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茂榮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世界經濟研究所研究員
2020年已經成為過去,但這一年必定會因戰後最嚴重的衰退而在世界經濟史上留下濃重的一筆。展望2021年,世界經濟預計將會延續2020年下半年以來的復甦格局,但諸多風險恐給復甦進程帶來強大「逆風」和不確定性。
回首2020,世界經濟在危機四伏中走過一年。2020年的世界經濟以新冠疫情的暴發和蔓延為主要背景。受疫情帶來的「大封鎖」衝擊,世界經濟陡然陷入衰退,並創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以來最大降幅。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預測,2020年世界經濟將萎縮4.4%,其中發達經濟體和新興經濟體分別萎縮5.8%、3.3%。在主要經濟體中,除中國保持正增長(1.9%)外,其他國家均出現大幅衰退。如美國、歐元區和日本經濟分別下降4.4%、8.3%和5.3%,作為重要新興經濟體的印度降幅竟然達到驚人的10.3%。
新興經濟體和發達經濟體同步陷入衰退引發國際貿易和投資大幅下滑,導致世界經濟復甦更加艱難。世界貿易組織(WTO)的數據顯示,2020年全球貨物貿易量將下降9.2%。聯合國貿發會議(UNCTAD)的預測顯示,2020年全球外國直接投資(FDI)流量將下降40%,自2005年以來首次跌破1萬億美元。世界經濟兩大引擎的貿易和投資的「熄火」,直接將世界經濟拉入深淵。
各國在危機應對上「自掃門前雪」,使世界經濟更加混亂不堪。相較於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期間主要經濟體「同舟共濟」協調一致採取行動的傑出表現,2020年新冠疫情大流行危機期間主要經濟體嚴重缺乏合作精神,在疫情方面相互指責推諉,在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方面只顧應對本國危局,全然不顧及政策外溢效應對他國造成的後果,當初作為全球經濟治理主要平臺的二十國集團(G20)淪為「清談館」,導致世界作為一個整體在危機應對上毫無章法,事半功倍。
展望未來,2021年世界經濟將邁向復甦,但存在高度不確定性。自2020年第三季度以來,隨著各國開始解除封鎖,世界經濟觸底反彈。各主要經濟體第三季度經濟數據都非常亮眼,如美國經濟年化季度環比增長33.1%,創1947年有記錄以來的歷史新高;歐元區經濟較二季度增長12.5%,創1995年有統計以來的最大增幅。
在此背景下,主要國際經濟機構對2021年世界經濟的預測變得相對樂觀起來。IMF於10月份發布的預測結果顯示,2021年世界經濟將增長5.2%,美國、歐元區、中國、印度等主要經濟體都將出現較大增幅。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12月1日發布的最新一期世界經濟展望報告稱,到2021年底,世界經濟有望恢復到新冠疫情暴發前的水平。
不過,客觀冷靜地看,2021年世界經濟仍面臨較大不確定性和風險。
一是疫情能否得到有效控制存疑。2020年入冬以來,全球疫情再度反撲,尤其是最近英國等國出現病毒變異,傳染性陡增,更增加了2021年疫情防控的不確定性。如果疫苗不能實現大規模接種,疫情將繼續無法得到有效控制,全球供應鏈就難以完全恢復正常,航空、酒店、旅遊等行業也無法徹底擺脫困境,世界經濟將繼續低迷。
二是各國天量債務帶來金融危機隱患。疫情暴發後,各國普遍採取大規模的寬鬆貨幣政策和財政救助措施,導致全球公共債務不斷攀升。據IMF預測,2020年全球公共債務將升至GDP的101%,創歷史最高。國際金融協會(IIF)預計,到2020年底,全球債務總規模將達到277萬億美元。不斷增加的巨額債務嚴重限制各國政策迴旋空間,一旦遇有風吹草動,恐會引爆債務和金融危機。
三是全球貿易保護主義繼續影響世界經濟復甦。雖然拜登將於2021年1月就任美國總統,但以「美國優先」為主要特徵的「川普主義」卻不會「壽終正寢」。而且,國際金融危機後西方泛起的民粹主義和保護主義,恰恰是川普上臺和「川普主義」大行其道的推手。西方民粹主義和保護主義不會隨著拜登的上臺而消失,全球貿易摩擦仍會造成國際經貿關係緊張,打擊市場信心和世界經濟復甦動能。
重重陰霾之下,中國經濟是一抹難得的亮色,2021年中國將繼續擔當世界經濟的重要穩定錨。中國疫情控制出色,為中國經濟提前復甦提供了根本保證。雖然對疫情防控仍不能放鬆警惕,但中國國內經濟活動持續回歸正軌,給世界經濟帶來了信心和希望。根據IMF的預測,2021年中國經濟將增長8.2%,在主要經濟體中名列前茅。
而且,中國持續推動貿易自由化和投資便利化,積極擴大進口,與各國共享中國機遇,展現了負責任大國的胸懷和擔當。OECD發表報告稱,新冠疫苗的投入使用和中國經濟的持續加快恢復,是提振市場信心和推動世界經濟復甦的關鍵;預計2021年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將超過1/3。這充分表明了中國經濟對正在負重前行的世界經濟的極端重要性。未來,中國將堅持多邊主義立場不動搖,與各國攜手應對風險與挑戰,努力推動世界經濟早日走上正軌。
來源: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