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查爾斯·狄更斯在創作《雙城記》這部巨著的十九世紀中葉,正是維多利亞女王當權時期,同時也是大英帝國大力推行海外殖民地的時代,那個年代的大不列顛,正如《雙城記》開篇的這句話,既美好又糟糕,既智慧又愚昧,既光明又黑暗,既擁有信仰又飽含懷疑,既充滿希望又飽受失望。
那個時期,英國剛剛結束工業革命,新的生產力生產關係促進了資產階級的新興及壯大,與此同時,工人階級的地位卻越來越低下卑微,生活困苦不堪,毫無政治權利可言。
01
梅尼特是法國巴黎的一名外科醫生,在侯爵兄弟的威逼利誘下被迫跟隨他們去出診。在侯爵的家中親眼看到了一個發狂的年輕美貌的農婦,一個受了傷的少年。
少婦是少年的姐姐,侯爵兄弟染指了少婦,少年將小妹妹安排在了漁民家中,拿著劍去找侯爵兄弟報仇,終因寡不敵眾被殺。少婦和少年都含恨而去。
醫生對侯爵兄弟的暴行義憤填膺,對慘遭蹂躪的農民少女及其一家所受的迫害深表同情,他不願與世俗同流合汙,上書朝廷,控訴著侯爵兄弟的罪行。
但他天真的以為,侯爵兄弟的惡行會得到懲罰,正義會得到伸張。然而侯爵兄弟隻手遮天,將醫生投入監獄,蒙受18年不白之冤。
或許是體內的那顆良心的支撐,內心的正義之後未滅,在女兒細緻入微的照料下,梅內特醫生的身體恢復了健康。
然而多年之後,一場法國大革命的驚雷打破了生活的平靜,封建勢力倒臺,侯爵家族也相繼得到了應有的懲罰。
另一面,醫生的愛女露西與侯爵的後代達爾內相識相知,達爾內向醫生坦白了自己的身份,用人品向醫生證明自己對露西的愛,醫生同意了他們的交往。
顯然在這裡,作者是不認同德發日太太復仇的,相比較而言,狄更斯更加讚賞梅尼特醫生的做法,他所倡導的人道主義是寬容而且講道理的,雖然他深刻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罪惡,但不主張用暴力手段推翻資本主義制度本身,更不贊同假借革命來完成家族復仇。
02
而厄弗裡蒙地侯爵兄弟的侄子達爾奈,是這個冰冷世界中一團熾熱火焰,是貴族階層的叛逆脫逃者。
作為侯爵兄弟唯一的繼承人,達爾奈深深厭惡他們的所作所為,他毅然決定放棄繼承貴族頭銜及世襲領地,遠離原本唾手可得的尊貴榮耀,背井離鄉改名換姓獨自去到英國。
然而,達爾奈在英國的日子也並不順利,他被誣陷犯有間諜罪,被投入獄中,即將要遭遇極刑。
幸好這時梅尼特醫生的女兒露西站了出來,達爾奈在來英國途中曾與露西坐同一艘船從而結識,露西在法庭上證明了他的無辜,最終達爾奈得以無罪釋放。
達爾奈為露西的善良和正直深深折服和吸引,他用真誠和實際行動打動了露西,並且獲得了梅尼特醫生對自己身世的諒解,娶了露西為妻,組成了亂世裡的一個美滿家庭。
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後,管家蓋白勒受牽連被投入獄中,達爾奈為維護正義與人道,冒險回到法國,卻不幸被革命者抓捕作為貴族的後代被監禁起來,面臨斬首的可怕境地。
此時此刻,他最為擔心的不是自己,而是家中妻兒嶽父的安危。這樣的達爾奈,無疑是冷冽如冰的世界裡—團暖和火焰般的存在,溫暖人心。
03
而卡爾頓先生對露西的感情不僅僅是愛情,可能是露西及醫生一家人的家庭氛圍對於他的一種吸引,也可能是露西和醫生身上的善良,正義,責任感對卡爾頓的一種指引。
卡爾頓對達爾內的感情,有嫉妒,有羨慕,以至於最後的成全。
最後他替達爾內走上斷頭臺,或許是因為對露西的愛屋及烏,但也可能也是對自己的一種成全。他把達爾內看作了另一個自己即理想中的自己,他想守護「另一個自己」。
卡爾頓最後反覆咀嚼《聖經》中的一句話:「耶穌對他說,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凡活著信我的人,必永遠不死。」
這是卡爾頓的理想,更是作家的理想。這些人物身上所體現出來的「人性」光芒正是作家對法國大革命的反思,更是針對英國社會所存問題提出的答案,是作家對美好世界的憧憬與希望,是對「人性」的守望。
04
德發日太太在小說中是一個復仇的形象,所表達作者的創作傾向是反對暴力,反對以暴制暴,提倡人道主義思想。
德發日太太從小就目睹自己的親人被貴族艾弗勒蒙德兄弟蹂踽迫害直到死亡,仇恨與報復從小就在她心中生根,並隨著年齡增大不斷地增長與擴大。
從小說的部分情節中可以看到,當她看到侯爵乘著馬車軋死了一個生活貧困的小孩子,為了表達內疚與補償而扔出一個金幣時,德法日太太激怒了,她對貴族的仇恨與對窮人的同情,激發了她多年埋藏在內心深處的仇恨。
小說最後安排德發日太太死於非命,雖然她最初是一個忠實於革命的革命者,但最終她不是法國革命者中最能代表人民的那部分。
革命中,她喪失了理性,就由一個革命者的形象逐步變為一個嗜殺成性的惡魔;一邊是斷頭臺,一邊是殺氣騰騰的惡魔,一邊是刀光劍影,一邊是氣勢洶洶與磨刀霍霍。
革命者最初喪失理性的行為舉動,通過屠殺製造出了新的黑暗與恐怖。這充分反映出了作者狄更斯是反對暴力,反對以暴制暴的。
他認為暴力只能製造新的黑暗,只會使國家、民族、人民蒙受更大的損失,只能製造民族矛盾,破壞家庭與個人幸福。
德發日太太成為狄更斯反人性的對立面,作者希望通過寬恕,通過仁愛,通過人道與溫柔的方式來解決社會矛盾,用「愛」消除「恨」,呼喚人類美好的人性,化解人與人之間的仇恨,以仁愛精神來緩和階級矛盾,達到社會和諧與寧靜。
整部作品,給人的感覺是溫暖的,梅內特醫生的寬容善良,卡爾頓先生的捨己為人,達爾奈與貴族依然決裂追求真善美,為了自己的管家再次捲入危險的漩渦中,都給人心中以震撼。
而作者對德發日太太的態度是先同情後反對,他認為真正能拯救社會的不是以暴制暴,而是人道主義。這與佛教的慈悲、普渡終生的思想不謀而合。
如果喜歡,就分享給更多喜歡文學的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