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傳》中有句名言:君以此始,亦必以終。這八個字在影視劇《大明王朝1566》中變成了:君以此興,必以此亡,通過胡宗憲之口說出。
胡宗憲,嘉靖年間的抗倭第一功臣,被後世熟知的戚繼光等人,皆是他的手下。但可惜後來,人們只記住了戚繼光,胡宗憲被遺忘了。只因在胡宗憲的身上有一個標籤:嚴嵩黨羽。而戚繼光後來追隨了張居正——其實,道理有時候就這麼簡單,不需要人們多說一個字。
在《大明王朝1566》中,胡宗憲被嘉靖帝定義為「兩頭受氣的媳婦」,其實這句過於溫柔了。無論影視劇中的形象,還是歷史記載中身影,胡宗憲都堪稱是位走入了「死局」中的人。
胡宗憲是進士出身,從最基層的知縣位置上做起,曾主持過撲滅過多年不遇的蝗災,談笑間招安了為亂一方的匪患。從天災到人禍,胡宗憲初出茅廬,便出手驚人,顯示出了其非凡才幹。
這其實就是為何,胡宗憲能統領剿滅,困擾大明二十多年的倭寇之亂的原因。因為倭寇之亂,絕非簡單的來自於海外,而是內外勾結,加之大批百姓破產,鋌而走險所造成的。
單純依靠武力不能徹底解決,需要胡宗憲這樣的文武雙全,內外雙修的人物坐鎮,才能從大局入手,自根由上剷除。比如,就是胡宗憲對真正的「倭寇首領」,大明海盜汪直進行招安,並最終殺掉了汪直,才得以從根由上斬斷了倭寇的物質等的提供。
可惜,只因胡宗憲的發跡,是來自於嚴嵩的鐵桿黨羽趙文華的推薦,從而自始至終都被當成嚴嵩黨羽,「總督抗倭」也隨之變成了「總督銀山」。
據《明實錄》記載,在一份彈劾胡宗憲的上疏中,除了攻擊胡宗憲跟倭寇首領汪直是同鄉外,還出現了這樣的話:宗憲乃自立報功廟於吳山,意欲既滿,縱飲長夜,坐視江西、福建之寇不發一矢,徒日取驛遞官民軍前糧餉,而斬艾之朘削之,督府積銀如山,聚奸如蝟。
這就總督銀山的來歷。雖有多位同僚替胡宗憲辯解,總的意思就是說,剿滅倭寇不是說句話漂亮話就能做成的。胡宗憲搞錢不是為了自己,幾乎全用於軍士們的抗倭,「軍中所恃有鼓舞人心者財爾。其中用間行餌,賈勇賞謀」。
可惜即便如此,由於嚴嵩倒臺,哪怕嘉靖帝裁定胡宗憲無罪,「照舊督撫地方」也毫無效果。因為《世宗實錄》是徐階修撰!
因此才說,胡宗憲是走入了「死局」之中——不是「嚴嵩黨羽」,他就沒有辦法主持全局抗擊倭寇,並最終剿滅之。可正是因他是「嚴嵩黨羽」,在嚴嵩倒臺後,哪怕有再大的功勞,再多的苦衷和無奈,也要遭到窮追猛打,除之而後快。
這種非黑即白,非彼既此的狀況,其實一直貫徹於明朝廟堂之上,嚴嵩領銜的嚴黨VS徐階領銜的清流派,後來又是魏忠賢領銜的宦官VS東林黨。已是很難全面和清晰地,去看待一個人了,給出一個合理評價。比如海瑞跟胡宗憲的這次衝突。
在胡宗憲主政江浙時,海瑞是淳安縣令,由於胡宗憲的兒子路過淳安時,嫌棄招待不周而大怒。海瑞得知後根本不吃這一套,道:胡公按部,令所過毋供張。今其行裝盛,必非胡公子。
即胡宗憲早就通知過我們,他的下屬家人等過境,不得超規招待,再看今兒這人卻如此膽大張狂,必不是胡宗憲的兒子。於是海瑞下令,揍了胡宗憲兒子一通。而胡宗憲得知後,根本沒有任何責怪和報復海瑞的意思。
這本該是一段佳話的,哪料就因胡宗憲是嚴嵩黨羽,而成了海瑞的功勞,胡宗憲的罪行!
最終胡宗憲因「自擬聖旨」被下獄,他悲憤寫下「寶劍埋冤獄,忠魂繞白雲」後,死於獄中。哪怕後來被平反,奈何他早已是「死局」中人,又有何用?
因此被漸漸遺忘,以至於一提抗倭,人們只知道有戚繼光,而忘記了真正統領全局,冤死於獄中的胡宗憲。「君以此興,必以此亡」,這真是一言難盡,死局中人胡宗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