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就有翻譯家?淺談李之藻的翻譯作品對後世的影響

2021-01-09 要想起我啊

在我國的明末時期,李之藻通過翻譯外國科學作品,打開了我國科學技術進步的大門。李之藻生於浙江杭州,字振之,是明萬曆二十六年(1598)的進士,官到太僕寺少卿之職。

李之藻不僅學識淵博,而且他也是明朝末期著名的科學家,既暢曉兵法也精於泰西之學,並與徐光啟齊名,是明末著名的「耶儒柱石」之一。李之藻翻譯的外國作品不僅有天文地理,還包括數學和宗教,不僅開闊了國人的思想,也將外國先進技術引入我國,對我國科學技術的進步起到很大的影響。

明朝末年,八股禁文的科舉制度禁錮著人們的思想,使得我國的科學事業落後於西方國家,這樣的歷史背景之下,中國士大夫日益受到經世致用的西學影響,因此他與近代科學先驅人物徐光啟、楊廷筠等翻譯了一大批外國的科學譯作,為我國的科學進步起到很大的作用。

當時李之藻是一個積極受容西學的重要人物,他為了強國富民,不是空談於國於民毫無實用的理學,而是與摯友徐光啟一樣,積極為外國科學技術在我國的傳播而翻譯出大量的作品。而且加上李之藻天生聰慧,對天文、地理、幾何、算術等無所不精,更加為他之後翻譯西方科學作品提供了很好的基礎,李之藻在對西方科學作品翻譯時為了能夠更加深入,他積極翻譯引進西方國家的科學著作,對我國的科學進步有很深的影響。

一、李之藻擅長的翻譯領域

明末翻譯家李之藻博學多才,才華橫溢,在接觸過西洋文學之後對外國科學的先進性有了新的認識,因此就開始引進西學,通過翻譯外國著作向國人介紹外國的先進科學技術知識。他的譯作主要體現在天文、地理、宗教、算術等幾個領域,這對我國科學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

李之藻翻譯的作品有《萬國地圖》、《渾蓋通憲圖說》、《同文算指》、《幾何原本》、《寰有銓》、《名理探》、《經天蓋》、《簡平儀說》、《宮禮樂疏》、《交友論》、《天文初函》等,不乏對我國各個科學領域的探索,在當時的社會中產生了很大的反響。下面就具體介紹李之藻在科學著作翻譯中擅長的翻譯領域。

翻譯家李之藻自小就很聰明,對天文也很感興趣,在接觸了西方先進科學技術之後,認識到我國的天文知識中其實存在弊端,遠不及外國科學中解決得透徹,因此決定致力於外文翻譯的工作,讓更多的外國科學著作可以被國人讀到,從而提高我國的科學技術。

例如《渾》文就是李之藻翻譯編著的西方國家的天文學著作,李之藻以形上學與驗證法的方式將書中的內容以獨到的方式發表,書中提高了關於黃道十二宮等天文學中的新概念,將明朝的八股氣息一掃而空,給人以通俗易懂標新立異之感。並且李之藻在翻譯編著外國科學著作的同時,也在福建出差的途中,對於西方天文所記做了大量的天文觀測,以證實其有用性,這充分體現了李之藻對科學的嚴謹態度,同時也是對我國科學發展而做的肯定性努力。

在明代的曆法還是從採用郭守敬等人的授時曆轉化的,奠定我國現在農曆計時的基礎。由於當時李之藻在西方科學中發現,在時間的計量應該準則規矩,認為時間與地理位置以及經緯度都是不同的,因此李之藻的調和方式就是在翻譯的譯作中,留一部分專門介紹赤道坐標的章節,並且也加深了算術知識的鞏固,提升了我國對算術、天文乃至地理方面的認識。

李之藻在數學方面最具影響的翻譯著作就是《圜容較義》和《同文算指》,書中不僅有習題供學生練習參考,還融合了中西算法的優點,不僅繼承了德國數學家克拉維斯的《實用算術概論》中的理論,還結合我國數學家程大位的《算法統宗》,這些都體現出李之藻對科學文獻翻譯中的中西交融與靈活變通。

而且還將西方算術知識運用於實際的生活中,用它來結算政府管理中的銀兩問題,既方便又準確。最後就是,在李之藻翻譯的外國文學中,對於著名的《名理探》、《寰有詮》等,不僅填補我國在邏輯學中的空白,還提升了我國人民學習西方先進技術的步伐。李之藻為了推廣西方先進科學積極地譯著科學書籍,對我國的科學發展影響深遠。

二、李之藻在翻譯科學發展中的貢獻

1.翻譯家李之藻是我國最先向人們介紹關於西方天文學、筆算還有形式邏輯方面知識的人,而且他在1607年就譯成了第一部科學著作《渾蓋通憲圖說》,用於介紹天文學的知識。

2.李之藻在逝世之前也完成了一件值得紀念的大事,就是《天學初函》叢書的刻印出版,這本書不僅匯集了李之藻、徐光啟、利瑪竇等譯著的20種、54卷、32冊。其中器編10種,全部都是介紹西方科技知識。這套叢書也是我國對於西方科學的第一套書。而且《天學初函》在明末就流傳極廣,這為國人可以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知識提供了很大便利。

3.翻譯家李之藻對於天文歷數的知識也有了很好的更正與改進。如在萬曆四十一年(1613),李之藻在《請譯西洋曆法等書疏》中不僅詳述了十四項中國昔賢談所未及的天文歷數知識,而且還詳細地介紹了西洋科學中關於歷術的科學書籍。並且不斷地翻譯外國的科學著作,還增加我國的天文學知識。

4.翻譯家李之藻在有生之年,一直致力於翻譯西書、引進西方學生的道路上,其譯著之多以涵蓋科學中的多個領域,其一生所翻譯書籍的質量和數量都對當時我國的科學發展起到一定的影響,所以說,李之藻在我國科技書籍翻譯中有很高的地位。

三、李之藻的譯著對我國科學的影響

1.李之藻翻譯的《渾蓋通憲圖說》中,不僅使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介紹天文學知識,還大力宣傳地圓與地動說,因為古時候人們都是認為天圓地方的,這對我國人民對天文學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李之藻在書中還介紹星盤的畫法以及製作原理,並且對我國幾何知識的傳播也起到了很多的作用,對當時我國的科學研究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貢

深深影響後人在天文學術以及幾何學方面的發展,深深影響後人在天文學術以及幾何學方面的發展。翻譯家李之藻是將幾何學引入我國的重要人物,李之藻翻譯的《圜容較義》中,也介紹了算術中的幾何知識,不僅有勾股定理,而且關於圓形、三角及立體圖形的幾何知識,在書中都有記載,這對發展我國的算術事業提供了很好的基礎。這些都推進了我國科學事業的發展,為我國的科學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理論基礎。

2.翻譯家李之藻是推進我國接受西方科學文化的先驅人,李之藻對於西方科學的翻譯著作更具獨特性,它促進我國思想意識中對科學方法、知識以及思想的產生,這對我國今後的科學發展鋪平了道路,使我國的科學技術有更多更好的參考和借鑑,將西方科學及時融入到我國的科學發展中,使我國在科學的發展中也不再故步自封,開始對西方文化保持理性的態度,不再是保守的觀念對待西方科學文化,而是更加理性地去認識和學習西方科學文化,師夷長技以制夷,使我國的科學技術發展有了新的源泉。

3.明末李之藻翻譯科學著作,不僅將西方科學知識引入到我國,還對我國已存在科學理論中的缺陷錯誤進行補正,這對以後在科學著作的翻譯起到了導向作用。而且在西方科學技術的翻譯中,李之藻還會進行大量的實踐驗證,以明確西方科學知識的準確性與可行性。

對於西方著作中的錯誤進行糾正,這不僅保證我國科學技術文獻的準確性,還體現了翻譯家李之藻對科學的嚴謹態度。我國以後在科學的研究工作中,形成了更加嚴謹的工作作風,對於科學知識也開始追根究底,探求其科學知識原理,以及怎樣運用這些知識為我們的生活提供方便,使其發揮更大的科學效益。

4.翻譯家李之藻的科學技術譯著,不僅使西方科學在中國得到傳播影響我國傳統科學與西方科學技術的相互轉換,使我國的科學技術發展提高一個層次。並且李之藻翻譯好作品之後,還自費推廣科學作品,這些深入地將西方科學技術在我國傳播,提高我國的科技水平,普及西方科學知識在我國的應用,並且對我國今後的文化發展也起到了一定的影響,開始以邏輯學辯證的理論對科學進行研究,奠定了今後科學發展的理論依據。

5.明末李之藻翻譯的西方科技文獻作品在當時起到不小的轟動,因此明末也開始出現專門的機構,用來從事科學事業的研究,雖然當時只是對科學文獻的譯著,但是這對今後科學技術的發展,提供了一定的物質基礎,使得我的科學研究不再是個人分散的,而是具有一定規模的專門研究科學技術的部門。

在翻譯家李之藻的影響下,我國的科學發展也漸漸開始向正規發展,對科學技術的認識與理解也更加追求原理的探究,並且也形成了嚴謹的科學態度。在科學的發展中也開始分門別類,不再是僅限於天文、地理等方面研究,使我國科學的發展有了更為廣泛的科學研究範圍。

總結

李之藻對我國科學技術的進步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李之藻的翻譯對科學的影響不僅體現在譯書的質量和數量上,他在我國科學書籍翻譯中的地位是不可忽視的,也促進了我國近代科學的發展。李之藻的翻譯著作對我國天文、地理、數學乃至宗教都有一定的推進作用,不僅開闊了國民的眼界,同時也提高了我國的科學文化水平。

參考文獻

《李之藻西學歷程探析》

《腳踏東西文化的文學家和翻譯家林語堂》

相關焦點

  • 翻譯家傅雷及其翻譯風格
    作為翻譯家,人們說傅雷「沒有他,就沒有巴爾扎克在中國」,他向國人譯介的羅曼·羅蘭的《約翰·克利斯朵夫》曾深深影響了不止一代人。作為文學評論家,他對張愛玲小說的精湛點評,為學界作出了文本批評深入淺出的典範。作為音樂鑑賞家,他寫下了優美的對貝多芬、莫扎特和蕭邦的賞析。傅雷一生痴愛藝術,他欣賞藝術的美,常常有獨到的發現和感悟,似乎比別人多了一雙慧眼。
  • 「翻譯家」玫瑰園中暢談麗娃河畔的翻譯與創作
    一簞食、一瓢飲、師大翻譯家們腳踏實地、潛心譯著,積澱了一大批高質量的翻譯作品,造就了富有師者特質的華東師範大學「翻譯家群」。他們中有11位獲得中國翻譯協會授予的「資深翻譯家」稱號。更令人驕傲的是,王智量教授於2019年獲中國翻譯界最高獎項——中國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2006年徐振亞教授獲俄羅斯作家協會頒發的高爾基獎,1996年黃源深譯著《我的光輝生涯》獲澳大利亞政府翻譯獎。
  • 法中文學傳記類翻譯經驗淺談
    每個翻譯工作者或多或少都對文學作品懷有一種熱忱,文學翻譯的大家高山仰止,讓人心嚮往之。然而文學作品在翻譯技巧和譯文質量上的高要求和物質上的低回報卻一直困擾著有志之士。本文中的例句大多摘自《二十歲的加繆》(Camus à vingt ans),這是一本由我翻譯完成的人物傳記,原文是法語。
  • 裸考必備:淺談大學英語六級翻譯之翻譯技巧
    新東方網>大學教育>四六級>複習輔導>六級>六級輔導>翻譯>正文裸考必備:淺談大學英語六級翻譯之翻譯技巧 2015-12-03 09:23 來源:新東方網整理
  • 中國翻譯人物介紹
    釋道安(公元312—385年)東晉時高僧,翻譯家。本姓衛,常山撫柳(河北冀州)人。是個頗有傳奇色彩的東晉高僧。釋道安在朝廷的支持下首創譯場制度,採用「會譯」法來研究翻譯。玄奘(602年~664年),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創始人,俗家姓名「陳禕(yī)」,法名「玄奘」,被尊稱為「三藏法師」,後世俗稱「唐僧」,與鳩摩羅什、真諦並稱為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玄奘貞觀年間遠渡印度,歷經17年學佛求經,帶佛經回國後,主持了比過去在組織制度方面更為健全的譯場。長期從事翻譯佛經的工作。玄奘及其弟子共譯出佛典75部、1335卷。
  • 翻譯的過去與未來:機器翻譯會取代人工翻譯嗎?|周末談
    翻譯的過去與華夏文明史一樣久遠翻譯活動擁有悠久的歷史。從一種人類語言到另一種人類語言的第一種翻譯可能是《吉爾伽美什史詩》,寫於公元前2000年蘇美爾人的陶土板上。中國的翻譯史則可能與華夏文明史一樣久遠。文學翻譯家、北京大學教授臧仲倫在《中國翻譯史話》一書中介紹道,根據考古發掘和史料記載可以推斷出夏商時期、甚至史前時期已有翻譯活動存在。
  • 文學翻譯的使命與跨域功能——訪翻譯家文潔若
    當時,很多日本的民間傳說、西方的安徒生童話等都是今野老師給我們講的,對我的影響蠻大。父親很重視對我們的教育,也經常關心我們的學習,有一次他給我們講了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有一個中國男子學日文學糊塗了,有一天瞧見自己的中國友人不小心摔了一跤,他問那個人:「你『怪我』嗎?」日文「怪我」就是「受傷」的意思,應該說:「你受傷了嗎?」那個人心想:「我怪你幹什麼?又不是你把我推倒的。」
  • 93歲中國翻譯家許淵衝問鼎"北極光" 稱熱愛翻譯
    93歲中國翻譯家許淵衝問鼎"北極光" 稱熱愛翻譯 2014-08-04 10:41:30來源:北京青年報作者:責任編輯:上官雲
  • 明代科技對後世的影響有多大
    明代的科學技術,在前人基礎上,有了新的發展。其中幾項重大科技成果在中國科技史上無疑具有極重要的地位;深鑽技術 鐵索吊橋 高效動力帆 弧形拱橋等,都是明代的重要發明。在明代更有一批科學巨著至今仍影響著人們,除《本草綱目》外,還有《天工開物》《農政全書》。
  • 淺談翻譯實踐
    翻譯工作是溝通世界的橋梁,是世界各國人民之間經貿往來、科技交流、政治溝通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因此,世界各行各業的發展與進步,離不開我們翻譯工作者的辛勤勞動和奉獻。我從1972年5月開始從事翻譯工作,至今已經走過了48年的翻譯歷程。在軍隊情報機關從事翻譯工作13年;1986年轉業到兵器部338廠科技情報室從事翻譯工作17年。
  • 翻譯——穿透時空的文字交流
    公元402年,他譯出《金剛經》,成為後世傳播最廣的漢語翻譯作品之一,而其中的「大千世界」、「因果」、「剎那」、「過去」、「未來」、「信心」、「宇宙」、「世間」……更在千年的時間裡,超越了宗教的界限,成為我們的日常用語。 翻譯,從本質上來說就是信息的轉換與傳播行為。從人類語言誕生開始,翻譯就存在,並隨著不同地域間的交流而逐漸興起。
  • 答疑解惑:中國翻譯歷史,為何說是佛教傳播與漢語翻譯的結果?
    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中國翻譯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文化傳統。與其他國家相比,漢語翻譯有其自身的特點。早期對封建社會的翻譯主要集中在佛教方面,與科技相關的翻譯直到明清時期才被發現。在中國5000年的歷史中,有四次翻譯活動。第一波翻譯浪潮始於佛教經典的翻譯,它在翻譯史上佔據了長達千年的主導地位,對中國的宗教、哲學和社會生活產生了永久的影響。
  • 翻譯家黃燦然:提高翻譯水平的十個指針
    概括能力和抽象能力是與生活經驗和閱讀經驗分不開的,甚至影響你的判斷力。 假如一個出色譯本是這樣一種概括和抽象的產物,而你讀不懂,你就有可能歸咎於翻譯不好。相反地,你也有可能把一個譯得不大準確卻似乎好懂的譯本,當成好譯本。在漢語或漢譯裡,你覺得似懂非懂的,一個老練讀者看來,卻是明白的。
  • 痴情的翻譯家世界的《紅樓夢》
    目前為止,影響較大的外文全譯本是兩個日文版本。直接用《紅樓夢》作為全書標題的譯者是松枝茂夫先生,他是日本較有影響的漢學家,從1940年開始翻譯《紅樓夢》,1952年結束,大概花費12年時間。這個譯本反覆修訂,多次出版。從1940年-1985年,他花在《紅樓夢》翻譯時間上前後將近50年。他是不是日本最下功夫、最花時間的譯者呢?有人比他更勤奮。
  • 巴金譯作合集出版,精選了巴金一生的翻譯作品
    「其實對於巴金先生來說,從事翻譯的世界可能比寫作要早。他是一個偉大的作家,同時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翻譯家。巴金懂十幾種語言,這在中國當代作家裡,是非常少的。」 5 月 18 日,陳思和在《巴金譯文集》新書分享會上談道。在巴金誕辰 115 周年之際,由巴金故居策劃、浙江文藝出版社與草鷺文化合作推出的《巴金譯文集》出版。
  • 老一輩的著名翻譯家,因為他們才有精彩的西方文學
    不懂外語的他靠著別人的口譯硬是編譯了多個西方國家的小說作品。錢鍾書先生也是看著他的譯作長大的,後來還寫了一篇題為《林紓的翻譯》的論文表達自己的翻譯見解。後來精通外文的人才越來越多,他們投身翻譯事業留下了很多精彩的西方文學譯著。下面來看一看老一輩的著名翻譯家有哪些。
  • 3名翻譯家獲第11屆傅雷翻譯獎 譯者也是「擺渡人」
    「每年評委中會有兩個不懂法文的嘉賓,從中文角度對作品提出意見。」據了解,本屆評委會特邀作家阿來和四川外國語大學校長、法語教授李克勇作為嘉賓,對作品進行評選。說起法國文學與成都的淵源,阿來說,100年前,有個成都人從成都出發,前往法國,「他是四川近代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他叫李劼人」。李劼人回到成都後,一邊在四川大學教書,一邊翻譯法國文學,「我看到過的翻譯作品就有6本」。
  • 這位崇明翻譯家,牛!
    小學考初中的複習階段,姚校長每天早晨來沈錫良家門口「叫早」,關心他的複習情況。有一次外面下著瓢潑大雨,姚校長撐著傘又來了,雨滴打在傘上「啪啪」作響。進入初中第一次語文考試,沈錫良考砸了,因為沒學過拼音,「朱老師花了2個星期專門為我輔導,幫助我提升拼音水平,師恩難忘」。1988年大學畢業,沈錫良在上海一家企業工作,從事科技德語翻譯。
  • 在準備閱讀翻譯作品之前
    用錢歌川先生在《翻譯的基本知識》中的分類法來說,自然物譬如人的五官中外皆然,怎麼都不會出錯,即使某些自然物在不同語種中有約定俗成的名稱,翻譯過來也不會改變其本質,「玫瑰花叫做任何其他的名字,也是一樣的芬芳」,譯者在這方面不會遇到問題。但是人為物的情況就完全兩樣,錢先生舉了「筆」這個詞的翻譯作例子。
  • 文學作品翻譯「走出去」是必然
    實際上,包括陝西文學在內的中國文學雖然在翻譯方面還面臨不少困境,但隨著國家軟硬實力的增強,大踏步「走出去」已是一種必然。  將最具水準的作品及時翻譯出去  如何了解一個國家的文化?最基本、最直接的方式是品讀這個國家的詩歌、小說等文學作品。長久以來,在中國圖書對外翻譯的道路上,文學作品發揮著開路先鋒和主力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