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道·百家談 第38篇
大家都知道司馬遷是誰,但是司馬談這個名字,知道的人也許並不多。司馬談是司馬遷的父親,可以這麼說,如果沒有司馬談對司馬遷的培養,就沒有司馬遷寫下《史記》的輝煌。究竟司馬遷經歷了怎樣的教育呢?家長們可以從中受到什麼啟發呢?
在號稱「中國第一史書」的《史記》中,
寫了中國第一始祖三皇五帝,
寫了中國第一導師孔子,
寫了中國第一文人屈原,
寫了中國第一皇帝秦始皇,
寫了中國第一硬漢項羽,
寫了中國第一遊俠劉邦,
寫了中國第一悲情將軍李廣。
這些引領風騷的人物終將成為過往雲煙,唯有記錄下他們輝煌人生的《史記》流傳於世。
那麼,寫這部書的司馬遷,究竟是個什麼人?
這個問題,要從他的祖父司馬喜說起。
漢文帝時期,由於朝廷財政比較困難,就實行了一項政策:
誰把自己的糧食捐給國家,就送個爵位給他。
以往在戰場上,要拼命才能掙到一個爵位,現在拿糧食就能換。
沒的商量,幹。
於是,他們家就有了「五大夫」的爵位。
家人問司馬喜:「那咱以後是不是就可以奔小康啦?」
「你想的美,不用去服役,就趕緊好好讀書去。」
於是,司馬遷出生時,這個家族已經是書香門第了。他從小受到濃鬱文化的薰陶,生性好奇,有強烈的求知慾和探究各種事物的興趣。有天賦是不夠的,自從司馬遷懂事起,就過上了沒有童年的日子。
父親司馬談十分重視兒子的啟蒙教育,皮鞭和棍棒時刻準備著,他不得不埋頭啃那些發黃的竹簡。司馬談還給兒子講家族的故事和歷史著名人物,帶他走親訪友,並教會司馬遷寫字,要求他農閒時在竹簡上將思考心得和學習體會刻寫成文章。
勤奮的讀書,換來的是博學的大腦。
5歲時司馬遷成為牧童,在放牛的同時還會在地上專心練字,使他成為其他小夥伴十分佩服的人。
10歲時,司馬遷就能熟讀《尚書》《左傳》《國語》等著作。
20歲那年,在長安擔任太史令的父親,對他說了一番話:
「兒子,生活不止眼前的保溫杯,還有詩和遠方。這個世界很大,你出去看看吧。」父親是在鼓勵他四處遊歷探訪,司馬談說,認真做好歷史記載和撰述工作,是比做達官貴人更有意義的大事業,哪怕無權無勢,生活恬淡,也是一種當仁不讓的選擇。
於是,司馬遷從長安出發,遊覽各地。
這次壯遊,司馬遷真正地成長了。他不再是那個只會讀書的書呆子,而是胸懷天下的大丈夫。
司馬談如此的專業培養,使得司馬遷具備了崇高的職業道德和人格力量,在後來完成了偉大的縱橫三千年歷史的著作《史記》。
孩子出生就像一張白紙,家長就像畫畫一樣在這張白紙上點墨。如果「畫」得好,孩子將來一定就會有個精彩人生。那麼這幅畫首先應該具備哪些要素呢?
對孩子而言,從小培養出良好的品質是非常重要的,從小給孩子灌輸好的品質修養,能讓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少走很多彎路。
有人說,興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對家長而言,從小讓孩子擁有一個積極的興趣愛好是十分有必要的。作為父母,其實是最了解孩子的,父母可以深入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之後,著重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然後讓孩子把這個興趣一直堅持下去。
沒有哪個父母不關心自己孩子的學習成績,每個父母都期盼自己的孩子成為人中龍鳳,當然,這其中的度也要把握準確,學習亦是如此。
更重要的是,要放手讓孩子自己去體驗。有些事情,只有孩子自己經歷了,他才能從中學到經驗。經驗不可替代,過程不可超越。
家庭教育效果往往不取決於家長的學歷高低、知識多少、家庭條件好壞,而是取決於家長對孩子教育的重視程度及自身的做人原則、教育常識、個人行為修養。確定了一個方向,就堅定不移地走下去吧~
綜合整理自:《自然長大》(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搜狐教育
微信編輯:宋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