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山東是黃河最後流經的省份,在東營黃河入海口,九曲黃河滔滔東進,經千萬裡壯闊迂迴,匯於大海。黃河帶來的大量泥沙,讓這裡擁有了世界上完整的溼地生態系統。作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在這裡孕育了儒家文化、泰山文化。山東深入宣傳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準確把握「重在保護、要在治理」的戰略要求,緊扣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兩個關鍵,堅持新發展理念,著力打造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在「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偉大事業中貢獻山東力量。29日、30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新聞頻道、央視新聞客戶端、山東衛視、閃電新聞客戶端同步直播《直播黃河九曲黃河 水潤齊魯》。九曲黃河奔騰向前,跟隨鏡頭,來了解山東,擁抱黃河。
齊魯網·閃電新聞9月30日訊 「黃河入海蘊奇觀,百鳥翔遊水雲間。紅毯迎賓畫漫捲,蘆花飛雪落九天」,是山東東營黃河入海口的生動寫照。
黃河在入海口,創造了完整的溼地生態系統,廣袤的土地上水草豐美,牛羊成群,形成了罕見的沿海草原景觀。黃河在這裡與渤海交匯碰撞,奏響了黃藍分明的交響樂。央視記者黃劍乘坐直升機帶您空中飛躍黃河,看「黃藍交匯」奇觀。
「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央視記者黃劍在山東東營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上空。萬裡黃河,從青藏高原奔流而來,在這裡注入渤海。歷經5400多公裡的長途跋涉,黃河到這裡似乎放慢了腳步,由於水流平緩,灘面廣闊、黃河攜帶的泥沙在這裡逐漸沉積,年復一年,滄海變成桑田。這裡如同神話中能自己生長的息壤,生生不息,最多時每年新增3萬多畝土地,是一塊名副其實能夠自己不斷「生長」的土地。
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面積達到1530平方公裡,可以說非常廣闊,此前航拍團隊在保護區內航拍了部分溼地景觀,灘地上一條條蜿蜒的曲線是水流衝蝕而形成的串溝,有的像參天的大樹,鬱鬱蔥蔥,枝幹清晰可見,仿佛還長出了紅色的樹葉;有的像巍然挺立的古松,枝繁葉茂,不斷向上生長,偶爾還有鳥兒從枝頭飛過;還有的像一條正在騰飛的巨龍,它體態矯健,龍爪雄勁,好像隨時準備奔向大海。直升機下方有一片紅色的灘地,這是因為,新淤出的灘地上長滿了一種名叫「赤鹼蓬」的植物,隨著天氣變涼,它還會逐漸由淺紅變為深紅,仿佛給灘地鋪上了厚厚的紅地毯,形成獨特的「紅地毯」景觀。在這裡,檉柳林、蘆葦蕩、大灘涂構成了中國暖溫帶保存最完整、最廣闊、最年輕的溼地生態系統。
記者在直升機上,不時能看到各種鳥類,有的在空中飛翔、有的在溼地漫步,豐富的溼地資源,讓這裡成為了鳥類的天堂。全球8條候鳥遷徙路線,有兩條從黃河三角洲經過。此前航拍團隊拍攝到一些珍貴鳥類在這裡的生活場景。一個丹頂鶴的三口之家正在溼地上行走,鶴爸爸和鶴媽媽把小丹頂鶴保護在中間;一群白鶴在溼地上駐留、覓食,陽光灑在水面上,溫暖而愜意;高高的豎杆是保護區專門為東方白鸛搭建的巢穴,此時鳥爸爸剛剛抓來小魚小蝦準備餵給自己的寶寶,這是一個四口之家,鳥媽媽負責在家中看護兩個寶寶,而鳥爸爸則負責外出覓食,在餵完鳥寶寶以後勤勞的鳥爸爸接著又飛出巢穴尋找食物去了,它們都是國家一、二級保護鳥類。秋冬之際,每年有大約600多萬隻候鳥經此遷徙,因此,這裡也被稱為「鳥類國際機場」。有人說鳥類是生態質量的晴雨表,照顧好了鳥類,就解決了世界上大部分的環境問題。
蘆花飛雪,百鳥翔集,只為迎接萬裡大河的到來。黃河歷經艱難險阻,在即將入海前顯得寬厚而平靜,仿佛靜水深流、浩蕩前行。直升機繼續沿著黃河上空飛行,記者看到,河道中心出現了一個綠色的小島,黃河水分為兩岔,仿佛張開了雙臂,去擁抱大海。在這裡,黃河終於與大海相會,河海相擁、交互纏繞,形成了黃藍交匯的自然奇觀。這一刻,黃河終於完成了她的使命,與渤海融為一體。當海河交匯的時候一切都變得那麼平靜安詳,又大氣磅礴。
陽光散射下的海面或藍、或綠,河水泥沙下沉之際,海面有時呈現出三色交匯的奇觀,雄渾黃、滄桑藍、蒼莽綠,在這裡塗抹出一幅更為難得一見的天然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