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太平天國史的研究,石達開是熱點,繞不開。談到石達開,太史家常會有這樣一句話:十六出山,十九封翼王五千年,二十四歲統帥千軍萬馬,追擊曾國藩、胡林翼,成了太平天國的戰神。左宗棠還評價:不信邪說,稱自己是充滿智慧的理性派的代表。翼王石達開,無疑代表了農民運動的光輝形象,是反抗軍的靈魂。特別是石達開32歲的時候,為了保住部下的性命,不惜犧牲自己,得到了不少的形象分。在天京事件前,石達開是「完美形象」的代表,實至名歸。然而,天京事變爆發,石達開的「忠、勇、信、義、智」形象崩潰,翼王經受不住考驗,年幼。
李秀成在《自述書》中說:東王囂張跋扈,目無法紀,韋昌輝、石達開不服氣,於是密謀誅殺楊秀清,及東王的兩個兄弟楊原清、楊輔清,其餘的人都不可濫殺無辜,要懂得克制。韋昌輝、石達開密謀要殺楊秀清,好明白,是誰讓東王過頭了。韋昌輝,實力派的第二把手,楊秀清在公共場合不動聲色地鞭打他幾百下,有時幾天也不能下床。
何謂杖打?公開地打屁股,羞辱對手。石達開,實力派的第三把手,楊秀清雖然沒有杖責,卻比杖責更羞辱他。其中,楊秀清讓石達開親自帶兵捉拿嶽父黃玉昆,並杖打300下。你要知道,黃玉昆此時正在翼王府中吃飯,被女婿杖打一頓,也是醉了。
1856年8月,天王洪秀全通過佐天侯陳承義的手,將「誅殺楊密詔」分別送給正在江西瑞州前線督師韋昌輝和武昌洪山督師石達開。在路上,瑞州、武昌和天京的距離幾乎是相同的,韋昌輝和石達開一般情況下,應該差不多是同時回天京,但事實並非如此。翼王石達開沒有率兵回師,也沒有參與勤王,而是駐紮了洪山。
此時此刻,武昌城由韋俊鎮守,只要有糧食供應,就可以安全無憂,石達開回京也沒有任何顧慮。石達開沒有回京,而是事變接近尾聲時,才「狼狽返回京師,阻擊濫殺」,時隔兩個月。合乎情理的解釋是,東王勢力最大,且控制著京師城防,石達開怕行動失敗,招致殺身之禍,沒有勇氣回去「勤王」。石達開缺乏勇氣,在貴縣與團練的械鬥中大發雷霆,還因此激怒了蕭朝貴。而且,石達開想坐山觀虎鬥,收漁翁之利。於是石達開的「勇者,勇者,勇者」形象受到挑戰。「狼狽回京」,斥責韋昌輝,信、義何在
李秀成在《自述書》中說:「翼王聞知天京殺戮過多,帶著曾錦謙、張隧謀三人狼狽回京,計及免殺之事。那為什麼韋昌輝要殺人呢?說是好殺了三個人,為什麼要把事情擴大。非常簡單:洪秀全沒有及時發布詔書,承認事件的合法性,韋昌輝處於孤立無援的境地,成為東王集團的討伐對象。
北王韋昌輝回京勤王后,只帶三千多人,正常決鬥,絕對沒有東王的對手。此時此刻,若石達開能帶兵回京,韋昌輝、石達開就會聯合起來,震懾東王,使他們不敢輕舉妄動。於是,向洪秀全施壓,仿效尉遲敬德的故事,逼天王下詔,這場事變也就結束了。
但石達開剛下車,便責罵北王:「其有何罪,安得濫殺?」韋昌輝可以對石達開的遲到不屑一顧,卻無法容忍自己的立場有問題。石達開不說「信、義」,也要對盟國施壓,韋昌輝只能先發制人,派兵秦日綱追殺石達開,殺光翼王府。
聞知韋昌輝準備下手,石達開急忙逃出天京,跑回武昌洪山營,聚集四萬兵馬,打著「靖難」的旗號,東徵天京。石達開沒有直接進攻天京,而是駐紮在寧國附近,與清雜牌軍交戰,觀望形勢發展。那石達開為什麼不進攻天京呢?一句話,打天京,就是亂臣賊子;打天京,就是施壓,洪、韋一定要內訌,坐收漁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