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水墨為媒尋歷史的根,粵港澳臺四地畫家勾勒華南教育歷史

2020-12-26 海峽網

華南美術教育一直以來秉承和發揚嶺南畫派與畫學的優良傳統,在教學與藝術創作中不斷探索與創新,對寫生的重視也形成了自身的特點:既重視對客觀事物的選擇與描寫,又重視主觀思維對景物的認識與反映,強調作者思想感情的作用。作為華南地區一所培養美術人材的高等學府,廣州美術學院一直秉承嶺南畫派的優良傳統,重視寫生的作用。此次展覽的作品正是該理念的完美體現。

在廣東省自然資源廳的推動下,廣州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組織粵港澳大灣區畫家們到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進行寫生與創作,挖掘當地的歷史文化與生態資源,以收集素材與創作的方式表現抗戰時期華南教育歷史當年的現狀,深入研究教書育人的傑出代表與海內外優秀學子,將研究中感悟到的歷史的「根」和精神的「魂」傳承與發揚,也為進一步研究華南教育歷史提供有價值的歷史圖錄。

在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的採風活動中,畫家們深入體驗當年抗日戰爭期間在非常艱苦的條件下,仍堅守辦學育人,進行學術研究或學習的精神。大師們積極參與抗日戰爭、解放戰爭與新中國的建立,成為眾多領域的開拓者、推動者,為我國的發展做出了歷史性的貢獻。抗日戰爭時期,以國立中山大學、廣東省立文理學院、私立嶺南大學、東吳大學、培正培道聯合中學等為代表的華南地區中高等院校紛紛內遷至粵北,艱難辦學,延續教育火種,成為了如今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華南師範大學、華南農業大學、廣東實驗中學、廣州培正中學乃至江蘇蘇州大學、香港嶺南大學、澳門培道中學、臺灣東吳大學等的根脈所在。

此次展覽的作品,體現了華南教育歷史悠久的文化底蘊、薪火相傳的教育精神和特殊的時代背景,展示的目的是通過深入挖掘華南教育內遷史,使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成為嶺南乃至中國教育史、世界學術史的重要歷史場景展現地。作為進行愛國主義與思政教育的重要場所,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也將進一步凝聚社會各階層的力量,傳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弘揚民族精神、增添家國情懷。此次展覽對促進粵北生態區發展,構建粵港澳大灣區同根同脈同源精神家園起著重要作用。

展覽信息

主辦單位:廣州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香港傳統文化交流協會、香港美協、澳門頤園書畫會

承辦單位:香港普藝集團、廣州市比玉堂藝術品有限公司

協辦單位:關山月藝術基金會、華人現代藝術研究會、澳門水墨藝術學會、臺灣胡說草堂藝文會館、臺灣世紀人文藝術空間

展覽時間:2020年12月14日-2020年12月17日

展覽地點:普藝集團(香港中環皇后大道中88號勵精中心14樓)

開幕時間:2020年12月14日上午10:30

參展藝術家

部分展覽作品訊息

張彥

1962年生於洛陽。1986年畢業於廣州美術學院中國畫系,1991年畢業於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史論研究生課程班,2001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材料工作室研究生班。現為廣州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院長、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畫學會理事,廣東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廣東省美術家協會中國畫藝術委員會委員,廣東省青年美術家協會藝術顧問,廣東省美術創作院畫家,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西那瓦國際大學博士生導師。

《武陽司之夜》138×34cm

林天行(香港)

原名林仚,1963年生於福州。1984年移居香港。1989年修讀於中央美術學院國畫系。1991-1998年任教於香港大一藝術設計學院。現為,香港美協主席、中國美術家協會香港會員分會主席、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畫學會理事、中國文聯全委會委員、第十三屆全國美展評委、香港特首選委會委員。

《丹山丹水丹心》68×68cm

熊海(香港)

1957年生,1978年移居香港後拜名家楊善深老師習畫。1984年至今任教於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曾兼任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講師及香港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現任香港藝術館專家顧問、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客席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香港美協常務副主席、中國國家畫院都市水墨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畫學會(香港)顧問、香港文化藝術交流協會副主席、珠海畫院藝術顧問等。

《坪石雲湧》68×68cm

李德勝(澳門)

李得之,原名李德勝,1963年出生於中山小欖。少時隨潘棟梁習書畫篆刻。1979年移居澳門。畢業於澳門理工學院視覺藝術教育專業,廣州美術學院美術學碩士。現任中國美術協會副主席、澳門美術家協會副理事長、澳門頤園書畫會副理事長、澳門水墨藝術學會理事長、澳門中華詩詞學會副理事長、澳門書法篆刻協會副理事長、澳門攝影學會副監事長,現任職於澳門藝術博物館。

《管埠師範學院遺址》 68×68cm

葉信豪(澳門)

1957年生於廣州,1974年高中畢業於廣州三十三中學,自幼習畫,移居澳門後從事工藝工作十餘年,多次入選全澳書畫聯展並舉辦個人畫展,現是澳門美協會員,頤園書畫會理事,水墨藝術學會秘書長,濠江印社會員,賞心堂書畫會(澳門)副理事長。

《三星坪中大舊址》68×68cm

胡九蟬(臺灣)

胡九蟬,名貴鈞,號九蟬。出生臺灣新竹,受教於歐豪年先生畫室啟蒙,畢業於廣州美術學院中國畫系碩士學位暨國際易經學會授予博士學位。現任教於臺灣華梵大學人文與藝術學院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歷任北京大學文化資源研究中心文化藝術研究所所長、北京大學易經應用研究所客座教授、深圳大學設計與藝術學院客座教授、中國北京大學臺灣校友總會藝文交流委員會主委。

《歲寒三友》68×68cm

吳烈偉(臺灣)

吳烈偉(明法),1960年出生於臺灣桃園,1987年臺灣藝術專科學校美工科畢業。1998年廣州美院山水研修班畢業,師從劉書民教授。2009年臺灣藝術大學造型所書畫碩士畢業,師從羅振賢教授。2010-2016年兼任臺灣健行大學講師。2017年西安美院山水博士班進修二年,師從王保安教授;2018年3月入北京中國禪畫開拓者張大華老師門下。現任世紀人文藝術空間藝術總監、臺灣旅遊寫生畫會理事長。

《懷古山思》68×68cm

馬新林

為中央文史研究館特約研究員,中央文史研究館書畫院執行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李可染畫院副院長,廣州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澳門城市大學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泰國西那瓦大學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

《北京十渡寫生》68×45cm

陳侗

1979年考入廣州美術學院中國畫系,畢業後曾在湖南少年兒童出版社工作。現任廣州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副院長。

《思鄉曲》93×68cm

劉文東

1971年生於廣州,1996年畢業於廣州美術學院中國畫系,獲文學學士學位。2002年畢業於廣州美術學院中國畫系,獲文學碩士學位。2011年畢業於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系,獲文學博士學位。2014年中國傳媒大學「藝術與科學」專業博士後出站。現為廣州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黨總支副書記、副教授,山水畫工作室主任,碩士研究生導師。廣東省美術家協會會員,廣東中國畫學會理事,北京工筆重彩畫會會員,《藝術與科學研究》叢刊副主編。

《烽火杜鵑紅》68×68cm

免責聲明: 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如涉及作品內容或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工作人員聯繫(18731251601),我們將第一時間與您協商。謝謝支持!

相關焦點

  • 展訊:華南教育歷史寫生創作作品展(香港站)
    在廣東省自然資源廳的推動下,廣州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組織粵港澳大灣區畫家們到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進行寫生與創作,挖掘當地的歷史文化與生態資源,以收集素材與創作的方式表現抗戰時期華南教育歷史當年的現狀,深入研究教書育人的傑出代表與海內外優秀學子,將研究中感悟到的歷史的「根」和精神的「魂」傳承與發揚,也為進一步研究華南教育歷史提供有價值的歷史圖錄。
  • 展訊:華南教育歷史寫生創作作品展(香港站)_發現頻道_中國青年網
    在廣東省自然資源廳的推動下,廣州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組織粵港澳大灣區畫家們到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進行寫生與創作,挖掘當地的歷史文化與生態資源,以收集素材與創作的方式表現抗戰時期華南教育歷史當年的現狀,深入研究教書育人的傑出代表與海內外優秀學子,將研究中感悟到的歷史的「根」和精神的「魂」傳承與發揚,也為進一步研究華南教育歷史提供有價值的歷史圖錄。
  • 吳川籍畫家陳鈉回家鄉寫生 用水墨記錄家鄉人文歷史
    5月3日,廣州美術學院教授、吳川籍畫家陳鈉回到家鄉開展寫生創作,用水墨記錄家鄉人文歷史,弘揚吳川文化。陳鈉教授是吳川籍知名畫家,現為廣州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廣東省高校「千百十工程」培養對象。陳鈉寫生,勤於動筆,常走出畫室到市井與自然中去寫生,用水墨創作出不少優秀的畫作。
  • 江蘇畫家鋼筆勾勒峨眉山100景
    在我們平日所看到的美景中,有的人只用眼睛「記錄」,有的人用相機紀念,有的人則用畫筆來勾勒自己心中的美。一支鋼筆,一張畫紙,一塊畫板,江蘇無錫畫家江雲龍就是這樣來描繪祖國的壯美山河的,最近,他來到咱們峨眉山,用2個月的時間,踏遍了峨眉山上大小美景之地,並用畫筆創作出了百餘幅作品。
  • 著名水墨人物畫家梁佔巖、袁武、張江舟亮相武漢
    「命運」是指寫實主義水墨人物畫的命運。寫實主義水墨人物畫在中國有將近一個世紀的歷史,現在面臨諸多的挑戰。「墨」是指中國水墨語言。「皈」有兩個意思。一是「精神皈依」,表示我們當今的水墨人物畫在精神的深度上要超越前人。因為中國水墨人物畫除了豐厚的傳統積累,還站在了當今世界對人類命運關注的廣度,追求人類價值的高度,以及探索和拷問人類靈魂的深度。這是前輩畫家未曾擁有的精神世界。
  • 劉尚勇:水墨畫的歷史淵源
    隋唐畫壇更是名家輩出,人物、山水、花鳥畫都趨於成熟,那時的畫面風格也多為工筆設色,色彩用的比較多,像著名人物畫代表畫家「閻立本」;擅長用墨線表現人物畫,被稱為畫聖的「吳道子「等等。後來到了唐代的王維這裡,就是我們熟知的大詩人王維,他也是位大畫家,他在《山水訣》中提出了,「水墨最為上」的繪畫思想,意思就是「在繪畫創作上水和墨的表現運用,才是最重要、最關鍵的。
  • 《水墨英才》推薦畫家劉麗虹
    從這個角度審視畫家劉麗虹的作品就不陌生了,不管是白描國畫,還是工筆重彩;不管是翎毛花卉,還是佛境造像,無不感到一種色調的喧譁,給人極其強烈的視覺新奇與衝擊,而其喧譁之中又呈現著一種神秘與幽遠的潛流。畫家劉麗虹,字佛心,號智慧居士,生於西安,化育於十三代王朝的千年古都。周秦漢唐的悠悠歷史,深厚的文化積澱,如同肥沃的土壤催發了這棵藝術的種子,早年曾受教著名國畫大師宋伯魯後裔宋曾詒先生,擅長工筆兼寫意。
  • 「粵港澳臺青年藝術交流計劃」在南沙正式啟動
    近日,「粵港澳臺青年藝術交流展暨南沙古村落藝術駐地成果展」正在廣州南沙疊翠峰悠南沙彩匯中心舉行,立足大灣區,以促進青年藝術交流合作為主旨的「粵港澳臺青年藝術交流計劃」在南沙正式啟動。據悉,展覽將持續至1月20日,期間免費向公眾開放。
  • 畫竹子的畫家 水墨竹子畫欣賞
    畫竹子的畫家,張小偉國畫竹子/水墨竹子畫欣賞。從古至今,竹子都是文人雅士的最愛,他們以竹自居,多因竹子本身的幾大特點。竹子堅強,不管環境如何艱苦,竹子總能鬱鬱蔥蔥;竹子虛心,田野巨竹也好,房前竹枝也好,大都空心,從不妄自尊大。因此,竹子便成了畫家、詩人吟詠的對象。
  • 他們,用文創穿越時空,讓粵北華南教育歷史與現今對話
    粵北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實踐成果徵集大賽自今年7月啟動以來,吸引了全國各地的大量專業機構、大中學校參賽。「1938年廣州告急,杜定友隨即發動全體員工,把書架、桌子、板凳、黑板都拆了改造為木箱,最終裝出299箱,搶救出5萬多冊圖書。木箱圖書館成為了移動的圖書館,在坪石樂昌為學子重燃教育薪火。以木箱圖書館為設計原型的便籤紙,成為這系列設計的一大亮點。」 嶺南農房改建成公共空間效果如何?
  • 南洋專科美術學校,30年代承擔了新馬的水墨畫教育重任
    戰後,很多華文中小學改制,馬來亞教育部門引進了英國式教學制度,這種英國式教學制度一定程度上注重讓學生自由發揮,強調想像畫的培養。但其以西洋畫為考試媒介的做法,造成中國式書畫教育淪為華文學校的課外美術教育,可見此時的水墨畫藝術發展的困境。
  • 展訊丨《華夏春秋》——張英豪水墨人物畫展今日在水墨河東美術館隆重開幕!
    ▲開幕式現場在全市上下正在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的關鍵時刻,我們有幸邀請到了我市在外著名畫家張英豪先生回家鄉舉辦「《華夏春秋》---張英豪水墨人物畫展」,這是我市文化文藝界特別是美術界的一件大事
  • 他用幾根線條,勾畫古代畫家,妙極了
    他用幾根線條,勾畫古代畫家,妙極了 少年時曾為木工 後成為畫院畫家李從訓的養子 繪畫上得其親授 擅長人物、道釋,尤精於界畫 為光宗、寧宗、理宗時期畫院待詔
  • 美術研究|畫家:以山為德,以水為性!
    首先,水墨作為一種表現形式,體現大自然永恆運轉的生命力。且水墨合於自然,可以更好地體現宇宙的淋漓的生命本質。五行說認為,墨色為玄色,玄色為無色之母,是一種創元之色。水墨富有濃淡乾濕的變化,墨色韻化,流蕩暈染、變化萬千、生機蓬然,最能表現生命的多樣性和複雜性。其次,水墨畫合於文人畫家空靈淡遠的審美趣味,反映了人們追求生命內蘊的精神。
  • ...狂亂山水」應邀參展《未知的觀想——中國當代水墨藝術家邀請展》
    「未知的觀想——中國當代水墨藝術家邀請展」是對五位當代藝術家繪畫風格和創作思想的集中展示,展覽以小而精的形式以饗觀者。五位當代水墨畫家是:唐勇力、張志民、袁武、張望、賈廣健。他們在秉承傳統的法度中,對水墨語言進行大膽的建構,在敘述和精神力度的深度挖掘方面,畫家們都進行了不懈的探索與實踐,他們以新穎而獨特的藝術語言最終成為了影響中國水墨畫的重要人物。
  • 尋文化之根 探歷史之源 | 帶你感受惠州北門直街歷史文化街區的魅力
    尋文化之根 探歷史之源 | 帶你感受惠州北門直街歷史文化街區的魅力 2020-06-04 08:20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家居裝飾如何選 鄭曉京筆下的水墨梅蘭菊竹君子圖
    它們經常被被人們用為清高拔俗的情趣、正直的氣節以及純潔的思想感情等。人們喜歡它不僅僅是因為它美好的寓意,還有它清風亮節的高尚品格以及被人們用來傳情達意的食物首選。歷代畫家以「四君子」為題材的比比皆是,優秀畫作層出不窮。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鄭曉京老師筆下的水墨梅蘭竹菊又有怎樣的風格呢。
  • 韶關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再有新發現:抗日名曲「杜鵑花」開鐵嶺...
    現場:名校、名曲、名家、名師,引來學子遊客競相「尋寶」今天一大早,在管埠國立中山大學師範學院教育歷史陳列館,年逾古稀的何昆亮飽含深情地為前來參觀的群眾講解抗戰時期國立中山大學等院校可歌可泣的辦學歷史,講述發現舊址、尋訪鄉民的田野調查經歷,他如數家珍使遊客們深受感動和教育。
  • 尋不到根,還有必要修譜嗎?
    但歷史的發展,讓當今修譜時想要尋根的家族只能長籲短嘆,難的不僅僅是搜集資料,更是當你通過家族墳塋、口傳、文字記載搜集初步的資料後,卻發現記載的地名現今竟然不復存在了;當你找到家族資料記載的地方,並過去考證,卻無任何可用的信息,甚至在想要尋根的時候,卻發現沒有一點可以尋根的依據,這種情況下我們還能修譜嗎?
  • 歷史上作品入藏宮廷最多的女畫家
    陳書 花鳥 陳書是清代著名的女畫家,善畫山水、人物,尤擅花鳥草蟲。其筆墨嫻雅,結構嚴謹,當時書畫界稱她的書畫為「上逸品」,畫的山水、花卉為「神品」,可見對她的評價相當高。陳書 《夜紡授經圖》拓本(局部) 陳書後因官至刑部左侍郎的長子錢陳群的力薦,而成為歷史上作品入藏宮廷最多的女畫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