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更斯《雙城記》的雙重主題內涵:暴力並非萬能,人道才最可貴

2020-12-23 文化的理想國

查爾斯·狄更斯作為英國十九世紀著名的文學家,曾被視為對英國文學影響最大的小說家,是繼莎士比亞之後又一文學巨匠。查爾斯·狄更斯的代表作《雙城記》是一部具有濃鬱批判主義精神的作品。作者描述了法國大革命時期,法國巴黎和英國倫敦所發生的故事,他深刻地批判和揭露了貴族荒淫無恥的行徑,同時對廣大勞苦大眾表現出了深深的同情。

對暴力復仇行為的批判

在小說的開始,各種邪惡的力量就被展現出來,法國貴族厄弗裡蒙地侯爵兄弟不顧人命的死活,犯下了惡劣的罪行,當醫生梅尼特站出來指現他們的罪行時,卻被關入了監獄,加斯柏的出現為了替他洗清罪名,在深夜闖進了厄弗裡蒙地侯爵兄弟的家,殺死了兄弟二人,這也拉開了法國大革命的序幕。大批的貴族被送上斷頭臺,革命浪潮席捲而來。

在查爾斯·狄更斯的描寫中,德法奇太太是一個充滿矛盾的人物形象。德法奇太太由於在法國貴族的惡劣行徑,使她的家庭遭遇了不幸,她無辜被害,值得同情。查爾斯·狄更斯也將筆墨落在了對她的同情身上。

當德法奇太太為了復仇,在厄弗裡蒙地侯爵被殺後仍然對他們的後代達爾納繼復仇時,查爾斯·狄更斯的筆觸卻發生了變化,他同情德法奇太太的不幸遭遇,對厄弗裡蒙地侯爵被殺也十分肯定,因為兄弟二人曾經罪孽深重,付出慘痛代價是應該的,但是如果因此而將仇恨繼續延續到他們無辜的下一代,是沒有理由的。

所以查爾斯·狄更斯在描寫德法奇太太向他們的後代復仇時,感情色彩出現了轉變。查爾斯·狄更斯對德法奇太太既同情又對她的復仇表示了憤慨,使這一人物形象充滿了矛盾色彩。

在小說的後半部分,德法奇太太已經成為了一個喪失理智的復仇者,她不僅要向達爾納復仇,對於梅尼特醫生和他的女兒露西也要下狠手。露西是一個溫和的女孩,德法奇太太此時卻是十分的殘忍暴力,二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最後德法奇太太死在了露西的僕人手下。她的結局也是查爾斯·狄更斯為表達對暴力革命的毫無底線而做出的最好的表達與安排。

查爾斯·狄更斯在《雙城記》中所描寫的革命民眾都帶有極強的誇張色彩,他們為了復仇幾乎喪失了理智,除了德法奇太太外,還有許多這樣的人物。這些喪失理智的人物形象給人以深刻的印象,對於讀者來說,他們無法理解人物的行為,更無法辨別他們究竟是不是真實存在的人物。

當然,這僅僅是查爾斯·狄更斯個人對於歷史的看法,由於當時法國大革命時期,革命民眾犯下了一些錯誤,行為誇張野蠻,所以他認為這一群體的墮落是由於他們的錯誤行為所造成的。對於其中一個革命領袖人物的正面形象沒有進行描寫。這也導致了《雙城記》只是對法國大革命中的暴力復仇的內容進行了描寫,而革命的慘烈與理性並沒有表現出來。

對人道主義精神的讚揚

《雙城記》其中一個重要的故事情節是講述了梅尼特醫生一家在法國巴黎和英國倫敦所遭遇的一系列事件。

梅尼特醫生一家是小資產階級家庭,他們曾受到法國貴族的迫害,在法國大革命爆發以後又遭到滅頂之災。所以,他們對於法國貴族充滿了仇恨,而對於那些無產階級民眾又感到不恥。他們希望可以在法國大革命的時代,能夠尋找一種寧靜和諧的生活。這也是查爾斯·狄更斯在作品中所展現出的博愛的主題內涵,他將這一內容完美地呈現出來,給小說增添了溫情的色彩。

在梅尼特的家庭中,他是一個人道主義者,也是家庭的核心人物,由於梅尼特是醫生,所以他認為救死扶傷是自己的責任。所以當他看到法國貴族的惡劣行徑時,表現出了強烈的憤慨,同時也對被害者表示了充分的同情。梅尼特醫生勇敢地站出來指控厄弗裡蒙地侯爵,在飽受了十八年的牢獄之災後,他出獄後並沒有實施復仇計劃,而是繼續實現著自己醫生的職責,救死扶傷,發揚著人道主義精神。梅尼特的種種行為都體現出了他博愛的人道主義精神,使他的思想得到了升華,進入了一個更為高尚的思想境界。

可見,查爾斯·狄更斯在小說中所顯現的博愛的主題內涵是積極而深刻的,具有超常的藝術表現力。

梅尼特一家是一個典型的人道主義家庭,作者本應該將其更細膩地進行描寫和美化,但是這種描寫僅僅是查爾斯·狄更斯在描寫當時激烈的法國大革命情景時一種對於現實的解脫,所以與當時的時代背景有著一定的差距,脫離了殘酷的現實。

小說中所描述的博愛與暴力復仇等主題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也是查爾斯·狄更斯《雙城記》中所顯現的雙重的主題內涵。在查爾斯·狄更斯的《雙城記》中,塑造了博愛的主題內涵,不同的人物形象之間都具有鮮明的個性特點,但從他們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人道主義的光茫,這些博愛的信念在革命的激烈殘殺中,顯得無比可貴,充滿了溫情的色彩,也將小說彰顯出絢麗的色彩。

文化的理想國,讓每一個詩意的靈魂,都有棲身之地。感謝您的關注!

相關焦點

  • 《雙城記》:狄更斯人道主義思想的進步性與局限性
    狄更斯是英國十九世紀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對英國文學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其代表作《雙城記》更是閃爍著人道主義的光芒。狄更斯敏銳地覺察到了英國社會存在的種種問題,對人性中的罪惡進行了深刻的批判,希望英國統治者能夠吸取法國大革命的教訓,避免暴力革命對人民和社會造成的傷害,尋求更加溫和的社會改良途徑。
  • 狄更斯《雙城記》:一首讓人心裡溫暖的歌
    引言:查爾斯·狄更斯在創作《雙城記》這部巨著的十九世紀中葉,正是維多利亞女王當權時期,同時也是大英帝國大力推行海外殖民地的時代,那個年代的大不列顛,正如《雙城記》開篇的這句話,既美好又糟糕,既智慧又愚昧,既光明又黑暗,既擁有信仰又飽含懷疑,既充滿希望又飽受失望。
  • 《雙城記》「英」查爾斯·狄更斯
    《雙城記》是狄更斯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早在創作《雙城記》之前很久,狄更斯就對法國大革命極為關注,反覆研讀英國歷史學家卡萊爾的《法國革命史》和其他學者的有關著作。他對法國大革命的濃厚興趣發端於對當時英國潛伏者的嚴重的社會危機的擔憂。
  • 《雙城記》:狄更斯的人道主義精神與底層失控者的暴力革命
    狄更斯的人道主義希望可以進行一場不流血的革命,但是仇恨充斥了底層生活者的心,他們用暴力的方式解決問題。暴力真的能解決一切嗎?書中的馬內特醫生就是一位老的囚犯,他雖然被抓在被獲救,但是他想要的是推倒資本主義的黑暗勢力,但是他的女兒卻愛上了達爾奈。查爾斯達爾奈是侯爵的侄子,但是對於自己的家族,以及貴族壓榨窮苦大眾的行為,查爾斯達爾奈是深惡痛絕的。
  • 狄更斯寫出偉大的《雙城記》,他這十句經典格言,讓人大徹大悟
    不過,對狄更斯不少作品的大致內容,卻是非常熟悉的,曾經對他的作品也有過研究,雖然沒有通讀過狄更斯的書,但對他的了解也算是非常的深刻了。《雙城記》是狄更斯的經典之作,一位朋友曾經拍著大腿推薦這本書。除了《雙城記》之外,狄更斯還創作出許多經典文學作品,例如:《霧都孤兒》、《大衛·科波菲爾》、《雙城記》等等。
  • 在最壞的時代與最好的時代之間丨狄更斯逝世150年
    查爾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1812-1870),英國最偉大的小說家之一,代表作有《霧都孤兒》《遠大前程》《雙城記》《大衛·科波菲爾》等。但是,經濟的繁榮並沒有帶來全民的富裕。如《雙城記》,國內很多學者困惑於小說既反對貴族對下層民眾的壓榨與殘忍,又反對民眾對貴族的反抗與報復;既反對壓迫者厄弗裡蒙底侯爵,又反對被壓迫者德伐石夫婦。其實,原因在於小說的出發點是人道主義。在狄更斯看來,貴族對民眾的壓迫是違反人道主義的,而民眾對貴族的暴力報復也是違反人道主義的,革命的暴力和反革命的暴力,都需要反對。
  • 讀狄更斯《雙城記》——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
    《雙城記》是英國著名作家查爾斯·狄更斯的代表作,也是世界公認的經典文學名著。雖成書時間已是近200年以前,但今天讀來,其故事情節仍然十分令人動容。這本書最讓人熟知的是開頭,以前只覺寫的好,但並不能真正理解其中的含義。看完這本書,對整個時代背景以及發生的一些事有了一些了解,才能更加深切體會到作者的內心。最讓人感動也是印象最深的一幕是結尾。當卡爾頓現在斷頭臺前,即將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所想像到的未來的一些畫面。
  • 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狄更斯離開我們的150年
    作為英國維多利亞時代最偉大的作家,狄更斯在英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僅次於莎士比亞,其作品中特有的仁慈與悲憫影響了中外許多作家。他為弱勢群體代言,追求社會正義,這是他與那些風花雪月的文字工作者最大的差異。沒有人會對上面的文字陌生,尤其是第一句,很多行業分析的深度文章中,我們都似曾相識,這是英國作家查爾斯·狄更斯小說《雙城記》的開頭。作為英國維多利亞時代最偉大的作家,狄更斯在英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僅次於莎士比亞,其作品中特有的仁慈與悲憫影響了中外許多作家。他為弱勢群體代言,追求社會正義,這是他與那些風花雪月的文字工作者最大的差異。
  • 狄更斯逝世150周年|「最偉大的膚淺小說家」
    法律在他的作品中佔有巨大份額,比如在《霧都孤兒》《荒涼山莊》等作品中現身的法官們;在《雙城記》中,查爾斯·達內幾次被送上法庭,迎接他的是一次又一次命運的轉變。狄更斯的法律書寫促進了英國法律的改革。不久後,狄更斯在《記事晨報》爭取了一個專欄位置,撰寫一些快樂輕鬆的聖誕故事,開始了他的記者生涯。
  • 我與《雙城記》的緣分
    直到天色微明,冬風停歇,我才合上書頁,但心情卻久久不能平靜。這本書至今還擱在我書架上顯眼的位置,書名叫《雙城記》,作者是狄更斯,翻譯者叫馬小彌,四川文藝出版社1986年出版發行。或許是該書跟我在那段特殊時期的心境相關的緣故,它給我的印象實在是太深刻了。
  • 女性主義視域中的《雙城記》女性形象 ——論完美露西的虛幻與德伐...
    與狄更斯同時代的小說家R.W.雷諾茲寫的《倫敦的秘密》就在各大報刊長期連載,「幾乎每隔一頁都有暴力、色情和懸念」[1](P78),其暢銷程度甚至超過狄更斯的作品[2]。但時間的檢驗證明暢銷並不等於入流,要想得到中產階級主流讀者的認可,傳世之作是「絕不能叫年輕姑娘看了臉紅」的。
  • 閒逛者與「拾垃圾者」狄更斯
    狄更斯熱衷於在倫敦的大街小巷閒逛,他憑著自己的觀察和思考,把整個倫敦納入他的象徵框架,從而將自己變成一個「拾垃圾者」。倫敦是狄更斯作品中始終如一的主題,幾乎等同於狄更斯,以至狄更斯成為倫敦的符號與縮影,我們可以說「狄更斯的英國」,但不能說「丁尼生的英國」、「薩克雷的英國」,狄更斯與倫敦的結合是獨特的不可複製的歷史現象。
  • 霧都孤兒與大衛科波菲爾,雙城記與遠大前程,狄更斯的人性光輝
    查爾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 1812-1870) 英國社會批判現實主義小說家,生於樸茨茅斯的一個小職員家庭,小時候因為父親欠債進過監獄,後做過童工,受盡苦難與心靈創傷,這些人生悲慘經歷與社會底層「小人物」的各種遭遇,為他以後的文學創作和塑造個性鮮明的人物積累了大量的生活素材
  • 英國小說之王狄更斯的第一部浪漫主義小說——《尼古拉斯·尼克貝》
    除他們外,最讓人印象深刻的作家自然還少不了狄更斯。大家耳熟能詳的優秀作品《霧都孤兒》《老古玩店》《艱難時世》《雙城記》等均出自他的筆下。不僅如此,他的小說還多次被改編成影視作品,每部作品均翻拍兩次以上,成為教科書及學生時代老師們推薦的必讀經典作品。 狄更斯作品
  • 英國私校人均讀過3部狄更斯,我的孩子卻說他1本也看不懂!
    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這是希望的春天,也是失望的冬天我們的前途無量,又感到希望渺茫我們一齊奔向天堂,又全都走向另一個方向來自狄更斯《雙城記》中的這段話幾乎得到了世人的口口相傳。查爾斯·狄更斯代表作:《大衛·科波菲爾》《霧都孤兒》《雙城記》《老古玩店》《艱難時世》《我們共同的朋友》從浪漫主義到批判文學,英國文學史上經典作家眾多,但狄更斯永遠佔據著佔據著絕對重要的位置。他被譽為英國繼莎士比亞後最著名的大師,維多利亞時代最偉大的作家。
  • 狄更斯《雙城記》選段每周一篇鋼筆字練習筆友鋼筆書法習作欣賞
    上一期的鋼筆字練習的題目是英國作家狄更斯(個人非常喜歡的一位)的《雙城記》的開頭一段:《雙城記》選段狄更斯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這是智慧的年代,這是愚蠢的年代;這是信仰的時期,這是懷疑的時期;這是光明的季節,這是黑暗的季節;這是希望之春,這是絕望之冬;我們的前途擁有一切,我們的前途一無所有;我們正走向天堂,我們也正直下地獄。時之聖者也,時之兇者也。
  • 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資訊時代的「雙城記」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這是一個智慧的年代,這是一個愚蠢的年代;這是一個信任的時期,這是一個懷疑的時期。」——查爾斯·狄更斯《雙城記》1859年狄更斯在《雙城記》中的這段描寫,完美地詮釋了當今資訊時代的境況。
  • 【出生】英國批判現實主義小說家狄更斯漫像
    中 文 名:查爾斯·狄更斯 外 文 名:Charles John Huffam Dickens 別名:狄更斯 國 籍:英國 出 生 地:樸次茅斯 出生日期:1812年2月7日 逝世日期:1870年6月9日 職 業:小說家 主要成就:19世紀英國現實主義文學代表
  • 狄更斯,就是那個霧都孤兒
    後來創作才能日漸成熟,先後出版了《霧都孤兒》(1838)、《老古玩店》(1841)、《董貝父子》(1848)、《大衛·科波菲爾》(1850)、《艱難時世》(1854)、《雙城記》(1859)、《遠大前程》(1861)等,1870年6月9日卒於羅切斯特附近的蓋茨山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