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智慧家居控,內容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自從人類學會了用火之後,在對於美食的道路上一去不復返了,自從天上那麼一道閃電劈下來,看著那不斷舞動著自己身軀的火焰,那時還沒有徹底進化成人類,還是類人猿的祖先們發現了一個新奇的事物。
那就是食物在經過這火焰燒過之後,散發出了誘人的香氣,後來經過各種不停的嘗試,那時候的類人猿終於知道了,只要將食物通過火焰烤熟,不光肉質變得更加容易撕咬,連味道也變得十分不錯。
不過隨著時代不斷的更替,在用火燒制食物也慢慢的轉變成了架起一口鐵鍋,鐵鍋最早出現的時間是在北宋時期。
那時候的鐵每年產量高達了4000多噸,這麼多的鐵製作兵器綽綽有餘,剩下的一部分就用來製作農具家具了。
在沒有鐵鍋的時候,古時的飯菜大多都是有鬲和鼎製作的,其實就是煮、燻、烤或者直接生吃,鐵鍋就是由鬲慢慢演變的,原先的鬲是用來燒水煮飯的,而鼎則是拿來煮肉的。
後來鼎做起了權力的象徵,開始用於祭祀,而鬲慢慢的由原先的桶狀慢慢的變成了圓形,還去掉了原先的三個支撐腳,變得能夠直接放在灶臺之上,對於火焰的利用率變得更高。
這就有了現在的鐵鍋,當時推行的滾油翻炒的方法,也讓菜餚變得更加的美味,有了鐵鍋之後,飯菜能夠更加均勻的受熱,而且在古時出名的菜品,都是出在南宋之後才有的。
不過當時的鐵鍋質量也是參差不齊的,我們現在普通的鐵鍋也還是沒有辦法徹底解決粘鍋的問題,更不要說是古時的鐵鍋能夠做到了。
說到這裡就不得不提到章丘的鐵鍋了,這裡素來都有鐵匠之鄉的美稱,有關於鐵的歷史可以追溯到2000年前的漢朝時期,在那個時期的章丘就是漢朝的鑄鐵重地了。
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作為擁有鐵礦的章丘鎮,這裡的人們自古以來都是以打鐵為生的,而在上個世紀50年代,有著73萬人口的章丘就有38萬多的人做著鐵匠活。
中國非遺、舌尖帶貨!36000錘鍛打鐵,一口老鍋可當傳家寶!
而這座城市的打鐵技藝更是躋身第七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之中,在央視節目《舌尖上的中國3》中也出現了章丘鐵鍋的身影。
節目的播出讓章丘鐵鍋瞬間得到追捧,隨之而來的也就是假貨橫生,真正的章丘鐵鍋的美名被假貨給糟蹋得一乾二淨,其中有不少的假貨或多或少打著章丘鐵鍋的稱號,以至於大家都認為章丘鐵鍋是一個騙局。
雖然都是鍋,但這假貨的鍋章丘鐵鍋可不背,其中的無油煎蛋更是讓人深信不疑,其實只是用到了一個巧妙的化學原理。
那就是溫度達到一定的程度,水滴就會形成一層會蒸汽來阻擋水滴與鐵鍋的直接接觸。
這樣就成了我們看到的雞蛋在鐵鍋之中上下遊動,不會粘鍋的現象。
而真正的章丘鐵鍋不粘鍋可不是因為這個原因,章丘鐵鍋的製作需要經過要經歷12道工序,再過18遍火候,1000度高溫錘鍊,經受36000次鍛打,直到鍋如明鏡,才算行。
鍛造一把好劍需要千錘萬打,而鍛造一口好鍋同樣如此,優質的原材料在經過烈火和無數次的捶打之後,就像是涅槃的鳳凰一樣大展身姿。
每經過150捶左右,錘子就需要打磨一番,這是為了避免灰塵被一併捶入鐵鍋之中,用機器製作出來的鐵鍋雖然也有錘痕,但避免不了縫隙之中藏汙納垢,但章丘鐵鍋完全就不會有這樣的問題。
不是所有號稱錘出來的鐵鍋都能有這在章丘鐵鍋這般的品質。
機器打造的鐵鍋始終是不如人工打造的。
章丘鐵鍋不像這口鐵鍋,即使帶有錘痕也能富有光澤。
表面的油漬一擦就十分乾淨。
捶打工藝也讓鐵鍋的密度更高,受熱起來更加均勻。
想要燒制出色香味俱全的美味菜餚,廚藝很重要,鍋更加重要,兩者缺一都沒法讓做出極致的美味。
大家都知道買了新鍋在用之前需要養一下,就是將鍋拿到火上幹燒一遍,而章丘鐵鍋已經提前做好了這個步驟,只要用的時間越久,那麼它的光澤也會越來越亮。
還有更多的小知識大家可以自己去探秘哦,這款正宗的章丘鐵鍋點擊下方的小卡片就能帶回家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