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科學技術,在前人基礎上,有了新的發展。其中幾項重大科技成果在中國科技史上無疑具有極重要的地位;深鑽技術 鐵索吊橋 高效動力帆 弧形拱橋等,都是明代的重要發明。
在明代更有一批科學巨著至今仍影響著人們,除《本草綱目》外,還有《天工開物》《農政全書》。
《天工開物》作者為博學多才的學者宋應星。這部巨著集中全面反映了明代農業和手工業的宏篇技能。宋應星生於1587年,死於1666年。他28歲時在南昌得中舉人,此後在八股文考次中五次進京,但均未高中。只做過低級官吏。失意仕途後,他投身科學技術,潛心研究。終於在1637年撰寫成《天工開物》。
《天工開物》是繼戰國時的《考工記》之後出現的又一部技術巨著,一部偉大的農業和手工業技術的百科全書。宋應星在《天工開物》序言中說,他寫此書的目的,是讓一般的士人了解更多的實際事物。知識分子重經文 ,輕格致之學和技藝。宋應星指出,《天工開物》是大業文人棄擲案頭,與功名進取毫不相關的書。
該書出版後在明末清初風行一時。作者在身後獲得了世界性的聲明。《天工開物》傳入日本後也同樣受到歡迎。 逐漸翻譯成日 法 德 英等文字,被外國人視為中國技術的百科全書。
明朝還有一位值得大書特書的科學家,這就是徐光啟。
其生於1562年的上海,一個小商人兼地主的家。在他42歲時在南京入了天主教,次年中了進士,在明朝宮廷任翰林院庶吉士,後來升為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文淵閣大學士等,1633年徐光啟去世。
徐光啟最重要的著作是《農政全書》。這本書大部分是轉錄先人和同代出版的文獻。他自己寫的約佔八分之一。它是一部著力於總結當時農業技術的匯集性著作。中國古代十大農書中的佼佼者,具有相當高的科學史和技術史價值。
徐光啟生活的年代,是西方傳教士不斷湧入中國的時候。不少傳教士還在朝廷中擔任各種職務,他們帶來了許多當時先進的科學技術。已加入天主教的徐光啟,不斷與他們接觸,學習西方先進科學技術,揚長補短。他還翻譯西方的科學技術。將《幾何原理》《測量法義》等書翻譯出版。客觀上也推動了中國科學技術的發展。
作為一個受到了歐洲文化影響的知識分子,徐光啟在科學上的活動具有傳統學術與接受歐洲學術兩個方面。從而成為中國科學技術史上一個劃時代的人物。
明代還有一個技術成就,就是計算技術方面的進步。1450年,浙江人吳敬積20年之功完成了《九章算法比類大全》。這本著作有許多新內容是關於商業數學的。
春秋時,中國古人發明的籌算方法,在明朝時被新發明的算盤珠算法所全面取代。
然而,由於發達的農業文明和社會客觀因素,明朝整個社會無法有效地吸收和消化先進的科技和技能,無法利用吳敬自身創造的先進技能和外來的科學技術成果。明朝末期,中國也只能坐視著歐洲的進步和向全世界的殖民擴張,並消極地等待著近代資產階級對古老東方的未來衝擊。
《本草綱目》《天工開物》《農政全書》至今仍影響著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