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拉麵少(ID:lamiangirl)
作者:面面
近日,義大利威內託大區(威尼斯所在行政區)行政長官Luca Zaia最新表示:今年威尼斯電影節計劃按期於2020年9月2日-12日舉行。
雖然參展影片可能會少於往常,但是相信本屆參展的影片會繼續以高質量滿足觀眾的視聽享受。
就像威尼斯這座城市一樣,瀰漫著中世紀的繁榮和亞得裡亞海的浪漫,是文藝青年渴望前往的地方。
聖馬可廣場,義大利語:Piazza San Marco,是義大利威尼斯的中心廣場。
在威尼斯,聖馬可廣場是唯一被稱為「Piazza」的廣場,其他的廣場無論大小皆被稱為「Campi」。
19世紀,法國皇帝拿破崙還曾稱讚其為「歐洲最美的會客廳」。
作為威尼斯的地標,聖馬可廣場受到遊客、攝影師和鴿子的格外青睞。
嘆息橋,意語:Ponte dei Sospiri,是威尼斯最有名的橋。
此橋建於16至17世紀,是一座全封閉的早期巴洛克風格的石橋,位於總督府與監獄之間的小河上。
據說,當犯人在總督府中被審判定罪後,就會經過嘆息橋進入地下牢房。
當他們最後一次透過小小的窗戶看到親人與陽光時,一聲聲的嘆息久久地徘徊在橋上,那沉重的嘆息聲要比眼淚更令人心碎。
如今,時光流逝,嘆息橋依舊存在,而隨歲月消失的是那座橋上曾經走過的人和曾經發生過的故事。
裡亞託橋,意語:Ponte di Rialto,是架設在大運河中央的橋梁,其歷史可以追溯到13世紀。
在當時是大運河上唯一的一座橋梁,而且是木製的掀起式橋。
但在一次慶典中不堪重負,大橋折斷,之後改建成了現在的石橋。
裡阿爾託橋附近是交易盛行之地,早上七點到下午兩點之間去那兒,能看到各類小鋪、攤販。
哦對,莎士比亞的名劇《威尼斯商人》就是以這些商店為背景的。
安康聖母教堂,意語:Santa Maria delle Salute,是威尼斯巴洛克建築的傑作。
它的興建和黑死病的歷史有關。1630年,黑死病肆虐威尼斯,奪去了當時威尼斯三分之一的人口。
所以威尼斯人向聖母瑪利亞求救:「如果聖母能將威尼斯從這場劫難中解救出來,就將專門為她建造一座教堂」。
瘟疫過後,威尼斯元老院兌現自己的誓言,在給新教堂命名時加入了含有健康和救贖意義的「Salute」(感恩、健康)。
鳳凰歌劇院,意語:Teatro La Fenice,這座誕生於威尼斯共和國末期的古老劇院可以說見證了義大利歌劇最輝煌的歲月。
小仲馬原著威爾第改編的世界著名歌劇《茶花女》在這裡首演,其地位之高可想而知。
但也許是巧合,就像東方文化裡的」鳳凰涅槃「那樣,鳳凰歌劇院曾三次毀於大火。
火焰吞噬了其原有的華麗的巴洛克式建築風格,但涅槃重生後的歌劇院又以新古典主義的樣貌出現在世人面前。
總之,來到威尼斯,你能感受到的遠比你想像的多。而且當真實的它出現在你的面前,真的很難將夢境和現實分清。
來源:拉麵少(ID:lamiangirl)
作者:面面