什麼人?

這個問題,要從他的祖父司馬喜說起。

漢文帝時期,由於朝廷財政比較困難,就實行了一項政策:

誰把自己的糧食捐給國家,就送個爵位給他。

以往在戰場上,要拼命才能掙到一個爵位,現在拿糧食就能換。

沒的商量,幹。

於是,他們家就有了「五大夫」的爵位。

家人問司馬喜:「那咱以後是不是就可以奔小康啦?」

「你想的美,不用去服役,就趕緊好好讀書去。」

於是,司馬遷出生時,這個家族已經是書香門第了。他從小受到濃鬱文化的薰陶,生性好奇,有強烈的求知慾和探究各種事物的興趣。有天賦是不夠的,自從司馬遷懂事起,就過上了沒有童年的日子。

父親司馬談十分重視兒子的啟蒙教育,皮鞭和棍棒時刻準備著,他不得不埋頭啃那些發黃的竹簡。司馬談還給兒子講家族的故事和歷史著名人物,帶他走親訪友,並教會司馬遷寫字,要求他農閒時在竹簡上將思考心得和學習體會刻寫成文章。

勤奮的讀書,換來的是博學的大腦。

5歲時司馬遷成為牧童,在放牛的同時還會在地上專心練字,使他成為其他小夥伴十分佩服的人。

10歲時,司馬遷就能熟讀《尚書》《左傳》《國語》等著作。

20歲那年,在長安擔任太史令的父親,對他說了一番話:

「兒子,生活不止眼前的保溫杯,還有詩和遠方。這個世界很大,你出去看看吧。」父親是在鼓勵他四處遊歷探訪,司馬談說,認真做好歷史記載和撰述工作,是比做達官貴人更有意義的大事業,哪怕無權無勢,生活恬淡,也是一種當仁不讓的選擇。

於是,司馬遷從長安出發,遊覽各地。

這次壯遊,司馬遷真正地成長了。他不再是那個只會讀書的書呆子,而是胸懷天下的大丈夫。

司馬談如此的專業培養,使得司馬遷具備了崇高的職業道德和人格力量,在後來完成了偉大的縱橫三千年歷史的著作《史記》。

孩子出生就像一張白紙,家長就像畫畫一樣在這張白紙上點墨。如果「畫」得好,孩子將來一定就會有個精彩人生。那麼這幅畫首先應該具備哪些要素呢?

對孩子而言,從小培養出良好的品質是非常重要的,從小給孩子灌輸好的品質修養,能讓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少走很多彎路。

有人說,興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對家長而言,從小讓孩子擁有一個積極的興趣愛好是十分有必要的。作為父母,其實是最了解孩子的,父母可以深入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之後,著重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然後讓孩子把這個興趣一直堅持下去。

沒有哪個父母不關心自己孩子的學習成績,每個父母都期盼自己的孩子成為人中龍鳳,當然,這其中的度也要把握準確,學習亦是如此。

更重要的是,要放手讓孩子自己去體驗。有些事情,只有孩子自己經歷了,他才能從中學到經驗。經驗不可替代,過程不可超越。

家庭教育效果往往不取決於家長的學歷高低、知識多少、家庭條件好壞,而是取決於家長對孩子教育的重視程度及自身的做人原則、教育常識、個人行為修養。確定了一個方向,就堅定不移地走下去吧~

綜合整理自:《自然長大》(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搜狐教育

微信編輯:宋陽

相關焦點

  • 【好文】我們能從司馬談對司馬遷的培養中,獲得什麼?
    大家都知道司馬遷是誰,但是司馬談這個名字,知道的人也許並不多。司馬談是司馬遷的父親,可以這麼說,如果沒有司馬談對司馬遷的培養,就沒有司馬遷寫下《史記》的輝煌。究竟司馬遷經歷了怎樣的教育呢?家長們可以從中受到什麼啟發呢?號稱「中國第一史書」的《史記》中記載了:中國第一始祖三皇五帝,中國第一導師孔子,中國第一文人屈原,中國第一皇帝秦始皇,中國第一硬漢項羽,中國第一遊俠劉邦,中國第一悲情將軍李廣。
  • 西漢太史——司馬談
    ④ 司馬談還拜擅長黃老之術的黃子為師(黃指傳說中的黃帝,老指老子,後人尊黃老為道家創始人),學習道家學說。司馬談學習這些,為他以後作太史令打下堅實的基礎。    ⑧ 司馬談自知不久人世,便將兒子司馬遷叫回。司馬遷剛好從巴蜀返回,在黃河與洛水之間與父親見面。
  • 司馬談《論六家要旨》的基本思想
    《史記》草創於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他臨終時將紀史的任務託付給自己的兒子,所以《史記》一書是司馬氏父子兩代人的精力和智慧的結晶。《論六家要旨》是司馬談關於先秦諸子學派研究的重要論文。司馬談將春秋戰國時百家爭鳴的思想流派概括為六家:陰陽、儒、墨、名、法、道德。
  • 歷史上有名的司馬錯、司馬遷、司馬懿、司馬光是什麼關係?
    從這段話我們可以看出:在周朝,司馬氏日漸式微,從武職轉為文職,成為周朝主管周史的文官,後來離開周朝,來到晉國。到了晉國,司馬氏開始分散開來,分成了衛司馬、趙司馬、秦司馬三個分支。去往衛國的司馬氏,輔佐中山國去了,沒有什麼音訊了,這是因為司馬遷遮家醜,我們後邊再說。去往趙國的司馬氏以司馬蒯(kuǎi)聵為代表,他們在劍術方面造詣很深。司馬蒯聵的玄孫司馬卬(áng)擔任武信君(項梁)的部將,並攻打下了朝歌。諸侯一併封王時,(項羽)封司馬卬為殷王。
  • 「務為治」——讀司馬談《論六家要旨》
    其實,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約前165—前110年)也是一位歷史學家,其辭世時曾對司馬遷說:「餘先,周室之太史也;從上世嘗顯功名於虞夏,典天官事。……今漢興,海內一統,明主賢君忠臣死義之士,餘為太史而弗論載,廢天下之史文,餘甚懼焉!汝其念!」即叮囑司馬遷繼承他的事業,寫好史書。
  • 【家風 家訓 家規】中國古代十大經典家訓之司馬談《命子遷》
    zuozhe司馬談(?—前110年),西漢夏陽(今陝西韓城)人。
  • 司馬遷與司馬懿並不是同一個司馬氏
    電視劇《三國演義》中由魏宗萬老先生飾演的司馬懿形象開創了西晉基業(注意不是東晉)的司馬懿父子,雖然生活在晚司馬遷三四百年的三國中後期,但並不是說司馬懿父子晚於司馬遷就一定得是司馬遷這個家族的後代。電視劇《漢武大帝》中由王往先生扮演的司馬遷形象司馬遷所在的夏陽芝川司馬氏家族(位於今陝西韓城)是秦將司馬錯的直系後代,他們一直以秦國腹心之地關中平原東端的夏陽芝川為其家族聚居地
  • 話說司馬氏——司馬措、司馬相如、司馬遷、司馬懿、司馬光,等等等等……
    魏國的一支,也就是司馬遷那一支。 說到司馬遷,就不能不說說戰國第十雄中山國。立國一百二十年的強悍國家中山國,曾與齊國合兵,瓜分燕國,武力不容小覷,但是在司馬遷的《史記》中,這個不容小看的國家銷聲匿跡,無隻言片語記載,似乎從不存在,這是為什麼呢?原來,這與司馬遷的身世有關。
  • 任羅樂:司馬遷是河津人——證據確鑿
    3、明代思想家、文學家李贄(1527~1602,福建人)在紀傳體《藏書》卷四十「儒臣傳·史學儒臣司馬談、司馬遷」一節中,明確記述:「司馬談,絳州龍門人,談為太史公,……有子曰遷,生龍門,耕牧河山之陽。」河津古稱龍門,屬絳州,而韓城屬通州,「司馬遷是絳州河津人」,這是李贄的蓋棺定論。  下圖為《藏書》照片。
  • 李陵事件,是成全還是毀了司馬遷?
    中國是個史學大國,從古到今正史、野史、雜史等等浩如煙海,史學家也層出不窮,為何司馬遷享有這等崇隆的地位呢?我們考察司馬遷寫《史記》,確實有這樣幾個旁人無法望其項背的先天條件:                          家學淵源 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在漢武帝時任太史令,官位雖不高,但擔此職務者一般都是鴻儒。
  • 搬運 | 司馬談《論六家要旨》
    要曰強本節用,則人給家足之道也。法家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則親親尊尊之恩絕矣。可以行一時之計,而不可長用也,故曰「嚴而少恩」。若尊主卑臣,明分職不得相逾越,雖百家弗能改也。道家無為,又曰無不為,其實易行,其辭難知。其術以虛無為本,以因循為用。無成埶,無常形,故能究萬物之情。不為物先,不為物後,故能為萬物主。有法無法,因時為業;有度無度,因物與合。
  • 讀書隨筆:司馬遷的記憶之野(上)
    這是一本有關司馬遷之如何寫史記,以及史記中各種特徵之由來的綜述之作。司馬遷的家世,他所生活的時代,以及他所經歷的人生,以至於凝聚於其筆端的太史公,這樣生動的呈現出來。司馬遷是秦國人,籍貫乃是陝西韓城,也就是著名的壺口瀑布所在地。他父親司馬談是漢武帝劉徹的太史令,爺爺輩,到曾爺爺輩,其實與史都沒有多少關係。太史令,實際上是個級別很低的官,大概相當於縣令。
  • 《史記》聞名於世,作者司馬遷的去向卻成謎
    《史記.太史公自序》,自然不會有作者向去的記錄,奇怪的是,同為史官的東漢班固,在《漢書.司馬遷傳》中,對司馬遷的去向,也是語焉不詳,只以「遷既死後,其書稍出」,來一筆帶過司馬遷的去向。我們翻閱《史記》,會盛讚司馬遷,二千年前的班固同樣不會厭棄他,語不詳述,肯定有原因。
  • 司馬遷生平與功績
    司馬遷的祖父司馬喜在漢文帝詔入慄米受爵位以實邊卒的政策下,用四千石慄米換取了九等五大夫的爵位,因此全家得以免於徭役。      年幼的司馬遷在父親司馬談的指導下習字讀書,十歲時已能閱讀誦習古文《尚書》、《左傳》、《國語》、《系本》 等書。漢武帝建元年間,司馬談到京師長安任太史令一職 ,而司馬遷則留在龍門老家,身體力行,持續著耕讀放牧的生涯。
  • 女娃的父母從寶雞扶風縣趕到我們西安高陵區來談倆娃結婚的事
    我「挑擔」的兒子終於安心談了個女朋友,女娃的父母從寶雞扶風縣趕到我們西安高陵區來談倆娃結婚的事。為了孩子的婚事,女娃父母一大早就出發專門來到西安,趕這麼遠的路,真不容易。但就是前幾年讓大人操不盡的心,娃高中上個半截子就不上學,整天找個工作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總是踏實不下,叫學開大車當司機,不幹;學電工,半路子又荒廢了。後來只能是在西安的小區乾物業維修工人,就那還換了幾個小區幹活。交女朋友也是,前面交了幾個都不了了之。為這我「挑擔」沒少讓我這個姨夫給做思想工作。
  • 大司馬鐵頭娃是什麼意思是什麼梗
    鐵頭娃是什麼意思?鐵頭娃的意思是,指的就是「這個人不怕死,就是衝,例如打架明知打不過還是要打。」  喜歡看直播的朋友一定知道大司馬老師,也號稱瓜皮馬,一手勺型打野橫掃召喚師峽谷,這個大司馬經常會有一些搞笑的語句蹦出來,「鐵頭娃」就是其中之一,指的就是「這個人不怕死,就是衝,例如打架明知打不過還是要打。」
  • 司馬遷被漢武帝施以慘無人道的腐刑後,貌美的妻子為何避而不見?
    封建王朝中的株連始於春秋戰國時期,最典型的是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後的連坐制,也是株連的一種形式。
  • 司馬遷是一個「愛奇」之人?在古書中就能找到答案
    宋高登在《高東溪集》中說到:「《史記》直謂教熊羆貔貅貙虎以戰,蓋『愛奇』而遽及怪異不足傳信。」高登認為司馬遷在《五帝本紀》中記載軒轅訓練熊羆貔貅貙虎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一事,屬於奇聞怪談,是不真實的。但司馬遷出於好奇卻將這些虛構性質的傳說故事記入史冊。
  • 跟HR談薪資,有什麼套路嗎?薪資真的能「談」出來
    有網友問:跟HR談薪資,有什麼套路嗎?有什麼技巧可以參考嗎?薪資真的能「談」出來。我們在和HR談薪資的時候,大多數情況下都是有談判餘地的。而且一般到了談論薪資的環節,說明你的職位匹配度還是比較高的。首先,在面試的時候,給HR留個好印象,因為HR雖然只是協調者而非不決策者,但HR是決定你是否有機會進入公司的第一道門檻,感謝HR是通往心儀薪資的第一步。其次,表明自己的薪資底線,說明為什麼無法接受HR目前開出的薪資。表達給HR自己很希望入職公司,但是薪資確實有點低,讓HR去和用人部門經理或者老闆去爭取高一點的薪資,並適當表露其他公司的同等崗位的薪資比這裡有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