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更斯《雙城記》:一首讓人心裡溫暖的歌

2020-12-23 語文教師沐陽

引言:

查爾斯·狄更斯在創作《雙城記》這部巨著的十九世紀中葉,正是維多利亞女王當權時期,同時也是大英帝國大力推行海外殖民地的時代,那個年代的大不列顛,正如《雙城記》開篇的這句話,既美好又糟糕,既智慧又愚昧,既光明又黑暗,既擁有信仰又飽含懷疑,既充滿希望又飽受失望。

那個時期,英國剛剛結束工業革命,新的生產力生產關係促進了資產階級的新興及壯大,與此同時,工人階級的地位卻越來越低下卑微,生活困苦不堪,毫無政治權利可言。

01

梅尼特是法國巴黎的一名外科醫生,在侯爵兄弟的威逼利誘下被迫跟隨他們去出診。在侯爵的家中親眼看到了一個發狂的年輕美貌的農婦,一個受了傷的少年。

少婦是少年的姐姐,侯爵兄弟染指了少婦,少年將小妹妹安排在了漁民家中,拿著劍去找侯爵兄弟報仇,終因寡不敵眾被殺。少婦和少年都含恨而去。

醫生對侯爵兄弟的暴行義憤填膺,對慘遭蹂躪的農民少女及其一家所受的迫害深表同情,他不願與世俗同流合汙,上書朝廷,控訴著侯爵兄弟的罪行。

但他天真的以為,侯爵兄弟的惡行會得到懲罰,正義會得到伸張。然而侯爵兄弟隻手遮天,將醫生投入監獄,蒙受18年不白之冤。

或許是體內的那顆良心的支撐,內心的正義之後未滅,在女兒細緻入微的照料下,梅內特醫生的身體恢復了健康。

然而多年之後,一場法國大革命的驚雷打破了生活的平靜,封建勢力倒臺,侯爵家族也相繼得到了應有的懲罰。

另一面,醫生的愛女露西與侯爵的後代達爾內相識相知,達爾內向醫生坦白了自己的身份,用人品向醫生證明自己對露西的愛,醫生同意了他們的交往。

顯然在這裡,作者是不認同德發日太太復仇的,相比較而言,狄更斯更加讚賞梅尼特醫生的做法,他所倡導的人道主義是寬容而且講道理的,雖然他深刻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罪惡,但不主張用暴力手段推翻資本主義制度本身,更不贊同假借革命來完成家族復仇。

02

而厄弗裡蒙地侯爵兄弟的侄子達爾奈,是這個冰冷世界中一團熾熱火焰,是貴族階層的叛逆脫逃者。

作為侯爵兄弟唯一的繼承人,達爾奈深深厭惡他們的所作所為,他毅然決定放棄繼承貴族頭銜及世襲領地,遠離原本唾手可得的尊貴榮耀,背井離鄉改名換姓獨自去到英國。

然而,達爾奈在英國的日子也並不順利,他被誣陷犯有間諜罪,被投入獄中,即將要遭遇極刑。

幸好這時梅尼特醫生的女兒露西站了出來,達爾奈在來英國途中曾與露西坐同一艘船從而結識,露西在法庭上證明了他的無辜,最終達爾奈得以無罪釋放。

達爾奈為露西的善良和正直深深折服和吸引,他用真誠和實際行動打動了露西,並且獲得了梅尼特醫生對自己身世的諒解,娶了露西為妻,組成了亂世裡的一個美滿家庭。

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後,管家蓋白勒受牽連被投入獄中,達爾奈為維護正義與人道,冒險回到法國,卻不幸被革命者抓捕作為貴族的後代被監禁起來,面臨斬首的可怕境地。

此時此刻,他最為擔心的不是自己,而是家中妻兒嶽父的安危。這樣的達爾奈,無疑是冷冽如冰的世界裡—團暖和火焰般的存在,溫暖人心。

03

而卡爾頓先生對露西的感情不僅僅是愛情,可能是露西及醫生一家人的家庭氛圍對於他的一種吸引,也可能是露西和醫生身上的善良,正義,責任感對卡爾頓的一種指引。

卡爾頓對達爾內的感情,有嫉妒,有羨慕,以至於最後的成全。

最後他替達爾內走上斷頭臺,或許是因為對露西的愛屋及烏,但也可能也是對自己的一種成全。他把達爾內看作了另一個自己即理想中的自己,他想守護「另一個自己」。

卡爾頓最後反覆咀嚼《聖經》中的一句話:「耶穌對他說,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凡活著信我的人,必永遠不死。」

這是卡爾頓的理想,更是作家的理想。這些人物身上所體現出來的「人性」光芒正是作家對法國大革命的反思,更是針對英國社會所存問題提出的答案,是作家對美好世界的憧憬與希望,是對「人性」的守望。

04

德發日太太在小說中是一個復仇的形象,所表達作者的創作傾向是反對暴力,反對以暴制暴,提倡人道主義思想。

德發日太太從小就目睹自己的親人被貴族艾弗勒蒙德兄弟蹂踽迫害直到死亡,仇恨與報復從小就在她心中生根,並隨著年齡增大不斷地增長與擴大。

從小說的部分情節中可以看到,當她看到侯爵乘著馬車軋死了一個生活貧困的小孩子,為了表達內疚與補償而扔出一個金幣時,德法日太太激怒了,她對貴族的仇恨與對窮人的同情,激發了她多年埋藏在內心深處的仇恨。

小說最後安排德發日太太死於非命,雖然她最初是一個忠實於革命的革命者,但最終她不是法國革命者中最能代表人民的那部分。

革命中,她喪失了理性,就由一個革命者的形象逐步變為一個嗜殺成性的惡魔;一邊是斷頭臺,一邊是殺氣騰騰的惡魔,一邊是刀光劍影,一邊是氣勢洶洶與磨刀霍霍。

革命者最初喪失理性的行為舉動,通過屠殺製造出了新的黑暗與恐怖。這充分反映出了作者狄更斯是反對暴力,反對以暴制暴的。

他認為暴力只能製造新的黑暗,只會使國家、民族、人民蒙受更大的損失,只能製造民族矛盾,破壞家庭與個人幸福。

德發日太太成為狄更斯反人性的對立面,作者希望通過寬恕,通過仁愛,通過人道與溫柔的方式來解決社會矛盾,用「愛」消除「恨」,呼喚人類美好的人性,化解人與人之間的仇恨,以仁愛精神來緩和階級矛盾,達到社會和諧與寧靜。

整部作品,給人的感覺是溫暖的,梅內特醫生的寬容善良,卡爾頓先生的捨己為人,達爾奈與貴族依然決裂追求真善美,為了自己的管家再次捲入危險的漩渦中,都給人心中以震撼。

而作者對德發日太太的態度是先同情後反對,他認為真正能拯救社會的不是以暴制暴,而是人道主義。這與佛教的慈悲、普渡終生的思想不謀而合。

如果喜歡,就分享給更多喜歡文學的人吧!

相關焦點

  • 《雙城記》:狄更斯人道主義思想的進步性與局限性
    狄更斯是英國十九世紀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對英國文學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其代表作《雙城記》更是閃爍著人道主義的光芒。狄更斯敏銳地覺察到了英國社會存在的種種問題,對人性中的罪惡進行了深刻的批判,希望英國統治者能夠吸取法國大革命的教訓,避免暴力革命對人民和社會造成的傷害,尋求更加溫和的社會改良途徑。
  • 狄更斯寫出偉大的《雙城記》,他這十句經典格言,讓人大徹大悟
    記得讀大學的時候,在外國文學課上,主講老師講述英國文學發展史時,特別著重介紹了一位作家,他就是批判現實主義文學代表人之一——狄更斯。今天是狄更斯逝世150周年,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他的故事。不過,對狄更斯不少作品的大致內容,卻是非常熟悉的,曾經對他的作品也有過研究,雖然沒有通讀過狄更斯的書,但對他的了解也算是非常的深刻了。《雙城記》是狄更斯的經典之作,一位朋友曾經拍著大腿推薦這本書。除了《雙城記》之外,狄更斯還創作出許多經典文學作品,例如:《霧都孤兒》、《大衛·科波菲爾》、《雙城記》等等。
  • 《雙城記》「英」查爾斯·狄更斯
    《雙城記》是狄更斯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早在創作《雙城記》之前很久,狄更斯就對法國大革命極為關注,反覆研讀英國歷史學家卡萊爾的《法國革命史》和其他學者的有關著作。他對法國大革命的濃厚興趣發端於對當時英國潛伏者的嚴重的社會危機的擔憂。
  • 狄更斯《雙城記》的雙重主題內涵:暴力並非萬能,人道才最可貴
    查爾斯·狄更斯作為英國十九世紀著名的文學家,曾被視為對英國文學影響最大的小說家,是繼莎士比亞之後又一文學巨匠。查爾斯·狄更斯的代表作《雙城記》是一部具有濃鬱批判主義精神的作品。她的結局也是查爾斯·狄更斯為表達對暴力革命的毫無底線而做出的最好的表達與安排。查爾斯·狄更斯在《雙城記》中所描寫的革命民眾都帶有極強的誇張色彩,他們為了復仇幾乎喪失了理智,除了德法奇太太外,還有許多這樣的人物。這些喪失理智的人物形象給人以深刻的印象,對於讀者來說,他們無法理解人物的行為,更無法辨別他們究竟是不是真實存在的人物。
  • 讀狄更斯《雙城記》——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
    《雙城記》是英國著名作家查爾斯·狄更斯的代表作,也是世界公認的經典文學名著。雖成書時間已是近200年以前,但今天讀來,其故事情節仍然十分令人動容。這本書讓我想起了《基督山伯爵》,同樣是法國大革命背景,革命的過程中沾滿了多少無辜的人的鮮血,生命在時代的洪流中是如此的渺小和脆弱,時代的一粒灰塵,落在個人頭上就是一座座大山,個人只能隨著時代的洪流裹挾著向前。不過,作者也用細膩真實的文字,讓我們在白色恐怖中看到了人性的溫暖和光芒。
  • 一首溫暖的歌 兩個平凡的人
    ◆ ◆ ◆ ◆ ◆這是小天分享的第 63 首歌用一個故事來聆聽一首音樂,用一首歌的時間來讀懂一段故事。大家好,我是音樂分享人一隻小天。這首歌在我的備用歌單裡從9月底躺到現在,終於要被拿出來分享啦啊啊啊!!!
  • 霧都孤兒與大衛科波菲爾,雙城記與遠大前程,狄更斯的人性光輝
    查爾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 1812-1870) 英國社會批判現實主義小說家,生於樸茨茅斯的一個小職員家庭,小時候因為父親欠債進過監獄,後做過童工,受盡苦難與心靈創傷,這些人生悲慘經歷與社會底層「小人物」的各種遭遇,為他以後的文學創作和塑造個性鮮明的人物積累了大量的生活素材
  • 我與《雙城記》的緣分
    這本書至今還擱在我書架上顯眼的位置,書名叫《雙城記》,作者是狄更斯,翻譯者叫馬小彌,四川文藝出版社1986年出版發行。或許是該書跟我在那段特殊時期的心境相關的緣故,它給我的印象實在是太深刻了。我即使現在閉著眼,腦海裡也能清晰地浮現出這本書的封面——硃砂色的襯底上,站著一個剪紙似的貴婦人,她是那樣的孤單和無助,消瘦的身材更是凸顯出她的憂鬱和憔悴。
  • 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狄更斯離開我們的150年
    沒有人會對上面的文字陌生,尤其是第一句,很多行業分析的深度文章中,我們都似曾相識,這是英國作家查爾斯·狄更斯小說《雙城記》的開頭。作為英國維多利亞時代最偉大的作家,狄更斯在英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僅次於莎士比亞,其作品中特有的仁慈與悲憫影響了中外許多作家。他為弱勢群體代言,追求社會正義,這是他與那些風花雪月的文字工作者最大的差異。
  • 閒逛者與「拾垃圾者」狄更斯
    狄更斯熱衷於在倫敦的大街小巷閒逛,他憑著自己的觀察和思考,把整個倫敦納入他的象徵框架,從而將自己變成一個「拾垃圾者」。倫敦是狄更斯作品中始終如一的主題,幾乎等同於狄更斯,以至狄更斯成為倫敦的符號與縮影,我們可以說「狄更斯的英國」,但不能說「丁尼生的英國」、「薩克雷的英國」,狄更斯與倫敦的結合是獨特的不可複製的歷史現象。
  • 最近有一首歌突然爆紅,我挖了挖背後的原因…
    這段時間,我聽到了一首關於少年與勇氣的歌,激情熱血,朗朗上口,喚醒了每個人心裡的那個年輕歲月。 歌名《少年》。 詞曲唱都來自一位叫夢然的音樂人。 這首歌的熱度最近暴漲得厲害,在各大平臺都擁有超高人氣。
  • 狄更斯《雙城記》選段每周一篇鋼筆字練習筆友鋼筆書法習作欣賞
    上一期的鋼筆字練習的題目是英國作家狄更斯(個人非常喜歡的一位)的《雙城記》的開頭一段:《雙城記》選段狄更斯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這是智慧的年代,這是愚蠢的年代;這是信仰的時期,這是懷疑的時期;這是光明的季節,這是黑暗的季節;這是希望之春,這是絕望之冬;我們的前途擁有一切,我們的前途一無所有;我們正走向天堂,我們也正直下地獄。時之聖者也,時之兇者也。
  • 【出生】英國批判現實主義小說家狄更斯漫像
    中 文 名:查爾斯·狄更斯 外 文 名:Charles John Huffam Dickens 別名:狄更斯 國 籍:英國 出 生 地:樸次茅斯 出生日期:1812年2月7日 逝世日期:1870年6月9日 職 業:小說家 主要成就:19世紀英國現實主義文學代表
  • 《太陽》——很溫暖的一首歌,從此表白多了一種表達方式
    也許只需要看一眼歌名,就能感覺到一絲溫暖。 而聽完這首歌,除了溫暖之外,還會心生出一種衝動,因為它讓人不自覺的聯想到自己喜歡的人。 「我只想做你的太陽」歌中如此唱道。 這一句是出現最多的,也是歌曲所要表現的。
  • 狄更斯逝世150周年|「最偉大的膚淺小說家」
    法律在他的作品中佔有巨大份額,比如在《霧都孤兒》《荒涼山莊》等作品中現身的法官們;在《雙城記》中,查爾斯·達內幾次被送上法庭,迎接他的是一次又一次命運的轉變。狄更斯的法律書寫促進了英國法律的改革。不久後,狄更斯在《記事晨報》爭取了一個專欄位置,撰寫一些快樂輕鬆的聖誕故事,開始了他的記者生涯。
  • 女性主義視域中的《雙城記》女性形象 ——論完美露西的虛幻與德伐...
    女性主義思想家波伏娃說:「一個人之為女人,與其說是『天生』的,不如說是『形成』的。」[4](P23)其指出了社會環境對女性形象塑造的重要性。而狄更斯在《雙城記》中卻對露西的成長背景和邏輯形成進行了大面積的模糊和省略。露西十八年的「成長」一筆帶過;十八年後,卻突然以「天生」的天使形象「復活」了她的親生父親。
  • 一首溫暖的歌送給你:《雲的那端》
    一首溫暖的歌送給你:《雲的那端》 2020-04-27 18:3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譜寫川渝合作最美讚歌 揭秘歌曲《雙城記》背後的故事
    1月4日,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啟動一周年之際,由成渝兩地文藝工作者共同創作原創歌曲《雙城記》對外發布,並受到不少網友的關注。  據介紹,《雙城記》是一首典雅、優美的交響敘事曲,旋律唯美大氣,音樂主題主要取材於川劇戲曲,並結合了不少川渝地區民族民間音樂,具有濃鬱的川渝特色。
  • 文豪感情也無奈:狄更斯錯位的愛情世界
    查爾斯·狄更斯是19世紀英國最偉大的小說家,在英國文學史中的經典地位早已無可撼動。他一生共創作了15部長篇小說以及許多中、短篇小說。主要作品有《大衛·科波菲爾》《匹克威克外傳》《霧都孤兒》 《老古玩店》《艱難時世》《我們共同的朋友》《雙城記》等。和他顯赫的聲名比起來,他的情感世界卻鮮為人知。
  • 英國私校人均讀過3部狄更斯,我的孩子卻說他1本也看不懂!
    《雙城記》中的這段話幾乎得到了世人的口口相傳。查爾斯·狄更斯代表作:《大衛·科波菲爾》《霧都孤兒》《雙城記》《老古玩店》《艱難時世》《我們共同的朋友》從浪漫主義到批判文學,英國文學史上經典作家眾多,但狄更斯永遠佔據著佔據著絕對重要的位置。他被譽為英國繼莎士比亞後最著名的大師,維多利亞時代最偉大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